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頁
官場文化與潛規則/道破天機 作者:淨素道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中國社會是一個官本位的社會,強大而源遠流長的官場文化雖然沒有形成規範的邏輯體係,卻以文化基因的形態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遺傳在社會成員的思想意識中。官場文化最容易被人們感受到的是離官場規則最近的顯文化形態,這些比較容易通過革命變革,改變製度的辦法給予改變。而官場文化中還有更深層次的潛文化形態,它不易被人們認識,但它更本質,發揮著更深層次的支配作用。它的傳承力度更大,改變它不但很不易,更要緊的是它還頑強的在影響、甚至支配著我們現在的官場。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的文化崇拜根本不是創造力,而是重視重複前人的能力,所以會有沉重的歷史包袱。
先從事實引入問題
近年,處理的高級別貪官,從成克傑、胡長清到剛罷免的山西省的副書記,還有賣饅頭出身從基層走上去的建委主任楊秀珠。所有貪官一個共性的特點是具有兩麵性的雙重人格,口上是反腐敗的先鋒,實質卻是真正的大貪官。這就產生了兩個問題:雙重人格是不是升遷的必要條件,越腐越升。帶病升遷必有他獨特的訣竅;在嚴密的各級考察中,隻以公開的主流規則行事能否順利過關?如此的官員不在少數,現象的普遍性,表明必有本質隱藏其中。那麽,是一個什麽樣的文化形態在支配他們能如此有效的在官場中如魚得水?相反的例證是,敢說真話的李昌平在原地呆不下去,堅持原則的物價局長被迫辭職,具有龐大權力資源的教育體係發現不了代課教師的不平等問題,隻能由掛職的幹部上書才能解決。這裏有很深的說不清到不明的“道”,這非常“道”,就是我所講的官場潛文化形態。
從社會感受發現問題
以寫官場小說見長的作家周梅森,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講道;“官場的語碼係統,外界隻看到那層殼,看上去一切都很莊嚴,一到後台看看呢,很可能是啞然失笑。”官場和大眾猶如此岸和彼岸隔開的兩個世界,具有不同的語碼係統。不少初入官場的大學畢業生,往往迷茫很長一段,他們發現學堂裏的知識,公開的理論不能應付複雜的現實生活,需要領悟。而領悟到的東西又往往不可言傳。真正深悉官道的人,他們明白自己得到了訣竅,才能事半功倍。不然,你去觀察總結,一塊畢業的同學,同時進入官場,20年後彼此拉開的差距,絕不是人品和能力所造成的。其中的奧秘就在於能不能得“道”,這個“道”,就是官場的潛文化形態。北大高才生王文景,1989年進入北京市政府,為了實現自我,先是用45分鍾的講演,打動了同去培訓的200多同學,得意之後,又用12萬字的論文越級想去打動局長。被碰了個軟釘子。他初入官場,鋒芒太露,犯了官場大忌,自然為官場所不容。如他深悉官道,可能會呆長些,但從此中國就少了個本土的銷售大王和銷售理論家,正可謂福禍難料。當今,我們眾多的官場反腐敗小說、影視作品,對官場細緻入微的深刻揭示,不能不讓理論界汗顏。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和作家諾斯古德.帕金森在1958年就寫出了揭示英國官場病的著作《帕金森定律》1982年三聯書店的中譯本譯作《官場病》,我們能不能出自己的研究官場病的理論著作呢?
學者吳思先生的概括
研究中國官場很有建樹的吳思先生,概括了“官場潛規則”的概念,得到了社會和學界的共識和肯定,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貢獻。“官場潛規則”一詞的使用律大得出奇,表明這一概念有它不可替代的特定內涵,反映了社會現象的特定本質。同時,也說明官場中確有一個不為人顯見的“潛”在的“場”,這個場中有規則,同時也就有支配和形成規則的潛文化形態。我們有必要從官場的社會現實出發,從潛規則出發,去探尋背後的文化形態的原因。文化才是原始碼。潛文化形態造就了許多政治特性,研究中國政治就不能不正視並研究中國官場的潛文化形態。
二、官場潛文化形態的概念
用定義的辦法去規定這一概念的內涵,是一件難事。因為其中包含了一個邏輯悖論,“潛”文化形態的“潛”,就是與“顯”相對立、相反的。顯文化形態是以概念、判斷的邏輯體係來構造的,潛文化形態無法按此形式來構造和表達,而隻能以領悟、頓悟、意會的方式傳承。對不可言說的形態非要言說,當然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
正因為它難以言表,又真實的存在,且不斷發揮著不可低估的社會作用,我們就必須正視它,揭示它,讓它浮出水麵,再去剔除它的負麵作用。這才是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但是,為了行文方便,我們姑且給它一個界定。
官場潛文化形態,是在官場中通行並獨有的,以社會心理的感受、意會、領悟等方式發揮巨大影響力的文化形態。
當然,其中又有許多需要界定的概念。我們就從它的幾個特點來進一步說明它。
1、獨特性
它特定的存在於官場,表現於官場中的為人處事所特有的,與其他領域不同的文化現象。官場的邊際壁壘很強,圈內圈外一般不能共通,以社會公眾的文化去行事,就行不通。你深入其中之後,慢慢體會,得其要領,才能順風順水。不入其中,難得要領。你如不得要領,或反其道行之,那就寸步難行,甚至被踢出圈子。李昌平就是典型一例。
先從事實引入問題
近年,處理的高級別貪官,從成克傑、胡長清到剛罷免的山西省的副書記,還有賣饅頭出身從基層走上去的建委主任楊秀珠。所有貪官一個共性的特點是具有兩麵性的雙重人格,口上是反腐敗的先鋒,實質卻是真正的大貪官。這就產生了兩個問題:雙重人格是不是升遷的必要條件,越腐越升。帶病升遷必有他獨特的訣竅;在嚴密的各級考察中,隻以公開的主流規則行事能否順利過關?如此的官員不在少數,現象的普遍性,表明必有本質隱藏其中。那麽,是一個什麽樣的文化形態在支配他們能如此有效的在官場中如魚得水?相反的例證是,敢說真話的李昌平在原地呆不下去,堅持原則的物價局長被迫辭職,具有龐大權力資源的教育體係發現不了代課教師的不平等問題,隻能由掛職的幹部上書才能解決。這裏有很深的說不清到不明的“道”,這非常“道”,就是我所講的官場潛文化形態。
從社會感受發現問題
以寫官場小說見長的作家周梅森,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講道;“官場的語碼係統,外界隻看到那層殼,看上去一切都很莊嚴,一到後台看看呢,很可能是啞然失笑。”官場和大眾猶如此岸和彼岸隔開的兩個世界,具有不同的語碼係統。不少初入官場的大學畢業生,往往迷茫很長一段,他們發現學堂裏的知識,公開的理論不能應付複雜的現實生活,需要領悟。而領悟到的東西又往往不可言傳。真正深悉官道的人,他們明白自己得到了訣竅,才能事半功倍。不然,你去觀察總結,一塊畢業的同學,同時進入官場,20年後彼此拉開的差距,絕不是人品和能力所造成的。其中的奧秘就在於能不能得“道”,這個“道”,就是官場的潛文化形態。北大高才生王文景,1989年進入北京市政府,為了實現自我,先是用45分鍾的講演,打動了同去培訓的200多同學,得意之後,又用12萬字的論文越級想去打動局長。被碰了個軟釘子。他初入官場,鋒芒太露,犯了官場大忌,自然為官場所不容。如他深悉官道,可能會呆長些,但從此中國就少了個本土的銷售大王和銷售理論家,正可謂福禍難料。當今,我們眾多的官場反腐敗小說、影視作品,對官場細緻入微的深刻揭示,不能不讓理論界汗顏。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和作家諾斯古德.帕金森在1958年就寫出了揭示英國官場病的著作《帕金森定律》1982年三聯書店的中譯本譯作《官場病》,我們能不能出自己的研究官場病的理論著作呢?
學者吳思先生的概括
研究中國官場很有建樹的吳思先生,概括了“官場潛規則”的概念,得到了社會和學界的共識和肯定,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貢獻。“官場潛規則”一詞的使用律大得出奇,表明這一概念有它不可替代的特定內涵,反映了社會現象的特定本質。同時,也說明官場中確有一個不為人顯見的“潛”在的“場”,這個場中有規則,同時也就有支配和形成規則的潛文化形態。我們有必要從官場的社會現實出發,從潛規則出發,去探尋背後的文化形態的原因。文化才是原始碼。潛文化形態造就了許多政治特性,研究中國政治就不能不正視並研究中國官場的潛文化形態。
二、官場潛文化形態的概念
用定義的辦法去規定這一概念的內涵,是一件難事。因為其中包含了一個邏輯悖論,“潛”文化形態的“潛”,就是與“顯”相對立、相反的。顯文化形態是以概念、判斷的邏輯體係來構造的,潛文化形態無法按此形式來構造和表達,而隻能以領悟、頓悟、意會的方式傳承。對不可言說的形態非要言說,當然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
正因為它難以言表,又真實的存在,且不斷發揮著不可低估的社會作用,我們就必須正視它,揭示它,讓它浮出水麵,再去剔除它的負麵作用。這才是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但是,為了行文方便,我們姑且給它一個界定。
官場潛文化形態,是在官場中通行並獨有的,以社會心理的感受、意會、領悟等方式發揮巨大影響力的文化形態。
當然,其中又有許多需要界定的概念。我們就從它的幾個特點來進一步說明它。
1、獨特性
它特定的存在於官場,表現於官場中的為人處事所特有的,與其他領域不同的文化現象。官場的邊際壁壘很強,圈內圈外一般不能共通,以社會公眾的文化去行事,就行不通。你深入其中之後,慢慢體會,得其要領,才能順風順水。不入其中,難得要領。你如不得要領,或反其道行之,那就寸步難行,甚至被踢出圈子。李昌平就是典型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