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怎樣一種感覺呢?”
表弟歪起頭想了想說:“忽然意識到時,簡直一點聲音都聽不到了。不過意識到要花相當一些時間。意識到時已經什麽都聽不見了,就像堵著耳塞待在深海底。它要持續好大一陣子。那時間裏耳朵自然聽不見,但不單單是耳朵。耳朵聽不見隻是它的極小一部分。”
“感覺不快吧?”
表弟短促而堅決地搖了下頭:“也不知為什麽,倒也沒有不快的感覺。隻是這個那個不方便,如果聽不見聲音的話。”
我思索一番,但體會不出是怎麽個滋味。
“看過約翰·福特(註:john ford (1895—1973),美國電影導演。)的《阿帕切要塞》?”表弟問。
“很久以前看過。”
“前些天在電視上看來著。電影實在有趣得很。”
“呃。”我附和道。
“開頭那裏,西部要塞來了一位新到任的將軍。老大尉出來迎接,就是約翰·維因。將軍還不太了解西部戰況,不知道要塞周圍發生了印第安人叛亂。”
表弟從衣袋裏掏出摺疊的白手帕,擦了下嘴角。“一到要塞,將軍就對約翰·維因說:
‘來這裏的路上,看見幾個印第安人。’於是約翰·維因以若無其事的神情這樣回答:‘沒關係。閣下看見印第安人,就是說印第安人不在那裏。’準確的記不得了,大致是這樣的。
明白怎麽回事?”
我記不起《阿帕切要塞》有那樣的台詞。作為約翰·福特電影的台詞,我覺得未免有點費解。不過看那電影是很早以前的事了。
“所有人的眼睛都能看到的事是不那麽重要的——大概是這個意思吧……不大明白。”
表弟蹙起眉頭:“我也稀裏糊塗。隻是,每當因為耳朵被人同情時,不知為什麽我就想起那句話:‘看見印第安人,就是說印第安人不在那裏。”’
我笑了。
“奇怪?”表弟問。
“奇怪。”我說。
表弟也笑了。久違的笑。
停了片刻,表弟直截了當地說道:“噯,能往裏看一下我的耳朵?”
“看耳朵?”我有點吃驚。
“隻從外麵看即可。”
“那行,可為什麽呢?”
“沒什麽。”表弟紅著臉說,“想讓你看看什麽樣子。”
“好的,”我說,“這就看。”
表弟臉朝後把右耳轉給我。細看之下,耳形非常漂亮。大並不大,但耳垂就像剛出鍋的鬆糕一樣軟乎乎地隆起著。我還是第一次細瞧別人的耳朵。較之人體的其他器官,耳朵這東西在形態上頗有匪夷所思之處,所有地方都自行其是地拐來拐去、坑坑窪窪,或許是在進化過程中為追求聚音和防護等功能而自然形成了如此不可思議的外觀。在這種奇形怪狀的屏障的簇擁下,—條耳孔黑乎乎地敞開,如秘密洞穴的入口。
我想到她耳朵裏盤踞的微小的蠅們。它們的六條腿黏乎乎地沾滿了甜膩膩的花粉,措入她暖融融黑漆漆的體內,噬咬柔軟的粉紅色鮮肉,吮吸汁液,在腦袋裏產下小小的卵。然而她看不見它們,翅膀聲也聽不見。
“可以了。”我說。
表弟一下子轉回身,在長凳上重新坐好。“怎麽樣,可有反常的地方?”
“從外麵看好像沒什麽反常。”
“比如感覺上有點什麽沒有——光感覺也可以的。”
“普普通通的耳朵。”
表弟顯得有些失望。或許我不該那麽說。
“治療時痛不?”我試著問。
“痛倒不至於,和以前一樣。以同樣的方式來回刮同樣的地方。現在真有點擔心那裏給刮壞了。有時都覺得不是自己的耳朵。”
“28路,”稍頃,表弟轉過臉說,“乘28路公共汽車可以的吧?”
我一直在想別的,聽他這麽說,我抬起臉來,見公共汽車正放慢速度在上坡路上拐彎。
不是來時的新車型,而是有印象的老車,前麵寫著“28”的番號。我想從長凳上站起,卻站不起來。手腳就好像置於急流正中,沒辦法隨心所欲。
這時,我想起那個夏天探病帶的巧克力盒。她興沖沖地打開盒蓋一看,一打小巧克力早已融化得麵目全非,黏乎乎地沾在隔紙和盒蓋上了。原來我和朋友來醫院路上曾把摩托停在海邊,兩人躺在沙灘上天南海北閑聊,那時間裏巧克力盒就一直扔在八月火辣辣的陽光下。
於是巧克力毀於我們的疏忽和傲慢,麵目全非了。對此我們本該有所感覺才是,本該有誰——無論誰——多少說一句有意義的話才是。然而,那個下午我們全然無動於衷,互相開著無聊的玩笑,就那麽告別了,任憑盲柳爬滿那座山崗。
表弟用力抓住我的右臂。
“不要緊吧?”表弟問。
我讓思緒返回現實,從長凳上欠起身。這回得以順利站起。皮膚可以再次感覺出掠身而過的五月令人懷念的風。隨後幾秒鍾時間裏,我站在昏暗而奇妙的場所,站在眼睛看到的東西並不存在而眼睛看不到的東西恰恰存在的場所。但不久現實的28路公共汽車終將停在眼前,現實的車門將打開,我將鑽進去趕往別的場所。
我把手放在表弟肩上。“不要緊的。”我說。
列克星敦的幽靈
後記
這裏收的作品的創作時間,除了《盲柳,及睡女》,可以分為兩段。《第七位男士》和《列克星敦的幽靈》兩篇寫於《奇鳥行狀錄》之後(一九九六年),其他作品則是在《舞!
舞!舞!》、《電視人》之後寫的(一九九○年、一九九一年),其間相隔五年。那期間我一直住在美國,執筆創作了《奇鳥行狀錄》和《國境以南太陽以西》兩部長篇,短篇小說一篇也沒寫,或者說擠不出時間寫。
前麵說明中也提了,《盲柳,及睡女》是將一九八三年寫的那篇壓縮成的。此外這本書裏也有幾篇或抻長或縮短的作品,這點我想交待一下。如此拖泥帶水的確抱歉,這是我個人執著於將短篇小說或縮短或抻長的結果。
收在這裏的《托尼瀑穀》是長的,短的收在《文藝春秋短篇小說館》那本選集之中。
《列克星敦的幽靈》也是長的,短的(大約短一半)發表在十月號《群像》上。
寫的時候沒往深處考慮,想怎麽寫就怎麽寫了。如今這麽按年月順序排列起來集中讀一遍,自以為“還過得去”的東西也還是有的。我想大概是一種心情流程的反映——當然終究出於自以為。
出單行本之際,做了修改。
村上春樹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表弟歪起頭想了想說:“忽然意識到時,簡直一點聲音都聽不到了。不過意識到要花相當一些時間。意識到時已經什麽都聽不見了,就像堵著耳塞待在深海底。它要持續好大一陣子。那時間裏耳朵自然聽不見,但不單單是耳朵。耳朵聽不見隻是它的極小一部分。”
“感覺不快吧?”
表弟短促而堅決地搖了下頭:“也不知為什麽,倒也沒有不快的感覺。隻是這個那個不方便,如果聽不見聲音的話。”
我思索一番,但體會不出是怎麽個滋味。
“看過約翰·福特(註:john ford (1895—1973),美國電影導演。)的《阿帕切要塞》?”表弟問。
“很久以前看過。”
“前些天在電視上看來著。電影實在有趣得很。”
“呃。”我附和道。
“開頭那裏,西部要塞來了一位新到任的將軍。老大尉出來迎接,就是約翰·維因。將軍還不太了解西部戰況,不知道要塞周圍發生了印第安人叛亂。”
表弟從衣袋裏掏出摺疊的白手帕,擦了下嘴角。“一到要塞,將軍就對約翰·維因說:
‘來這裏的路上,看見幾個印第安人。’於是約翰·維因以若無其事的神情這樣回答:‘沒關係。閣下看見印第安人,就是說印第安人不在那裏。’準確的記不得了,大致是這樣的。
明白怎麽回事?”
我記不起《阿帕切要塞》有那樣的台詞。作為約翰·福特電影的台詞,我覺得未免有點費解。不過看那電影是很早以前的事了。
“所有人的眼睛都能看到的事是不那麽重要的——大概是這個意思吧……不大明白。”
表弟蹙起眉頭:“我也稀裏糊塗。隻是,每當因為耳朵被人同情時,不知為什麽我就想起那句話:‘看見印第安人,就是說印第安人不在那裏。”’
我笑了。
“奇怪?”表弟問。
“奇怪。”我說。
表弟也笑了。久違的笑。
停了片刻,表弟直截了當地說道:“噯,能往裏看一下我的耳朵?”
“看耳朵?”我有點吃驚。
“隻從外麵看即可。”
“那行,可為什麽呢?”
“沒什麽。”表弟紅著臉說,“想讓你看看什麽樣子。”
“好的,”我說,“這就看。”
表弟臉朝後把右耳轉給我。細看之下,耳形非常漂亮。大並不大,但耳垂就像剛出鍋的鬆糕一樣軟乎乎地隆起著。我還是第一次細瞧別人的耳朵。較之人體的其他器官,耳朵這東西在形態上頗有匪夷所思之處,所有地方都自行其是地拐來拐去、坑坑窪窪,或許是在進化過程中為追求聚音和防護等功能而自然形成了如此不可思議的外觀。在這種奇形怪狀的屏障的簇擁下,—條耳孔黑乎乎地敞開,如秘密洞穴的入口。
我想到她耳朵裏盤踞的微小的蠅們。它們的六條腿黏乎乎地沾滿了甜膩膩的花粉,措入她暖融融黑漆漆的體內,噬咬柔軟的粉紅色鮮肉,吮吸汁液,在腦袋裏產下小小的卵。然而她看不見它們,翅膀聲也聽不見。
“可以了。”我說。
表弟一下子轉回身,在長凳上重新坐好。“怎麽樣,可有反常的地方?”
“從外麵看好像沒什麽反常。”
“比如感覺上有點什麽沒有——光感覺也可以的。”
“普普通通的耳朵。”
表弟顯得有些失望。或許我不該那麽說。
“治療時痛不?”我試著問。
“痛倒不至於,和以前一樣。以同樣的方式來回刮同樣的地方。現在真有點擔心那裏給刮壞了。有時都覺得不是自己的耳朵。”
“28路,”稍頃,表弟轉過臉說,“乘28路公共汽車可以的吧?”
我一直在想別的,聽他這麽說,我抬起臉來,見公共汽車正放慢速度在上坡路上拐彎。
不是來時的新車型,而是有印象的老車,前麵寫著“28”的番號。我想從長凳上站起,卻站不起來。手腳就好像置於急流正中,沒辦法隨心所欲。
這時,我想起那個夏天探病帶的巧克力盒。她興沖沖地打開盒蓋一看,一打小巧克力早已融化得麵目全非,黏乎乎地沾在隔紙和盒蓋上了。原來我和朋友來醫院路上曾把摩托停在海邊,兩人躺在沙灘上天南海北閑聊,那時間裏巧克力盒就一直扔在八月火辣辣的陽光下。
於是巧克力毀於我們的疏忽和傲慢,麵目全非了。對此我們本該有所感覺才是,本該有誰——無論誰——多少說一句有意義的話才是。然而,那個下午我們全然無動於衷,互相開著無聊的玩笑,就那麽告別了,任憑盲柳爬滿那座山崗。
表弟用力抓住我的右臂。
“不要緊吧?”表弟問。
我讓思緒返回現實,從長凳上欠起身。這回得以順利站起。皮膚可以再次感覺出掠身而過的五月令人懷念的風。隨後幾秒鍾時間裏,我站在昏暗而奇妙的場所,站在眼睛看到的東西並不存在而眼睛看不到的東西恰恰存在的場所。但不久現實的28路公共汽車終將停在眼前,現實的車門將打開,我將鑽進去趕往別的場所。
我把手放在表弟肩上。“不要緊的。”我說。
列克星敦的幽靈
後記
這裏收的作品的創作時間,除了《盲柳,及睡女》,可以分為兩段。《第七位男士》和《列克星敦的幽靈》兩篇寫於《奇鳥行狀錄》之後(一九九六年),其他作品則是在《舞!
舞!舞!》、《電視人》之後寫的(一九九○年、一九九一年),其間相隔五年。那期間我一直住在美國,執筆創作了《奇鳥行狀錄》和《國境以南太陽以西》兩部長篇,短篇小說一篇也沒寫,或者說擠不出時間寫。
前麵說明中也提了,《盲柳,及睡女》是將一九八三年寫的那篇壓縮成的。此外這本書裏也有幾篇或抻長或縮短的作品,這點我想交待一下。如此拖泥帶水的確抱歉,這是我個人執著於將短篇小說或縮短或抻長的結果。
收在這裏的《托尼瀑穀》是長的,短的收在《文藝春秋短篇小說館》那本選集之中。
《列克星敦的幽靈》也是長的,短的(大約短一半)發表在十月號《群像》上。
寫的時候沒往深處考慮,想怎麽寫就怎麽寫了。如今這麽按年月順序排列起來集中讀一遍,自以為“還過得去”的東西也還是有的。我想大概是一種心情流程的反映——當然終究出於自以為。
出單行本之際,做了修改。
村上春樹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