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來的好幾百年時間內,整個德意誌成了一個血腥而陰險的戰爭舞台。
馬丁?路德掀起的大震盪在德意誌愈演愈烈時,法國又出現了一個宗教改革家,他的名字叫加爾文。他年輕時和馬丁?路德一樣,也試著把他那些新鮮的想法發表出去,但是由於法國是一個老牌的天主教國家,因此他不得不外逃。他選擇了瑞士的日內瓦,這裏也正是他的發跡地,因為在這裏,有數不清的新教徒,他們樂意用生命來保護這又一個"馬丁?路德"。所以在日內瓦,加爾文幾乎可以暢所欲言。
加爾文宣稱:信徒能否獲救,是天生註定的,如果你這輩子碌碌無為,就表明你是被上帝放棄的人,如果能取得成就,那表明上帝早就決定要救你。加爾文的話明白得不能再明白,隻要你能夠發財致富,你就會得到上帝的關照,他這番言論在工業發達的日內瓦、尼德蘭、瑞典大受人們歡迎。這些地區和國家的新教徒的勢力蒸蒸日上,並且把鬥爭的矛頭對準了守舊的天主教徒,而天主教徒,麵對新教徒的不時挑釁,已經作好了精心準備。
一場大戰難以避免,隻要有人點燃導火線,所有的仇恨就會得到發泄的場所。
不過,要想把這件事情的經過講得清楚明白,我們還得回到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那一年,有一個名叫伊格那提烏斯?德?羅耀拉的西班牙人出生了,他似乎還參加過十字軍東征,但是最後卻靜下心來考慮一些宗教上的問題。後來他來到了巴黎,和幾個學生成立了一個名叫"兄弟會"的組織,這個組織的成員宣誓效力於宗教事業,一生都要過著聖潔的生活,更為重要的是,羅耀拉和天主教走得很近,並且樂意成為它的同盟軍,因此,僅過了幾年時間,"兄弟會"就得到了天主教的認可,被教皇保羅三世承認為"耶穌會"。
這個教會所調教出來的學生,幾乎都是刻板的怪物,他們少言寡語,似乎一副與世無爭的樣子,但是幾年以後,或者十幾年以後,他們的胸膛裏蘊藏著滿腔怒火,要用能夠得到的武力消滅他們所看不順眼的一切。
斐迪南二世就是"耶穌會"精心培育的這樣一個怪物,但是正好出身於哈布斯堡家族的他當上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所以他決心剷除歐洲土地上那些異端,他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波希米亞國王弗裏德裏克,因為他是一個新教徒。
戰爭就這樣開始了,弗裏德裏克當然不是斐迪南的對手,他隻堅持了幾個月便逃跑了,波希米亞的政權落在了天主教的手中。
但是這遠遠不是結束,因為斐迪南一心想把整個歐洲的新教徒趕盡殺絕。
於是他的軍隊向德國的新教區打過去,一直打到波羅的海,連當時崇信新教的相當強大的丹麥人也吃了敗仗,最後隻得和斐迪南講和。
眼看斐迪南的目標即將實現,可是他的眼前突然跳出一個強大的敵人,那就是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爾道夫,他被當成是馬丁?路德事業的拯救者。他避過了斐迪南主力軍,遠征哈布斯堡家族在義大利的領土,並且故意放出消息讓斐迪南知道。後者別無辦法,隻有調頭南下,阿爾道夫的軍隊在半道上以逸待勞,果然大獲全勝。
從此以後,斐迪南再出沒有力量攻打新教徒了,倒是瑞典和丹麥這些同是新教國家的同盟者因為眼紅對方搶得的財產而發生了不愉快的爭吵。在那個年代,這種事情多不勝數,到了最後,戰爭似乎已經脫離了宗教戰爭的性質,而演變成為一場因為分髒不均而引發的武力爭吵。
1648年,參戰各方似乎再也打不動了,於是開始想著坐下來談判,並且締結了一紙條約,史稱《威斯特伐利亞條約》,可以說這是歷史上最空洞無物的條約之一,因為在這場長達三十年的戰爭中,根本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勝出者,如果非要找出失敗者,可能有兩個,一個是德意誌,另一個是哈布斯堡家族。
由於這場戰爭基本上是在德意誌境內進行的,所以各方軍隊所經之地,無不是殘垣斷壁。德意誌境內六分之五的城鎮和村子都毀於戰火,四分之三的人口死於戰亂。
至於另一個失敗者哈布斯堡家族,從這以後,它的皇帝就像一個隱士一樣突然從政治舞台脫身而去,坐在溫暖的壁爐前,不時閱讀遠方的君主給他發來的虛情假意的問候。
至於神聖羅馬帝國,就像一個喜歡打盹的老頭,坐在安樂椅上,想著些陳年往事,也許它還想做些什麽,但是它那老朽的四肢已經不允許它動刀動槍了。
至於其他的,似乎沒有更大的改變,天主教國家仍然信奉天主教,新教國家仍然信奉新教,雖然彼此見麵時不時惡語相向,但是再也沒有人大打出手,因為經過三十年的教訓之後,它們突然明白:
宗教問題,到底是上帝的事情,凡夫俗子憑武力是無法解決的,因此最好的辦法是把這個問題留給上帝。
第16章 荷蘭與西班牙
自從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以後,西班牙人就交上了好運。雖然開始的時候西班牙國王還抱怨哥倫布並沒有帶回夢想中的黃金和白銀,甚至把他投入監獄,但是幾十年以後,正是從哥倫布發現的這塊土地上,西班人開始整船整船地運回黃金和白銀。一時之間,在西班牙人心目中,當水手是最有前途的事業,而西班牙的鄰居葡萄牙,似乎滿足於守住幾個重要海峽,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也許,要不是那條教皇子午線,西班牙早就取而代之了。
馬丁?路德掀起的大震盪在德意誌愈演愈烈時,法國又出現了一個宗教改革家,他的名字叫加爾文。他年輕時和馬丁?路德一樣,也試著把他那些新鮮的想法發表出去,但是由於法國是一個老牌的天主教國家,因此他不得不外逃。他選擇了瑞士的日內瓦,這裏也正是他的發跡地,因為在這裏,有數不清的新教徒,他們樂意用生命來保護這又一個"馬丁?路德"。所以在日內瓦,加爾文幾乎可以暢所欲言。
加爾文宣稱:信徒能否獲救,是天生註定的,如果你這輩子碌碌無為,就表明你是被上帝放棄的人,如果能取得成就,那表明上帝早就決定要救你。加爾文的話明白得不能再明白,隻要你能夠發財致富,你就會得到上帝的關照,他這番言論在工業發達的日內瓦、尼德蘭、瑞典大受人們歡迎。這些地區和國家的新教徒的勢力蒸蒸日上,並且把鬥爭的矛頭對準了守舊的天主教徒,而天主教徒,麵對新教徒的不時挑釁,已經作好了精心準備。
一場大戰難以避免,隻要有人點燃導火線,所有的仇恨就會得到發泄的場所。
不過,要想把這件事情的經過講得清楚明白,我們還得回到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那一年,有一個名叫伊格那提烏斯?德?羅耀拉的西班牙人出生了,他似乎還參加過十字軍東征,但是最後卻靜下心來考慮一些宗教上的問題。後來他來到了巴黎,和幾個學生成立了一個名叫"兄弟會"的組織,這個組織的成員宣誓效力於宗教事業,一生都要過著聖潔的生活,更為重要的是,羅耀拉和天主教走得很近,並且樂意成為它的同盟軍,因此,僅過了幾年時間,"兄弟會"就得到了天主教的認可,被教皇保羅三世承認為"耶穌會"。
這個教會所調教出來的學生,幾乎都是刻板的怪物,他們少言寡語,似乎一副與世無爭的樣子,但是幾年以後,或者十幾年以後,他們的胸膛裏蘊藏著滿腔怒火,要用能夠得到的武力消滅他們所看不順眼的一切。
斐迪南二世就是"耶穌會"精心培育的這樣一個怪物,但是正好出身於哈布斯堡家族的他當上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所以他決心剷除歐洲土地上那些異端,他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波希米亞國王弗裏德裏克,因為他是一個新教徒。
戰爭就這樣開始了,弗裏德裏克當然不是斐迪南的對手,他隻堅持了幾個月便逃跑了,波希米亞的政權落在了天主教的手中。
但是這遠遠不是結束,因為斐迪南一心想把整個歐洲的新教徒趕盡殺絕。
於是他的軍隊向德國的新教區打過去,一直打到波羅的海,連當時崇信新教的相當強大的丹麥人也吃了敗仗,最後隻得和斐迪南講和。
眼看斐迪南的目標即將實現,可是他的眼前突然跳出一個強大的敵人,那就是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爾道夫,他被當成是馬丁?路德事業的拯救者。他避過了斐迪南主力軍,遠征哈布斯堡家族在義大利的領土,並且故意放出消息讓斐迪南知道。後者別無辦法,隻有調頭南下,阿爾道夫的軍隊在半道上以逸待勞,果然大獲全勝。
從此以後,斐迪南再出沒有力量攻打新教徒了,倒是瑞典和丹麥這些同是新教國家的同盟者因為眼紅對方搶得的財產而發生了不愉快的爭吵。在那個年代,這種事情多不勝數,到了最後,戰爭似乎已經脫離了宗教戰爭的性質,而演變成為一場因為分髒不均而引發的武力爭吵。
1648年,參戰各方似乎再也打不動了,於是開始想著坐下來談判,並且締結了一紙條約,史稱《威斯特伐利亞條約》,可以說這是歷史上最空洞無物的條約之一,因為在這場長達三十年的戰爭中,根本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勝出者,如果非要找出失敗者,可能有兩個,一個是德意誌,另一個是哈布斯堡家族。
由於這場戰爭基本上是在德意誌境內進行的,所以各方軍隊所經之地,無不是殘垣斷壁。德意誌境內六分之五的城鎮和村子都毀於戰火,四分之三的人口死於戰亂。
至於另一個失敗者哈布斯堡家族,從這以後,它的皇帝就像一個隱士一樣突然從政治舞台脫身而去,坐在溫暖的壁爐前,不時閱讀遠方的君主給他發來的虛情假意的問候。
至於神聖羅馬帝國,就像一個喜歡打盹的老頭,坐在安樂椅上,想著些陳年往事,也許它還想做些什麽,但是它那老朽的四肢已經不允許它動刀動槍了。
至於其他的,似乎沒有更大的改變,天主教國家仍然信奉天主教,新教國家仍然信奉新教,雖然彼此見麵時不時惡語相向,但是再也沒有人大打出手,因為經過三十年的教訓之後,它們突然明白:
宗教問題,到底是上帝的事情,凡夫俗子憑武力是無法解決的,因此最好的辦法是把這個問題留給上帝。
第16章 荷蘭與西班牙
自從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以後,西班牙人就交上了好運。雖然開始的時候西班牙國王還抱怨哥倫布並沒有帶回夢想中的黃金和白銀,甚至把他投入監獄,但是幾十年以後,正是從哥倫布發現的這塊土地上,西班人開始整船整船地運回黃金和白銀。一時之間,在西班牙人心目中,當水手是最有前途的事業,而西班牙的鄰居葡萄牙,似乎滿足於守住幾個重要海峽,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也許,要不是那條教皇子午線,西班牙早就取而代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