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頁
官場文化與潛規則/道破天機 作者:淨素道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國際國內的經驗表明,嚴重腐敗的成因總是製度性的,所以作出“一查到底”的政治承諾、製定不能有效執行的紙麵規章,是遠遠不夠的,是不足以與腐敗勢力抗衡的。反腐敗不可能獨立於政治體製改革,不可能獨立於對黨政機構和黨政權力的實質性改造。離開這條途徑,反腐敗的成功自然遙遙無期。將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之於發現和懲治腐敗,不如痛下決心,去挖掉腐敗的製度基礎,這就需要對黨政權力的整體構架、對權力的橫向和縱向分配形式進行新的定位,使得腐敗分子喪失腐敗機會;盡量多地剝奪黨政官員介入具體經濟活動的權力,盡可能多的剝奪公商、稅務、土地、質檢、城管和公檢法等部門的“自由裁量權”,盡可能多的將大權、實權置於陽光之下行使,盡可能多的啟用民主政治的手段;同時,盡可能少地將關鍵性的公共權力集中於某人、某碰頭會、某高級部門之身,盡可能少的幹預企業、個人和市場的經濟自由,,盡可能少的以對民眾保密的方式選擇任用幹部。
在美國,政體被一種深刻的政治文化習慣無形地支撐著,那就是,人們從根本上不信任政府和官員;基於這種不信任而產生的一種製度性安排,處處對政府的行為設防,處處對政府及其官員保持警惕與懷疑,這樣形成一種特別有監督能力的社會報警機製。其結果反而使政府官員在這種無處不在的社會壓力麵前不得不行為收斂,更加清廉。
從政治方麵說,這是先進的政治,靠製度而不是靠人,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同時它又是一種文化,它成了大家的習慣,這種無形的習慣是逐漸養成的。這就是政治文化.
中國當前的權力腐敗、權錢勾結既普遍,又頑固。很多人認為治理腐敗的出路在政治體製改革,即建立民主監督的政治機製。其實,有一條有效竭製腐敗的經濟路徑,即經濟的發達程度及市場化水平,包括私有化進程。
中國之所以出現大麵積、高頻率的權錢交易,既有“市場經濟條件下快速工業化必然伴生大量權錢交易”這一普遍規律的作用,也有中國經濟存在大量國有成分,正在經歷“漸進私有化”過程這一特殊原因。兩大原因疊加,中國的權力腐敗才表現突出、難以根治。在上述兩大原因中,後一原因即國有經濟及其私有化過程的作用更加突出。由於中國採取漸進改革方略,私有化項目不是全麵推出,集中竟價,而是“條件成熟一批解決一批”,這就給管理國有資產的“內部人”及相關權力方創造了從容尋租的機會。由於信息高度不對稱,“內部人”擁有巨大優勢,既可以據此與企業外部交換利益,又可以左右私有化的進程和結果,並從中牟利。由於“內部人”必須同時收買相關權力,掌握相關權力的部門和個人也因此獲得介入尋租的機會。
“內部人”還對公眾擁有這種優勢:其他經營者或投資者隻需要買通“內部人”及相關權力,就能以極低價格交換國有資源或將國有資產“私有化”。因此,權錢交易實質是代理人與買主聯手,利用信息不對稱之便利,共同欺騙所有者,侵害其權益的遊戲。這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孕育出的潛規則,也是當前中國權力腐敗的主要形式。腐敗之泛濫,於斯為甚。
如果中國經濟的私有化轉型不是採取漸進的方式,而是採取全麵集中推出,在全社會的關注下進行,是否就能避免腐敗的發生?從理論上有此可能,但實際上很難做到。更大的可能不是避免了腐敗的發生,而是使大量的權錢交易在短時間內集中爆發。為什麽全麵私有化也無法避免腐敗的產生?因為信息不對稱仍然存在,仍然要被“內部人”及相關權力利用。即使沒有投資方的介入,“內部人”及相關權力也有辦法無償地將國有資產化為己有。因此,在國有經濟占據相當比重的條件下,權錢交易隻能抑製,難以根除。由於私有化改革在中國越來越快,權錢交易也隨著越來越厲害,這是中國腐敗在現階段難以割除的關鍵。但是,另外一方麵,隻要私有化過程基本完成,權錢交易也就失去了最肥沃的土壤,對腐敗的治理將易於奏效,甚至可以說腐敗將被逐漸竭製是一種必然。
權錢交易的猖獗是權錢雙方互動的結果:如果權力一方不願意,交易就無法操作;如果資本一方不願意,權力一方強行為之,那就不是交易而是敲詐勒索。權錢交易的蜜月期將隨著私有化過程的終結而終結,因為一是隨著國有企業這一信息黑洞的消失,信息不對稱條件將不復存在,權錢交易再難利用信息屏障;二是市場競爭機製與權錢交易的不相容。
所謂權錢交易,是權力一方利用公共資源賦予資本一方某種不公平的“超經濟利益”,以此換取權力租金。在市場競爭機製中,當信息不對稱的屏障不復存在,權力一方以不公平方式賦予資本一方“超經濟利益”時,就傷害了其他競爭者的正當利益,得罪了其他多個資本。這種現象的普遍化,將嚴重傷害“精英聯盟”這一政權基礎,導致官商這兩個當代最強大階層的直接對立。此時,資本從自我利益出發,為維護其共同利益,將由腐敗的同盟軍搖身一變成為反腐敗的最強大生力軍。他們首先會要求政府廉潔自律,繼而會希望自己無須依賴政府的自律就可以擁有自我保護能力,於是會支持憲政民主的政治體製。
在美國,政體被一種深刻的政治文化習慣無形地支撐著,那就是,人們從根本上不信任政府和官員;基於這種不信任而產生的一種製度性安排,處處對政府的行為設防,處處對政府及其官員保持警惕與懷疑,這樣形成一種特別有監督能力的社會報警機製。其結果反而使政府官員在這種無處不在的社會壓力麵前不得不行為收斂,更加清廉。
從政治方麵說,這是先進的政治,靠製度而不是靠人,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同時它又是一種文化,它成了大家的習慣,這種無形的習慣是逐漸養成的。這就是政治文化.
中國當前的權力腐敗、權錢勾結既普遍,又頑固。很多人認為治理腐敗的出路在政治體製改革,即建立民主監督的政治機製。其實,有一條有效竭製腐敗的經濟路徑,即經濟的發達程度及市場化水平,包括私有化進程。
中國之所以出現大麵積、高頻率的權錢交易,既有“市場經濟條件下快速工業化必然伴生大量權錢交易”這一普遍規律的作用,也有中國經濟存在大量國有成分,正在經歷“漸進私有化”過程這一特殊原因。兩大原因疊加,中國的權力腐敗才表現突出、難以根治。在上述兩大原因中,後一原因即國有經濟及其私有化過程的作用更加突出。由於中國採取漸進改革方略,私有化項目不是全麵推出,集中竟價,而是“條件成熟一批解決一批”,這就給管理國有資產的“內部人”及相關權力方創造了從容尋租的機會。由於信息高度不對稱,“內部人”擁有巨大優勢,既可以據此與企業外部交換利益,又可以左右私有化的進程和結果,並從中牟利。由於“內部人”必須同時收買相關權力,掌握相關權力的部門和個人也因此獲得介入尋租的機會。
“內部人”還對公眾擁有這種優勢:其他經營者或投資者隻需要買通“內部人”及相關權力,就能以極低價格交換國有資源或將國有資產“私有化”。因此,權錢交易實質是代理人與買主聯手,利用信息不對稱之便利,共同欺騙所有者,侵害其權益的遊戲。這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孕育出的潛規則,也是當前中國權力腐敗的主要形式。腐敗之泛濫,於斯為甚。
如果中國經濟的私有化轉型不是採取漸進的方式,而是採取全麵集中推出,在全社會的關注下進行,是否就能避免腐敗的發生?從理論上有此可能,但實際上很難做到。更大的可能不是避免了腐敗的發生,而是使大量的權錢交易在短時間內集中爆發。為什麽全麵私有化也無法避免腐敗的產生?因為信息不對稱仍然存在,仍然要被“內部人”及相關權力利用。即使沒有投資方的介入,“內部人”及相關權力也有辦法無償地將國有資產化為己有。因此,在國有經濟占據相當比重的條件下,權錢交易隻能抑製,難以根除。由於私有化改革在中國越來越快,權錢交易也隨著越來越厲害,這是中國腐敗在現階段難以割除的關鍵。但是,另外一方麵,隻要私有化過程基本完成,權錢交易也就失去了最肥沃的土壤,對腐敗的治理將易於奏效,甚至可以說腐敗將被逐漸竭製是一種必然。
權錢交易的猖獗是權錢雙方互動的結果:如果權力一方不願意,交易就無法操作;如果資本一方不願意,權力一方強行為之,那就不是交易而是敲詐勒索。權錢交易的蜜月期將隨著私有化過程的終結而終結,因為一是隨著國有企業這一信息黑洞的消失,信息不對稱條件將不復存在,權錢交易再難利用信息屏障;二是市場競爭機製與權錢交易的不相容。
所謂權錢交易,是權力一方利用公共資源賦予資本一方某種不公平的“超經濟利益”,以此換取權力租金。在市場競爭機製中,當信息不對稱的屏障不復存在,權力一方以不公平方式賦予資本一方“超經濟利益”時,就傷害了其他競爭者的正當利益,得罪了其他多個資本。這種現象的普遍化,將嚴重傷害“精英聯盟”這一政權基礎,導致官商這兩個當代最強大階層的直接對立。此時,資本從自我利益出發,為維護其共同利益,將由腐敗的同盟軍搖身一變成為反腐敗的最強大生力軍。他們首先會要求政府廉潔自律,繼而會希望自己無須依賴政府的自律就可以擁有自我保護能力,於是會支持憲政民主的政治體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