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人拉開了抵抗的先聲。有一次,市民把前來收稅的英國官員渾身上下塗上柏油,然後拉著他遊街示眾。對於那些橫行霸道的英國士兵,大家往往群起而攻之。
種種跡象表明,殖民地的問題已經發展到非得用用武力解決的程度了,剩下的隻是時間問題。
1773年12月,一艘滿載茶葉的貨船從亞洲駛來,停靠在波士頓港口,準備做成一筆大生意,可是這艘船在一個錯誤的時間停在了一個錯誤的地點。波士頓人不但不買茶葉,而且讓他們把船開走。英國人沒有理會,結果幾個波士頓人化裝成船工,衝上船去,將所有的茶葉都倒進了海水中。
英國方麵聽到這個消息,知道戰機已經到來。經過半年時間的準備,英國人搶先發動攻勢。1774年4月,一隊英軍士兵想趁夜色搶占波士頓附近的民兵軍火庫,但是運氣不太好,被一個銀匠發現。這個銀匠沿途大聲呼喊,讓大家做好準備。英國人破壞了軍火庫,但是返程時落入了民兵的包圍之中,損失了好幾百人。
殖民地獨立戰爭終於打響了。
戰爭爆發後,殖民地軍隊節節敗退。
首先,殖民地領導人思想上根本不統一。有的人主張獨立,有的人主張維持現狀。直到1774年9月,十三個殖民地的代表在費城召開會議,商量如何對付英國人時,大家也還是你一言我一語爭個不停,而此時的英國人在戰場上步步進逼。
其次,殖民地隻有少數參加過當初英法大戰的人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大部分人對於行軍打仗的認識仍然停留在概念層麵上。他們很多人是第一次扛上槍,第一次向敵人射出子彈,他們對於貼身的肉搏戰抱著一種與生俱來的恐懼,而他們的對手英國人,幾百年來,又是外戰又是內戰,不論是軍官還是士兵,都已經百戰成鋼。
再次,由於殖民地長期以來工業設施極為落後,因此連一人一槍這個最基本的要求都達不到,不少人扛著農具和自己設計的鳥銃參戰。
如果這三個問題沒有解決,殖民地的獨立戰爭將會是一場大災難。
解決第一個問題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名叫潘恩,他寫了一本名叫《常識》的小冊子,他在書中大聲疾呼:英國隻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島國,根本就不配統治北美洲。這本小冊子一印就是好幾百萬冊,幾乎殖民地人民人手一冊。北美人民終於認識到,獨立是他們惟一的選擇。
1776年7月4日,在賓夕法尼亞州的議會大廈裏,大陸會議的代表們通過了由傑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應該說,殖民地人民做出這樣的舉動,是具有相當勇氣的,因為前方戰場不斷傳來失利的消息,從開戰到現在,殖民地軍隊幾乎沒有打過一個勝仗。
為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殖民地議會決定讓華盛頓組建一支大陸軍,讓他擔任總司令。華盛頓擁有一大片莊園,最開始的時候他隻是一個土地測量員,但是他憑藉自己的聰明和遠見,迅速成為一個農場主。華盛頓身上沒有絲毫農民習氣,在戰爭最困難的時候,他甚至拿出自己的積蓄,充作軍費。
在作戰經驗和武器上,大陸軍的確不是英軍的對手,但是大陸軍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熟悉地形,他們盡量避免與英軍正麵交鋒,而採用運動戰的方式,在英軍重型武器難以發揮威力的山區襲擊敵人。
在華盛頓正麵阻擋敵人時,美國另一個偉大人物富蘭克林遠赴歐洲,遊說於法國貴族之間。富蘭克林極具個人魅力,而且極會審時度勢,他有意無意間挑動法國人與荷蘭人對英國人的仇恨心理,希望他們能夠助美國一臂之力。
法國人當然將英國人恨得咬牙,但是仍然不敢貿然出兵相助,因為法國人不知道大西洋對岸的鬥士們還能堅持多久,萬一英國很快收拾了殘局,那麽接下來倒黴的將是法國了。所以法國人採用拖延伎倆對付來自大洋彼岸的使者。
富蘭克林明白,要想得到法國的援手,北美人民得證明自己的能力,他把法國人這邊的動靜原原本本地告訴了華盛頓他們。
促使法國人下定決心的是英國人,1777年下半年,英軍中了華盛頓的誘敵深入之計,結果一支軍隊在薩拉托加被圍了個水泄不通,這支軍隊的統帥柏高英不得不投降。
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巴黎,法國人意識到,英國人在海上可能無敵,但是在陸地上也不是不能戰勝的。於是,法國人下了兩步棋,第一步是馬上與北美殖民地簽訂同盟條約,另一步是與荷蘭、西班牙通氣,約好與英軍打一場大海戰,報當年的一箭之仇。這兩個國家馬上就同意了,把宗教偏見放在一邊,天主教徒與新教徒史無前例地聯合了起來,在歐洲與英國海軍打得天翻地覆。
法國與荷蘭的銀行家紛紛解囊相助,數以萬計的法國人組成誌願軍,赴美參戰。這樣,殖民地軍隊數量越來越多,武器越來越好,而英國呢,因為要對付聯軍,不得不從北美洲抽調走一批海軍。
結果,英國於1781年陷入了殖民地軍隊的包圍之中,英軍司令康華利身在危城,卻不十分著急,因為他認為他所在的約克鎮進可以攻,退可以守,實在不行,向海上逃走。但是出乎他意料的是,約克鎮危如累卵時,海麵上一艘英國軍艦也沒有出現,後來他才知道,附近的英國軍艦早就被大批法國海軍趕走了。10月19日,康華利走投無路,隻得向華盛頓投降。
種種跡象表明,殖民地的問題已經發展到非得用用武力解決的程度了,剩下的隻是時間問題。
1773年12月,一艘滿載茶葉的貨船從亞洲駛來,停靠在波士頓港口,準備做成一筆大生意,可是這艘船在一個錯誤的時間停在了一個錯誤的地點。波士頓人不但不買茶葉,而且讓他們把船開走。英國人沒有理會,結果幾個波士頓人化裝成船工,衝上船去,將所有的茶葉都倒進了海水中。
英國方麵聽到這個消息,知道戰機已經到來。經過半年時間的準備,英國人搶先發動攻勢。1774年4月,一隊英軍士兵想趁夜色搶占波士頓附近的民兵軍火庫,但是運氣不太好,被一個銀匠發現。這個銀匠沿途大聲呼喊,讓大家做好準備。英國人破壞了軍火庫,但是返程時落入了民兵的包圍之中,損失了好幾百人。
殖民地獨立戰爭終於打響了。
戰爭爆發後,殖民地軍隊節節敗退。
首先,殖民地領導人思想上根本不統一。有的人主張獨立,有的人主張維持現狀。直到1774年9月,十三個殖民地的代表在費城召開會議,商量如何對付英國人時,大家也還是你一言我一語爭個不停,而此時的英國人在戰場上步步進逼。
其次,殖民地隻有少數參加過當初英法大戰的人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大部分人對於行軍打仗的認識仍然停留在概念層麵上。他們很多人是第一次扛上槍,第一次向敵人射出子彈,他們對於貼身的肉搏戰抱著一種與生俱來的恐懼,而他們的對手英國人,幾百年來,又是外戰又是內戰,不論是軍官還是士兵,都已經百戰成鋼。
再次,由於殖民地長期以來工業設施極為落後,因此連一人一槍這個最基本的要求都達不到,不少人扛著農具和自己設計的鳥銃參戰。
如果這三個問題沒有解決,殖民地的獨立戰爭將會是一場大災難。
解決第一個問題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名叫潘恩,他寫了一本名叫《常識》的小冊子,他在書中大聲疾呼:英國隻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島國,根本就不配統治北美洲。這本小冊子一印就是好幾百萬冊,幾乎殖民地人民人手一冊。北美人民終於認識到,獨立是他們惟一的選擇。
1776年7月4日,在賓夕法尼亞州的議會大廈裏,大陸會議的代表們通過了由傑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應該說,殖民地人民做出這樣的舉動,是具有相當勇氣的,因為前方戰場不斷傳來失利的消息,從開戰到現在,殖民地軍隊幾乎沒有打過一個勝仗。
為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殖民地議會決定讓華盛頓組建一支大陸軍,讓他擔任總司令。華盛頓擁有一大片莊園,最開始的時候他隻是一個土地測量員,但是他憑藉自己的聰明和遠見,迅速成為一個農場主。華盛頓身上沒有絲毫農民習氣,在戰爭最困難的時候,他甚至拿出自己的積蓄,充作軍費。
在作戰經驗和武器上,大陸軍的確不是英軍的對手,但是大陸軍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熟悉地形,他們盡量避免與英軍正麵交鋒,而採用運動戰的方式,在英軍重型武器難以發揮威力的山區襲擊敵人。
在華盛頓正麵阻擋敵人時,美國另一個偉大人物富蘭克林遠赴歐洲,遊說於法國貴族之間。富蘭克林極具個人魅力,而且極會審時度勢,他有意無意間挑動法國人與荷蘭人對英國人的仇恨心理,希望他們能夠助美國一臂之力。
法國人當然將英國人恨得咬牙,但是仍然不敢貿然出兵相助,因為法國人不知道大西洋對岸的鬥士們還能堅持多久,萬一英國很快收拾了殘局,那麽接下來倒黴的將是法國了。所以法國人採用拖延伎倆對付來自大洋彼岸的使者。
富蘭克林明白,要想得到法國的援手,北美人民得證明自己的能力,他把法國人這邊的動靜原原本本地告訴了華盛頓他們。
促使法國人下定決心的是英國人,1777年下半年,英軍中了華盛頓的誘敵深入之計,結果一支軍隊在薩拉托加被圍了個水泄不通,這支軍隊的統帥柏高英不得不投降。
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巴黎,法國人意識到,英國人在海上可能無敵,但是在陸地上也不是不能戰勝的。於是,法國人下了兩步棋,第一步是馬上與北美殖民地簽訂同盟條約,另一步是與荷蘭、西班牙通氣,約好與英軍打一場大海戰,報當年的一箭之仇。這兩個國家馬上就同意了,把宗教偏見放在一邊,天主教徒與新教徒史無前例地聯合了起來,在歐洲與英國海軍打得天翻地覆。
法國與荷蘭的銀行家紛紛解囊相助,數以萬計的法國人組成誌願軍,赴美參戰。這樣,殖民地軍隊數量越來越多,武器越來越好,而英國呢,因為要對付聯軍,不得不從北美洲抽調走一批海軍。
結果,英國於1781年陷入了殖民地軍隊的包圍之中,英軍司令康華利身在危城,卻不十分著急,因為他認為他所在的約克鎮進可以攻,退可以守,實在不行,向海上逃走。但是出乎他意料的是,約克鎮危如累卵時,海麵上一艘英國軍艦也沒有出現,後來他才知道,附近的英國軍艦早就被大批法國海軍趕走了。10月19日,康華利走投無路,隻得向華盛頓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