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蘇格蘭人相比,英格蘭人的運氣要好得多,他們所在的地方,是這個島嶼上生活條件最好的。那裏土地肥沃,河流遍布,生活對於人們來說是一種享受。
在這個島嶼的西部,有一塊突起的高地,那裏到處都是高山,人稱威爾斯。威爾斯人也過著艱難的生活,他們似乎與英格蘭人格格不入,但是又不得不派人參加在倫敦舉行的議會。
這三塊地方,由於經濟基礎的巨大差別,意識形態上從來都是水火不容。
如果長期這樣對峙下去,是一件很讓人絕望的事情。但是偉大的女王伊莉莎白至少力圖在這方麵做點什麽。當時,斯圖亞特王室在蘇格蘭的統治很不成功,這個王室的成員之一瑪麗跑到了英格蘭,她得到了伊莉莎白的熱情接待。但是,這個女人並沒有對伊莉莎白感激半分,她一到英格蘭,就馬上與反對新教的天主教徒勾結在一起。她在英格蘭生活了十八年,可能每天都在盤算著對付新教徒的支持者,也就是為自己提供避難所的英格蘭女王。終於英格蘭人再也不能容忍這個忘恩負義的女人,要了她的命。
不過,富有遠見的伊莉莎白並沒有為難瑪麗的兒子,相反,還把他送上了英格蘭國王的寶座,他就是詹姆斯一世。當他坐在國王寶座上向歐洲大陸投去目光時,驚訝地發現他自己以及他的子民生活在一個多麽巨大的幸福裏麵。此時的歐洲大陸,就像是一個大墳場,新教徒埋葬著天主教徒,而天主教徒又埋葬著新教徒。幾乎每個國家都加入了戰團,隻有他領導的英國除外。
此時,早就沒有人敢對英國指手畫腳。他的前任伊莉莎白已經把強大的西班牙海軍打得全軍覆沒,就連海峽對岸的法國也不得不咽下被英國騎在頭上的這口惡氣。
也許,在大陸,還有一個人可能對國王說三道四,並且不停地挑撥各個國家之間的關係,那個人就是教皇。但是在英國,在一個新教勢力長期占有優勢的國家,人們慢慢地讓教會交出了手中所有世俗的權力,而讓教會人士埋首於高深的神學問題不能自拔,於是權力越來越多地集中在國王手上。
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好是壞,難以定論。當初伊莉莎白獨攬大權的時候,似乎英國人民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於一位偉大的、總是正確的、不停地為英國人謀福利的女王,為什麽要限製她呢?
詹姆斯一世完全接受了伊莉莎白這一套,而且他深信"君權神授"。也就是說,國王想幹什麽就幹什麽,這是他的權利,這是上天賜給他的特權。他是這麽幹的,也是這麽教兒子的。他在世的時候,國庫裏有前任留下的大量財富,所以日子就馬馬虎虎過去了,但是當他的兒子查理一世這麽幹時,事情出現了某些重要的變化。
1625年,詹姆斯一世去世,他的兒子查理一世繼承了他的王位。查理一世是一個精力旺盛的年輕人,但是他並沒有把精力花在為英國人民謀福利上,他費盡心機,總是在想著如何從英國人民手中弄到更多的錢,然後再想盡辦法體麵地把錢花出去。
詹姆斯父子倆都是聚財能手,做父親的搞起了日用品專賣,甚至賣起爵位。他在位的時候已經弄得天怒人怨,但是英國人懷念伊莉莎白,並沒有過分為難她老人家親手指定的接班人。結果英國國庫裏積蓄了好幾十年的財富被瑪麗女王的兒子消耗殆盡。
查理一世上台後,他驚訝地發現國庫裏竟然空空如也,他雖然把日用品專賣權牢牢地抓在手中,但是這點收入難以支撐他大手大腳的支出。
不過,查理也有不幸的一麵,他上台不久,英國和法國、西班牙為了爭奪殖民地又打了起來。西班牙雖然不足為慮,但是法國卻是一個相當厲害的對手,結果一仗打下來,英國並沒有落得多大的好處,倒是把國庫弄得一個子兒都沒有了。
1628年,走投無路的查理隻得召開國會,打算向英國人民要錢。這時候的國會,已經被新興的資產階級所控製。他們手上有錢,但是沒有什麽權力。國會很快就為國王弄到了一大筆錢,不過,國會提出,國王從此不能隨便向人民要錢,萬一要這樣做,得經過國會同意。查理捏著鼓鼓的錢袋,滿口答應,但是國會一解散,他馬上又把這件事情拋在腦後,甚至十多年時間內,查理都沒有再召開過國會。
但是一件意外的事情讓查理不得不再次向國會張口要錢。
查理一世親自任命的坎特伯雷大主教為了報答國王的知遇之恩,想搞一個宗教改革。當時英國國內主張生活清貧的清教與國教一直相安無事。如果坎特伯雷支持哪一方都會有好的結果,但是他卻異想天開地把天主教引進來。要知道英國多少年來,一直是新教的天下,哪裏能容得下天主教。
極端仇恨天主教的蘇格蘭人馬上發難,組織了一支軍隊向英格蘭衝去。查理一世,雖然是蘇格蘭後代,但是麵對暴亂的蘇格蘭人卻毫不手軟,他組織軍隊進行反攻,很快就打敗了那群烏合之眾。
但是強悍的蘇格蘭人哪肯服輸,過了兩年又組織了一支軍隊進攻英格蘭,查理一世本想領兵應戰,卻發現國庫裏又沒有錢了。
國會召開了,但是議員們這次學聰明了,他們早就看清了國王的嘴臉,知道這是一個背信棄義的傢夥。於是他們列出了好多的條件,比如說,國會必須定期召開、官員必須由國會任命,等等。這些條件整合起來,就是要把查理弄成一個沒有實權的國王。
在這個島嶼的西部,有一塊突起的高地,那裏到處都是高山,人稱威爾斯。威爾斯人也過著艱難的生活,他們似乎與英格蘭人格格不入,但是又不得不派人參加在倫敦舉行的議會。
這三塊地方,由於經濟基礎的巨大差別,意識形態上從來都是水火不容。
如果長期這樣對峙下去,是一件很讓人絕望的事情。但是偉大的女王伊莉莎白至少力圖在這方麵做點什麽。當時,斯圖亞特王室在蘇格蘭的統治很不成功,這個王室的成員之一瑪麗跑到了英格蘭,她得到了伊莉莎白的熱情接待。但是,這個女人並沒有對伊莉莎白感激半分,她一到英格蘭,就馬上與反對新教的天主教徒勾結在一起。她在英格蘭生活了十八年,可能每天都在盤算著對付新教徒的支持者,也就是為自己提供避難所的英格蘭女王。終於英格蘭人再也不能容忍這個忘恩負義的女人,要了她的命。
不過,富有遠見的伊莉莎白並沒有為難瑪麗的兒子,相反,還把他送上了英格蘭國王的寶座,他就是詹姆斯一世。當他坐在國王寶座上向歐洲大陸投去目光時,驚訝地發現他自己以及他的子民生活在一個多麽巨大的幸福裏麵。此時的歐洲大陸,就像是一個大墳場,新教徒埋葬著天主教徒,而天主教徒又埋葬著新教徒。幾乎每個國家都加入了戰團,隻有他領導的英國除外。
此時,早就沒有人敢對英國指手畫腳。他的前任伊莉莎白已經把強大的西班牙海軍打得全軍覆沒,就連海峽對岸的法國也不得不咽下被英國騎在頭上的這口惡氣。
也許,在大陸,還有一個人可能對國王說三道四,並且不停地挑撥各個國家之間的關係,那個人就是教皇。但是在英國,在一個新教勢力長期占有優勢的國家,人們慢慢地讓教會交出了手中所有世俗的權力,而讓教會人士埋首於高深的神學問題不能自拔,於是權力越來越多地集中在國王手上。
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好是壞,難以定論。當初伊莉莎白獨攬大權的時候,似乎英國人民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於一位偉大的、總是正確的、不停地為英國人謀福利的女王,為什麽要限製她呢?
詹姆斯一世完全接受了伊莉莎白這一套,而且他深信"君權神授"。也就是說,國王想幹什麽就幹什麽,這是他的權利,這是上天賜給他的特權。他是這麽幹的,也是這麽教兒子的。他在世的時候,國庫裏有前任留下的大量財富,所以日子就馬馬虎虎過去了,但是當他的兒子查理一世這麽幹時,事情出現了某些重要的變化。
1625年,詹姆斯一世去世,他的兒子查理一世繼承了他的王位。查理一世是一個精力旺盛的年輕人,但是他並沒有把精力花在為英國人民謀福利上,他費盡心機,總是在想著如何從英國人民手中弄到更多的錢,然後再想盡辦法體麵地把錢花出去。
詹姆斯父子倆都是聚財能手,做父親的搞起了日用品專賣,甚至賣起爵位。他在位的時候已經弄得天怒人怨,但是英國人懷念伊莉莎白,並沒有過分為難她老人家親手指定的接班人。結果英國國庫裏積蓄了好幾十年的財富被瑪麗女王的兒子消耗殆盡。
查理一世上台後,他驚訝地發現國庫裏竟然空空如也,他雖然把日用品專賣權牢牢地抓在手中,但是這點收入難以支撐他大手大腳的支出。
不過,查理也有不幸的一麵,他上台不久,英國和法國、西班牙為了爭奪殖民地又打了起來。西班牙雖然不足為慮,但是法國卻是一個相當厲害的對手,結果一仗打下來,英國並沒有落得多大的好處,倒是把國庫弄得一個子兒都沒有了。
1628年,走投無路的查理隻得召開國會,打算向英國人民要錢。這時候的國會,已經被新興的資產階級所控製。他們手上有錢,但是沒有什麽權力。國會很快就為國王弄到了一大筆錢,不過,國會提出,國王從此不能隨便向人民要錢,萬一要這樣做,得經過國會同意。查理捏著鼓鼓的錢袋,滿口答應,但是國會一解散,他馬上又把這件事情拋在腦後,甚至十多年時間內,查理都沒有再召開過國會。
但是一件意外的事情讓查理不得不再次向國會張口要錢。
查理一世親自任命的坎特伯雷大主教為了報答國王的知遇之恩,想搞一個宗教改革。當時英國國內主張生活清貧的清教與國教一直相安無事。如果坎特伯雷支持哪一方都會有好的結果,但是他卻異想天開地把天主教引進來。要知道英國多少年來,一直是新教的天下,哪裏能容得下天主教。
極端仇恨天主教的蘇格蘭人馬上發難,組織了一支軍隊向英格蘭衝去。查理一世,雖然是蘇格蘭後代,但是麵對暴亂的蘇格蘭人卻毫不手軟,他組織軍隊進行反攻,很快就打敗了那群烏合之眾。
但是強悍的蘇格蘭人哪肯服輸,過了兩年又組織了一支軍隊進攻英格蘭,查理一世本想領兵應戰,卻發現國庫裏又沒有錢了。
國會召開了,但是議員們這次學聰明了,他們早就看清了國王的嘴臉,知道這是一個背信棄義的傢夥。於是他們列出了好多的條件,比如說,國會必須定期召開、官員必須由國會任命,等等。這些條件整合起來,就是要把查理弄成一個沒有實權的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