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頁
紅顏無盡:賽金花傳奇 作者:張弦/秦誌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賽金花作為清末民初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在20世紀30年代的報刊雜誌上連連出現她的 消息。一些知名人士,如張大千、徐悲鴻等還募捐義賣,籌款救濟貧病之中的賽金花。隨後 ,左翼作家、戲劇家夏衍和熊佛西分別在上海、北平寫了話劇《賽金花》,以她的故事影射 時政,矛頭指向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以此“揭露漢奸的醜態,喚起大眾注意”(夏衍語) 。夏衍編寫的話劇《賽金花》,1937年初在上海連演22場,在南京演出時也引起轟動,卻遭 國民政府正式通令禁演。今天看來,夏衍的劇本也並非完美之作,其中雖然對賽金花有同情,但也是上了《孽海花》的當,硬 把瓦、賽的關係寫成情人關係,無疑使此作品的思想性受到減弱,但總體上來看,其鼓動抗 日的作用卻不容質疑。
附錄(2)
對於賽金花的題材,魯迅先生也發表了看法。1936年8月23日,魯迅先生在病中寫了一篇雜 文《這也是生活》。文中寫道:“在我臥病期中,全是精華的刊物已經出得不少了。有些東 西,後麵雖然仍舊是‘美容妙法’、‘古木發光’,或者‘尼姑之秘密’,但第一麵總有一點激昂慷慨的文章。作文已經有了‘最中心的主題’;連義和拳時代和德國統帥瓦德西睡了一些時候的賽金花,也早已封為九天護國娘娘了。”魯迅先生恐怕是看見了有這麽多關於賽金花的文章後才發出了這樣的感慨,由於他的非凡影響力,使得有些人以其話為尚方寶劍,對有關賽金花的藝術作品採取了一概批判、排斥的態度,尤其是對話劇《賽金花》缺乏客觀公正的評價,認為是漢奸文藝,造成長期以來人們 對這一歷史人物的誤解。
假如認為《賽金花》是漢奸文藝,那麽廣大觀眾為什麽歡迎?為什麽能夠連演二十幾場?國民黨當局又為什麽因害怕影射自己而找某種藉口禁演呢?聯想到上個世紀60年代“文化大革 命”時期,“四人幫”江青之流批判夏衍的《賽金花》是“為妓女樹碑立傳”(可笑的是,江青正是當年在上海與王瑩爭演賽金花不成而演克林德夫人的藍蘋),是“為賣國投降主義效勞的大毒草”,以致讓夏衍受了數年的不白之冤。這不正是從反麵證明了話劇《賽金花》的無辜嗎?
因此,我們深感重新客觀公正地評價賽金花本人以及話劇《賽金花》等作品仍是很必要的。 在今天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好環境裏,我們更沒有理由將賽金花故事視為創作禁區、敏感題材 ,不允許文藝作品去表現它。
有“人民戲劇家”之稱的曹禺先生1985年在紀念夏衍從事文學創作65周年的文章中談到了這個問題,我們以為是十分率真和中肯的。他說:“大家對《賽金花》的各種看法不提了。但我很不平。我曾經看過夏衍同誌寫的《〈賽金花〉餘談》,他反對對於《賽金花》劇本的各種不盡事實的汙衊。說:‘她雖則有可咎的理由,可是在和她同一時代、同一事件裏麵 ,不去責備讀書明理、執掌國柄的人物,而一味地要求一個市井妓女去維持民族的尊嚴,也不能不說是一樁可笑的舉動。’這話說得太對了!……使我聯想到莫泊桑的《羊脂球》。……大家想想,這些過去罵賽金花的人和那些(勸她賣身過關的法國)貴族老爺又相差多少呢?我是看過《賽金花》在南京的演出的。……(當演到滿清官員向洋大人叩頭,觀眾鬧笑時)張道藩大發雷霆尖叫:‘怎麽能這樣演呢?’他這樣一鬧,劇場就亂了(有人喊,有人扔痰盂上台),戲沒法演了,但第二天觀眾還要求演。……我認為《賽金花》這部作品的重要性,就是在於諷刺、責罵那些不抵抗主義者,那些對外國人、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叩頭主義者,不抵抗的掌握國柄的人物。《賽金花》被人咒罵過,但我覺得今天是我們重新認識《賽金花》的時候了。”(《劇本》1986年第9期。)
與曹禺先生同時,柯靈、吳仞之等戲劇界前輩也都發表了為《賽金花》鳴不平的文章,觀點 也是令人信服的。(文章均見《夏衍“賽金花”資料選編》,安徽大學中文係1980年5月編 。)
上個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許多作家打破這一題材的沉寂,又將賽金花寫成了小說,受 到矚目和歡迎。其中瑞士華裔作家趙淑俠女士的《賽金花》(北京十月出版社1990年出版。 )廣泛採擷了國內外有關資料,展示了上至宮廷、下至市井的社會背景,深入到妓女命運、妓女從良以及妓女人格等層麵,也以有力材料證明了所謂“瓦賽公案”是子虛烏有。贏得了中外 讀者的好評。
妓女是社會的畸形產物,是生產關係中婦女的靈肉物化為商品的一種體現。妓女製度卑下,但妓女不一定卑下。妓女的生活表麵上與色情下流聯繫在一起,實質上是弱勢女性群體在靈與肉兩方麵都遭受強權及男權摧殘的血淚史。因此,以妓女生活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常常可以深刻地反映社會的階級矛盾和政治經濟狀態,是文學藝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古今中外文學藝術大師這方麵的作品數不勝數:小仲馬的《茶花女》、莫泊桑的《羊脂球》、托爾斯泰的《復活》、雨果的《悲慘世界》、馮夢龍的《杜十娘》、孔尚任的《桃花扇》、曹禺的《日出》,還有吳永剛的電影《神女》、袁牧之的《馬路天使》等等,無不取材或涉及到妓女生活,但卻從中提煉出崇高深刻的主題,揭示了專製政治的黑暗和虛偽,鞭撻了男權統治的殘暴和不公,歌頌了人道和愛、善良和美,成為矗立於中外文藝史上的不朽豐碑。
附錄(2)
對於賽金花的題材,魯迅先生也發表了看法。1936年8月23日,魯迅先生在病中寫了一篇雜 文《這也是生活》。文中寫道:“在我臥病期中,全是精華的刊物已經出得不少了。有些東 西,後麵雖然仍舊是‘美容妙法’、‘古木發光’,或者‘尼姑之秘密’,但第一麵總有一點激昂慷慨的文章。作文已經有了‘最中心的主題’;連義和拳時代和德國統帥瓦德西睡了一些時候的賽金花,也早已封為九天護國娘娘了。”魯迅先生恐怕是看見了有這麽多關於賽金花的文章後才發出了這樣的感慨,由於他的非凡影響力,使得有些人以其話為尚方寶劍,對有關賽金花的藝術作品採取了一概批判、排斥的態度,尤其是對話劇《賽金花》缺乏客觀公正的評價,認為是漢奸文藝,造成長期以來人們 對這一歷史人物的誤解。
假如認為《賽金花》是漢奸文藝,那麽廣大觀眾為什麽歡迎?為什麽能夠連演二十幾場?國民黨當局又為什麽因害怕影射自己而找某種藉口禁演呢?聯想到上個世紀60年代“文化大革 命”時期,“四人幫”江青之流批判夏衍的《賽金花》是“為妓女樹碑立傳”(可笑的是,江青正是當年在上海與王瑩爭演賽金花不成而演克林德夫人的藍蘋),是“為賣國投降主義效勞的大毒草”,以致讓夏衍受了數年的不白之冤。這不正是從反麵證明了話劇《賽金花》的無辜嗎?
因此,我們深感重新客觀公正地評價賽金花本人以及話劇《賽金花》等作品仍是很必要的。 在今天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好環境裏,我們更沒有理由將賽金花故事視為創作禁區、敏感題材 ,不允許文藝作品去表現它。
有“人民戲劇家”之稱的曹禺先生1985年在紀念夏衍從事文學創作65周年的文章中談到了這個問題,我們以為是十分率真和中肯的。他說:“大家對《賽金花》的各種看法不提了。但我很不平。我曾經看過夏衍同誌寫的《〈賽金花〉餘談》,他反對對於《賽金花》劇本的各種不盡事實的汙衊。說:‘她雖則有可咎的理由,可是在和她同一時代、同一事件裏麵 ,不去責備讀書明理、執掌國柄的人物,而一味地要求一個市井妓女去維持民族的尊嚴,也不能不說是一樁可笑的舉動。’這話說得太對了!……使我聯想到莫泊桑的《羊脂球》。……大家想想,這些過去罵賽金花的人和那些(勸她賣身過關的法國)貴族老爺又相差多少呢?我是看過《賽金花》在南京的演出的。……(當演到滿清官員向洋大人叩頭,觀眾鬧笑時)張道藩大發雷霆尖叫:‘怎麽能這樣演呢?’他這樣一鬧,劇場就亂了(有人喊,有人扔痰盂上台),戲沒法演了,但第二天觀眾還要求演。……我認為《賽金花》這部作品的重要性,就是在於諷刺、責罵那些不抵抗主義者,那些對外國人、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叩頭主義者,不抵抗的掌握國柄的人物。《賽金花》被人咒罵過,但我覺得今天是我們重新認識《賽金花》的時候了。”(《劇本》1986年第9期。)
與曹禺先生同時,柯靈、吳仞之等戲劇界前輩也都發表了為《賽金花》鳴不平的文章,觀點 也是令人信服的。(文章均見《夏衍“賽金花”資料選編》,安徽大學中文係1980年5月編 。)
上個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許多作家打破這一題材的沉寂,又將賽金花寫成了小說,受 到矚目和歡迎。其中瑞士華裔作家趙淑俠女士的《賽金花》(北京十月出版社1990年出版。 )廣泛採擷了國內外有關資料,展示了上至宮廷、下至市井的社會背景,深入到妓女命運、妓女從良以及妓女人格等層麵,也以有力材料證明了所謂“瓦賽公案”是子虛烏有。贏得了中外 讀者的好評。
妓女是社會的畸形產物,是生產關係中婦女的靈肉物化為商品的一種體現。妓女製度卑下,但妓女不一定卑下。妓女的生活表麵上與色情下流聯繫在一起,實質上是弱勢女性群體在靈與肉兩方麵都遭受強權及男權摧殘的血淚史。因此,以妓女生活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常常可以深刻地反映社會的階級矛盾和政治經濟狀態,是文學藝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古今中外文學藝術大師這方麵的作品數不勝數:小仲馬的《茶花女》、莫泊桑的《羊脂球》、托爾斯泰的《復活》、雨果的《悲慘世界》、馮夢龍的《杜十娘》、孔尚任的《桃花扇》、曹禺的《日出》,還有吳永剛的電影《神女》、袁牧之的《馬路天使》等等,無不取材或涉及到妓女生活,但卻從中提煉出崇高深刻的主題,揭示了專製政治的黑暗和虛偽,鞭撻了男權統治的殘暴和不公,歌頌了人道和愛、善良和美,成為矗立於中外文藝史上的不朽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