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頁
官場文化與潛規則/道破天機 作者:淨素道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現在誰會跑關係是很有麵子的,自己也會有意無意地把關係和背景抖出來,以顯示自己的能耐。相反,誰如果隻會老老實實幹工作,不懂密切聯繫領導,不會找靠山,肯定會被人瞧不起。現在的領導決定用一個人,隻要一句話,就是這個人有活動能力,跟上麵關係鐵;不用一個人,也隻要一句話,就是這個人太老實,打不開局麵。官場上最最貶義的詞恐怕就是“老實”這個字了。
政策,無非是上層製定,向下層傳達執行;對策,無非是下層“創造”,讓下層同行效仿發揚。如此,對策的傳達率遠高於政策。
官場上就是這樣,發生過的事情,隻要領導不想提起,就可以等於沒有發生過。
冷處理是門學問,有時妙不可言。這是政治家的風度和冷靜,是處理矛盾的技巧。
不承認就是沒有發生過的——或許我們隻能擁有這樣一種真實。在問題逐漸生活化、技巧化的時候,我們所能擁有的真實就越來越隻能是設定的。
不完全市場下政治生態的特徵之一,是下級官員繞著上級官員的屁股轉。它名正言順之處在於,可以為一方百姓爭利謀福,也讓官員含有個人訴求的利益動機變得更加隱晦。
要想在仕途上發展,必須上麵有人看重你,替你說話。直奔權力源頭變得尤為重要。
誕生了一個大人,帶出了一批小人。
上級與下級的關係,近乎於手和橡皮泥的關係;橡皮泥你想怎麽捏就怎麽捏,想捏什麽就捏什麽,越是基層越是好捏。
相對於掌握著決定權的一把手,其他人任何有個性色彩的表現都可能被看成對著幹。對著幹的人自然有,但至少必須具備兩個條件:要麽性格強悍,凡事能豁出去;要麽背景強硬,無所顧及。最好的辦法是選擇迴避,不對著幹。
官出數字,數字出官。
批評領導,官位難保;批評同級,關係難搞;批評下級,選票減少。
幹部被分為兩種:“會幹的”和“不會幹的”,有的隻能得到群眾的好評,卻得不到領導的賞識;要得到領導的賞識才能獲得更多提拔升遷的機會。會幹就是要知道該幹什麽,不該幹什麽。該幹的一定要幹,而且一定要不懼怕任何困難,敢於排除任何阻力,一幹到底,幹出成效。領導想幹的、領導喜歡的、能給領導臉上增光添彩的,都在該幹之列。
“會幹”的不但幹出了政績,幹出了名聲,幹出了領導的賞識,更幹出了仕途得意飛黃騰達的結果。
幹工作有“會幹的”和“不會幹的”之分。從歷史上看,包拯和海瑞都是清官,但為什麽隻有海瑞被罷官,而包拯卻沒有被罷官呢?這就是“會幹的”和“不會幹的”的區別。包拯的過人之處就在這裏,他善於理解領導(皇帝)的意圖,知道哪兒該動真格的,哪兒該做做樣子。其實,造成兩人命運不同的關鍵是,一個隻是對下,而另一個是不僅對下還有對上。對下,皇帝可以容忍;對上,把矛頭直接指向了皇帝,讓他老人家不舒服,他會讓你舒服嗎?正所謂“誰要是影響我一陣子,我就要影響他一輩子”。
不管領導喜不喜歡的“蠻幹”,不考慮出不出政績的“瞎幹”,撈不著任何好處的“白幹”等等,都屬於“不會幹”的行列。
現在一級級領導都喜歡任用開拓型的幹部;所謂開拓型,無非就是敢闖敢幹,敢為人先的。
什麽是人才,用人才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
功高蓋主對於從政的人來說,是犯了大忌。
你的能耐再大,不能在戰略上大過上級,同時也不能在操作上大過下級。
在中國官場,官在你上,那麽知識也好、能力也好、品德也好、威望也好,便都在你上,甚至實際年齡比你小,也可以做你的長輩。為什麽小官見了大官用裝孫子,就是這個原因。
一個人當領導跟當群眾是不一樣的。當群眾時,你有毛病別人看著,要說,要議論,就容易傳出來,慢慢對你的印象就壞了;可一旦當了領導就不一樣了,你高高在上,部下跟你也不是天天在一起,你的毛病在同誌們麵前就容易隱蔽;即使他們發現你有什麽毛病,也是能夠容忍的,是可以視而不見的,在一個片麵講究行為修養的社會裏,誰也不會說出來,誰也不會在領導麵前找事。更有趣的是,有些毛病,當群眾時是毛病,一當領導就成了個性。你的毛病突出了,你就有鮮明個性了。
有些時候,領導的特點就是不講道理——因為你要講的道理他都懂,他隻有用不講道理來對付你的道理。
文才再好,也要讓秘書代筆;車技再好,也要司機開車;口才再不好,也要親自講話。
對於領導的隱私,作為下屬最忌諱知道這類事情。無論是近代還是現代的組織中,知道機密過多的人,往往都會被除掉,沒幾個有好下場。
跟頂頭上司頂撞是沒有好處的。
官場守則第一條:切忌獨立思考。
在官場的潛規則裏有一條:永遠比領導慢一步。
縣官不如現管。這是一條官場定律。大家都心如明鏡一般地知道:違背直接上級指令的代價遠遠大於違反最高層機關命令的代價。因為在自上而下、層層授權的壓力型權力體製內部,官員榮辱成敗的最大決定權往往操縱在近在咫尺的直接上級手中,而遠在天邊的“中央”卻常常鞭長莫及。中央政府單槍匹馬對付千千萬萬個官員,指令層層下達、效力層層遞減,最終註定是力所不及;就是處罰,也未必會準確無誤地落到自己頭上;而地方命令的殺傷力則大得多。
政策,無非是上層製定,向下層傳達執行;對策,無非是下層“創造”,讓下層同行效仿發揚。如此,對策的傳達率遠高於政策。
官場上就是這樣,發生過的事情,隻要領導不想提起,就可以等於沒有發生過。
冷處理是門學問,有時妙不可言。這是政治家的風度和冷靜,是處理矛盾的技巧。
不承認就是沒有發生過的——或許我們隻能擁有這樣一種真實。在問題逐漸生活化、技巧化的時候,我們所能擁有的真實就越來越隻能是設定的。
不完全市場下政治生態的特徵之一,是下級官員繞著上級官員的屁股轉。它名正言順之處在於,可以為一方百姓爭利謀福,也讓官員含有個人訴求的利益動機變得更加隱晦。
要想在仕途上發展,必須上麵有人看重你,替你說話。直奔權力源頭變得尤為重要。
誕生了一個大人,帶出了一批小人。
上級與下級的關係,近乎於手和橡皮泥的關係;橡皮泥你想怎麽捏就怎麽捏,想捏什麽就捏什麽,越是基層越是好捏。
相對於掌握著決定權的一把手,其他人任何有個性色彩的表現都可能被看成對著幹。對著幹的人自然有,但至少必須具備兩個條件:要麽性格強悍,凡事能豁出去;要麽背景強硬,無所顧及。最好的辦法是選擇迴避,不對著幹。
官出數字,數字出官。
批評領導,官位難保;批評同級,關係難搞;批評下級,選票減少。
幹部被分為兩種:“會幹的”和“不會幹的”,有的隻能得到群眾的好評,卻得不到領導的賞識;要得到領導的賞識才能獲得更多提拔升遷的機會。會幹就是要知道該幹什麽,不該幹什麽。該幹的一定要幹,而且一定要不懼怕任何困難,敢於排除任何阻力,一幹到底,幹出成效。領導想幹的、領導喜歡的、能給領導臉上增光添彩的,都在該幹之列。
“會幹”的不但幹出了政績,幹出了名聲,幹出了領導的賞識,更幹出了仕途得意飛黃騰達的結果。
幹工作有“會幹的”和“不會幹的”之分。從歷史上看,包拯和海瑞都是清官,但為什麽隻有海瑞被罷官,而包拯卻沒有被罷官呢?這就是“會幹的”和“不會幹的”的區別。包拯的過人之處就在這裏,他善於理解領導(皇帝)的意圖,知道哪兒該動真格的,哪兒該做做樣子。其實,造成兩人命運不同的關鍵是,一個隻是對下,而另一個是不僅對下還有對上。對下,皇帝可以容忍;對上,把矛頭直接指向了皇帝,讓他老人家不舒服,他會讓你舒服嗎?正所謂“誰要是影響我一陣子,我就要影響他一輩子”。
不管領導喜不喜歡的“蠻幹”,不考慮出不出政績的“瞎幹”,撈不著任何好處的“白幹”等等,都屬於“不會幹”的行列。
現在一級級領導都喜歡任用開拓型的幹部;所謂開拓型,無非就是敢闖敢幹,敢為人先的。
什麽是人才,用人才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
功高蓋主對於從政的人來說,是犯了大忌。
你的能耐再大,不能在戰略上大過上級,同時也不能在操作上大過下級。
在中國官場,官在你上,那麽知識也好、能力也好、品德也好、威望也好,便都在你上,甚至實際年齡比你小,也可以做你的長輩。為什麽小官見了大官用裝孫子,就是這個原因。
一個人當領導跟當群眾是不一樣的。當群眾時,你有毛病別人看著,要說,要議論,就容易傳出來,慢慢對你的印象就壞了;可一旦當了領導就不一樣了,你高高在上,部下跟你也不是天天在一起,你的毛病在同誌們麵前就容易隱蔽;即使他們發現你有什麽毛病,也是能夠容忍的,是可以視而不見的,在一個片麵講究行為修養的社會裏,誰也不會說出來,誰也不會在領導麵前找事。更有趣的是,有些毛病,當群眾時是毛病,一當領導就成了個性。你的毛病突出了,你就有鮮明個性了。
有些時候,領導的特點就是不講道理——因為你要講的道理他都懂,他隻有用不講道理來對付你的道理。
文才再好,也要讓秘書代筆;車技再好,也要司機開車;口才再不好,也要親自講話。
對於領導的隱私,作為下屬最忌諱知道這類事情。無論是近代還是現代的組織中,知道機密過多的人,往往都會被除掉,沒幾個有好下場。
跟頂頭上司頂撞是沒有好處的。
官場守則第一條:切忌獨立思考。
在官場的潛規則裏有一條:永遠比領導慢一步。
縣官不如現管。這是一條官場定律。大家都心如明鏡一般地知道:違背直接上級指令的代價遠遠大於違反最高層機關命令的代價。因為在自上而下、層層授權的壓力型權力體製內部,官員榮辱成敗的最大決定權往往操縱在近在咫尺的直接上級手中,而遠在天邊的“中央”卻常常鞭長莫及。中央政府單槍匹馬對付千千萬萬個官員,指令層層下達、效力層層遞減,最終註定是力所不及;就是處罰,也未必會準確無誤地落到自己頭上;而地方命令的殺傷力則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