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的變戲法宰相的座位 所謂宰相的座位,不是說宰相家裏或者官邸裏的,而是宰相在上朝時的座位。我們已經習慣了在古代題材的影視劇中,看見不論是什麽朝代,上朝時所有的大臣,包括宰相在內規規矩矩地分班肅立,而皇帝則高高在上,踞坐在龍椅上,聽大臣們低眉順目地奏報。這些場景無疑又氣派又好看,但卻不都是真的。 在宋朝以前,上朝時宰相是有座位的。魏晉之前,三公就是宰相,“三公坐而論道”,上朝沒有坐的地方哪兒行呢?皇帝坐得,他們也坐得。東晉第一個皇帝司馬睿登基,居然要拉丞相王導與他同坐龍床(那時候還沒引進椅子),丞相不僅有座,而且要和皇帝平起┢階,引得外間紛傳:“王與馬共天下”。這種君弱臣強的局麵一直維持到南北朝結束。隋唐興起,皇帝雖然牛氣了許多,但執政的宰相依然不弱,這個時代以尚書、中書和門下三省長官為宰相,這些宰相們在朝堂之上依然有座位,而且可以跟皇帝爭三爭四地嘮叨。 宰相們的地位高,權力大,責任也重。有時候,趕上個天災人禍,什麽大旱啦,澇災啦,地震啦,宰相也要負責任,丟掉烏紗。就算是皇帝不下令免職,知趣的,自己就悄然隱去。因為自古傳說,執政者是要承擔調和陰陽之責的,有災異,古人就認為是陰陽不協,原因是宰相沒有做好工作,所以他們要丟烏紗。 宰相沒上朝座位,據說始於宋太祖趙匡胤。有的說法是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正式登基的第二天,從後周繼承下來的宰相範質上朝奏事,開始還坐著講,正講著,趙匡胤突然打斷他說,你先不用講了,把文稿拿我看看。範質遂起身把文稿捧給他看,趙匡胤說,我老眼昏花,你再拿近一點。範質就又湊近了一點。等皇帝看完了,範質再想坐下,卻發現椅子已經沒了。原來趁範質站起來的時候,皇帝悄悄讓宦官把椅子搬走了。範老兒也沒有辦法,隻好站著。從此以後,宰相上殿就再也沒了座位。這種說法多少有點玄,把趙匡胤說得像個市井無賴,或者鄉下的頑童,居然在朝廷上幹這種騙人起立偷偷撤椅子的勾當。如果要是真的話,那麽範老先生說不定會來個大屁股墩,非鬧得朝上大亂不可。趙匡胤雖然是武夫軍漢出身,對讀書人卻還尊重,頭腦也相當清楚,想來不至於當眾這樣胡鬧。 比較起來,另一種說法似乎更有說服力,說是範質自以為是前朝舊臣,不是趙匡胤的親信,所以宰相當得不踏實,因而自我貶損,主動要求上朝不設座,不上茶。趙匡胤也就順水推舟,以後遂成定例。然而,範質的馬屁並沒有保住他的地位,不久宰相就被那個號稱“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取代了。 從此以後,宰相乃至整個朝臣們的地位就每況愈下,明清連宰相也不設了,皇帝老兒自家一個人既做皇帝又當宰相,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自家忙不過來,就找人幫忙,於是有了內閣,清代將內閣虛置,另設軍機處。內閣和軍機處雖然幹的都是過去宰相的事,但地位卻有天壤之別。從官製上講,這些機構都是臨時性質,人員都是從別的衙門中抽調過來的。所有人的本職都是原來的官,他們入閣或者入軍機,本質上不過是給皇帝做幕僚,出出主意,打打下手,沒有絲毫的專斷處置之權。從工作程序上講,有宰相的時候,各地公文先經過宰相,然後再報皇帝,宰相處理公務的時候餘地較大;而內閣軍機時代,所有公文先經皇帝,然後下發內閣與軍機處理,主動權完全掌握在上麵。所以,閣老與軍機大臣非但與從前的三公不能比,就是與宋朝沒了座位的宰相也比不了。趙普當宰相的時候,有時趙匡胤想要添置點東西,趙普不點頭,就是什麽也添不成。氣得趙匡胤哇哇直叫,說我沒做皇帝的時候,想買什麽就買什麽,現在做了皇帝,反倒不如從前了。 從明朝開始,這種宰相的風光就再也不能出現在內閣和軍機處的大臣們身上了,倒是某些宦官可以有近似的威風。明代原本幫皇帝打點筆墨的司禮監秉筆太監,由於皇帝的昏庸和懶惰,居然取得了代皇帝批奏摺的“硃批權”,成了“立皇帝”。朝臣們包括內閣首輔和首席軍機大臣,上朝議事隻能“跪奏”,在朝堂之上,想站著說話必須有皇帝的恩準才行。皇權的地位,在臣子們的“五體投地”中達到了最高點。
朝堂上的變戲法女禍與女主 女禍是中國歷史上為正統的史學家所痛心疾首的事情。一般來講,女禍,大多是指人主為女人所惑,以至幹了許多倒行逆施,自己禍害自己的事;比如商紂之於妲己,周幽之於褒姒,夫差之於西施等等一長串帝王和寵幸的女子。好在人們很快就已經知道了,這種所謂的女禍,不過是為蠢男人和昏男人開脫的一種藉口,所以漸漸地高唱女禍論的人少了起來。隻是老百姓抓住不放,依然是堅定的女禍論者,民間戲劇裏的“王帽子”(帝王)每每被西宮娘娘迷得五迷三道的,每每拿忠臣開刀。 然而,雖然將板子全都打在女人的屁股上,並不很讓人信服,但認為女人低能和道德低下的成見,至少在傳統社會裏還是很有市場的。由於巫術思維的作怪,人們甚至還認為,女性掌權是一種不祥的徵兆,所謂“牝雞司晨,惟家之索”。實際上,這種成見是維護父係宗法製度的一種必然的社會意識。在任何社會裏,隻要某種社會意識足夠地根深蒂固,那麽它自然就會變成一種人們行為的根據。在傳統政治製度的選擇中,人們一直非常注意避免女人進入政治中樞,盡可能不給女人在政治結構中留下任何位置。 但是,所謂人類畢竟是由男人和女人兩大部分組成的。女人的地位無論再怎麽低,她們也是整個社會人群的一半,所以,無論男人們怎麽樣煞費苦心,也沒法完全堵住女人介入政治的渠道。皇帝的媽和皇帝的老婆都是女人,當皇帝怕他媽(也可能有俄底浦斯情結)或者怕老婆(包括小老婆)的時候,或者特別喜歡他媽和老婆時,女人幹政恐怕就不可避免了。自漢以後,歷朝代都宣稱以孝治國,以至於炮製出了《孝經》和《二十四孝圖》。當老皇帝早死,小皇帝年紀尚幼,或者即使年紀不小但性格懦弱時,如果正好趕上皇帝的媽又有足夠的政治野心,事情就非麻煩不可。當媽的非要出來說三道四,礙於“孝道”的大帽子,誰也拿她沒轍。傳統的政治製度規定不許女人幹政,但卻沒有,也沒有辦法規定,一旦女人以皇帝的母親麵目出現幹政的時候,做兒子的應該怎樣製止她。漢武帝曾經採取了一個非常殘忍的下下策,每立太子的時候,將太子的親生母親殺掉。這個一直讓許許多多冬烘的老先生稱道的舉措,實際上殘無人道之極,那個被處死的鉤弋夫人之所以要死,隻因為她為皇帝生了一個讓他還滿意的兒子。這樣做,實際上給兒子留下了一個孝道上的大難題,殺母的仇人是父親,一個孝字掰成兩半,怎麽想怎麽做都是錯。大概由於這種原因,後來的君主再也沒有勇氣效法前賢(晚清痛恨西太後的稗史“史官”,竟然說鹹豐也有過效法漢武帝對付鉤弋夫人的遺詔,雖然說得解氣,其實根本就不可能),所以太後臨朝也就蕃衍不絕。東漢孝道講得最凶,太後臨朝稱製的也最多。 至於由於皇帝怕老婆而導致女主當家的,歷史上雖然不多,但確實轟轟烈烈地存在過。隋文帝害怕獨孤後,不惟在女色方麵縮手縮腳,國家大政如果人家想幹涉的話,他老兄也得聽幾句;小兒子把大兒子從太子寶座上擠掉,據說就有皇後的功勞,因為獨孤後特別討厭男人有新寵,而太子恰恰過不了美人關,於是小兒子就如是這般地在老媽麵前下蛆。當然,比起唐高宗李治來,隋文帝還真是小巫見大巫,怕老婆怕得不夠水平,人家武家大小姐做皇後的時候就敢跟皇帝平起平坐,並稱“二聖”;丈夫一伸腿,居然連國號都改了,自己做了皇帝,讓以後的所有大男人都忘不了她。 女人幹政好不好,如果按傳統當然不是好事,書雲:“牝雞司晨,惟家之索。”說女人幹政就跟母雞打鳴一樣,是不祥之兆。當然,這隻是男人為維護男權統治的一種藉口,其實沒那麽回事,那些著名的女主像呂後、武則天,都沒有給國家帶來什麽不尋常災禍。女人幹政治雖說不見得比男人幹得更好,可也未必就比男人更差。至少,我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在中國歷史上,最昏庸最殘暴的統治者並不是女主。太後臨朝也不盡是目光短淺的婦人之見,歷史上也不乏為人為政都不錯的太後。比如東漢章帝時的馬太後,留給後人的口碑就相當好,在後世的史家看來,她甚至比章帝這個大男人要高明得多,也賢明得多。問題是,女人在政治上的作為,實際上是與男人無法類比的,用現在時髦的話來說,就是兩者根本就不是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豈止不在一個起跑線上,簡直差了十萬八千裏。那個時代的女人,參與政治的機會對於絕大多數而言,幾乎是等於零,有“為禍”朝政可能的,也就是數量非常少的那一群人。而這些人掙得到這種地位,恐怕有相當的因素在於其容貌和風姿,湊巧才幹、智慧和機遇外加容貌都非常出色的那麽幾個脫穎而出,怎麽可能與浩浩蕩蕩的帝王將相袞袞諸公相比呢?盡管如此,出了一個武則天,也夠讓男人嚇一跳的了,而且這一跳一直到今天還在顫動。 應該說明的是,無論是太後臨朝,還是女皇帝出山,都絲毫不意味著女人地位的提高,甚至都不能說是女人真正意義上的主政參政。她們不過是以男人的方式,按男性世界的規則來進行統治。有些太後的背後實際上還有許多男人(外戚,即她們的娘家人)在操縱。如果不按著男人世界的規則行事,那麽她們連一天也統治不下去。其實她們這樣做也並非有意為之,隻是一種無形壓力下的慣性動作,連號稱雄才大略的武則天也不例外。武則天自己當了皇帝,也的確把自己當成了皇帝,而且是當成了男性皇帝,她不僅在上朝時要像男性皇帝一樣發號施令,在後宮也要如男性皇帝一般地享受,包括性的享受。當臣子對她的性生活提意見時,她絕無一般女人一觸即跳的暴怒,而是心平氣和地接受了,因為一個男性好皇帝也會允許臣下就這方麵的事進諫的。如果不是掉進了男性規則的陷阱裏不能自拔,聰明如許的武則天怎麽會在繼承問題上死活想不開,硬是讓“居心叵測”的大臣們給繞了進去。傳給武家人吧,雖然“皇姓”傳下去了,但那隻是自己的侄子,非親生骨肉,世上斷沒有祭祀姑姑的道理;傳給自己的兒子吧,自己倒是可以安享血食,可大周的天下就又姓李了。真是兩難。其實,隻要換一個思路,這種所謂的兩難就根本不存在了,把皇位傳給女兒,然後讓她姓武,以後世世代代都按母係傳承,如此大周也保住了,武家天下也可以延續了。當然,在整個中國都是父係世界時,就她這一家這麽幹,即使貴為天子,也勢單力薄,無力回天。況且,武則天根本就不可能想到這一層。男性規則的邏輯已經將所有女性套牢了,即使聰明如武則天,也跳不出來。
朝堂上的變戲法女禍與女主 女禍是中國歷史上為正統的史學家所痛心疾首的事情。一般來講,女禍,大多是指人主為女人所惑,以至幹了許多倒行逆施,自己禍害自己的事;比如商紂之於妲己,周幽之於褒姒,夫差之於西施等等一長串帝王和寵幸的女子。好在人們很快就已經知道了,這種所謂的女禍,不過是為蠢男人和昏男人開脫的一種藉口,所以漸漸地高唱女禍論的人少了起來。隻是老百姓抓住不放,依然是堅定的女禍論者,民間戲劇裏的“王帽子”(帝王)每每被西宮娘娘迷得五迷三道的,每每拿忠臣開刀。 然而,雖然將板子全都打在女人的屁股上,並不很讓人信服,但認為女人低能和道德低下的成見,至少在傳統社會裏還是很有市場的。由於巫術思維的作怪,人們甚至還認為,女性掌權是一種不祥的徵兆,所謂“牝雞司晨,惟家之索”。實際上,這種成見是維護父係宗法製度的一種必然的社會意識。在任何社會裏,隻要某種社會意識足夠地根深蒂固,那麽它自然就會變成一種人們行為的根據。在傳統政治製度的選擇中,人們一直非常注意避免女人進入政治中樞,盡可能不給女人在政治結構中留下任何位置。 但是,所謂人類畢竟是由男人和女人兩大部分組成的。女人的地位無論再怎麽低,她們也是整個社會人群的一半,所以,無論男人們怎麽樣煞費苦心,也沒法完全堵住女人介入政治的渠道。皇帝的媽和皇帝的老婆都是女人,當皇帝怕他媽(也可能有俄底浦斯情結)或者怕老婆(包括小老婆)的時候,或者特別喜歡他媽和老婆時,女人幹政恐怕就不可避免了。自漢以後,歷朝代都宣稱以孝治國,以至於炮製出了《孝經》和《二十四孝圖》。當老皇帝早死,小皇帝年紀尚幼,或者即使年紀不小但性格懦弱時,如果正好趕上皇帝的媽又有足夠的政治野心,事情就非麻煩不可。當媽的非要出來說三道四,礙於“孝道”的大帽子,誰也拿她沒轍。傳統的政治製度規定不許女人幹政,但卻沒有,也沒有辦法規定,一旦女人以皇帝的母親麵目出現幹政的時候,做兒子的應該怎樣製止她。漢武帝曾經採取了一個非常殘忍的下下策,每立太子的時候,將太子的親生母親殺掉。這個一直讓許許多多冬烘的老先生稱道的舉措,實際上殘無人道之極,那個被處死的鉤弋夫人之所以要死,隻因為她為皇帝生了一個讓他還滿意的兒子。這樣做,實際上給兒子留下了一個孝道上的大難題,殺母的仇人是父親,一個孝字掰成兩半,怎麽想怎麽做都是錯。大概由於這種原因,後來的君主再也沒有勇氣效法前賢(晚清痛恨西太後的稗史“史官”,竟然說鹹豐也有過效法漢武帝對付鉤弋夫人的遺詔,雖然說得解氣,其實根本就不可能),所以太後臨朝也就蕃衍不絕。東漢孝道講得最凶,太後臨朝稱製的也最多。 至於由於皇帝怕老婆而導致女主當家的,歷史上雖然不多,但確實轟轟烈烈地存在過。隋文帝害怕獨孤後,不惟在女色方麵縮手縮腳,國家大政如果人家想幹涉的話,他老兄也得聽幾句;小兒子把大兒子從太子寶座上擠掉,據說就有皇後的功勞,因為獨孤後特別討厭男人有新寵,而太子恰恰過不了美人關,於是小兒子就如是這般地在老媽麵前下蛆。當然,比起唐高宗李治來,隋文帝還真是小巫見大巫,怕老婆怕得不夠水平,人家武家大小姐做皇後的時候就敢跟皇帝平起平坐,並稱“二聖”;丈夫一伸腿,居然連國號都改了,自己做了皇帝,讓以後的所有大男人都忘不了她。 女人幹政好不好,如果按傳統當然不是好事,書雲:“牝雞司晨,惟家之索。”說女人幹政就跟母雞打鳴一樣,是不祥之兆。當然,這隻是男人為維護男權統治的一種藉口,其實沒那麽回事,那些著名的女主像呂後、武則天,都沒有給國家帶來什麽不尋常災禍。女人幹政治雖說不見得比男人幹得更好,可也未必就比男人更差。至少,我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在中國歷史上,最昏庸最殘暴的統治者並不是女主。太後臨朝也不盡是目光短淺的婦人之見,歷史上也不乏為人為政都不錯的太後。比如東漢章帝時的馬太後,留給後人的口碑就相當好,在後世的史家看來,她甚至比章帝這個大男人要高明得多,也賢明得多。問題是,女人在政治上的作為,實際上是與男人無法類比的,用現在時髦的話來說,就是兩者根本就不是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豈止不在一個起跑線上,簡直差了十萬八千裏。那個時代的女人,參與政治的機會對於絕大多數而言,幾乎是等於零,有“為禍”朝政可能的,也就是數量非常少的那一群人。而這些人掙得到這種地位,恐怕有相當的因素在於其容貌和風姿,湊巧才幹、智慧和機遇外加容貌都非常出色的那麽幾個脫穎而出,怎麽可能與浩浩蕩蕩的帝王將相袞袞諸公相比呢?盡管如此,出了一個武則天,也夠讓男人嚇一跳的了,而且這一跳一直到今天還在顫動。 應該說明的是,無論是太後臨朝,還是女皇帝出山,都絲毫不意味著女人地位的提高,甚至都不能說是女人真正意義上的主政參政。她們不過是以男人的方式,按男性世界的規則來進行統治。有些太後的背後實際上還有許多男人(外戚,即她們的娘家人)在操縱。如果不按著男人世界的規則行事,那麽她們連一天也統治不下去。其實她們這樣做也並非有意為之,隻是一種無形壓力下的慣性動作,連號稱雄才大略的武則天也不例外。武則天自己當了皇帝,也的確把自己當成了皇帝,而且是當成了男性皇帝,她不僅在上朝時要像男性皇帝一樣發號施令,在後宮也要如男性皇帝一般地享受,包括性的享受。當臣子對她的性生活提意見時,她絕無一般女人一觸即跳的暴怒,而是心平氣和地接受了,因為一個男性好皇帝也會允許臣下就這方麵的事進諫的。如果不是掉進了男性規則的陷阱裏不能自拔,聰明如許的武則天怎麽會在繼承問題上死活想不開,硬是讓“居心叵測”的大臣們給繞了進去。傳給武家人吧,雖然“皇姓”傳下去了,但那隻是自己的侄子,非親生骨肉,世上斷沒有祭祀姑姑的道理;傳給自己的兒子吧,自己倒是可以安享血食,可大周的天下就又姓李了。真是兩難。其實,隻要換一個思路,這種所謂的兩難就根本不存在了,把皇位傳給女兒,然後讓她姓武,以後世世代代都按母係傳承,如此大周也保住了,武家天下也可以延續了。當然,在整個中國都是父係世界時,就她這一家這麽幹,即使貴為天子,也勢單力薄,無力回天。況且,武則天根本就不可能想到這一層。男性規則的邏輯已經將所有女性套牢了,即使聰明如武則天,也跳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