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放鬆國家對企業的壟斷。這就是放鬆國家對企業的壟斷領域。有些本屬國家壟斷的部門,現在也改由私人資本去經營。例如,開礦、公共運輸、郵電等部門就是如此。郵電本係國營,後來郵政和電話的部分業務也讓私人資本參與,讓他們大顯身手。這對私人資本的部門顯然是極大的鼓勵和刺激,使仍然是公營部門受到市場更大的壓力、衝擊和競爭。政府於1980年頒布的“競爭法”的宗旨,就是促進包括國營和私營的所有企業、部門的競爭。而在企業和部門中引進競爭機製,始終是柴契爾夫人私有化政策中的核心部分。她的經濟政策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鼓勵競爭,在優勝劣汰中推動英國的經濟發展。所以說,“鐵娘子”主持製定的“競爭法”不僅是鼓勵私人企業間的競爭,也包括國營企業之間的競爭,例如鐵路客運與公共汽車之間的競爭。
(3)把公有企業交由私人承租或自主經營。這就是主要在第三產業領域裏實行的“租讓製”,即把學校、食堂、公園維護、收運垃圾、道路修整、街道食品零售和街道清潔衛生等交給私人“承租”。部分城市和地區(如伯明罕、劍橋、西撒賽克斯等)在這方麵做得較好。但從總體而言,“承租”的規模還很有限。例如,截止1984年秋,全國隻有18個市政當局對收運垃圾實行了“承租”式的私有化。
(4)私辦企業向公有單位提供勞務。這項措施旨在將私有因素引進公辦單位中。在維修文物和文藝演出等事業中,常有私辦單位的參與,他們或提供勞務,或投入諮詢。此外,不少私辦學校或私立醫院向公辦學校或公立醫院提供服務,在救治殘障人和弱智者方麵,不少市政當局使用了私辦單位提供的條件。
(5)引進私人投資。大力鼓勵私有企業和公司在公有單位中投資,特別是在政府資金不足的公用事業部門(如落後地區、內城或受失業打擊比較沉重的部門)中投資。一般說來,引進私人投資有兩種方式,一是某項事業的某一具體項目使用私人投資,另一是某一公司的附屬公司全部使用私人投資。這在房屋建築部門較為普遍。
(6)在公辦企業中普及私辦企業的經驗。這方麵主要是普及使用私辦企業的經營管理方法,也包括聘用私人企業家擔任要職。這種私有化形式雖不會影響公私營企業的比例關係。但從整個來看,將可以使公有企業的經營和管理更加適應市場需要,並提高其市場的競爭意識。
上述六種私有化形式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前三種形式,即全部或部分出售公有企業給私人(包括投資者、私營企業或本企業的職工);允許私有部門在一些國際居壟斷地位的企業中參與競爭;一些公有企業或項目“承租”給私人經營或管理。
柴契爾夫人的私有化政策,其實都是一些具體的政策措施。不過,這些措施都是大量的、係統的,它們已成為這位“鐵娘子”在新的歷史時期貫徹保守主義傳統思想的一種戰略構思。根據英國保守主義的理論家埃德蒙·柏克的說法,這種傳統思想可以概括為維護私人的財產權和政府盡可能少地過問私人財產的經營管理和發展,即所謂減少政府或國家的行政幹預。
1987年5月24日,英國《星期日電訊報》記者布魯斯·安德森曾發表了一篇題為《首相自己談柴契爾主義的實質》的文章,文章寫道:
柴契爾夫人認為,把柴契爾主義歸結為一點,即是指“法律管製下的自由”;“人們在生活中必須享有自由並且根據自己的願望行事。在頭兩個任期內,現政府……要求對政府的作用加以限製,但是在哪些限製之內,政府必須具有決定權。”
柴契爾首相說道:
“政府必須善於幹那些隻有政府才能幹的事情,必須堅決地維護我們的防禦能力;堅定不移地維持法律與秩序,堅決維護國家的幣值和財政收入。”
她接下去又說道:
“我們的反對者有時候好像是說,我國必須在健康的自由經營經濟和高水平的社會服務這二者當中取其一,這委實不符合實際。因為,隻有自由經營才能帶來用以改善社會服務的資源。這就是需要我們把更多的財力用於衛生、教育、養老金以及福利方麵的原因——因為我們支持自由經營。”
這位“鐵娘子”還說道:
“領導的實質就在於能否在必要時刻挺身而出,並且就棘手的問題作出決定。”
柴契爾政府的私有化政策與前任政府在它的持續貫徹與規模兩方麵相比較,具有如下的三大特點:
首先,柴契爾夫人的私有化政策同發展資本主義、反對一切形式的“社會主義”的政治哲學有更多更深的聯繫。戰後的幾屆保守黨政府多少承襲了一些社會民主黨的政策措施,借用了若幹凱因斯主義的方法。與前任保守黨首相的做法相反,柴契爾夫人徹底地走自由資本主義的道路。她信奉傳統資產階級關於自由競爭的學說,認為隻有自由企業經濟才是英國社會道德觀念的基礎。
其次,與柴契爾夫人的私有化政策相聯繫的另一麵,是她那反工會的政策。柴契爾首相是要從根本上維護現存製度,從根本上反對觸動現存製度的一切形式的變革和創新,所以她實質上是反對社會主義(包括科學的社會主義和英國工黨的社會主義),反對工人運動和工會組織。這位“鐵娘子”認為,工人運動和工會組織是她推行私有化政策的最大障礙。因此,她對工會的要求毫不妥協,不肯讓步。1983年至1984年的煤炭工人大罷工,對“鐵娘子”毫無影響或影響不大,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其實,英國的工會運動,主要是因失業問題派生出來的。在她的前任工黨卡拉漢政府任期內,英國的失業人數高達150萬。據此,柴契爾夫人在執政前就曾經常嘲諷卡拉漢首相是一位“失業首相”。曾幾何時,她執政的幾年中,失業率不但毫無起色,反而一個勁地向上猋漲。這時,“鐵娘子”又自我解嘲,聲稱英國的第一位問題是解決通貨膨脹問題,認為“在開始的時候,把通貨膨脹降下來確實就意味著要增加失業,但是我別無選擇”。在這種情況下,柴契爾政府並不急於去解決這一老大難問題。她在1983年底說道:“我國人民中,8個人就有1個人失業——這也確實太多了。但是,8個人中畢竟還有7個人正在工作。”到1983年3月,英國的失業人數業已突破300萬大關。這就為失業問題引發的工會運動奠定了基礎,也為“鐵娘子”與根深蒂固的英國煤礦工會勢力於1984年的大較量點燃了“導火線”。這當然又成為工黨抨擊保守黨和柴契爾政府的一個最好的口實。
第三,柴契爾首相在其前兩屆任期內牢牢抓住了私有化政策不放,還為此遴選了能貫徹一己意圖的內閣成員和製定了一係列相關措施,以確保政策的不停頓和不間斷。無怪美國前總統理察·尼克森曾讚賞“鐵娘子”說:
“她的領導具有強硬、直爽和連貫的特點,並且令人感到鼓舞。”這裏姑以出售公有企業為例,從1981年起一直持續不斷,至90年代初,英國的國有工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已從1979年的10.5%下降為6.5%。與此同時,柴契爾政府從1979年已原則上不再發展公營企業。以前的保守黨首相還主張公營與私營企業的“合作”,但其繼任人柴契爾首相卻隻字不提,她一心要推行無限度的私有化政策,力爭盡可能多地化“公”為“私”,把國營企業化為私有企業。為此,“鐵娘子”在推行私有化政策的措施上便環環相扣,步步為營,一陣緊一陣,運用了相應的行政手段。在這裏,她不是不要國家幹預,而是大大地強化了國家幹預的手段。
(3)把公有企業交由私人承租或自主經營。這就是主要在第三產業領域裏實行的“租讓製”,即把學校、食堂、公園維護、收運垃圾、道路修整、街道食品零售和街道清潔衛生等交給私人“承租”。部分城市和地區(如伯明罕、劍橋、西撒賽克斯等)在這方麵做得較好。但從總體而言,“承租”的規模還很有限。例如,截止1984年秋,全國隻有18個市政當局對收運垃圾實行了“承租”式的私有化。
(4)私辦企業向公有單位提供勞務。這項措施旨在將私有因素引進公辦單位中。在維修文物和文藝演出等事業中,常有私辦單位的參與,他們或提供勞務,或投入諮詢。此外,不少私辦學校或私立醫院向公辦學校或公立醫院提供服務,在救治殘障人和弱智者方麵,不少市政當局使用了私辦單位提供的條件。
(5)引進私人投資。大力鼓勵私有企業和公司在公有單位中投資,特別是在政府資金不足的公用事業部門(如落後地區、內城或受失業打擊比較沉重的部門)中投資。一般說來,引進私人投資有兩種方式,一是某項事業的某一具體項目使用私人投資,另一是某一公司的附屬公司全部使用私人投資。這在房屋建築部門較為普遍。
(6)在公辦企業中普及私辦企業的經驗。這方麵主要是普及使用私辦企業的經營管理方法,也包括聘用私人企業家擔任要職。這種私有化形式雖不會影響公私營企業的比例關係。但從整個來看,將可以使公有企業的經營和管理更加適應市場需要,並提高其市場的競爭意識。
上述六種私有化形式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前三種形式,即全部或部分出售公有企業給私人(包括投資者、私營企業或本企業的職工);允許私有部門在一些國際居壟斷地位的企業中參與競爭;一些公有企業或項目“承租”給私人經營或管理。
柴契爾夫人的私有化政策,其實都是一些具體的政策措施。不過,這些措施都是大量的、係統的,它們已成為這位“鐵娘子”在新的歷史時期貫徹保守主義傳統思想的一種戰略構思。根據英國保守主義的理論家埃德蒙·柏克的說法,這種傳統思想可以概括為維護私人的財產權和政府盡可能少地過問私人財產的經營管理和發展,即所謂減少政府或國家的行政幹預。
1987年5月24日,英國《星期日電訊報》記者布魯斯·安德森曾發表了一篇題為《首相自己談柴契爾主義的實質》的文章,文章寫道:
柴契爾夫人認為,把柴契爾主義歸結為一點,即是指“法律管製下的自由”;“人們在生活中必須享有自由並且根據自己的願望行事。在頭兩個任期內,現政府……要求對政府的作用加以限製,但是在哪些限製之內,政府必須具有決定權。”
柴契爾首相說道:
“政府必須善於幹那些隻有政府才能幹的事情,必須堅決地維護我們的防禦能力;堅定不移地維持法律與秩序,堅決維護國家的幣值和財政收入。”
她接下去又說道:
“我們的反對者有時候好像是說,我國必須在健康的自由經營經濟和高水平的社會服務這二者當中取其一,這委實不符合實際。因為,隻有自由經營才能帶來用以改善社會服務的資源。這就是需要我們把更多的財力用於衛生、教育、養老金以及福利方麵的原因——因為我們支持自由經營。”
這位“鐵娘子”還說道:
“領導的實質就在於能否在必要時刻挺身而出,並且就棘手的問題作出決定。”
柴契爾政府的私有化政策與前任政府在它的持續貫徹與規模兩方麵相比較,具有如下的三大特點:
首先,柴契爾夫人的私有化政策同發展資本主義、反對一切形式的“社會主義”的政治哲學有更多更深的聯繫。戰後的幾屆保守黨政府多少承襲了一些社會民主黨的政策措施,借用了若幹凱因斯主義的方法。與前任保守黨首相的做法相反,柴契爾夫人徹底地走自由資本主義的道路。她信奉傳統資產階級關於自由競爭的學說,認為隻有自由企業經濟才是英國社會道德觀念的基礎。
其次,與柴契爾夫人的私有化政策相聯繫的另一麵,是她那反工會的政策。柴契爾首相是要從根本上維護現存製度,從根本上反對觸動現存製度的一切形式的變革和創新,所以她實質上是反對社會主義(包括科學的社會主義和英國工黨的社會主義),反對工人運動和工會組織。這位“鐵娘子”認為,工人運動和工會組織是她推行私有化政策的最大障礙。因此,她對工會的要求毫不妥協,不肯讓步。1983年至1984年的煤炭工人大罷工,對“鐵娘子”毫無影響或影響不大,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其實,英國的工會運動,主要是因失業問題派生出來的。在她的前任工黨卡拉漢政府任期內,英國的失業人數高達150萬。據此,柴契爾夫人在執政前就曾經常嘲諷卡拉漢首相是一位“失業首相”。曾幾何時,她執政的幾年中,失業率不但毫無起色,反而一個勁地向上猋漲。這時,“鐵娘子”又自我解嘲,聲稱英國的第一位問題是解決通貨膨脹問題,認為“在開始的時候,把通貨膨脹降下來確實就意味著要增加失業,但是我別無選擇”。在這種情況下,柴契爾政府並不急於去解決這一老大難問題。她在1983年底說道:“我國人民中,8個人就有1個人失業——這也確實太多了。但是,8個人中畢竟還有7個人正在工作。”到1983年3月,英國的失業人數業已突破300萬大關。這就為失業問題引發的工會運動奠定了基礎,也為“鐵娘子”與根深蒂固的英國煤礦工會勢力於1984年的大較量點燃了“導火線”。這當然又成為工黨抨擊保守黨和柴契爾政府的一個最好的口實。
第三,柴契爾首相在其前兩屆任期內牢牢抓住了私有化政策不放,還為此遴選了能貫徹一己意圖的內閣成員和製定了一係列相關措施,以確保政策的不停頓和不間斷。無怪美國前總統理察·尼克森曾讚賞“鐵娘子”說:
“她的領導具有強硬、直爽和連貫的特點,並且令人感到鼓舞。”這裏姑以出售公有企業為例,從1981年起一直持續不斷,至90年代初,英國的國有工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已從1979年的10.5%下降為6.5%。與此同時,柴契爾政府從1979年已原則上不再發展公營企業。以前的保守黨首相還主張公營與私營企業的“合作”,但其繼任人柴契爾首相卻隻字不提,她一心要推行無限度的私有化政策,力爭盡可能多地化“公”為“私”,把國營企業化為私有企業。為此,“鐵娘子”在推行私有化政策的措施上便環環相扣,步步為營,一陣緊一陣,運用了相應的行政手段。在這裏,她不是不要國家幹預,而是大大地強化了國家幹預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