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興,遺之以利。疏浚積水,打通河道,修理水溝,建造橋樑,這叫做給百姓提供便利;


    第四興,寬其政。薄收租稅,輕征捐賦,寬簡刑法,赦免輕罪,寬恕小過,這叫做寬鬆的政治;


    第五興,匡其急。敬養老人,收養孤兒,救濟鰥寡,關心疾病,弔問喪禍,這叫做救人之危急;


    第六興,振其窮。給寒冷的人以衣服,給飢餓的人以食物,救助窮人,賑濟災民,資助赤貧,這叫做救人之貧困。


    有了德政,就要敦促人們遵守"七義",內容在此不展開,"七義"的目的就是建造和諧社會。


    有了和諧社會,就要整頓"八經","八經"是什麽?上和下都要有禮儀,貴與賤都有本分,長與幼都守秩序,貧與富都守法律。


    管仲的治國方略中,可以說始終貫穿的就是德政。所以,即使他自身也過得很奢侈,卻沒有人指責他,因為他讓大家都過得很好。


    --以法治國


    關於法,管仲的論述非常之多,內容也非常全,從法的重要性,到法律製度的建設、法律的執行等各個方麵一應俱全。稍作摘選,就能發現管仲是一個如假包換的法家,他的思想也正是後來法家們的理論基礎。


    "正法直度,罪殺不赦,殺戮必信,民畏而懼。武威既明,令不再行。"翻譯過來就是:法律公正,製度明確;殺有罪,不寬赦;執行刑罰一定說到做到,民眾就會畏懼。權威明示於眾,法律就不必一再重申。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嚴格執法,公開執法。


    "君一置其儀,則百官守其法;上明陳其製,則下皆會其度。君之置其儀也不一,則下之倍法而立私理者必多矣。"翻譯過來就是:國君統一立法,百官就能守法;上麵把製度公開,下麵行事就都能合於製度。如果國君立法不能統一,下麵為公法而另立私理的人就會增加。換成今天的說法,就是公開公平公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明君察於治民之本,本莫要於令。故曰:虧令則死,益令則死,不行令則死,留令則死,不從令則死。五者死而無赦,唯令是視。故曰:令重而下恐。"翻譯過來就是:英明的君主知道治民的根本,根本中沒有比法令更重要的。所以說,隨意增刪法令的,不執行不遵守法令的和扣押法令的都必須處死,法令有了權威,下麵的人就畏懼了。嚴刑峻法,對於現代社會來講,當然會有個適用性的問題,但在當時,自有其時代意義。


    甚至對於一些法律疑難問題,管仲也有很好的解答。


    "令未布,而民或為之,而商從之,則是上妄予也。上妄予則功臣怨,功臣怨而愚民操事於妄作,則大亂之本也。令未布,而罰及之,則是上妄誅也。上妄誅則民輕生,民輕生則暴人興,曹黨起而亂人作矣。"什麽意思?就是說還沒有頒布法令,有人偶爾執行了,國君不應該獎賞他,否則守法的人們就會抱怨,而一些人就會猜測還要出什麽法律而提前去做,那樣國家就要大亂了。同樣,法律還沒有公布之前有人觸犯了,也不能去懲罰他,否則人們就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麽,就會沒有安全感,也會引起社會的動亂。


    著名的範跑跑被開除了,按照管跑跑的思想,開除他是不對的。


    對於法治的精神,管仲的思想可以說入木三分。即便活在現在,做一個哈佛法學院的博士後導師綽綽有餘。


    就是自管子開始,齊國有了比較嚴格的刑法。


    --哲學思想


    管子的哲學思想可以說是博大精深,《管子》一書中,至少有九章專門講述哲學問題。分別是宙合第十一、樞言第十二、冶心術上第三十六、冶心術下第三十七、五行第四十一、勢第四十二、內業第四十九、九受第五十五、版法解第六十六。除此之外,其他章節中也都論及。


    第94節:管子思想(3)


    "道"是管子重點講解的一個概念,這個概念由管子提出並進行解釋,後來老子寫《道德經》,就是繼承了管子關於道的概念,延伸而成。


    關於道,管仲多處提到,舉幾個例子。


    "道,不遠而難及也,與人並處而難得也。"


    "虛無無形謂之道,大道可安而不可說。"


    "是故有道之君子,其處也若無知,其應物也若偶之。靜因之道也。"


    "道在天地之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


    關於道的解釋還有很多,這裏不再一一列舉,也不再一一翻譯。基本上,管仲的哲學思想屬於辯證法和一部分的唯物主義,《道德經》重點發揚了管仲辯證法的部分,而《墨子》更注重管仲的唯物主義部分。


    除了大談道,管子還對許多哲學現象進行定義,譬如規律、規範、勢等詞彙的意思,就都是管子當初為我們定義的。


    如果說管子是偉大的哲學家,那是對世界哲學界的一種獎勵。


    --軍事思想


    管仲是一個軍事奇才,他打仗的原則被後人廣泛應用。


    "霸王之形,德義勝之,智謀勝之,兵戰勝之,地形勝之,動作勝之,故王之。"


    "夫爭強之國,必先爭謀,爭形,爭權。"


    管仲不是一個喜好打仗的人,首先做的是以德服人,其次則是通過謀略,再其次是外交,最後才是出兵。《孫子兵法》基本照搬了管仲的理念,這一點非常清晰。因此,管仲不是勸齊桓公征討誰,相反,他常常勸齊桓公不要出兵。無論對大國對小國,管仲首先選擇的是用和平手段解決問題。


    不打沒有準備的戰爭,不打沒有把握的戰爭是管仲的軍事思想的一個基本原則。因此,管仲指揮下的齊軍沒有打過一場敗仗,管仲對於賞罰、軍費、建製、號令、武器、地圖、敵情等等幾乎每一個軍事要素都有具體的要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概念首先來自於管仲這裏。


    篇幅所限,更多更細節的東西無法再說,在後麵會有少量的具體介紹。


    可以說,《孫子兵法》脫胎於管仲的軍事思想,是管仲軍事思想的整理版。


    --市場經濟


    先富民,後強國。本著這樣的思路,管仲採取的策略是:重視農業,鼓勵商業。


    重視農業就要鼓勵大家種地,因此管仲主張減免農業稅。問題是,減免農業稅之後,國家的財政怎麽保障?


    國家的財政就要從商業中來,管仲重點提到了鹽和鐵的交易,這兩項的商業稅成為國家財政的兩大支柱。


    除了鹽和鐵之外,管仲採取的是完全的市場經濟。"關幾而不征,市正而不布",商業稅收幾乎不征,市場運作極少幹預,讓市場決定商業的命運,讓競爭決定誰是強者。


    不僅如此,管仲還利用市場經濟控製和幹預敵國的政府,如今的美國就常常採用這樣的辦法,如果美國政府看了管仲的案例之後,他們一定驚訝得合不上嘴。


    外貿也是管仲看重的一個部分,齊國的通關費用便宜,手續簡潔,很快成為整個周朝的經濟貿易中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原來這才是春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賈誌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賈誌剛並收藏原來這才是春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