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前哨越過邊界,進入楚國。
"齊軍的弟兄們,遠道而來辛苦了,麻煩各位給齊侯傳個話,就說楚國使臣屈完在這裏恭候多時,請求覲見。"路邊的那人高聲說道,果然是楚國使者。
第135節:第一次南北戰爭(2)
管仲的臉色變得很難看。
看來,軍機泄漏了。怎麽泄漏的?管仲不知道,他萬萬沒有想到泄漏軍機的就是那個當前鋒的宦官豎貂。
原來,蔡穆公帶著一家老小到了楚國,直接投奔楚成王去了。
"哎喲,來探親怎麽不先通知一下,我們也好布置歡迎啊。"楚成王看見蔡穆公的時候,還開個玩笑呢。聯合國軍討伐蔡國的事情他早就知道了,楚國駐齊國的地下辦事處隨時監控著齊國軍隊的動向,一有動靜,立即派人通報。
對於聯合國軍討伐蔡國,楚成王的態度就是假裝不知道。他也知道齊國現在很強大,再加上手中還有個聯合國,最好不要跟齊國直接對抗。所以,楚成王沒有派兵去救蔡國的想法,甚至根本沒有通報蔡國。
"大王啊,我可不是探親,是齊國為首的八國聯軍討伐我,我這才逃跑了來投奔大王。"蔡穆公不知道楚成王是在跟他開玩笑,還以為楚成王不知道怎麽回事呢。
"嗨,那你為什麽不投降啊?"楚成王笑道。
"不瞞大王,我是準備投降,可是人家不準我投降。"蔡穆公倒說了大實話。
"不對啊,我知道管仲從來不拒絕別人投降的,為什麽拒絕你?"楚成王有些奇怪了,他懷疑蔡穆公是不是在騙他。
"大王啊,我這來投奔你,也是來給你通風報信來的。他們不準我投降,是因為打我是幌子,真正的目的是要在蔡國集結,偷襲楚國。大王啊,看來,你還蒙在鼓裏呢。"
楚成王愣了,他笑不出來了。他是個聰明人,不用再問"真的嗎"這樣的問題。
"子文?怎麽辦?"楚成王已經沒有心思再開玩笑了,他趕忙問子文。
"大王,如今之計,緊急調集四百乘戰車,準備迎敵,一麵派人招鬥廉兄弟火速歸來,保衛國家。此外,派人去邊境迎候齊國軍隊,代表大王與齊國進行和平談判,談得來則談,談不來也等於告訴齊國我們有準備了,讓他們不敢輕易進攻。"子文比楚成王沉著,當下分派了任務,楚成王這才安心一些。
原來,楚國共有戰車一千兩百乘,比齊國還要多三百乘,但是,楚國地大,除了前往攻打鄭國的四百乘戰車之外,一時也就能徵召到四百乘。
至於派去迎候齊國軍隊的使臣,子文派了大夫屈完。為什麽派屈完?一來,屈完是公族,有資格代表成王說話,二來,屈完此前多年在齊國擔任地下辦事處負責人,能言善辯,精通齊國話。
--風馬牛不相及
就在路邊,聯軍總指揮管仲和楚國使者屈完進行了一段著名的對話,原話十分精彩,照錄一遍,然後翻譯。
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候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隸。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
屈完問:"你們住在北方,我們住在南方,因此牛馬發情追逐也到不了雙方的疆土。沒想到你們進入了我們的國土,為啥?"管仲回答說:"從前召康公授權我們先君太公說:五等諸侯和九州長官,你都有權征討他們,從而共同輔佐周王室。召康公還給了我們先君征討的範圍:東到海邊,西到黃河,南到穆陵,北到無棣。你們應當進貢的包茅沒有交納,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沒有用來滲濾酒渣的東西,我們特來徵收貢物;還有,當年周昭王南巡沒有返回,我特來查問這件事。"屈完回答說:"貢品沒有交納,是我們國君的過錯,我們怎麽敢不供給呢?周昭王南巡沒有返回,還是請您到水邊去問一問吧!"
"風馬牛不相及",這個成語出自這裏。
周昭王的事情,交代一下。當初周昭王討伐楚國,結果大概是船翻了,死在江裏。管仲把這筆帳就記在了楚國身上,說起來,昭王是穆王的父親,管仲是穆王的子孫,管仲也是順便替祖先討個公道。不過人家屈完回答得也不差:那不賴我們,他自己掉下去的。
基本上,第一次會談就是這樣的,大家站著,連座談也算不上。
這算什麽?算是兩個文明人吵了一架。
屈完的任務完成了,他的任務就是來告訴聯合國:我們早就有準備了。
屈完走了,管仲下令大軍繼續前進,進入楚國國境,直抵陘山,在漢水北岸紮下大營。
與此同時,漢水南岸,楚成王親率楚國大軍,也紮下大營。除了楚國本國的四百乘戰車,又從南聯盟國家緊急徵調兩百乘戰車,共是六百乘戰車,扼守南岸。與此同時,鬥廉兄弟正率領四百乘戰車火速趕來增援,很快,南聯盟就將在戰車數量上處於優勢。
第136節:第一次南北戰爭(3)
南北戰爭,箭在弦上,一觸即發。
齊桓公和管仲,楚成王和子文,同一個時期最出色的兩對搭檔。
齊桓公是準備南渡的,他堅信齊國率領的聯合國軍所向無敵;南麵,楚成王有同樣的想法,他認為八百乘戰車的楚軍不會有對手,對麵的齊軍雖然生猛,但是算上衛國的戰車,齊軍隻有四百乘戰車,其餘六個諸侯國的戰力不敢恭維,隻有鄭國軍隊和魯國軍隊還算馬馬虎虎過得去。
就在兩國君主準備開戰的同時,兩國總理卻不這麽想。
對於管仲來說,偷襲失敗實際上就意味著戰爭結束,現在要做的是如何體麵收場。對於從來沒有交過手的齊軍和楚軍來說,誰勝誰負難以意料。楚國地大人多,地形複雜,即使聯合國軍取勝,也無法消滅楚軍;相反,如果戰敗了,齊國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聯合國就會立即崩潰。權衡利弊,管仲決定不冒這個險。
對於子文來說,齊國是個強大的對手,齊國也遠比楚國富庶。如果開戰,楚國就算勝了,但是從此結怨齊國,今後必然征戰不斷,楚國的國力將無法支撐;如果輸了呢?聯合國軍長驅直入,楚國就有亡國的危險。權衡利弊,子文也決定不能打。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管仲和子文互相敬重,也互相敬畏,因此不願意與對手交手。
就這樣,聯合國軍和南聯盟在漢水兩岸僵持一個多月,從春天到了夏天。
"秋天之前一定要結束。"管仲和子文都這樣想,因為秋天是農忙的季節,士兵們要回家收割。
--和平協議
"大王,我們還是跟齊國講和吧。如果齊國不同意,其餘各國一定不滿,聯合國軍的士氣就會受挫,那時我們再與他們決一死戰不遲。"子文向楚成王建議。
"齊軍的弟兄們,遠道而來辛苦了,麻煩各位給齊侯傳個話,就說楚國使臣屈完在這裏恭候多時,請求覲見。"路邊的那人高聲說道,果然是楚國使者。
第135節:第一次南北戰爭(2)
管仲的臉色變得很難看。
看來,軍機泄漏了。怎麽泄漏的?管仲不知道,他萬萬沒有想到泄漏軍機的就是那個當前鋒的宦官豎貂。
原來,蔡穆公帶著一家老小到了楚國,直接投奔楚成王去了。
"哎喲,來探親怎麽不先通知一下,我們也好布置歡迎啊。"楚成王看見蔡穆公的時候,還開個玩笑呢。聯合國軍討伐蔡國的事情他早就知道了,楚國駐齊國的地下辦事處隨時監控著齊國軍隊的動向,一有動靜,立即派人通報。
對於聯合國軍討伐蔡國,楚成王的態度就是假裝不知道。他也知道齊國現在很強大,再加上手中還有個聯合國,最好不要跟齊國直接對抗。所以,楚成王沒有派兵去救蔡國的想法,甚至根本沒有通報蔡國。
"大王啊,我可不是探親,是齊國為首的八國聯軍討伐我,我這才逃跑了來投奔大王。"蔡穆公不知道楚成王是在跟他開玩笑,還以為楚成王不知道怎麽回事呢。
"嗨,那你為什麽不投降啊?"楚成王笑道。
"不瞞大王,我是準備投降,可是人家不準我投降。"蔡穆公倒說了大實話。
"不對啊,我知道管仲從來不拒絕別人投降的,為什麽拒絕你?"楚成王有些奇怪了,他懷疑蔡穆公是不是在騙他。
"大王啊,我這來投奔你,也是來給你通風報信來的。他們不準我投降,是因為打我是幌子,真正的目的是要在蔡國集結,偷襲楚國。大王啊,看來,你還蒙在鼓裏呢。"
楚成王愣了,他笑不出來了。他是個聰明人,不用再問"真的嗎"這樣的問題。
"子文?怎麽辦?"楚成王已經沒有心思再開玩笑了,他趕忙問子文。
"大王,如今之計,緊急調集四百乘戰車,準備迎敵,一麵派人招鬥廉兄弟火速歸來,保衛國家。此外,派人去邊境迎候齊國軍隊,代表大王與齊國進行和平談判,談得來則談,談不來也等於告訴齊國我們有準備了,讓他們不敢輕易進攻。"子文比楚成王沉著,當下分派了任務,楚成王這才安心一些。
原來,楚國共有戰車一千兩百乘,比齊國還要多三百乘,但是,楚國地大,除了前往攻打鄭國的四百乘戰車之外,一時也就能徵召到四百乘。
至於派去迎候齊國軍隊的使臣,子文派了大夫屈完。為什麽派屈完?一來,屈完是公族,有資格代表成王說話,二來,屈完此前多年在齊國擔任地下辦事處負責人,能言善辯,精通齊國話。
--風馬牛不相及
就在路邊,聯軍總指揮管仲和楚國使者屈完進行了一段著名的對話,原話十分精彩,照錄一遍,然後翻譯。
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候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隸。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
屈完問:"你們住在北方,我們住在南方,因此牛馬發情追逐也到不了雙方的疆土。沒想到你們進入了我們的國土,為啥?"管仲回答說:"從前召康公授權我們先君太公說:五等諸侯和九州長官,你都有權征討他們,從而共同輔佐周王室。召康公還給了我們先君征討的範圍:東到海邊,西到黃河,南到穆陵,北到無棣。你們應當進貢的包茅沒有交納,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沒有用來滲濾酒渣的東西,我們特來徵收貢物;還有,當年周昭王南巡沒有返回,我特來查問這件事。"屈完回答說:"貢品沒有交納,是我們國君的過錯,我們怎麽敢不供給呢?周昭王南巡沒有返回,還是請您到水邊去問一問吧!"
"風馬牛不相及",這個成語出自這裏。
周昭王的事情,交代一下。當初周昭王討伐楚國,結果大概是船翻了,死在江裏。管仲把這筆帳就記在了楚國身上,說起來,昭王是穆王的父親,管仲是穆王的子孫,管仲也是順便替祖先討個公道。不過人家屈完回答得也不差:那不賴我們,他自己掉下去的。
基本上,第一次會談就是這樣的,大家站著,連座談也算不上。
這算什麽?算是兩個文明人吵了一架。
屈完的任務完成了,他的任務就是來告訴聯合國:我們早就有準備了。
屈完走了,管仲下令大軍繼續前進,進入楚國國境,直抵陘山,在漢水北岸紮下大營。
與此同時,漢水南岸,楚成王親率楚國大軍,也紮下大營。除了楚國本國的四百乘戰車,又從南聯盟國家緊急徵調兩百乘戰車,共是六百乘戰車,扼守南岸。與此同時,鬥廉兄弟正率領四百乘戰車火速趕來增援,很快,南聯盟就將在戰車數量上處於優勢。
第136節:第一次南北戰爭(3)
南北戰爭,箭在弦上,一觸即發。
齊桓公和管仲,楚成王和子文,同一個時期最出色的兩對搭檔。
齊桓公是準備南渡的,他堅信齊國率領的聯合國軍所向無敵;南麵,楚成王有同樣的想法,他認為八百乘戰車的楚軍不會有對手,對麵的齊軍雖然生猛,但是算上衛國的戰車,齊軍隻有四百乘戰車,其餘六個諸侯國的戰力不敢恭維,隻有鄭國軍隊和魯國軍隊還算馬馬虎虎過得去。
就在兩國君主準備開戰的同時,兩國總理卻不這麽想。
對於管仲來說,偷襲失敗實際上就意味著戰爭結束,現在要做的是如何體麵收場。對於從來沒有交過手的齊軍和楚軍來說,誰勝誰負難以意料。楚國地大人多,地形複雜,即使聯合國軍取勝,也無法消滅楚軍;相反,如果戰敗了,齊國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聯合國就會立即崩潰。權衡利弊,管仲決定不冒這個險。
對於子文來說,齊國是個強大的對手,齊國也遠比楚國富庶。如果開戰,楚國就算勝了,但是從此結怨齊國,今後必然征戰不斷,楚國的國力將無法支撐;如果輸了呢?聯合國軍長驅直入,楚國就有亡國的危險。權衡利弊,子文也決定不能打。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管仲和子文互相敬重,也互相敬畏,因此不願意與對手交手。
就這樣,聯合國軍和南聯盟在漢水兩岸僵持一個多月,從春天到了夏天。
"秋天之前一定要結束。"管仲和子文都這樣想,因為秋天是農忙的季節,士兵們要回家收割。
--和平協議
"大王,我們還是跟齊國講和吧。如果齊國不同意,其餘各國一定不滿,聯合國軍的士氣就會受挫,那時我們再與他們決一死戰不遲。"子文向楚成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