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燒餅歌》對明朝的滅亡也做了預言。“萬子萬孫層疊層,祖宗山上貝衣行,公侯不復朝金闕,十八孩兒難上難。”卦曰:“木下一了頭,目上一刀一戊丁,天下重文不重武,英雄豪傑總無春,戊子已醜亂如麻,到處人民不在家,偶遇饑荒草寇發,平安鎮守好桂花。”其中“祖宗山上貝衣行”暗含崇禎的名字,“木下一了頭,目上一刀一戊丁”暗含李自成的名字。“偶遇饑荒草寇發,平安鎮守好桂花”指明朝末年的農民大起義,後一句暗指吳三桂。


    對於崇禎的下場,《燒餅歌》的預言是“奔走梅花上九重”,暗指崇禎在煤山上吊自殺。


    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


    1627 年(天啟七年),陝北澄縣饑民在白水縣人王二率領下,沖進縣城,殺知縣,揭開了明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起義的風雲很快就遍布陝北和陝中。張獻忠也在延安起兵。當時,李自成也參加了起義的隊伍。李自成,陝西米脂人,曾當過銀川驛卒。1629年(崇禎二年),他和夥伴一起參加了王嘉胤起義軍。後來投奔“闖王” 高迎祥,號稱“闖將”。李自成勇敢善戰,在他的謀劃下,起義軍取得了節節勝利,並攻下了明中都鳳陽,斬留守官兵幾千人,樹起了“古元真龍皇帝”旗號,這引起了明王朝的極度恐慌。 1636年,因為高迎祥被捕遇害,起義陷入了低潮,李自成不得不率軍長期轉戰於陝、川、鄂接境地帶。此後,明朝政府起用楊嗣昌為兵部尚書。楊嗣昌製定了 “四正六隅十麵網”的軍事圍剿計劃。一些起義軍向明朝投降。


    1640年冬,李自成乘明軍主力入川追擊張獻忠,河南空虛之機,率部從鄖陽地區出發,進入河南。當時河南連年旱、蝗、瘟疫,赤地千裏,各地民變紛起。李自成一進入河南,立即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饑民參加,於是聲勢大振。李自成針對明末土地高度集中,賦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明確提出了“均田免糧”的鬥爭口號,受到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到處傳唱著“吃他娘,著他娘,吃著不盡有闖王,不當差,不納糧”和“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的歌謠。1641年正月,李自成起義軍攻破洛陽,殺福王朱常洵,發藩邸及大家巨室糧數萬石、金錢數十萬賑濟饑民。這時,河南各地的起義軍都先後接受了李自成的領導。群雄歸附,勢力日強。


    1642年冬,李自成進軍湖廣,奪取了襄陽,並進而攻占除武昌外湖北沿江州縣。1643年三月,李自成改襄陽為襄京,並稱"新順王",創立了新順政權。新順中央還設置上相、左輔、右弼等文職官員,其下有六政府(六部)等。新順轄區還建立府、州、縣各級地方政權。不久,李自成再攻入河南。


    1643年八月,明軍出關入豫,阻擊李自成。九月,李自成大敗官軍,斬殺四萬餘級,獲器仗輜重數十萬件。十月,李自成乘勝攻破潼關,占領西安。1644年(崇禎十七年)正月,李自成改西安為長安,稱西京,建國號大順,建元永昌。鑄永昌錢,造《甲申歷》,進一步完備大順中央政府機構。同時,開科取士。至此,大順農民政權正式成立。


    大順軍進京後,在西安建製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了政權建設。中央機構基本上因襲明朝,有的隻改換名稱。大順政權右武輕文,規定“凡文官俱受權將軍節製”,保證了農民軍將領在政權中的核心作用。在北京期間,大順政權又實行了考選舉人的措施。


    隨著農民軍控製地區的擴大,大順軍建立的地方政權也愈來愈多。占領北京前後,大順軍已在河南、湖北、陝西、山西、河北、山東、寧夏、青海、安徽、四川等部分地區建立了府、州、縣各級政權。


    與此同時,張獻忠於1644年十一月,在成都即帝位,國號大西,改元大順,稱成都為西京,造《通天曆》,鑄“大順通寶”。


    明朝的滅亡


    在農民起義軍的步步進逼下,特別在大順政權建立後,明思宗與大臣們不得不集中全力,加以應對,主要對策是出征、南遷和勤王。


    所謂出征,是由剛入閣的李建泰代帝出征,征討李自成。不料軍隊出發不久,就遭遇起義軍。李建泰被俘。


    所謂南遷,是把首都從北京遷到南京,以躲避起義軍的鋒芒。但該建議因為內閣中沒有一個大臣全力支持,變成了議而不決,最後不了了之。


    所謂勤王,就是將駐紮在山海關外的吳三桂所轄軍隊調入關內,協助消滅起義軍。但是這一決定意味著明朝要放棄寧遠和山海關外大片土地,因而大臣們都藉此推委不決。等到太原陷落,京師危急時,崇禎下令徵調吳三桂保衛北京,但為時已經晚了:吳三桂趕到北京時,北京已於前一日陷落了。


    走投無路的崇禎在1644年的十九日淩晨,來到煤山(景山),在一棵大樹旁上吊自殺。臨死前他在衣服上寫下遺詔:“因失江山,無麵目見祖宗於天上,不敢終於正寢。”明朝隨著崇禎的死去也土崩瓦解了。


    從崇禎個人來講,是一個希望有所作為的皇帝,而且也並不是一個殘暴的皇帝。他上演了一幕並非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這似乎說明,歷史永遠在按照自己既定的軌道運行著,人類永遠隻能順天意而行。


    繪畫篇


    明?董其昌《葑涇訪古圖》


    在中國繪畫史上,明代是一個畫風迭變,畫派繁興的朝代。在繪畫的門類、題材方麵,傳統的人物畫、山水畫、花島畫盛行,文人墨戲畫的梅、蘭、竹及雜畫等也相當發達。在藝術流派方麵,湧現出眾多以地區為中心、或以風格相區別的繪畫派係。在師承方麵,主要有師承南宋院體風格的宮廷繪畫和浙派,以及發展文人畫傳統的吳門派和鬆江派、蘇鬆派等兩大派係。在畫法方麵,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勃興,成就顯著,人物畫也出現了變形人物、墨骨敷彩肖像等獨特的新麵貌。另外,民間繪畫,尤其是版畫,至明末呈現繁盛局麵。


    明代繪畫的發展大致可分為早期、中期、晚期3個階段。


    明代早期繪畫從洪武(1368~1398)至弘治(1488~1505)年間,這個時期宮廷繪畫與浙派盛行於畫壇,形成了以繼承和發揚南宋院體畫風為主的時代風尚。


    明代宮廷繪畫承襲宋製,朝廷徵召許多畫家,皆隸屬於內府管理,使宮廷繪畫創作達到鼎盛時期。正德(1506~1521)以後,吳門派崛起,逐漸取而代之。明代宮廷繪畫以山水、花鳥畫為盛,人物畫取材比較狹窄。山水畫著名畫家有李在、王諤、朱端等人。花鳥畫呈現多種麵貌,代表畫家有擅長工筆重彩的邊景昭,承襲南宋院體傳統,妍麗典雅而又富有生意。孫隆從北宋徐崇嗣脫胎而出,專攻沒骨法。林良以水墨寫意花鳥著稱,筆墨洗鍊奔放,造型準確生動。呂紀工寫結合,花鳥精麗,水石粗健,自成一派。明代宮廷繪畫雖未取得像宋代院畫那樣劃時代的成就,但在某些方麵也有新的開拓。


    浙派以戴進和吳偉為代表,活動於宣德至正德年間。因創始人戴進為浙江人,故有浙派之稱。繼起者吳偉為湖北江夏(今武漢)人,畫史亦稱他為江夏派,實屬浙派支流。戴進、吳偉前後踵接,影響了一大批院內外畫家。追隨者有張路、蔣嵩、汪肇、李著、張幹等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心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心緣並收藏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