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天可汗時代:大唐帝國政界往事 作者:徐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中宗李顯即位之後,將自己的嶽父提拔為豫州刺史,此後又想升為侍中,這件事成了他被廢的導火線。這件事得到了裴炎的反對,中宗一氣之下說就是把天下交給韋玄貞,又有何不可?然後他為這句不冷靜的話付出的代價便是十四年的流放。每當朝廷有使者到來,李顯總是嚇得要自殺——他有兩個榜樣在前,這樣的擔心很正常,但是既然敢自殺的話,死都不怕,又何必怕什麽呢?如果不是韋氏勸止,李顯真的等不到十四年後做太子了。又過了六年,苦盡甘來的李顯終於得以復位,兩次登基,前後一共二十年。
中宗在位之時政績的確是不好,但對外卻還有幾件事值得一提。一是突騎施娑葛在西域作亂,唐出兵征討,經過兩次戰鬥取得了“賊徒因而退敗”的勝利,於是突騎施娑葛被迫投降。二是突厥從河套南下侵擾,中宗派張仁願征討,收復了漠南地區,最後又在黃河之北築了三座受降城,鞏固了既得勝利。至於受降城,應該比較有名吧——“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中便寫到了受降城。三是繼文成公主之後,金城公主嫁入吐蕃和親。這幾件事中,金城公主的和親是初中課本上就有的,現在還記得當時書上用黑體字寫著:和同為一家。不過金城公主比文成公主可憐多了,她命運多舛,連孩子都曾被人搶過。
鬱悶三人組·李治、李顯與李旦(4)
姚崇像
中宗之所以後世評價不好,是為韋後和安樂公主所累。李顯其實是一個很好的丈夫和父親,想當年艱苦生活中,是韋氏跟著他一起度過的,他懷著這份感恩之心,實踐了當初“異時幸復見天日,當惟卿所欲,不相禁禦”的承諾。但是他對妻女的放縱,卻為國家朝廷帶來了災禍,也使他自己提前去世了若幹年。我不認為李顯是真的糊塗到了家,他並未答應安樂公主求為皇太女的過分要求,當他微笑著給安樂公主的“詔敕”簽字時,可能想到更多的是對妻女的愧疚——他曾讓她們受了那麽多的苦。但是這本應該非常感人的一家,尤其是這對患難夫婦,最後的結局實在令人心痛。韋後毒死了親夫,不久和女兒一起被殺,以完全的悲劇告終。
中宗之後,是睿宗。和哥哥相比,睿宗這一生可謂平安多了。他沒有過被流放的痛苦,最後也非常識時務地退位做了太上皇。睿宗當政比中宗也強不到哪裏去,而且在對外上也是比不過中宗的,但是歷史的評價似乎睿宗更好一些。這也情有可原,因為唐代後來的皇帝,都是睿宗這一支的後人。兩人相似的地方是,中宗為夫人韋後所製,睿宗卻是為妹妹太平公主所製。
不過睿宗在立嗣問題上倒的確是“睿智”的,和他一樣睿智的還有他的長子宋王成器。父子二人一起吸取了開國之初那次玄武門之變的教訓,非常正確地立李隆基為太子,避免了又一次的太子之爭。隻是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的關係並不像《大明宮詞》裏演的那樣親密,而是如仇敵一般,太平公主幾次想要害李隆基。有一次,李旦召見韋安石,問他是否“朝廷傾心東宮”,這樣問等於是有些懷疑李隆基了,幸好韋安石沒有被太平收買,不然一旦加以挑撥,也是件麻煩的事。這說明太平公主的離間還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姚崇和宋璟勸睿宗把宋王及太平公主等人全部弄出長安,為太平公主得知,於是責備李隆基。李隆基此時的表現初看也是很讓人失望的,“太子懼,奏元之(姚崇字元之)、璟(宋璟)離間姑、兄,請從極法”。但想想玄宗皇帝好像也不應該是這樣的人,這樣的奏請一來是被迫的,二來或許也出於對他們的保護。比如有一次北齊高洋懷疑他弟弟常山王高演受了大臣王晞的教唆,然後高演就對王晞說:“我明天要做一件事,為了救你,也為了自保,你千萬別怪我。”第二天,便把那個人痛打了一頓,結果果然兩人平安。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麽姚宋真應知足了,至少沒挨那頓打。
最後,太平公主弄巧成拙,想用天象加害於太子,但她完全沒有猜到睿宗會有的反應——他竟然因此而下決心讓位了。和中宗同樣二次復位的睿宗,第二次隻短短當了兩三年皇帝,便光榮地成為太上皇。可以說他的退位,是和立太子時一樣的睿智,或許睿宗的廟號就是這麽來的。
從郡王到皇帝·李隆基(1)
從郡王到皇帝——李隆基
提起玄武門之變,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發生在唐代武德九年的那次宮廷政變。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伏兵於宮中,一舉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從而奠定了自己皇位繼承人的地位。兩個月後,在皇帝寶座上枯坐無味的李淵識趣地把它讓了出來,於是,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取得了從頭到尾徹底的勝利。
【第四次“玄武門之變”】
既然太宗皇帝開了個頭,那麽後世子孫學一學先祖的做法,似乎也無可厚非。於是,幾乎隨著每一任新皇帝的“誕生”,都大大小小地出過一些事情。高宗即位平安嗎?他是在太子李承幹和魏王李泰鷸蚌相爭兩敗俱傷後取得的漁人之利,而且他這位懶漁人還沒親自動手,就好像有一顆炸彈飛到鷸和蚌的中間,把它們全都炸飛起來,落到了李治的手中。
中宗在位之時政績的確是不好,但對外卻還有幾件事值得一提。一是突騎施娑葛在西域作亂,唐出兵征討,經過兩次戰鬥取得了“賊徒因而退敗”的勝利,於是突騎施娑葛被迫投降。二是突厥從河套南下侵擾,中宗派張仁願征討,收復了漠南地區,最後又在黃河之北築了三座受降城,鞏固了既得勝利。至於受降城,應該比較有名吧——“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中便寫到了受降城。三是繼文成公主之後,金城公主嫁入吐蕃和親。這幾件事中,金城公主的和親是初中課本上就有的,現在還記得當時書上用黑體字寫著:和同為一家。不過金城公主比文成公主可憐多了,她命運多舛,連孩子都曾被人搶過。
鬱悶三人組·李治、李顯與李旦(4)
姚崇像
中宗之所以後世評價不好,是為韋後和安樂公主所累。李顯其實是一個很好的丈夫和父親,想當年艱苦生活中,是韋氏跟著他一起度過的,他懷著這份感恩之心,實踐了當初“異時幸復見天日,當惟卿所欲,不相禁禦”的承諾。但是他對妻女的放縱,卻為國家朝廷帶來了災禍,也使他自己提前去世了若幹年。我不認為李顯是真的糊塗到了家,他並未答應安樂公主求為皇太女的過分要求,當他微笑著給安樂公主的“詔敕”簽字時,可能想到更多的是對妻女的愧疚——他曾讓她們受了那麽多的苦。但是這本應該非常感人的一家,尤其是這對患難夫婦,最後的結局實在令人心痛。韋後毒死了親夫,不久和女兒一起被殺,以完全的悲劇告終。
中宗之後,是睿宗。和哥哥相比,睿宗這一生可謂平安多了。他沒有過被流放的痛苦,最後也非常識時務地退位做了太上皇。睿宗當政比中宗也強不到哪裏去,而且在對外上也是比不過中宗的,但是歷史的評價似乎睿宗更好一些。這也情有可原,因為唐代後來的皇帝,都是睿宗這一支的後人。兩人相似的地方是,中宗為夫人韋後所製,睿宗卻是為妹妹太平公主所製。
不過睿宗在立嗣問題上倒的確是“睿智”的,和他一樣睿智的還有他的長子宋王成器。父子二人一起吸取了開國之初那次玄武門之變的教訓,非常正確地立李隆基為太子,避免了又一次的太子之爭。隻是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的關係並不像《大明宮詞》裏演的那樣親密,而是如仇敵一般,太平公主幾次想要害李隆基。有一次,李旦召見韋安石,問他是否“朝廷傾心東宮”,這樣問等於是有些懷疑李隆基了,幸好韋安石沒有被太平收買,不然一旦加以挑撥,也是件麻煩的事。這說明太平公主的離間還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姚崇和宋璟勸睿宗把宋王及太平公主等人全部弄出長安,為太平公主得知,於是責備李隆基。李隆基此時的表現初看也是很讓人失望的,“太子懼,奏元之(姚崇字元之)、璟(宋璟)離間姑、兄,請從極法”。但想想玄宗皇帝好像也不應該是這樣的人,這樣的奏請一來是被迫的,二來或許也出於對他們的保護。比如有一次北齊高洋懷疑他弟弟常山王高演受了大臣王晞的教唆,然後高演就對王晞說:“我明天要做一件事,為了救你,也為了自保,你千萬別怪我。”第二天,便把那個人痛打了一頓,結果果然兩人平安。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麽姚宋真應知足了,至少沒挨那頓打。
最後,太平公主弄巧成拙,想用天象加害於太子,但她完全沒有猜到睿宗會有的反應——他竟然因此而下決心讓位了。和中宗同樣二次復位的睿宗,第二次隻短短當了兩三年皇帝,便光榮地成為太上皇。可以說他的退位,是和立太子時一樣的睿智,或許睿宗的廟號就是這麽來的。
從郡王到皇帝·李隆基(1)
從郡王到皇帝——李隆基
提起玄武門之變,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發生在唐代武德九年的那次宮廷政變。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伏兵於宮中,一舉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從而奠定了自己皇位繼承人的地位。兩個月後,在皇帝寶座上枯坐無味的李淵識趣地把它讓了出來,於是,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取得了從頭到尾徹底的勝利。
【第四次“玄武門之變”】
既然太宗皇帝開了個頭,那麽後世子孫學一學先祖的做法,似乎也無可厚非。於是,幾乎隨著每一任新皇帝的“誕生”,都大大小小地出過一些事情。高宗即位平安嗎?他是在太子李承幹和魏王李泰鷸蚌相爭兩敗俱傷後取得的漁人之利,而且他這位懶漁人還沒親自動手,就好像有一顆炸彈飛到鷸和蚌的中間,把它們全都炸飛起來,落到了李治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