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采自阿拉馬語的奈伯特草書字體,公元三世紀時,發展成為北方阿拉伯語的——《古蘭經》和現代阿拉伯語的——書法字體。更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字體演變為圓潤的謄寫字體(奈斯赫字體),這種字體與方正的庫法字體是不相同的,庫法字體幾乎專用於《古蘭經》和早期的公文、銘文、錢幣等物。在東部豪蘭的奈麻賴地方發現的銘文,是最古的阿拉伯語銘文之一,刻於公元328年,是希拉城萊赫米王朝的國王伊木魯勒·蓋伊斯墳上的碑文。奈伯特的文獻傳給我們的,隻有銘文了。
西奈半島,臨近奈伯特人的故鄉和摩西宣告十誡的地方,最近幾年在那裏出土的銘文,是已出土各銘文中用字母刻成的最古的銘文。這些銘文新近在賽拉比特·哈底木出土後,已運送開羅博物館保存。很多人曾為翻譯這些銘文努力。這些銘文是西奈半島上綠鬆石礦場的勞工們所刻製的,刻製的年代,約當公元前1850年——比較蒙泰在朱拜勒1(即古代的gebal,希臘語的byblos)發現的艾希拉木銘文要早八百年,可以算作已發現的第二種最古的腓尼基語銘文。在西奈字母產生之後,西奈字體傳入北部敘利亞,在那裏演變為楔形文
---------------
4《哥林多後書》11∶32。
1參閱cooke著north-semiticinscriptions,p.216中的名單。
2antiquities,bk.xiv,ch,14,§1;thejewishwar,bk.i,ch.14,§1。
3jewishwar,bk.iii,ch.4,§2。
4侯韋塔特是阿拉伯部族的名稱,他們居住在希賈茲北部和西奈半島。——譯者
5bk.xix,ch.96。
1在黎巴嫩北部海岸上。——譯者
---------------
字,猶如第十五世紀末葉賴斯·舍木賴的字磚所指明的那樣2。這種新發現的字體,顯然是拚音字母的而且是閃族的。雖然是用鐵筆寫在膠泥版上,但這種字體的字母,並不是從較早的蘇美爾—阿卡底字體借來的。在這種字體裏麵,西奈字母演變為楔形文字。在一個長時期中,現代的學者承認首先完全使用一種字母體係的腓尼基人,起初一定是以埃及的象形文字為這個字母體係的基礎,但在象形文字與拚音文字之間,似乎有一條很寬的鴻溝。西奈文字,現在來做那條鴻溝上的橋樑了。西奈的閃族人怎樣創造他們的字母呢?可舉例說明之:不管埃及人把牛頭叫做什麽,他們採用象形文字中表示牛頭的符號,把這個符號叫做aleph(艾利夫),因為在他們自己的語言中,牛頭的名稱是aleph。然後,依照首母表音法的原理,用這個符號表a的音。又如採用表示房屋的符號,把這個符號叫做beth(拜伊特),而用這個符號表示b的音,如此類推。字母的西奈淵源說明字母一方麵怎樣傳入南部阿拉比亞,在那裏經過一種獨立的發展,約在公元前1200年,早已為米奈人所採用;並且說明字母另一方麵怎樣向北方傳入腓尼基海岸。阿拉伯人販運綠鬆石去賣給腓尼基人,字母就隨著綠鬆石傳到那裏去,後來,腓尼基人與希臘人通商,又把字母傳授他們,就成為歐洲一切字母的來源。
在豪蘭的賽法火山地區發現的銘文,年代在公元前一百年前後1,在北部希賈茲的烏拉地方發現的底但人的和列哈彥人的銘文(這就是所謂原始的阿拉伯語),年代在公元前第七世紀至第三世紀,在同一地區,特別是希誌爾和太馬兩個地方發現的賽莫德人的銘文,年代在公元前第五世紀到公元第四世紀,這些銘文,都是南方阿拉伯語字母的別體2;但這些銘文的語言,都是北方的阿拉伯語,與著名的古典阿拉伯語差別很小。賽莫德人的粗刻,是列哈彥書法字體的一種發展;賽法的粗刻是列哈彥書法字體的另一發展。賽法的銘文,是已出土的南部阿拉比亞極北地方的銘文。南方阿拉伯語的書法字體,還殘存在衣索比亞文字裏麵。使用相同的書法字體的這三個北方民族:賽法民族、列哈彥民族和賽莫德民族,彼此之間的歷史關係,還沒有完全確定。列哈彥民族——普林尼提及他們,稱他們為萊勤尼人1——是一個古代的民族,或許是賽莫德民族中的一部分,他們的首都德丹曾一度成為運輸葉門和印度貨物至地中海各港的商業大道上的一個米奈的殖民地。皮特拉於公元105年前後滅亡後,列哈彥人似乎也占據了奈伯特人重要的中心希誌爾(現今的麥達因·撒利哈),那個城市曾經被賽莫德人占據過。米奈的文化和奈伯特的文化,對於列哈彥晚期的文化都有過重大的影響。烏拉的古蹟,包括以高浮雕為裝飾的墳墓,告訴我們在伊斯蘭教之前,那裏已有先進的文明了,但是,關於他們的文明,人們所知很少2。
---------------
2f.a.s插efferinsyria,volx(1929),pp.285—297;插rlesvirollea-ud
ibid.pp.304—310。
1參閱f.v.wit,astudyofthelihyaniteandthamudic
inscriptions(toronto,1937),p.53。
2renédussaud,lesarabesensyrieavantl’im(paris,1907),pp.57—73;dussaudandf.macler,voyagearchéologiqueausafaetdansledjebeled-dr(z(paris,1901),pp.3—14。
1bk.vi,ch.32。
2參閱eduardser,skizzederg■chichteundgeographiearabiens(berlin,1890),vol.ii,pp.98—127;jaussenandsavignac,missionarchéologiqueenarabie(paris,1909),pp.250—291。
西奈半島,臨近奈伯特人的故鄉和摩西宣告十誡的地方,最近幾年在那裏出土的銘文,是已出土各銘文中用字母刻成的最古的銘文。這些銘文新近在賽拉比特·哈底木出土後,已運送開羅博物館保存。很多人曾為翻譯這些銘文努力。這些銘文是西奈半島上綠鬆石礦場的勞工們所刻製的,刻製的年代,約當公元前1850年——比較蒙泰在朱拜勒1(即古代的gebal,希臘語的byblos)發現的艾希拉木銘文要早八百年,可以算作已發現的第二種最古的腓尼基語銘文。在西奈字母產生之後,西奈字體傳入北部敘利亞,在那裏演變為楔形文
---------------
4《哥林多後書》11∶32。
1參閱cooke著north-semiticinscriptions,p.216中的名單。
2antiquities,bk.xiv,ch,14,§1;thejewishwar,bk.i,ch.14,§1。
3jewishwar,bk.iii,ch.4,§2。
4侯韋塔特是阿拉伯部族的名稱,他們居住在希賈茲北部和西奈半島。——譯者
5bk.xix,ch.96。
1在黎巴嫩北部海岸上。——譯者
---------------
字,猶如第十五世紀末葉賴斯·舍木賴的字磚所指明的那樣2。這種新發現的字體,顯然是拚音字母的而且是閃族的。雖然是用鐵筆寫在膠泥版上,但這種字體的字母,並不是從較早的蘇美爾—阿卡底字體借來的。在這種字體裏麵,西奈字母演變為楔形文字。在一個長時期中,現代的學者承認首先完全使用一種字母體係的腓尼基人,起初一定是以埃及的象形文字為這個字母體係的基礎,但在象形文字與拚音文字之間,似乎有一條很寬的鴻溝。西奈文字,現在來做那條鴻溝上的橋樑了。西奈的閃族人怎樣創造他們的字母呢?可舉例說明之:不管埃及人把牛頭叫做什麽,他們採用象形文字中表示牛頭的符號,把這個符號叫做aleph(艾利夫),因為在他們自己的語言中,牛頭的名稱是aleph。然後,依照首母表音法的原理,用這個符號表a的音。又如採用表示房屋的符號,把這個符號叫做beth(拜伊特),而用這個符號表示b的音,如此類推。字母的西奈淵源說明字母一方麵怎樣傳入南部阿拉比亞,在那裏經過一種獨立的發展,約在公元前1200年,早已為米奈人所採用;並且說明字母另一方麵怎樣向北方傳入腓尼基海岸。阿拉伯人販運綠鬆石去賣給腓尼基人,字母就隨著綠鬆石傳到那裏去,後來,腓尼基人與希臘人通商,又把字母傳授他們,就成為歐洲一切字母的來源。
在豪蘭的賽法火山地區發現的銘文,年代在公元前一百年前後1,在北部希賈茲的烏拉地方發現的底但人的和列哈彥人的銘文(這就是所謂原始的阿拉伯語),年代在公元前第七世紀至第三世紀,在同一地區,特別是希誌爾和太馬兩個地方發現的賽莫德人的銘文,年代在公元前第五世紀到公元第四世紀,這些銘文,都是南方阿拉伯語字母的別體2;但這些銘文的語言,都是北方的阿拉伯語,與著名的古典阿拉伯語差別很小。賽莫德人的粗刻,是列哈彥書法字體的一種發展;賽法的粗刻是列哈彥書法字體的另一發展。賽法的銘文,是已出土的南部阿拉比亞極北地方的銘文。南方阿拉伯語的書法字體,還殘存在衣索比亞文字裏麵。使用相同的書法字體的這三個北方民族:賽法民族、列哈彥民族和賽莫德民族,彼此之間的歷史關係,還沒有完全確定。列哈彥民族——普林尼提及他們,稱他們為萊勤尼人1——是一個古代的民族,或許是賽莫德民族中的一部分,他們的首都德丹曾一度成為運輸葉門和印度貨物至地中海各港的商業大道上的一個米奈的殖民地。皮特拉於公元105年前後滅亡後,列哈彥人似乎也占據了奈伯特人重要的中心希誌爾(現今的麥達因·撒利哈),那個城市曾經被賽莫德人占據過。米奈的文化和奈伯特的文化,對於列哈彥晚期的文化都有過重大的影響。烏拉的古蹟,包括以高浮雕為裝飾的墳墓,告訴我們在伊斯蘭教之前,那裏已有先進的文明了,但是,關於他們的文明,人們所知很少2。
---------------
2f.a.s插efferinsyria,volx(1929),pp.285—297;插rlesvirollea-ud
ibid.pp.304—310。
1參閱f.v.wit,astudyofthelihyaniteandthamudic
inscriptions(toronto,1937),p.53。
2renédussaud,lesarabesensyrieavantl’im(paris,1907),pp.57—73;dussaudandf.macler,voyagearchéologiqueausafaetdansledjebeled-dr(z(paris,1901),pp.3—14。
1bk.vi,ch.32。
2參閱eduardser,skizzederg■chichteundgeographiearabiens(berlin,1890),vol.ii,pp.98—127;jaussenandsavignac,missionarchéologiqueenarabie(paris,1909),pp.25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