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官場文化與潛規則/道破天機 作者:淨素道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政壇上多如過江之鯽的文人中,有這兩種“力”的人不在少數,如果這些人處於同一時代、同一政治舞台上,事情就有的麻煩。政治人物與生俱來的對權力和利益獨占的欲望、嫉妒的心態,使得他們之間不要說和衷共濟,連和平相處都十分困難,必定要爭個你死我活。這就是“權力排他性”法則的無情。無數事例表明,權力和能力固然可以成就一個人的功業,也可能毀滅一個人的政治生命甚至肉體。
幾千年來,中國的官僚就是這樣,百姓的苦難死活可以漠然置之,國家的安危存亡可以視若無睹,但一關係到個人的烏紗帽,他們就絕不會掉以輕心。
歷史的發展有兩條道路,一是科技的,一是政治的。人在政存,人亡政滅,當一位主政者離開了政治舞台,他的那些所謂豐功偉績,基本上也就灰飛煙滅了。政治並不是一步一個台階地向上走,它經常是原地踏步式的重複,甚至是後退。政治如同磨盤,圍繞著遠古就鑄就的軸心不停地旋轉。看看今天所謂的民主製國家,比古希臘進步了多少?所謂專製製度國家,比秦始皇時代又有多大差別?
政治從來都是利益的角逐場,而不是道德的評判台,道德不過是中國的官僚們用以攻擊和打倒對手的藉口及武器罷了。從事政治生活的人,隨時隨地都受著物質的誘惑,也就隨時隨地會受到仇視的指責。不肯放棄權力和樹敵太多,都可能給你帶來致命的打擊。
官場上的路,從古至今,同出一理:得要領者,得大自在;不得要領者,得小鞋。
“當官不發財,請我都不來。”這話是一個現代貪官說的。說明當官的目的就是發財,它與《官場現形記》中的說法出奇的一致:“統天底下的買賣,隻有做官利錢最好。”一語道破天機,“當官”與“發財”之間的“關巧”與“機心”,就在於把手中的權力變作自己的搖錢樹。
魯迅說:“人們又常常說‘升官發財’。其實這兩件事是不並列的,其所以要升官,隻因為要發財,升官不過是一種發財的門徑。”
王亞南在《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一書中說:中國仕宦的做官發財思想是中國特殊的官僚封建社會的產物。做官被看成是發財的手段,做大官發大財,做小官發小財,甚至沒有正式取得官階官銜,而在鄉村以似官非官的身份,利用任何一機會發混財。
步入仕途的人,都把做更大的官作為事業目標。因為,官做得越大,管的事情越多,權力也就越大,也越能體現為官的價值。
然而,官場擁擠,人浮於事。人越多,升職的機會就少。找不到正事做就要扯皮,就要爭著管事。於是,官員之間便矛盾重重。
由於褒貶升降全在頂頭上司,因此大家隻須對上頭負責,把心思都用在巴結、討好上司那裏。誰心中都明白,任人唯親是當今官場的通病,和上司關係搞好了,比任何政績都管用。這樣,人人都有了爭寵之心。結果是,能者忙於事務,常常難得賞識;庸人天天織“網”,偏偏最易遂願。
謀利有權還得有術,其中的學問實在高深莫測。求的人多了,權力就會升值。官場“窩裏鬥”對內表現為爭事,爭權;對外擴張就是謀利。謀利的主要對象就是他們權力管轄下的企業。
世人隻看見做官的好處,這做官的難處誰能知道?當官得有個當官的樣子,許多想說的話不敢說,想做的事不能做。腦子裏隻要有想當官或者由小官升大官的念頭存在,這人就不得安寧。要知道,目前的官絕大多數是培養的,這“培養”可不同於競爭,不是憑自己的本事就成了的。
2006年中央機關公務員考試達到36.6萬人,比上年增加47%,平均每個崗位有35人競爭。最多的崗位超過2000人競爭。為什麽會出現這種狀況呢?
不少人認為,公務員的職業發展、工資福利、退休養老有較為完備的保障體係;國家機關在社會中處於強勢地位,占據大量資源;競爭機製不健全,公務員缺乏淘汰機製;傳統文化中的 “官本位”尚難清除等等,都是公務員熱的誘發因素。
社會最頂尖的知識精英在某種價值引導下湧向“分配財富”和“分享財富”的權力領域;也有人認為,這種熱的背後是年輕人對權力的崇拜,而中央政府的權力是最大的,年輕人湧向中央政府正是這種“熱”的真實原因。
中國出現的報考公務員的奇觀,這是市場吸引力正在迅速流失達到一個明確預兆。其本質,則是中國人對市場的信任正在急劇下降。危險的是,我們已經在許多領域察覺到由於信任崩潰而導致的市場萎縮現象。它提示我們,在市場化範圍不斷擴大,jdp不斷增長的表象下,市場的內部卻出了問題。人們紛紛走避市場,投想公務員懷抱現象所顯示的,正是他們對市場的恐懼。
清朝重臣李鴻章認為,這世界上最好做的事情就是當官。如今社會上最讓人羨慕的職業還是當官,一個人隻要當上了這長那長,就會讓人刮目相看,就似乎實現了人生價值,就可以光宗耀祖。因為當了官,不僅名聲很好聽,而且更有著方方麵麵的、說不盡道不明的諸多好處。
當官可以先富起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大鍋飯被打破,貧富差距拉大,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透視富裕階層,我們不難看到,先富人群中,有老闆、有歌星、有體育明星等,其中也不乏戴烏紗帽的官員,而且官員們有致富速度快、付出成本低等獨特優勢,他們一句話可以讓一個人升遷,這升遷之人可能送來幾萬酬金;一個電話可以得到一項工程,從中可以拿到幾十萬回報;一個簽字可以報銷空白髮票。。。。。。,真是“閉門家中坐,錢從天上來”!
幾千年來,中國的官僚就是這樣,百姓的苦難死活可以漠然置之,國家的安危存亡可以視若無睹,但一關係到個人的烏紗帽,他們就絕不會掉以輕心。
歷史的發展有兩條道路,一是科技的,一是政治的。人在政存,人亡政滅,當一位主政者離開了政治舞台,他的那些所謂豐功偉績,基本上也就灰飛煙滅了。政治並不是一步一個台階地向上走,它經常是原地踏步式的重複,甚至是後退。政治如同磨盤,圍繞著遠古就鑄就的軸心不停地旋轉。看看今天所謂的民主製國家,比古希臘進步了多少?所謂專製製度國家,比秦始皇時代又有多大差別?
政治從來都是利益的角逐場,而不是道德的評判台,道德不過是中國的官僚們用以攻擊和打倒對手的藉口及武器罷了。從事政治生活的人,隨時隨地都受著物質的誘惑,也就隨時隨地會受到仇視的指責。不肯放棄權力和樹敵太多,都可能給你帶來致命的打擊。
官場上的路,從古至今,同出一理:得要領者,得大自在;不得要領者,得小鞋。
“當官不發財,請我都不來。”這話是一個現代貪官說的。說明當官的目的就是發財,它與《官場現形記》中的說法出奇的一致:“統天底下的買賣,隻有做官利錢最好。”一語道破天機,“當官”與“發財”之間的“關巧”與“機心”,就在於把手中的權力變作自己的搖錢樹。
魯迅說:“人們又常常說‘升官發財’。其實這兩件事是不並列的,其所以要升官,隻因為要發財,升官不過是一種發財的門徑。”
王亞南在《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一書中說:中國仕宦的做官發財思想是中國特殊的官僚封建社會的產物。做官被看成是發財的手段,做大官發大財,做小官發小財,甚至沒有正式取得官階官銜,而在鄉村以似官非官的身份,利用任何一機會發混財。
步入仕途的人,都把做更大的官作為事業目標。因為,官做得越大,管的事情越多,權力也就越大,也越能體現為官的價值。
然而,官場擁擠,人浮於事。人越多,升職的機會就少。找不到正事做就要扯皮,就要爭著管事。於是,官員之間便矛盾重重。
由於褒貶升降全在頂頭上司,因此大家隻須對上頭負責,把心思都用在巴結、討好上司那裏。誰心中都明白,任人唯親是當今官場的通病,和上司關係搞好了,比任何政績都管用。這樣,人人都有了爭寵之心。結果是,能者忙於事務,常常難得賞識;庸人天天織“網”,偏偏最易遂願。
謀利有權還得有術,其中的學問實在高深莫測。求的人多了,權力就會升值。官場“窩裏鬥”對內表現為爭事,爭權;對外擴張就是謀利。謀利的主要對象就是他們權力管轄下的企業。
世人隻看見做官的好處,這做官的難處誰能知道?當官得有個當官的樣子,許多想說的話不敢說,想做的事不能做。腦子裏隻要有想當官或者由小官升大官的念頭存在,這人就不得安寧。要知道,目前的官絕大多數是培養的,這“培養”可不同於競爭,不是憑自己的本事就成了的。
2006年中央機關公務員考試達到36.6萬人,比上年增加47%,平均每個崗位有35人競爭。最多的崗位超過2000人競爭。為什麽會出現這種狀況呢?
不少人認為,公務員的職業發展、工資福利、退休養老有較為完備的保障體係;國家機關在社會中處於強勢地位,占據大量資源;競爭機製不健全,公務員缺乏淘汰機製;傳統文化中的 “官本位”尚難清除等等,都是公務員熱的誘發因素。
社會最頂尖的知識精英在某種價值引導下湧向“分配財富”和“分享財富”的權力領域;也有人認為,這種熱的背後是年輕人對權力的崇拜,而中央政府的權力是最大的,年輕人湧向中央政府正是這種“熱”的真實原因。
中國出現的報考公務員的奇觀,這是市場吸引力正在迅速流失達到一個明確預兆。其本質,則是中國人對市場的信任正在急劇下降。危險的是,我們已經在許多領域察覺到由於信任崩潰而導致的市場萎縮現象。它提示我們,在市場化範圍不斷擴大,jdp不斷增長的表象下,市場的內部卻出了問題。人們紛紛走避市場,投想公務員懷抱現象所顯示的,正是他們對市場的恐懼。
清朝重臣李鴻章認為,這世界上最好做的事情就是當官。如今社會上最讓人羨慕的職業還是當官,一個人隻要當上了這長那長,就會讓人刮目相看,就似乎實現了人生價值,就可以光宗耀祖。因為當了官,不僅名聲很好聽,而且更有著方方麵麵的、說不盡道不明的諸多好處。
當官可以先富起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大鍋飯被打破,貧富差距拉大,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透視富裕階層,我們不難看到,先富人群中,有老闆、有歌星、有體育明星等,其中也不乏戴烏紗帽的官員,而且官員們有致富速度快、付出成本低等獨特優勢,他們一句話可以讓一個人升遷,這升遷之人可能送來幾萬酬金;一個電話可以得到一項工程,從中可以拿到幾十萬回報;一個簽字可以報銷空白髮票。。。。。。,真是“閉門家中坐,錢從天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