---------------


    3tabari,vol.ii,pp.1882,1903。


    4vol.ii,p.709。


    1al-a‘lāqal-nafisah,ed.degoeje(leyden,1892),p.192,ll.2—3;p.217,ll.9—10.參閱ibn-qutaybah,pp.273—274。


    2阿拉伯語zandaqah是從波斯語zandik(拜火教徒、摩尼教徒,異端者)得來的。


    1當年的希拉城故址,現在隻有幾個不高的丘陵了。


    ---------------


    強大的肯德部族,雖是南部阿拉比亞人的後裔,他們的時代雖緊接在伊斯蘭教興起之前,他們雖定居於哈達拉毛西邊的地區,但南部阿拉比亞早期的銘文,並沒有提及他們;歷史上關於他們的初次記載,是在公元第四世紀的時候。這個王朝的奠基者,是赫赫有名的胡誌爾,他的外號是阿克勒·木拉爾2,相傳他是希木葉爾王朝的國王哈薩尼的異母兄弟,公元480年,後者任命他為他父親在中部阿拉比亞所征服的某些部族的統治者3。他的兒子阿慕爾承襲了他的這個職位。阿慕爾的兒子哈裏斯,是肯德王朝最勇敢的國王。波斯皇帝庫巴德去世不久,他就變成了希拉城的國王。到529年前後,他的王位才被萊赫米族的孟迪爾三世奪去。孟迪爾三世把他和王室的五十多個親戚一道殺了,這是對肯德人的一個致命的打擊。哈裏斯的都城大概是安巴爾城,這座城位於幼發拉底河上,在巴格達城的西北,相距四十英裏左右。哈裏斯的幾個兒子,各據一個部族,互相傾軋,招致了聯盟的瓦解和這個短命王國的滅亡。肯德族殘餘的人口,不得不退回哈達拉毛的老家去北部阿拉比亞人之間,為爭奪最高的統治權,經常發生三角戰爭;這三個敵手,有兩個是爭奪希拉城的萊赫米人和肯德人,第三個是加薩尼人,肯德人撤退後,隻剩下兩個敵手了。阿拉伯語的七篇《懸詩》中最偉大的一篇,是著名的詩人伊木魯勒·蓋伊斯創作的1,他是肯德王朝的後裔,屢次企圖恢復他的一部分遺產,都失敗了。他的詩篇裏充滿著對萊赫米人的深仇大恨。為了請求援助,他不遠千裏跑到君士坦丁堡去,希望獲得希拉城的敵人查士丁尼的同情。據說在他還鄉途中,在安卡拉被查士丁尼的密使毒殺了(約在540年)2。


    在伊斯蘭教的初期,肯德部族中出了幾個著名的人物。這些人物當中,首要的是哈達拉毛的旅長艾史阿斯,他在征服敘利亞和伊拉克的戰役中,屢建奇功,故哈裏發委任他去做波斯某省的行政長官。其次是穆蓋奈耳3,呼羅珊的蒙麵先知,他裝扮成天神的化身,抗拒阿拔斯王朝的哈裏發麥海迪的勢力若幹年。他可能不是肯德人,而是波斯人。艾史阿斯的後裔,在敘利亞的伍麥葉王朝各哈裏發的統治下,占據了很重要的官職。最早的阿拉伯血統的哲學家是肯迪4,1962年曾在巴格達紀念他誕生一千年。


    肯德部族的興起,是一件有趣味的事情,不但這件事本身是有趣味的,而且因為這是在阿拉比亞內部,把幾個部族聯合在一個共同的領袖的中央政權之下的初次企圖。這種經驗,為希賈茲和穆罕默德樹立了一個先例。


    ---------------


    2這個外號的意思是齜牙者。——譯者


    3isfahānita’rikh,p.140;ibn-qutaybah,p.308;gunnarolinder,thekingsofkinda(lund,1927),pp.38—39。


    1參閱本書第94頁。


    2al-ya‘qubi,ta’rikh,ed.m,th.houtsma(leyden,1883),vol.i,p.251;olinder,pp.117—118。


    3他是thomasmoorerookh裏的一個英雄。


    4參閱本書第370頁。


    ---------------


    第七章伊斯蘭教興起前夕的希賈茲


    概括地說起來,阿拉比亞的歷史,可以分成三個主要部分:(1)賽伯伊—希木葉爾時代,至公元第六世紀初告終;(2)蒙昧時代(查希裏葉時代),自人祖阿丹(亞當)誕生,至穆罕默德奉命為先知,這是廣義的說法,但本書所用的是狹義的說法,即指伊斯蘭教興起之前的一百年而言;(3)伊斯蘭時代,自伊斯蘭教興起,以至於現在。“查希裏葉”(jāhiliyah)這個名詞,通常譯成“蒙昧時代”或“野蠻時代”,其實,這個名詞的涵義是指阿拉比亞沒有天命(dispensa-tion)、沒有獲得靈感的先知、沒有天啟的經典的那個時代而言的;因為象南部阿拉比亞人所發展的那種具有學術文化的社會,要稱為蒙昧的社會、野蠻的社會,是有點困難的。這個名詞,屢次見於《古蘭經》中(3∶154,5∶50,33∶33,48∶26)。穆罕默德是宣傳絕對的一神教的,他熱望他的人民拋棄伊斯蘭以前的一切宗教觀念,特別是偶像崇拜的觀念。因此,他宣布這個新宗教是要把過去的東西一筆勾銷的。這個宣言,後來被解釋成禁絕伊斯蘭以前的一切觀念和理想。但舊觀念是很難破除的,絕不是任何人發一道命令就會生效的。北方的阿拉比亞人——包括希賈茲人和納季德人——他們大多數是過遊牧生活的,這是與南方的阿拉比亞人不相同的。貝杜因人的歷史,主要是一部遊擊戰爭史,那些戰爭叫做阿拉伯人的日子(ayyāmal-‘arab),在那些戰爭中有大量的襲擊和劫掠,但很少有流血的事件。在希賈茲和納季德兩地的土著,沒有自己的古代文化。就這一點來說,他們不象他們的鄰人和親戚奈伯特人、巴爾米拉人、加薩尼人和萊赫米人。奈伯特人和巴爾米拉人都是部分阿拉馬化的。後者阿拉馬化的程度更深一些;加薩尼人和萊赫米人,都是從南部阿拉比亞遷移到北方去的;加薩尼人的文化,是敘利亞文化和拜占廷文化的混合;萊赫米人的文化,是敘利亞文化和波斯文化的混合。因此,我們關於蒙昧時代的研究,隻限於考察回曆紀元前一世紀中北方貝杜因人之間的那些戰爭,以及伊斯蘭教興起之前,外來文化對於希賈茲土著的影響。可信的記載,隻能使我們對蒙昧時代的情況有模糊的認識。在這個時期中,阿拉比亞人還沒有他們自己的書法體係,因此,關於這個時期的資料,我們所能利用的,隻限於傳說、傳奇、諺語和詩歌;詩歌是最重要的,但這些東西,沒有一種不是在回曆第二世紀和第三世紀才記載下來的,與詩人所歌頌的事情,已相距二百年到四百年了。這些資料雖是傳說性的和傳奇性的,但仍然是有價值的;因為一個民族所信仰的事物,雖是虛假的,但對於他們的生活仍有同真實的事物相等的影響。北方的阿拉比亞人,差不多到了穆罕默德的時代才有了自己的書法體係。伊斯蘭教以前的銘文,隻發現三件:一件是在阿勒頗東南的宰伯德地方發現的,年代是公元512年;一件是在拉查的哈蘭地方發現的,年代是公元568年;一件是在溫木·隻馬勒發現的,年代在同一世紀(在奈麻賴地方發見的伊木魯勒·蓋伊斯的碑文,是原始阿拉伯語銘文,年代是公元328年,這是要除外的)。“阿拉比亞人”這個名詞,就廣義來說,是包括阿拉伯半島上所有的居民的,前麵已經解釋過了。這個名詞,就狹義來說,隻限於北方的阿拉比亞人,在伊斯蘭教興起以前,他們沒有參加過國際事務。阿拉伯語這個名詞也有廣狹兩義,廣義的阿拉伯語,兼指希木葉爾—賽伯伊語和希賈茲的方言,但自希賈茲的方言變成伊斯蘭教經典的語言,並取代了葉門方言以後,它就變成優美的標準的阿拉伯語了。因此,以後我們提及阿拉比亞人和阿拉伯語,我們心目中就隻有北方的阿拉比亞人和《古蘭經》的語言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阿拉伯通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希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希提並收藏阿拉伯通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