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頁
官場文化與潛規則/道破天機 作者:淨素道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福利腐敗主要存在著三個方麵的危害:一是一些壟斷行業長期以來高福利,加劇了社會的不公平;二是壟斷企業長期轉嫁福利成本,以虧損為由、以漲價為形式增加群眾負擔,引發社會信任危機;三是壟斷行業利用掌握的公共權力優先服務自己,有國有資產流失之嫌。
政府資源配置、計劃經濟的慣性,法律規定的缺失是福利腐敗賴以生存的三大原因。
首先,市場還沒有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的作用,還是政府在配置資源。這裏的政府是廣義的政府,實際上就是公共的部門。由公共部門配置資源,又沒有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所以自然而然就會形成所謂的壟斷和特殊部門的特殊地位。
其次,計劃經濟所形成的製度慣性使然。在壟斷行業出現的福利腐敗現象,大多是在計劃經濟年代就有的。但是在進入市場經濟之後,各行業的發展,包括競爭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就形成了有些行業利用它的壟斷地位,形成了所謂的高福利,有些行業沒有壟斷地位,完全進入市場之後,就失去了原來的地位。
其三,壟斷行業缺乏法律規製。在我國,許多公共事業、公益服務和自然壟斷的行業,都缺乏嚴格的法律規製。
警惕福利腐敗
福利腐敗不外乎兩類,一是指壟斷企業的員工除可得到高於社會平均水平的工資外,還可享受到高額的年終獎金、旅遊等方麵的福利;另一類福利則是壟斷企業以免費或極低的價格向其員工甚至家屬提供本企業生產的產品或服務。實際上,除了年終高額獎金及分紅等福利腐敗外,即使是在平時,一些壟斷性行業將自己掌握的行業資源無償或者廉價地向本行業的職工和家屬提供。據統計,電力、電信、金融、保險、水電氣供應、菸草等行業職工的平均工資是其他行業職工平均工資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資外收入和職工福利待遇上的差異,實際收入差距甚至更大。
壟斷行業將企業福利的成本轉嫁於社會
福利腐敗是經濟轉型時期的現象。壟斷行業的高福利問題違背了市場經濟規律,破壞了社會公平,有很大的負麵作用。
首先,福利腐敗與和諧社會格格不入,破壞了公平和平等原則,導致貧富差距的拉大。相同勞動量與勞動複雜程度,在不同行業收入差距如此之大,必然會在廣大勞動者隊伍中產生強烈的不平衡心理和不滿情緒。我國當前存在的社會不穩定問題與社會分配不公有著密切關係,而福利腐敗對社會分配不公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按常理,社會福利應當是由全社會承當,用於幫助、扶持社會弱勢群體的,而不是給收入已經很高的壟斷企業員工的。現在,壟斷企業卻利用公眾給予它們的強勢地位,將企業福利的成本轉嫁於社會,在經濟轉型時期,這種現象顯得比較突出,如果得不到遏製,會加劇利益衝突和矛盾。
其次,福利腐敗不僅會擾亂正常的市場秩序,還會造成國有資產的巨大流失。由於福利低於市場價甚至是無償的,勢必會使部分剩餘福利進入市場流通,衝擊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例如,福利房被炒賣和火車免票證、學位名額被倒賣便是常見於報端的事件。福利腐敗最大、最明顯的危害在於把國有資產、稅收等全民財富以福利的名義轉為個人財富,或是轉嫁福利成本,以虧損為由通過漲價增加群眾負擔,引發社會信任危機。
另外,福利腐敗表麵看是壟斷企業本身得利,但實質上它們是在扼殺自身的活力,無異於“慢性自殺”。由於缺乏改善經營和提高產品質量的動力,壟斷行業往往阻礙著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我國已經加入wto,這些壟斷性行業競爭力麵臨嚴峻的挑戰,風險與日俱增。在壟斷狀態下,它可以轉嫁給國家,一旦打破壟斷,進入市場競爭狀態,又將如何自存呢?
福利腐敗的根源:員工特殊待遇在於行業壟斷
所謂福利腐敗其實反映了轉型時期的普遍性問題,即通過公權力而形成的行業壟斷企業內部的員工特殊待遇,與市場化理念之下的參與主體平等地位之間的矛盾。
其實,壟斷行業的內部福利之所以被指福利腐敗,恐怕不在於福利的豐厚,而在福利的來源。事實上,即使是市場機製相對健全的國家,各種行業也都會有“近水樓台先得月”的潛規則,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隻有該行業是充分競爭的,這種企業內部福利才是無可非議的。因為競爭企業福利的提高是與企業競爭力和利潤提升相關的,而壟斷福利依附的是壟斷利潤,壟斷行業因其控製資源的絕對優勢,加之關係“國計民生”,在保障公共利益的招牌下,往往可以取得價格加行政帶來的雙重利潤,這種利潤中的相當一部分,是對公眾利益的強製剝奪,行政壟斷中這種人為剝奪的特色更為濃厚。
造成福利腐敗現象有三個方麵的原因:一是資源配置沒有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環境和機製,所以自然就會形成所謂的壟斷或特殊部門的特殊利益。二是內部潛規則的泛濫。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在壟斷行業出現的福利腐敗現象,其實在很多行業都存在,雖然福利腐敗對社會公平和正義的破壞誰都看得見,而被我們忽視的是福利腐敗的高傳染性。隻要有福利腐敗存在,任何掌握公共資源的行業或部門,就必然會跟進模仿並競相攀比,從而進一步加劇福利腐敗泛濫。三是對壟斷行業的管理缺乏法律規範,缺乏有效的監督製約機製。
政府資源配置、計劃經濟的慣性,法律規定的缺失是福利腐敗賴以生存的三大原因。
首先,市場還沒有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的作用,還是政府在配置資源。這裏的政府是廣義的政府,實際上就是公共的部門。由公共部門配置資源,又沒有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所以自然而然就會形成所謂的壟斷和特殊部門的特殊地位。
其次,計劃經濟所形成的製度慣性使然。在壟斷行業出現的福利腐敗現象,大多是在計劃經濟年代就有的。但是在進入市場經濟之後,各行業的發展,包括競爭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就形成了有些行業利用它的壟斷地位,形成了所謂的高福利,有些行業沒有壟斷地位,完全進入市場之後,就失去了原來的地位。
其三,壟斷行業缺乏法律規製。在我國,許多公共事業、公益服務和自然壟斷的行業,都缺乏嚴格的法律規製。
警惕福利腐敗
福利腐敗不外乎兩類,一是指壟斷企業的員工除可得到高於社會平均水平的工資外,還可享受到高額的年終獎金、旅遊等方麵的福利;另一類福利則是壟斷企業以免費或極低的價格向其員工甚至家屬提供本企業生產的產品或服務。實際上,除了年終高額獎金及分紅等福利腐敗外,即使是在平時,一些壟斷性行業將自己掌握的行業資源無償或者廉價地向本行業的職工和家屬提供。據統計,電力、電信、金融、保險、水電氣供應、菸草等行業職工的平均工資是其他行業職工平均工資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資外收入和職工福利待遇上的差異,實際收入差距甚至更大。
壟斷行業將企業福利的成本轉嫁於社會
福利腐敗是經濟轉型時期的現象。壟斷行業的高福利問題違背了市場經濟規律,破壞了社會公平,有很大的負麵作用。
首先,福利腐敗與和諧社會格格不入,破壞了公平和平等原則,導致貧富差距的拉大。相同勞動量與勞動複雜程度,在不同行業收入差距如此之大,必然會在廣大勞動者隊伍中產生強烈的不平衡心理和不滿情緒。我國當前存在的社會不穩定問題與社會分配不公有著密切關係,而福利腐敗對社會分配不公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按常理,社會福利應當是由全社會承當,用於幫助、扶持社會弱勢群體的,而不是給收入已經很高的壟斷企業員工的。現在,壟斷企業卻利用公眾給予它們的強勢地位,將企業福利的成本轉嫁於社會,在經濟轉型時期,這種現象顯得比較突出,如果得不到遏製,會加劇利益衝突和矛盾。
其次,福利腐敗不僅會擾亂正常的市場秩序,還會造成國有資產的巨大流失。由於福利低於市場價甚至是無償的,勢必會使部分剩餘福利進入市場流通,衝擊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例如,福利房被炒賣和火車免票證、學位名額被倒賣便是常見於報端的事件。福利腐敗最大、最明顯的危害在於把國有資產、稅收等全民財富以福利的名義轉為個人財富,或是轉嫁福利成本,以虧損為由通過漲價增加群眾負擔,引發社會信任危機。
另外,福利腐敗表麵看是壟斷企業本身得利,但實質上它們是在扼殺自身的活力,無異於“慢性自殺”。由於缺乏改善經營和提高產品質量的動力,壟斷行業往往阻礙著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我國已經加入wto,這些壟斷性行業競爭力麵臨嚴峻的挑戰,風險與日俱增。在壟斷狀態下,它可以轉嫁給國家,一旦打破壟斷,進入市場競爭狀態,又將如何自存呢?
福利腐敗的根源:員工特殊待遇在於行業壟斷
所謂福利腐敗其實反映了轉型時期的普遍性問題,即通過公權力而形成的行業壟斷企業內部的員工特殊待遇,與市場化理念之下的參與主體平等地位之間的矛盾。
其實,壟斷行業的內部福利之所以被指福利腐敗,恐怕不在於福利的豐厚,而在福利的來源。事實上,即使是市場機製相對健全的國家,各種行業也都會有“近水樓台先得月”的潛規則,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隻有該行業是充分競爭的,這種企業內部福利才是無可非議的。因為競爭企業福利的提高是與企業競爭力和利潤提升相關的,而壟斷福利依附的是壟斷利潤,壟斷行業因其控製資源的絕對優勢,加之關係“國計民生”,在保障公共利益的招牌下,往往可以取得價格加行政帶來的雙重利潤,這種利潤中的相當一部分,是對公眾利益的強製剝奪,行政壟斷中這種人為剝奪的特色更為濃厚。
造成福利腐敗現象有三個方麵的原因:一是資源配置沒有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環境和機製,所以自然就會形成所謂的壟斷或特殊部門的特殊利益。二是內部潛規則的泛濫。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在壟斷行業出現的福利腐敗現象,其實在很多行業都存在,雖然福利腐敗對社會公平和正義的破壞誰都看得見,而被我們忽視的是福利腐敗的高傳染性。隻要有福利腐敗存在,任何掌握公共資源的行業或部門,就必然會跟進模仿並競相攀比,從而進一步加劇福利腐敗泛濫。三是對壟斷行業的管理缺乏法律規範,缺乏有效的監督製約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