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英商交出了鴉片,義律反對他們按中方規定的措辭具結,寫明“嗣後來船永遠不夾帶鴉片;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在他的授意下,英商從廣州撤至澳門等地,也不到中方指定港口領取所補償的茶葉。這樣,中英貿易依然處於停頓。7月7日,英國水手在九龍行兇,一中國村民傷重而亡。中方要求義律交出肇事者,但一再遭拒。義律稱英國臣民隻受英國法律管轄,將當事人交英人法庭作了審判。林則徐下令切斷英船的補給,並要求葡萄牙人將英人逐出澳門,英船遂集中於香港等地水域。


    9月4日,英人慾在九龍登岸獲取食物,遭中國兵船攔阻,英國艦船開炮轟擊,雙方發生戰鬥。林則徐仍努力爭取和平解決爭端,以英方具結、交出新到鴉片和肇事水手作為重開貿易的條件。困居珠江口外的英商對義律的做法也頗有微辭,林則徐曾派人直接與他們溝通,鼓勵具結通商。義律表示,中英雙方可共同查驗英船有無鴉片;英商可具結保證,若攜帶鴉片,中方可沒收貨物和驅逐煙商;英人在華犯罪隻能根據英國法律審判。這與中方的要求有很大距離,雙方依然僵持,但已有個別英船與中方具結並恢復貿易。11月初,義律將僅有的兩艘軍艦派到虎門附近的穿鼻洋,以阻止英船進入中國口岸,並就允許英人登岸和獲得補給等與中方交涉。中國水師拒絕了英方要求,並出海探察英艦攔阻英國商船的行為。英艦再次發炮攻擊,戰事又起。獲知穿鼻海戰的消息後,正對英人愈發不耐煩的道光帝下令,停止中英貿易,將所有英船逐出口岸,不再要求具結和交凶。英國艦船仍滯留在中國海域,林則徐並無軍力將它們趕走,隻能盡力切斷供給。與此同時,他也在不懈的了解國外情形和加強武備。


    在中國發生的事件陸續傳到了英國國內,並成為了一個關注焦點。雖然英國輿論總體上羞於為鴉片貿易進行辯護,但中國在禁菸過程中採取的措施卻遭到了敵視性的渲染。在工商業界,關心對華貿易的勢力也普遍鼓吹乘機採取軍事行動,迫使中國更加開放。義律向國內提交的報告也主張採取強有力措施。1839年10月,英國內閣決定對華使用武力,以推行炮艦政策聞名的外交大臣帕麥斯頓是首要的支持者。次年2月,英國內閣宣布,海軍少將懿律(喬治?埃利奧特,義律的堂兄)和義律作為正副全權代表率遠征軍前往中國。帕麥斯頓交給他們一份致中國宰相的照會,其中指責廣州的官員迫害英人和汙損英國的尊嚴,要求中方予以昭雪,並賠償煙價、按文明國家的規範與英國官員相往來、割讓海島、償付行商拖欠英商債務和軍費。帕麥斯頓還指示懿律和義律,如果中國同意開放多個口岸、讓英人在各口岸自由居住和經商、廢除公行製度、給予英人領事裁判權並議定稅則等條件,可以放棄割地要求。


    出兵決定在英國議會中引發了激烈辯論,很多議員指責政府縱容鴉片貿易,認為使用武力是非正義的。但是,反對戰爭的議案終以262票對271票被否決。


    1840 年6月,由40多艘艦船和4000名海陸軍人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到達廣東海域。他們的計劃是封鎖珠江口,再北上占領舟山,然後開抵天津外海向中國當局交涉。在封鎖珠江口之後,英軍於7月初攻占舟山的定海,並大肆劫掠。林則徐早就將英軍即將犯華的傳聞稟告道光帝,但後者不屑一顧。除了林則徐在廣東和調任閩浙總督的鄧廷楨在福建做了一些戰備部署外,其他沿海地區對英軍毫無防範。定海之陷和英軍的船堅炮利震動了清廷,道光帝下令嚴加剿堵,但不久即傾向於息事寧人。他告訴直隸總督琦善,如果夷船進抵津門,應相機處理和接受所遞文書,不可驟然開炮。英軍於8月抵達大沽口,通過琦善向清廷遞交了帕麥斯頓的照會。道光帝以為英人興兵全因對林則徐等人的憤懣,遂令琦善轉告英方,將查辦林則徐和派遣欽差前往廣州“代伸冤抑”,但英軍須退回南方。對於照會中的其他要求,他未予應允,大概糟糕的中文譯文也妨礙了他的理解,英方則在琦善麵前堅持不讓。琦善極力敷衍應付,使英方以為清廷願意積極考慮所有條件,加之北方氣候漸冷,占據定海的英軍中又流行疫病,英軍於是南撤,在廣州等待繼續談判。道光帝不明緣由,以為他既已答應懲辦林則徐等人,“英夷”自然撤兵以示恭順(有奏報稱英船撤離時“向岸羅拜”)。9月,他任命琦善為欽差大臣前往廣州,林則徐、鄧廷楨則被撤職查辦。


    12月,琦善在廣州與義律展開談判,後者已接替因病離華的懿律擔任全權代表。義律堅稱,中國政府須接受照會中的全部要求,或以增開口岸換取割地,否則不僅不還定海,還要再啟戰端。道光帝頗感意外和憤怒,求戰意願又強烈起來。琦善不敢接受英方的要求,失去耐性的英軍遂於1841年1月初攻占大角和沙角炮台,進逼虎門,琦善急忙再與義律商談。20日,義律單方麵公布了所謂的初步協定,即所謂的穿鼻草約。其主要內容是:中國割讓香港島、賠償600萬元(西班牙銀元)、同意兩國平等往來和恢復廣州貿易,英方歸還兩炮台和定海。26日,英軍進占香港,並張貼告示,稱琦善已將此地讓給英國,該地居民皆為英國臣民。其實,琦善未與英方達成明確一致,更談不上簽約。在割地問題上,他隻是同意奏請朝廷允準英人借居香港一隅。道光帝獲知英軍進攻的消息後,決定“痛加剿洗”。1月30日,他任命禦前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戶部尚書隆文和湖南提督楊芳為參贊大臣,派他們率大軍赴粵。在廣東,琦善也拒絕與義律簽約。2月下旬,英軍恢復軍事行動。26日,虎門各炮台失守。英軍繼續推進,廣州告急。3月5日,楊芳到達廣州主持軍務。此前,道光帝已收到廣東巡撫怡良的密奏,其中提及了英軍在香港的公告。他怒責琦善割地辱國,下令將其革職拿問並抄家。


    有名將之譽的楊芳也無法抵禦英軍的進攻。他見英艦在波濤之中仍能發炮中的,認為其中必有邪術,竟令搜集婦女所用馬桶陳於河邊“鎮邪”。考慮到兵力不足等因素,義律建議停戰和恢復貿易,被楊芳接受。4月14日,奕山、隆文率軍到達廣州。奕山無心抗敵,反而認為廣東商民與外人交往密切,防民甚於防寇。道光帝指責楊芳剿伐不力,要求奕山積極進兵。5月21日晚,清軍突襲英軍,但戰果甚微,一些商館也遭劫掠和破壞。次日,英軍2000多人大舉反擊。清軍潰敗,近兩萬人退入廣州城內,該城遂遭英軍包圍。奕山樹起白旗,派人出城求和。義律鑑於情勢,覺得不如先獲得一些現實利益,然後再圖進取。27日,雙方簽訂廣州和約。奕山同意在六日內將外省軍隊撤至廣州城60英裏以外地區,在一周內繳納“贖城費”600萬元,並賠償英國商館的損失,英方則同意在款項結清後從虎門撤軍和交還各炮台(但在中英交涉未決之前不得重新武裝)。英軍在廣州周邊無惡不作,導致民憤極大。29日,三元裏的村民打死了數名前來騷擾的英軍,該地103鄉的民眾隨即迅速組織起來。他們與從四方炮台出動的大量英軍發生了戰鬥,並會合來自其他地區的大量民眾包圍了該炮台。英軍請出清朝官員向民眾施壓,才擺脫窘境。6月初,英軍撤出虎門等地。在給朝廷的奏摺中,奕山無恥的慌稱取勝,把自己乞降說成英人哀求歸還商欠和恢復通商,把賠款說成償欠說清軍退出城外是為了彈壓土匪和躲避濕熱。道光帝不明情況,以為“夷亂已平”,遂準許恢復貿易,下令撤兵裁防,對於香港則欲另行定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心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心緣並收藏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