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 《阿拉伯通史》作者:希提【完結】
出版說明
阿拉伯國家今天在國際舞台上所占有的重要位置,是不言而喻的。它們的過去如何呢?知道了過去,可以更好地了解它們的今天。希望這個譯本能夠為讀者提供一些可用的資料。
本書的作者希提(philipk.hitti),1886年生於黎巴嫩,畢業於貝魯特的美國大學,後去美國深造,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0年,希提加入了美國籍。他一直在大學任教,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時間最久,有近三十年,曾任東方語文係主任。1954年退休後,他是名譽教授。希提是一位東方學家,畢生從事近東的語言、歷史、政治等方麵的研究工作,興趣很廣,著書不少。晚期的著作,有如《阿拉伯簡史》(1956年)、《阿拉伯史》(1957年)、《黎巴嫩史》(1957年)、《敘利亞簡史》(1959年)、《近東歷史》(1961年)等。1946年,他曾參加美國國務院的文化代表團,應黎巴嫩政府的邀請,訪問過中東。本書是希提的主要著作之一,1937年問世,此後陸續修訂重版或重印,到1970年已出到第十版。全書共計五十二章,篇幅較長,因此譯本分為上下兩冊。上冊包括前三十三章,從早期的阿拉伯人講起,敘述了伊斯蘭教的興起,阿拉伯國家的誕生,阿拉伯帝國的興盛與衰敗,以及阿拉伯人在文化科學上的成就等。下冊包括後十九章,主要內容,是講述阿拉伯人在歐洲建立的國家,其他穆斯林國家,奧斯曼帝國,以及直到本世紀阿拉伯國家發展的新趨勢。同時,也介紹了阿拉伯人在文化科學方麵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對於西方所產生的影響等。
這部書的史料豐富,脈絡清楚,文筆也較生動。書中談到關於蒙古人的部分,有的對於我們研究我國歷史可能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在立論上,可以提出的一點,是作者在書中認為,東方和西方在文化上是互相影響的,阿拉伯人對於西方文化的發展就曾經有過不小的影響。這是和歐洲中心論的偏見大相逕庭的。希提是一個資產階級學者,既然這樣,對於他在書中所表現出來的唯心史觀和資產階級偏見,自然就無須多說什麽了。但有一點應予指出:作者在書中為帝國主義辯護,掩蓋了它的侵略本質。書中的地圖和插圖,全部都是按照原書譯製的。
本書的譯者馬堅先生(1978年8月16日在北京病故),原是北京大學東方語係教授,早在1957年,他就著手翻譯此書,到1965年全部完成。後來,譯者又根據原書1970年第十版,對譯稿作了相應的修改。
第一編伊斯蘭教以前的時代
第一章作為閃族的阿拉伯人:閃族的搖籃阿拉比亞
阿拉比亞地域遼闊,阿拉伯人在歷史上具有極大的意義和重要性,但是現代的人卻忽視阿拉比亞和阿拉伯人,很少加以研究。這種忽視,是與阿拉比亞同樣廣大的任何地方以及與阿拉伯人同等重要的任何民族所未遭遇過的。阿拉比亞的麵積,約等於歐洲的四分之一,美國的三分之一,但是,關於那個地方,我們所知道的卻太少了,不知道的卻太多了。比較起來,我們對於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了解已經開始超過我們對於阿拉比亞大部分地區的了解了。阿拉伯半島,可能是閃族的搖籃,閃族在這個地方成長之後,遷移到肥沃的新月地區,1後來就成為歷史上的巴比倫人、亞述人、腓尼基人和希伯來人。說阿拉伯半島是純粹的閃族文化的發源地,這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所以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基本要素,以及後來發展成為閃族性格的各種特質,必須在這個半島的沙土中尋求其根源。在中世紀時代,阿拉比亞產生了一個民族,那個民族曾征服當時大部分的文明世界;阿拉比亞還產生了一個宗教——伊斯蘭教——這個宗教的信徒四億五千萬人,幾乎遍布於全世界所有民族中和許多不同的地方。現在,全世界的人,每八個人,就有一個是穆罕默德的教徒,一天二十四小時的大部分時間內,都有穆斯林叫人去做禮拜的喊聲,這喊聲響徹世界大部分住人的地區。
在阿拉伯人中間出了許多征服世界的英雄豪傑,他們永遠放射著光輝。
這個民族興起之後,在百年期間建立了一個大帝國,自大西洋東岸起,至中國邊境止,版圖之大,勝過極盛時代的羅馬帝國。在這個空前擴張的時期裏,他們“在教義上、語言上、血統上所同化了的異族人,比他們之前或之後的任何民族所同化的還要多些,希臘人、羅馬人、盎格魯撒克遜人或俄羅斯人都趕不上他們。”1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不僅是一個帝國,而且是一種文化。他們繼承了在幼發拉底河、底格裏斯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地中海東岸上盛極一時的古代文明,又吸收而且同化了希臘-羅馬文化的主要特徵。後來,他們把其中許多文化影響傳到中世紀的歐洲,遂喚醒了西方世界,而使歐洲走上了近代文藝復興的道路。在中世紀時代,任何民族對於人類進步的貢獻,都比不上阿拉比亞人和說阿拉伯話的各族人民。2阿拉比亞人的宗教,是繼猶太教和基督教之後的第三種一神教,也是最後的一種一神教。從歷史上來說,這種宗教是那兩種宗教的支派,也是一切宗教中與那兩種宗教最相近的。這三種宗教,是同一種精神生活——閃族生
出版說明
阿拉伯國家今天在國際舞台上所占有的重要位置,是不言而喻的。它們的過去如何呢?知道了過去,可以更好地了解它們的今天。希望這個譯本能夠為讀者提供一些可用的資料。
本書的作者希提(philipk.hitti),1886年生於黎巴嫩,畢業於貝魯特的美國大學,後去美國深造,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0年,希提加入了美國籍。他一直在大學任教,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時間最久,有近三十年,曾任東方語文係主任。1954年退休後,他是名譽教授。希提是一位東方學家,畢生從事近東的語言、歷史、政治等方麵的研究工作,興趣很廣,著書不少。晚期的著作,有如《阿拉伯簡史》(1956年)、《阿拉伯史》(1957年)、《黎巴嫩史》(1957年)、《敘利亞簡史》(1959年)、《近東歷史》(1961年)等。1946年,他曾參加美國國務院的文化代表團,應黎巴嫩政府的邀請,訪問過中東。本書是希提的主要著作之一,1937年問世,此後陸續修訂重版或重印,到1970年已出到第十版。全書共計五十二章,篇幅較長,因此譯本分為上下兩冊。上冊包括前三十三章,從早期的阿拉伯人講起,敘述了伊斯蘭教的興起,阿拉伯國家的誕生,阿拉伯帝國的興盛與衰敗,以及阿拉伯人在文化科學上的成就等。下冊包括後十九章,主要內容,是講述阿拉伯人在歐洲建立的國家,其他穆斯林國家,奧斯曼帝國,以及直到本世紀阿拉伯國家發展的新趨勢。同時,也介紹了阿拉伯人在文化科學方麵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對於西方所產生的影響等。
這部書的史料豐富,脈絡清楚,文筆也較生動。書中談到關於蒙古人的部分,有的對於我們研究我國歷史可能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在立論上,可以提出的一點,是作者在書中認為,東方和西方在文化上是互相影響的,阿拉伯人對於西方文化的發展就曾經有過不小的影響。這是和歐洲中心論的偏見大相逕庭的。希提是一個資產階級學者,既然這樣,對於他在書中所表現出來的唯心史觀和資產階級偏見,自然就無須多說什麽了。但有一點應予指出:作者在書中為帝國主義辯護,掩蓋了它的侵略本質。書中的地圖和插圖,全部都是按照原書譯製的。
本書的譯者馬堅先生(1978年8月16日在北京病故),原是北京大學東方語係教授,早在1957年,他就著手翻譯此書,到1965年全部完成。後來,譯者又根據原書1970年第十版,對譯稿作了相應的修改。
第一編伊斯蘭教以前的時代
第一章作為閃族的阿拉伯人:閃族的搖籃阿拉比亞
阿拉比亞地域遼闊,阿拉伯人在歷史上具有極大的意義和重要性,但是現代的人卻忽視阿拉比亞和阿拉伯人,很少加以研究。這種忽視,是與阿拉比亞同樣廣大的任何地方以及與阿拉伯人同等重要的任何民族所未遭遇過的。阿拉比亞的麵積,約等於歐洲的四分之一,美國的三分之一,但是,關於那個地方,我們所知道的卻太少了,不知道的卻太多了。比較起來,我們對於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了解已經開始超過我們對於阿拉比亞大部分地區的了解了。阿拉伯半島,可能是閃族的搖籃,閃族在這個地方成長之後,遷移到肥沃的新月地區,1後來就成為歷史上的巴比倫人、亞述人、腓尼基人和希伯來人。說阿拉伯半島是純粹的閃族文化的發源地,這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所以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基本要素,以及後來發展成為閃族性格的各種特質,必須在這個半島的沙土中尋求其根源。在中世紀時代,阿拉比亞產生了一個民族,那個民族曾征服當時大部分的文明世界;阿拉比亞還產生了一個宗教——伊斯蘭教——這個宗教的信徒四億五千萬人,幾乎遍布於全世界所有民族中和許多不同的地方。現在,全世界的人,每八個人,就有一個是穆罕默德的教徒,一天二十四小時的大部分時間內,都有穆斯林叫人去做禮拜的喊聲,這喊聲響徹世界大部分住人的地區。
在阿拉伯人中間出了許多征服世界的英雄豪傑,他們永遠放射著光輝。
這個民族興起之後,在百年期間建立了一個大帝國,自大西洋東岸起,至中國邊境止,版圖之大,勝過極盛時代的羅馬帝國。在這個空前擴張的時期裏,他們“在教義上、語言上、血統上所同化了的異族人,比他們之前或之後的任何民族所同化的還要多些,希臘人、羅馬人、盎格魯撒克遜人或俄羅斯人都趕不上他們。”1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不僅是一個帝國,而且是一種文化。他們繼承了在幼發拉底河、底格裏斯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地中海東岸上盛極一時的古代文明,又吸收而且同化了希臘-羅馬文化的主要特徵。後來,他們把其中許多文化影響傳到中世紀的歐洲,遂喚醒了西方世界,而使歐洲走上了近代文藝復興的道路。在中世紀時代,任何民族對於人類進步的貢獻,都比不上阿拉比亞人和說阿拉伯話的各族人民。2阿拉比亞人的宗教,是繼猶太教和基督教之後的第三種一神教,也是最後的一種一神教。從歷史上來說,這種宗教是那兩種宗教的支派,也是一切宗教中與那兩種宗教最相近的。這三種宗教,是同一種精神生活——閃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