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圖一世的第一步是相當成功的,但是當他要求教皇皇遵從他的命令時,卻被嚴詞拒絕,此外教皇還糾合了一批人和鄂圖作對,這些烏合之眾當然不是鄂圖的對手,很快以失敗告終,隨後,鄂圖一世另立了一位教皇。
在神聖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時代,君權與教權之爭以前者暫時勝利告終,但是當鄂圖一世去世以後,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此時的基督教勢力趁他去世之後德意誌王國境內政局不穩,進行了大規模侵蝕,許多公爵都成了教皇忠心的擁護者,甚至連國王的廢立也要得到教皇的同意。
從亞平寧半島遠遠伸過來的一隻手籠罩著德意誌,而德意誌王室就在這樣暗無天日的處境中度過了整整一百年。
這時候,神聖羅馬帝國的權柄落在了亨利四世的手中,他幹的第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就是要和教皇一較高下。
但是此時的教皇是格裏高利七世,也是歷史上一個出了名的強硬派。麵對亨利的挑戰,他馬上作出反應,革除了他的教籍,還號召德意誌各地的領主不要聽從亨利。
於是,那些反對亨利的貴族紛紛響應。
接下來,亨利四世一生之中最為屈辱的時刻到來了。
由於一時之間他拿教皇沒有辦法,自己的皇帝寶座也有可能不保,於是他化裝成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冒著風雪,在教皇門外站了好幾天,才得到教皇的原諒。
回到德意誌的亨利並沒有死心,反而暗中積蓄力量,三年以後,也就是1079年,他宣布廢除格裏高利七世的教職,另立了一個教皇。後來,他統兵攻下羅馬,而格裏高利七世,這個曾讓亨利跪在腳下的教皇,老死於一個無名小城中。
表麵上,亨利取得了勝利,但是當他一死,他的繼承人便隻得和另一個教皇妥協,規定互不幹涉,即便如此,這已經是當時可以想見的最好結果了。
正因為基督教的介入,德意誌境內各領主各自為政,他們為了能當上皇帝,彼此攻伐,整個王國一盤散沙。慶幸的是,它的西鄰法蘭西也處於內亂之中,而東方的斯拉夫人基本上淪為亞洲人的奴隸,因此並沒有從外部給德意誌造成壓力。
但是,三百年後,法蘭西人擁有了一個統一的祖國,而德意誌,為了這一局麵,一直等了七百年。
1138年,霍亨斯陶芬家族成功地利用外交手段掌控了德意誌,而且這個家族出現了一位和鄂圖一世一樣雄才大略的人物,他就是腓特烈一世,因為他長了一部紅鬍子,所以人稱"紅鬍子腓特烈"。
這個人和亨利四世有著同樣的思想: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是神立的皇帝,是上帝在人世間惟一的代言人。他的一生,幾乎和鄂圖一世一樣不休不止地與教皇作對。他也是找了個藉口進軍義大利保護教皇,也是被教皇封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在發現此時的教皇亞歷山大三世並不聽從他的指揮時,也另立了一個教皇,不過,這個傀儡極其短命,不可一世的腓特烈皇帝竟然拿躲在法國的亞歷山大三世一點辦法也沒有。
當腓特烈一世最後被小亞細亞的一條小河奪去生命後,他的"帝國"日薄西山,羅馬教皇捲土重來,將整個神聖羅馬帝國置於自己的控製之下。
後來,瑞士的哈布斯堡家族竟然得到了教皇的歡心,一舉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專業戶。其實,此時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家族之所以能奪得帝位,正在於它一沒有強大的軍隊,二沒有雄厚的財力,所以根本就拿德意誌境內的領主們沒轍,所以這些領主們也極力贊成,這樣他們在私下裏就可以為所欲為。
但是,這些領主的如意算盤打錯了,哈布斯堡家族的第一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一上任,就顯示出了侵略本性,他不斷向東用兵,結果把奧地利變成了哈布斯堡家族的私產。
此外,這個家族採用聯姻手段,兵不血刃地巧取了大片土地,就連西班牙也成為其囊中之物。
一個來自瑞士山林的小家族,就這樣成為在歐洲顯赫了幾百年的王朝,直到六百年後,才被真正統一的德意誌帝國趕回老家去。
這是真正的歷史,而不是老太婆茶餘飯後掛在嘴邊的傳奇故事;歷史當真很有趣,我真不明白為什麽還有那麽多人熱衷於打聽遠方的傳說和謠言。
鄂圖一世、亨利四世、腓特烈一世,他們個個都是舉世無雙的雄才,如果他們把心思花在祖國德意誌身上,而不是和遠在義大利的教皇較量,不是帶著子弟向小亞細亞進軍,那麽德意誌會不會像英國、法國一樣早早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呢?
但是遺憾的是,這些君王太熱衷於個人權威,非要和頂著上帝的名義在太陽底下招搖的教皇比個高低。他們的成敗遠非個人得失,而是一個國家的前程,所以當他們各自悲壯地死去時,他們的祖國陷於四分五裂之中而不能自拔。
我不知道我這種說法是不是正確,也許,這些皇帝根本就沒有"祖國"這一概念,畢竟,當初羅馬人的鐵騎沒有越過黑森林,沒有把為國犧牲、為國捐軀這些崇高的理念撒播在這片土地上,甚至整個德意誌還沒有形成一種官方語言,而在此時的法國,以巴黎方言為基礎的法語在茶樓酒館被越來越多的人操持,他們奔走四方,把一種不無浪漫氣息的文化流傳出去。
在神聖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時代,君權與教權之爭以前者暫時勝利告終,但是當鄂圖一世去世以後,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此時的基督教勢力趁他去世之後德意誌王國境內政局不穩,進行了大規模侵蝕,許多公爵都成了教皇忠心的擁護者,甚至連國王的廢立也要得到教皇的同意。
從亞平寧半島遠遠伸過來的一隻手籠罩著德意誌,而德意誌王室就在這樣暗無天日的處境中度過了整整一百年。
這時候,神聖羅馬帝國的權柄落在了亨利四世的手中,他幹的第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就是要和教皇一較高下。
但是此時的教皇是格裏高利七世,也是歷史上一個出了名的強硬派。麵對亨利的挑戰,他馬上作出反應,革除了他的教籍,還號召德意誌各地的領主不要聽從亨利。
於是,那些反對亨利的貴族紛紛響應。
接下來,亨利四世一生之中最為屈辱的時刻到來了。
由於一時之間他拿教皇沒有辦法,自己的皇帝寶座也有可能不保,於是他化裝成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冒著風雪,在教皇門外站了好幾天,才得到教皇的原諒。
回到德意誌的亨利並沒有死心,反而暗中積蓄力量,三年以後,也就是1079年,他宣布廢除格裏高利七世的教職,另立了一個教皇。後來,他統兵攻下羅馬,而格裏高利七世,這個曾讓亨利跪在腳下的教皇,老死於一個無名小城中。
表麵上,亨利取得了勝利,但是當他一死,他的繼承人便隻得和另一個教皇妥協,規定互不幹涉,即便如此,這已經是當時可以想見的最好結果了。
正因為基督教的介入,德意誌境內各領主各自為政,他們為了能當上皇帝,彼此攻伐,整個王國一盤散沙。慶幸的是,它的西鄰法蘭西也處於內亂之中,而東方的斯拉夫人基本上淪為亞洲人的奴隸,因此並沒有從外部給德意誌造成壓力。
但是,三百年後,法蘭西人擁有了一個統一的祖國,而德意誌,為了這一局麵,一直等了七百年。
1138年,霍亨斯陶芬家族成功地利用外交手段掌控了德意誌,而且這個家族出現了一位和鄂圖一世一樣雄才大略的人物,他就是腓特烈一世,因為他長了一部紅鬍子,所以人稱"紅鬍子腓特烈"。
這個人和亨利四世有著同樣的思想: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是神立的皇帝,是上帝在人世間惟一的代言人。他的一生,幾乎和鄂圖一世一樣不休不止地與教皇作對。他也是找了個藉口進軍義大利保護教皇,也是被教皇封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在發現此時的教皇亞歷山大三世並不聽從他的指揮時,也另立了一個教皇,不過,這個傀儡極其短命,不可一世的腓特烈皇帝竟然拿躲在法國的亞歷山大三世一點辦法也沒有。
當腓特烈一世最後被小亞細亞的一條小河奪去生命後,他的"帝國"日薄西山,羅馬教皇捲土重來,將整個神聖羅馬帝國置於自己的控製之下。
後來,瑞士的哈布斯堡家族竟然得到了教皇的歡心,一舉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專業戶。其實,此時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家族之所以能奪得帝位,正在於它一沒有強大的軍隊,二沒有雄厚的財力,所以根本就拿德意誌境內的領主們沒轍,所以這些領主們也極力贊成,這樣他們在私下裏就可以為所欲為。
但是,這些領主的如意算盤打錯了,哈布斯堡家族的第一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一上任,就顯示出了侵略本性,他不斷向東用兵,結果把奧地利變成了哈布斯堡家族的私產。
此外,這個家族採用聯姻手段,兵不血刃地巧取了大片土地,就連西班牙也成為其囊中之物。
一個來自瑞士山林的小家族,就這樣成為在歐洲顯赫了幾百年的王朝,直到六百年後,才被真正統一的德意誌帝國趕回老家去。
這是真正的歷史,而不是老太婆茶餘飯後掛在嘴邊的傳奇故事;歷史當真很有趣,我真不明白為什麽還有那麽多人熱衷於打聽遠方的傳說和謠言。
鄂圖一世、亨利四世、腓特烈一世,他們個個都是舉世無雙的雄才,如果他們把心思花在祖國德意誌身上,而不是和遠在義大利的教皇較量,不是帶著子弟向小亞細亞進軍,那麽德意誌會不會像英國、法國一樣早早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呢?
但是遺憾的是,這些君王太熱衷於個人權威,非要和頂著上帝的名義在太陽底下招搖的教皇比個高低。他們的成敗遠非個人得失,而是一個國家的前程,所以當他們各自悲壯地死去時,他們的祖國陷於四分五裂之中而不能自拔。
我不知道我這種說法是不是正確,也許,這些皇帝根本就沒有"祖國"這一概念,畢竟,當初羅馬人的鐵騎沒有越過黑森林,沒有把為國犧牲、為國捐軀這些崇高的理念撒播在這片土地上,甚至整個德意誌還沒有形成一種官方語言,而在此時的法國,以巴黎方言為基礎的法語在茶樓酒館被越來越多的人操持,他們奔走四方,把一種不無浪漫氣息的文化流傳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