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一下子明白過來,原來國會是要把他置於死地呀!他氣憤至極,帶著軍隊衝進國會,想把幾個唱反調的頭頭抓住,哪知國會早有準備,把他們藏了起來。
不久,查理一世離開了倫敦,來到英格蘭北部和中部地區,他號召人們跟著他與國會戰鬥,那些早就看不慣國會的人,如貴族、大地主、天主教徒,馬上就集結在查理一世周圍,幫助他組建了一支軍隊。
1642年8月,查理一世終於向國會宣戰。
應該說,查理一世的力量遠遠不及國會,因為他的軍隊絕大部分來自偏僻貧困的農業區,那裏的人們思想閉塞,自以為是。而國會的勢力範圍則在東南沿海地區,這裏是英國工業中心,人口眾多。
但是一千多年來的王朝傳統終究是一種很有號召力的旗幟,地主、貴族團結在國王周圍,沒落的騎士集團以能為國王獻身而自豪。這些人有著南征北戰的家族傳統,他們在戰場上的英勇遠非那些樂於在買賣場合謀求利益的資本家所能比。
國會一方過分依賴先進的科學技術,他們的軍隊武裝著當時最為先進的步槍,本以為可以穩操勝券,但是國王的軍隊靈活機動,騎兵就像龍捲風一樣從戰場上掠過。當國會的軍隊打完一槍,慢吞吞地換子彈時,國王的騎兵揮舞著雪亮的戰刀衝上了陣地。保王軍就憑藉這種靈活機動的戰術,在戰場上節節勝利。
國會開始意識到,槍枝不能解決問題,要盡快建立騎兵。
訓練騎兵的任務落在了一個中年人頭上,他的名字叫克倫威爾。
克倫威爾接受命令以後,當即在農民、手工業者、小商人之中招兵買馬,然後嚴格訓練。他的隊伍紀律嚴明,作戰勇敢,更可貴的是,這支軍隊之中,騎兵眾多,機動性極大,剛剛投入戰場,就讓人耳目一新,於是當時人就把他的軍隊稱為"新模範軍"。
雙方停停打打,大不列顛島上陰雨連綿的天氣使得參戰雙方有點沉不住氣,於是不約而同地把主力軍投入一場戰鬥之中,以定生死。他們所選的戰場是一個荒原,名叫納比西,雙方對這場仗都做了比較充分的準備, 戰場上也不時出現拉鋸戰的驚心場麵,但是取得最後勝利的卻是克倫威爾指揮的軍隊。
這是1648年8月的事情。
查理一世丟棄了他的殘兵敗將,幾乎隻身逃往蘇格蘭,他原想,他在蘇格蘭至少會有大批的支持者,即便不能重返英格蘭,在蘇格蘭那裏度過餘生還是不成問題的。但是蘇格蘭人遠沒有當初收留瑪麗女王的伊莉莎白那麽寬宏大量,他們還記得幾年之前,正是這個國王還把炮火投射在他們這塊土地上呢。蘇格蘭人向國會要了一筆錢,然後就把這個可憐的國王交給了國會。
國王的問題剛剛解決,英格蘭的派係鬥爭就愈演愈烈。國會對手握重兵的克倫威爾等軍官頗為擔心,他們甚至要求裁汰軍隊。但是軍官們很清楚,一旦他們失去手中的兵權,國會將會很快把他們一腳踢開。就是在國會裏麵,不同的宗教派別也鬥得你死我活。保王黨殘餘勢力看到有機可乘,就在北部老巢又組織了一支軍隊,但是這群烏合之眾根本就不是克倫威爾的對手,他的軍隊幾乎沒有費什麽力氣就平定了叛亂。
克倫威爾馬不停蹄,殺回倫敦,將國會中與軍隊作對的長老會派一網打盡,剩下的都是支持軍方的。剷除了勁敵之後,克倫威爾開始考慮英國的將來,他不知道將英國帶往何方。他甚至想讓查理一世繼續當他的國王,隻不過剝奪他的大權。但是這個查理一世野心不死,不甘心當一個木頭國王,於是暗中糾集人馬,不幸的是,他的陰謀很快暴露,克倫威爾怒不可遏,力主將國王處死。
克倫威爾此時在英國威望漸隆,所以這一提議沒有費什麽周折就通過了。1649年1月30日,國王查理安靜地走上了刑場,他在行刑時表現得相當無畏,但是英國人把他稱作暴君、叛徒、殺人犯、國家公敵,並且砍下了他的腦袋。
查理一世一死,軍政大權就落入了克倫威爾一人之手,這個將國王送上斷頭台的軍人,很快就在權力寶座上迷失了方向。他甚至比國王還要獨裁,絕對不允許有人唱反調。可以說,克倫威爾的內政是失敗的,但是他對外繼承了伊莉莎白的政策,花大心思對付西班牙,並且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他藉口愛爾蘭在國內戰爭時期支持國王,而且包庇保王黨,又領兵遠征愛爾蘭,使得這塊平靜的土地血流成河。此外,他侵入蘇格蘭,完完全全把這塊土地征服了。
1653年,克倫威爾的支持者們擁戴他為"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終身護國主",此時的克倫威爾有點像愷撒。相同的是,愷撒不得善終,而克倫威爾死後也沒有得到安寧。
克倫威爾在這個位子上幹了五年,1658年,他撒手西歸。整個英國又陷入了內亂之中。原來,英國人不習慣國王的專權,但是也不習慣於克倫威爾的軍事統治。克倫威爾在世時,禁止人們胡亂品評朝政,現在他死了,幾乎所有的英國人開始對這個國家的前途說三道四。
就在這時,斯圖亞特王朝的流浪兒查理二世,也就是查理一世的兒子,突然從法國發回一個消息說,如果讓他當國王,他將不再搞君主專製,一定讓國會在國家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
英國人相信了這個人,把他接了回來。1660年5月,查理二世帶著大批保王黨的人回到了倫敦,風風光光地當上了國王。但是斯圖亞特家族的致命缺點,也就是不守承諾,他很快激起眾怒。
不久,查理一世離開了倫敦,來到英格蘭北部和中部地區,他號召人們跟著他與國會戰鬥,那些早就看不慣國會的人,如貴族、大地主、天主教徒,馬上就集結在查理一世周圍,幫助他組建了一支軍隊。
1642年8月,查理一世終於向國會宣戰。
應該說,查理一世的力量遠遠不及國會,因為他的軍隊絕大部分來自偏僻貧困的農業區,那裏的人們思想閉塞,自以為是。而國會的勢力範圍則在東南沿海地區,這裏是英國工業中心,人口眾多。
但是一千多年來的王朝傳統終究是一種很有號召力的旗幟,地主、貴族團結在國王周圍,沒落的騎士集團以能為國王獻身而自豪。這些人有著南征北戰的家族傳統,他們在戰場上的英勇遠非那些樂於在買賣場合謀求利益的資本家所能比。
國會一方過分依賴先進的科學技術,他們的軍隊武裝著當時最為先進的步槍,本以為可以穩操勝券,但是國王的軍隊靈活機動,騎兵就像龍捲風一樣從戰場上掠過。當國會的軍隊打完一槍,慢吞吞地換子彈時,國王的騎兵揮舞著雪亮的戰刀衝上了陣地。保王軍就憑藉這種靈活機動的戰術,在戰場上節節勝利。
國會開始意識到,槍枝不能解決問題,要盡快建立騎兵。
訓練騎兵的任務落在了一個中年人頭上,他的名字叫克倫威爾。
克倫威爾接受命令以後,當即在農民、手工業者、小商人之中招兵買馬,然後嚴格訓練。他的隊伍紀律嚴明,作戰勇敢,更可貴的是,這支軍隊之中,騎兵眾多,機動性極大,剛剛投入戰場,就讓人耳目一新,於是當時人就把他的軍隊稱為"新模範軍"。
雙方停停打打,大不列顛島上陰雨連綿的天氣使得參戰雙方有點沉不住氣,於是不約而同地把主力軍投入一場戰鬥之中,以定生死。他們所選的戰場是一個荒原,名叫納比西,雙方對這場仗都做了比較充分的準備, 戰場上也不時出現拉鋸戰的驚心場麵,但是取得最後勝利的卻是克倫威爾指揮的軍隊。
這是1648年8月的事情。
查理一世丟棄了他的殘兵敗將,幾乎隻身逃往蘇格蘭,他原想,他在蘇格蘭至少會有大批的支持者,即便不能重返英格蘭,在蘇格蘭那裏度過餘生還是不成問題的。但是蘇格蘭人遠沒有當初收留瑪麗女王的伊莉莎白那麽寬宏大量,他們還記得幾年之前,正是這個國王還把炮火投射在他們這塊土地上呢。蘇格蘭人向國會要了一筆錢,然後就把這個可憐的國王交給了國會。
國王的問題剛剛解決,英格蘭的派係鬥爭就愈演愈烈。國會對手握重兵的克倫威爾等軍官頗為擔心,他們甚至要求裁汰軍隊。但是軍官們很清楚,一旦他們失去手中的兵權,國會將會很快把他們一腳踢開。就是在國會裏麵,不同的宗教派別也鬥得你死我活。保王黨殘餘勢力看到有機可乘,就在北部老巢又組織了一支軍隊,但是這群烏合之眾根本就不是克倫威爾的對手,他的軍隊幾乎沒有費什麽力氣就平定了叛亂。
克倫威爾馬不停蹄,殺回倫敦,將國會中與軍隊作對的長老會派一網打盡,剩下的都是支持軍方的。剷除了勁敵之後,克倫威爾開始考慮英國的將來,他不知道將英國帶往何方。他甚至想讓查理一世繼續當他的國王,隻不過剝奪他的大權。但是這個查理一世野心不死,不甘心當一個木頭國王,於是暗中糾集人馬,不幸的是,他的陰謀很快暴露,克倫威爾怒不可遏,力主將國王處死。
克倫威爾此時在英國威望漸隆,所以這一提議沒有費什麽周折就通過了。1649年1月30日,國王查理安靜地走上了刑場,他在行刑時表現得相當無畏,但是英國人把他稱作暴君、叛徒、殺人犯、國家公敵,並且砍下了他的腦袋。
查理一世一死,軍政大權就落入了克倫威爾一人之手,這個將國王送上斷頭台的軍人,很快就在權力寶座上迷失了方向。他甚至比國王還要獨裁,絕對不允許有人唱反調。可以說,克倫威爾的內政是失敗的,但是他對外繼承了伊莉莎白的政策,花大心思對付西班牙,並且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他藉口愛爾蘭在國內戰爭時期支持國王,而且包庇保王黨,又領兵遠征愛爾蘭,使得這塊平靜的土地血流成河。此外,他侵入蘇格蘭,完完全全把這塊土地征服了。
1653年,克倫威爾的支持者們擁戴他為"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終身護國主",此時的克倫威爾有點像愷撒。相同的是,愷撒不得善終,而克倫威爾死後也沒有得到安寧。
克倫威爾在這個位子上幹了五年,1658年,他撒手西歸。整個英國又陷入了內亂之中。原來,英國人不習慣國王的專權,但是也不習慣於克倫威爾的軍事統治。克倫威爾在世時,禁止人們胡亂品評朝政,現在他死了,幾乎所有的英國人開始對這個國家的前途說三道四。
就在這時,斯圖亞特王朝的流浪兒查理二世,也就是查理一世的兒子,突然從法國發回一個消息說,如果讓他當國王,他將不再搞君主專製,一定讓國會在國家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
英國人相信了這個人,把他接了回來。1660年5月,查理二世帶著大批保王黨的人回到了倫敦,風風光光地當上了國王。但是斯圖亞特家族的致命缺點,也就是不守承諾,他很快激起眾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