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大業中,太醫令巢元方著《諸病源候論》,這是講醫療氣功的文獻,主張在臨床上用導引法。


    唐孫思邈撰《千金方》。唐王燾撰《外台秘要》。宋官方組織編纂《聖濟總錄》。


    金元四大醫家劉河間、劉子和、李東垣、朱丹溪都主張以氣功治病。方法多用導引、按摩、靜坐。


    明代李明珍著《奇經八脈考》,闡述“河車妙旨”,肯定了任督二脈與煉丹的關係。


    明代楊繼州的《針炙大成》、陳斷儒的《養生膚語》,都以丹道論醫。


    4.武術氣功


    武術氣功,試以太極拳為例:


    太極是萬物本源,也是一團混沌之氣。人體是個太極,丹田之氣也是太極,虛無自然也是太極。


    練功要依據太極之理,陰陽互藏,一動一靜。動中求靜,以靜禦動。傳聞明代張三豐撰有《太極拳論》,論太極拳要領雲:“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毋使有缺陷處,毋使有凸凹處,毋使有斷續處。……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物將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均有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太極圖呈圓形,太極拳講究圓潤,以圓弧旋轉。千變萬化,虛實開合。


    太極兩儀均勻和靈巧,太極講究左右抽換、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忽張忽弛。


    以陳氏太極拳為例。陳氏陳王廷,明末清初人。他隱居家鄉,常常揣磨《黃庭經》。《黃庭經》是氣功經典,受此書的影響,陳王廷結合戚繼光拳術,編創了太極拳。陳氏太極拳把拳術與導引吐納熔為一爐,要求意識、呼吸、動作三者一致,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氣宜鼓盪,遍布周身。每個動作柔中有剛,纏繞靈活。


    陳氏傳人陳鑫撰有《太極拳經譜》充滿太極之理,試摘幾段:“太極兩儀,天地陰陽,闔壁動靜,柔之與剛。屈伸往來,進退存亡。一開一合,有變有常。虛實兼到,忽見忽藏,健順參半,引進精詳。或收或放,忽弛忽張,錯綜變化,欲抑先揚。必先有事,勿助勿忘,真積力久,質而彌光。盈虛有象,出入無方,神以知來,智以藏往。賓主分明,中道皇皇,經權互用,補短截長。神龍變化,儔測汪洋,沿路纏綿,靜運無慌。”


    十三 外丹內丹(3)


    如果每一個打太極拳的人都能粗識太極之理,拳藝及效果一定可以躍上一個新台階。


    5.道家氣功


    道家以老子、莊子為宗。老莊以人與自然為核心,以無為、虛靜、自然為主旨,注重人與天的和諧,人修道就是要返樸歸真。


    老子的《道德經》是氣功的經典,其書論雲:“虛其心,實其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至虛極,守靜篤。”“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庇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這些論述是講氣功方法和效應,歷代有多文人為之作注。


    《莊子》論氣功很通俗,很形象。《莊子·刻意》描述氣功為“吹口句呼吸,吐故納新”。《莊子·大宗師》介紹氣功踵息法雲:“古人真人,其寢而夢,其覺而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以踵,眾人之息以喉。”踵息又稱胎息、真息,是發自腳根(或雲發自命門)的一種深長勻細的呼吸方式。《脈望》雲:“真人之息以踵。踵者,命門也。其氣息於命門,如子在胎,不飲不食,綿綿長存。所謂胎息也。”


    《莊子》宣揚天人合一,其《齊物論》雲:“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這正是氣功追求的境界。


    6.內丹氣功


    (1)什麽是內丹術


    內丹術是用丹理說明的氣功。內丹術屬於氣功,但與氣功不是同概念。


    氣功的產生早於內丹術。先秦諸子有很多的氣功論述,直到東漢,才有人開始以丹道說明氣功,始有內丹術。


    內丹術的發生和盛行稍遲於外丹術。古人訪仙人、求仙藥不得,就轉而自己煉外丹——靈丹妙藥,煉丹又不見成效,就轉而用丹理練內丹——氣功。外丹術盛行於漢唐,內丹術盛行於宋以後。


    內丹術隻是氣功的一個分支。氣功還包括更多的內容,如靜坐、導引、硬氣功、辟穀等。


    內丹術屬於道教氣功係統,道士煉丹。氣功屬於大眾,文人多練氣功。內丹的內容頗有些荒唐,牽強附會,現在不太為人接受。


    (2)丹理與氣功


    內丹術是用含蓄的方法說明丹理及其練功方法。


    以人體喻爐鼎。頭為鼎,腹為爐。心口為鼎,丹田為爐。練功前要立鼎安爐。立鼎就是坐定身體,穩如泰山。安爐就是以神禦氣,神氣和合。將意念由下丹田移至上丹田,稱為移爐換鼎。


    爐鼎有門,內丹術喻人體有七門,一為天門,在泥丸;二為地門,在尾閭;三為中門,在夾脊;四為前門,在明堂;五為後門,在玉枕;六為樓門,在重樓;七為房門,經絳宮。


    煉丹有丹池,人體也有三池,膽為中池,舌下為華池,腹和膀胱為玉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方士的歷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玉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玉德並收藏方士的歷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