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時的西方世界,正經歷著新的變革,特別是工業革命後的英國、法國和美國,為了發展貿易,不再滿足現有的通商狀況,迫切要求開拓中國這個巨大的海外市場。而中國在和包括上述國家在內的許多國家間的對外貿易上,直到19世紀30年代,一直處於出超的有利地位。


    以最重要的中英貿易來說,在1781年到1790年間,中國輸入英國的商品,僅茶葉一項,即達9626.78萬多銀元。而英國輸入中國的商品,從1781年到1793年,包括毛織品、棉布、棉紗、金屬等全部工業品在內,總共才1687.15萬多銀元,隻抵中國輸英茶價的六分之一。也就是說,歐、美商人每年要用大量的白銀來購買中國的絲茶等貨物。在19世紀初,從廣州流入的銀元,平均每年約在一百萬兩至四百萬兩之間。


    一方麵是實行有限的通商舉措,一方麵是迫切希望開拓市場,進行貿易。雙方的衝突不可避免的出現了。


    起初,英國政府希望通過以締結近代國際關係條約的形式來改變這種狀況,便於1792年(幹隆五十七年),以給幹隆帝祝壽為名,派使臣馬戛爾尼伯爵來中國交涉通商事宜。第二年,馬戛爾尼伯爵在熱河行宮朝見幹隆帝時,提出了以下幾項要求:一、準英國派使臣駐北京,照管本國商務;二、準許英國商人在寧波、舟山及天津、廣東地方自由通商,並在北京設立商館;三、占用舟山附近小海島一處,以居留商人,存放貨物;四、於廣州附近亦撥給一地,以居住英商,許可英商自由出入;五、減免英商在廣州澳門間內河運貨的稅額;六、準許英人在各省傳教。對於馬戛爾尼伯爵一行,清政府一方麵給予熱情的招待,一方麵對於英方的要求予以拒絕。幹隆帝在上諭中告知英國政府: “天朝物產豐盈, 無所不有, 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考慮到英國的困難,可以承認最為恩惠的朝貢貿易。馬戛爾尼伯爵一行無功而返。


    此後,迫切想打開中國市場的西方國家,與實行閉關政策的清朝的衝突逐漸尖銳。如何打開中國市場,似乎也隻是個時間上的問題了。


    幹隆晚期的統治─夕陽無限好


    由於幹隆執政時間過長,而且為人重奢靡,多次出巡南遊,並且造了許多宮殿園林;此外,還在一些戰事上耗費了巨大軍費,晚年時出現了國庫財用耗竭。幹隆還重用貪官和珅,使清朝吏治腐敗不堪,引發了一些地方的農民起義,清王朝露出了衰敗的跡象。


    幹隆86歲時,也就是1795年,幹隆宣布禪位,將皇位傳給皇十五子喁琰,年號嘉慶,幹隆自己做了太上皇。不過,太上皇幹隆對於軍國大事等仍親自過問,嘉慶隻不過是個傀儡皇帝。


    1799年正月初三,幹隆駕崩,清王朝進入了嘉慶時代。高宗幹隆去世後的諡號是: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清史稿》對幹隆的評價


    縱觀幹隆皇帝的一生,應該說還是一位有為之君。他在康熙和雍正之治的基礎上,將清王朝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清史稿》對幹隆的評價是:高宗運際郅隆,勵精圖治,開疆拓宇,四征不庭,揆文奮武,於斯為盛。享祚之久,同符聖祖,而壽考則逾之。自三代以後,未嚐有也。惟耄期倦勤,蔽於權倖,上累日月之明,為之嘆息焉。


    關於嘉慶的預言及其身世


    幹隆駕崩後,嘉慶皇帝終於擺脫了傀儡的身份,正式親政。


    唐朝高僧黃檗在《禪師詩》第五首中預言了嘉慶的在位時間和發生的事情。“赤龍受慶事堪嘉,哪怕蓮池開白花。二十五弦彈易盡,龍來龍去不逢蛇” 。“赤龍受慶事堪嘉” 此一句中“赤龍” 即丙辰年,為嘉慶元年。第二句“哪怕蓮池開白花” 暗含嘉慶年間發生的白蓮教起義。第三句說的是嘉慶在位時間是二十五年。“龍來龍去不逢蛇” 預言的是嘉慶駕崩之年。嘉慶登基在丙辰年,是龍年,駕崩於庚辰年,也是龍年,而蛇年在龍年的後一年。


    嘉慶帝喁琰,清高宗弘曆的第十五子。生於幹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為嘉親王,幹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慶,在位25年。卒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終年61歲。廟號“仁宗”。


    守成之君嘉慶帝的仁治


    嘉慶皇帝即位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處治了幹隆晚年的大貪官和珅,將其大部份家產沒收,但同時對於曾經依附其的眾多官員免於追究,穩定了政局和自己的權力。


    嘉慶時期還承繼著康幹盛世的餘輝,經濟上依然是富足的。但同時,也麵臨著一係列社會危機,比如白蓮教的起義,錢糧的虧空,鴉片的流入等。嘉慶在繼承幹隆時期諸多的政策外,還採取了一些措施,希望革除幹隆後期的種種弊政,比如整頓吏治。


    嘉慶是一個尊奉儒家仁愛理論的君王,也是一位勤政圖治的守成君主。他曾經寫過一篇《勤政愛民論》,在文章中談到了實政的問題。他寫道:“勤政本來是為了愛民。有實心而後才有實政,有實政才能給百姓以實惠。……內外大臣應該在勤政的同時,實心實意的為百姓辦事才是……”


    嘉慶也是這樣身體力行的。他對於弄虛作假,報喜不報憂的官員嚴懲不貸。一次,浙江巡撫奏報說,因為前一段所屬地區普遍降雨,所以糧價平減。嘉慶帝當即批道: “此種奏報,純粹屬於粉飾誇張之詞,有何用處?朕身為天下之主,非常想了解百姓小民的疾苦,以解困救危,你們這些封疆大吏,怎麽連這麽點道理都不懂呢?” 嘉慶五年(1800年) ,雲南發生特大洪災,受災百姓達到幾千人。時任雲南巡撫隱瞞災情不報,反而說當地風調雨順。在事情敗露後,嘉慶將其革職。嘉慶對於此類官員,或是革職,或是查辦,有效的遏製了吏治虛報的風氣。


    嘉慶關心百姓疾苦,每遇天災,必派專員詳細勘察,並減免稅收。1817年,嘉慶下詔普免天下錢糧,各省一片歡騰。當時安徽百姓欠銀300萬兩,巡撫姚祖同懷疑上報數字不實,下令各府道州縣削減十分之四。各地深以為苦。嘉慶聽說後,硃批道:“損上益下,朕之願也。存心刻薄,有傷政體。” 姚祖同很慚愧,便將原冊呈報給了嘉慶。


    嘉慶時期的東西方衝突的加劇


    清康熙時期曾開放四口通商,中英貿易持續開展起來。到18世紀末,中英年貿易額已達中國對歐美貿易額的80%以上,到廣州的外船也大多是英船。英商從中國輸出的商品有茶葉、絲綢、土布、瓷器等,茶葉在英國尤其受到歡迎。相應的,英國人養成了飲茶的習慣,茶葉的銷售也成為了英國政府的一大財源。英國人需要大量的中國商品,他們的商品在中國卻難有廣闊市場。結果,英國在中英貿易中長期處於逆差地位,英商不得不主要依靠對華輸出白銀來維持這一貿易。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完成,英國紡織品在中國的銷量亦有上升,但英國工商業界拓展中國市場的需要更加迫切,對中方對中西貿易施加的諸多限製愈發不滿。


    幹隆年間,英國曾派使節馬嘎爾尼出使中國,商討通商問題,但卻無功而返。1816年(嘉慶二十一年),英國政府又派阿美士德率600人的使團訪華,重申前請。但由於在朝見的禮節上發生爭執,最後根本沒有受到嘉慶帝的接見。英國政府希望通過外交手段來達到其擴大通商的目地失敗後,開始更多的派遣商船到中國沿海進行走私活動。由於向中國輸入鴉片可以賺取巨額的利潤,走私鴉片成為英商的主要貿易活動。根據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統計,1820年(嘉慶二十五年),運往中國的鴉片為 4570箱(每箱120斤),較之幹隆時期(1000箱)數量增長了幾倍。而這種造成中國大量白銀外流,人民身心受損的非正當貿易,逐漸成為東西方公開衝突的導火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心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心緣並收藏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