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業
造紙業在唐代獲得廣泛發展,重要的產地多分布於南方。宣、歙、杭、婺、衡、越、均、益、韶等州,都是當時有名的產紙地區。益州所產麻紙和浙東所產藤紙,經久耐用,流行極廣。盛唐以後,益州的造紙技術更有提高,花色品種也更多,荊、揚、交、廣等地用桑皮造紙,稱穀紙。韶州用竹造紙,開闢了以後竹紙迅速發展的歷史。
另外,宣州涇縣所造宣紙,細密均勻,潔白柔軟,經久不變色,為書畫家喜用的紙張。
冶鑄業
冶鑄業在唐代也有很大的進步。唐朝規定,除西、北邊州禁置鐵冶和採礦外,其餘諸州出銅鐵之所,聽人私采,官收其稅。據記載,唐前期有銀銅鐵錫之冶168所,在陝(河南陝縣)、宣(安徽宣城)、潤(江蘇鎮江)、饒(江西波陽)、衢(浙江衢縣)、信(江西上饒)諸州有銀冶五十八,銅冶九十六,鐵山五,錫山二,鉛山四。這是一個很粗略的統計,要比實有數少得多。唐宣宗時曾一次增鐵山七十一,可見全國產鐵處極多。
這時,金屬鑄造技術達到了新水平。近年在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了一處盛唐時期的窖藏文物,其中有碗、盤、壺、罐等金銀器皿270件,造型優美,紋飾精緻富麗。從其切削工藝來看,可能已採用手搖足踩的簡單車床,這反映了當時製造技術的進步。
621年(武德四年),唐朝開始鑄造新幣,名“開元通寶”,直徑八分,十枚錢重一兩。自唐以後十枚重一兩的錢開始流行,相沿至清基本不變。天寶末年,分散在全國的鑄錢爐共99處,每年鑄錢達32.7萬貫左右。
醫學
唐代醫學不但分科較細,而且名醫倍出,其中最傑出的是京兆華原(陝西耀縣)人孫思邈(581年~682年)。
孫思邈是唐代傑出的醫學家,被尊為“藥王”。他聰敏好學,七歲就能日誦千字,人稱“聖童”;二十歲精通諸子百家學說和天文曆法,善談老子莊子,兼好佛學。他活了一百多歲,依然耳聰目明神清氣爽,是真正博學廣識長生不老的人。宰相魏徵編修齊、梁、陳、周、隋五代史時怕有遺漏,常常去拜訪他,他一一講來不偏不漏,有如親眼目睹。
有一天盧照鄰問孫思邈:“名醫為甚麽能治好疾病呢?”孫思邈說:"我聽說人體必須以天地運行的規律做為參照的根本。天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變化,日月向前推移,寒暑相互交替,循環不息。
天地之氣調和就降為雨,怒就鼓盪為風,飄落成為露,凝結成霜雪,瀰漫散布則成彩虹,這就是大自然的一般常規。人有四肢五髒,睡眠覺醒,呼吸吐納,精氣循環往來,流通的是氣血,表現出來的是氣色,發出來的是聲音,這也是人體的常規。陽則用其精氣,陰則用其形質,天和人都是相同的。
一旦陰陽失調,陽氣蒸騰發則為熱症,陰氣凝滯則生寒症,精氣固結就成為贅瘤,氣虛下陷就成為癰疽,氣逆妄行則心虛氣喘,氣血衰竭就憔悴枯槁,症狀表現在麵貌上,變化表現在形體上,用這個道理來觀察天地也是如此。因此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盈縮變化,天上星辰偏離了軌道,日月發生了蝕變,彗星出現在天空,這是天地出現的危險徵兆。
寒暑不按季節來臨,這就是天地的寒熱病;石頭聳立,土地隆起,這就是天地的贅瘤;山崩地陷,這就是天地的癰疽;狂風暴雨,這就是天地的喘乏;天不下雨,川澤涸竭,這就是天地的焦枯。良醫用藥物來疏導,用針灸來治療,聖人用至德使天下和順,再輔以人為的努力,所以人的身體有可以治好的疾病,天地也有可以消除的災害,人和天地的規律是相通的。”這段話被醫學界和世人廣為稱頌。
太宗和高宗都曾召見他並授給他官職,但他從不接受。公元682年孫思邈逝世,死後一個多月容貌顏色仍不改變,舉屍入棺卻沒有重量,後來開棺一看隻有衣物而已。《二十六史》和《太平廣記》等書中均有記載。
652年(永徽三年),孫思邈寫成了第一部醫學著作《備急千金要方》三十卷。三十年後,又寫成了《千金翼方》三十卷,以補前書之不足。通常把這兩部著作簡稱為《千金方》,這是孫思邈一生辛勤探索的結晶。
孫思邈在書中總結了唐以前歷代醫家的醫學理論和治療經驗,收集了5300多個藥方。他對婦科和兒科特別重視,把他們列在卷首,主張獨立設科。他注意藥物配伍和辨證施治,首創複方,提出一方治多病或多方治一病的方法。在藥物的採集和應用方麵,孫思邈也有突出的成績。
《千金方》共收載了八百餘種藥物,對其中二百多種藥物的採集和炮製還專門作了記述。由於孫思邈對藥物學和醫學所作的巨大貢獻,被後世尊稱為"藥王"。
唐朝醫學的另一個傑出成就,是在659年(顯慶四年)由蘇敬等人集體編修的,圖文並茂的藥物學專著《唐新本草》。此書共五十三卷,收集藥物844種,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頒定的藥典。
*針灸巨擘甄權
甄權是一代針灸巨擘,他不僅醫術嫻熟,還精通養生之道,主張飲食清素可使胃氣調和,精氣增長。當時的魯州刺史庫狄□苦於風患,手不能拉弓,無醫能為他醫治。甄權說:“保持射箭的姿勢,一針紮下去,就可以射箭了。”於是甄權針刺其肩隅穴,果真一針下去,刺史當即就能射箭了。深州剌史喉閉水米不下已三日,甄權以三棱針剌其手指,氣息即通,第二天飲食如故。甄權治病,多如此類。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親臨其家,問他飲食起居,訪詢用藥之道,並授予他朝散大夫一職,賜他壽杖衣物。當年甄權逝世,享年103歲。他一生著述很多,繪有《明堂人形圖》,撰有《針經鈔》、《脈經》、《針方》、《脈訣賦》、《藥性論》等,可惜今已失傳。
其中部分內容可見於《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著作,對後世有一定影響。尤其是甄氏的《明堂人形圖》在當時流傳廣泛,唐代名醫孫思邈即根據其所繪圖形重新繪製修訂為“人體經絡俞穴彩圖”(已佚)
短暫的割據時期 五代和十國
(公元907年~959年)
繁華盛唐在給後世留下了輝煌璀璨的文化後,也告別了歷史舞台。由於唐朝末年的農民起義,唐朝土崩瓦解之後,國家進入了短暫的割據時期,後世史家稱之為“五代和十國”時期。五代十國,從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建立梁,到960年趙匡胤滅周建立宋,前後共存在了五十三年,更換了八姓十四個皇帝。
所謂五代,是指在黃河流域地區相繼建立的梁、唐、晉、漢、周五個王朝,為了區別於先前已有的王朝,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所謂十國,是指在南方建立的、並與北方五個王朝並存的十個割據政權:吳、南唐、吳越、前蜀、後蜀、閩、南漢、楚、南平以及在山西的北漢。十國當中有六個是在960年之後滅亡,最後被滅的北漢亡於979年。除此之外,在北方還有遼國和西夏。
五代十國時期是個政治腐敗、社會混亂的時期,特別是五個王朝,都是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戰爭征賦不斷,歷史名城長安和洛陽都曾經被毀,所以前人把五代稱為“五季”,也就是末代,最差的王朝。後來的殘酷刑罰“淩遲” (即千刀萬剮)就是在五代時期出現的。相較北方五個王朝的混亂而言,南方諸國卻處於相對和平狀態,社會穩定,經濟繼續發展。
造紙業在唐代獲得廣泛發展,重要的產地多分布於南方。宣、歙、杭、婺、衡、越、均、益、韶等州,都是當時有名的產紙地區。益州所產麻紙和浙東所產藤紙,經久耐用,流行極廣。盛唐以後,益州的造紙技術更有提高,花色品種也更多,荊、揚、交、廣等地用桑皮造紙,稱穀紙。韶州用竹造紙,開闢了以後竹紙迅速發展的歷史。
另外,宣州涇縣所造宣紙,細密均勻,潔白柔軟,經久不變色,為書畫家喜用的紙張。
冶鑄業
冶鑄業在唐代也有很大的進步。唐朝規定,除西、北邊州禁置鐵冶和採礦外,其餘諸州出銅鐵之所,聽人私采,官收其稅。據記載,唐前期有銀銅鐵錫之冶168所,在陝(河南陝縣)、宣(安徽宣城)、潤(江蘇鎮江)、饒(江西波陽)、衢(浙江衢縣)、信(江西上饒)諸州有銀冶五十八,銅冶九十六,鐵山五,錫山二,鉛山四。這是一個很粗略的統計,要比實有數少得多。唐宣宗時曾一次增鐵山七十一,可見全國產鐵處極多。
這時,金屬鑄造技術達到了新水平。近年在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了一處盛唐時期的窖藏文物,其中有碗、盤、壺、罐等金銀器皿270件,造型優美,紋飾精緻富麗。從其切削工藝來看,可能已採用手搖足踩的簡單車床,這反映了當時製造技術的進步。
621年(武德四年),唐朝開始鑄造新幣,名“開元通寶”,直徑八分,十枚錢重一兩。自唐以後十枚重一兩的錢開始流行,相沿至清基本不變。天寶末年,分散在全國的鑄錢爐共99處,每年鑄錢達32.7萬貫左右。
醫學
唐代醫學不但分科較細,而且名醫倍出,其中最傑出的是京兆華原(陝西耀縣)人孫思邈(581年~682年)。
孫思邈是唐代傑出的醫學家,被尊為“藥王”。他聰敏好學,七歲就能日誦千字,人稱“聖童”;二十歲精通諸子百家學說和天文曆法,善談老子莊子,兼好佛學。他活了一百多歲,依然耳聰目明神清氣爽,是真正博學廣識長生不老的人。宰相魏徵編修齊、梁、陳、周、隋五代史時怕有遺漏,常常去拜訪他,他一一講來不偏不漏,有如親眼目睹。
有一天盧照鄰問孫思邈:“名醫為甚麽能治好疾病呢?”孫思邈說:"我聽說人體必須以天地運行的規律做為參照的根本。天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變化,日月向前推移,寒暑相互交替,循環不息。
天地之氣調和就降為雨,怒就鼓盪為風,飄落成為露,凝結成霜雪,瀰漫散布則成彩虹,這就是大自然的一般常規。人有四肢五髒,睡眠覺醒,呼吸吐納,精氣循環往來,流通的是氣血,表現出來的是氣色,發出來的是聲音,這也是人體的常規。陽則用其精氣,陰則用其形質,天和人都是相同的。
一旦陰陽失調,陽氣蒸騰發則為熱症,陰氣凝滯則生寒症,精氣固結就成為贅瘤,氣虛下陷就成為癰疽,氣逆妄行則心虛氣喘,氣血衰竭就憔悴枯槁,症狀表現在麵貌上,變化表現在形體上,用這個道理來觀察天地也是如此。因此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盈縮變化,天上星辰偏離了軌道,日月發生了蝕變,彗星出現在天空,這是天地出現的危險徵兆。
寒暑不按季節來臨,這就是天地的寒熱病;石頭聳立,土地隆起,這就是天地的贅瘤;山崩地陷,這就是天地的癰疽;狂風暴雨,這就是天地的喘乏;天不下雨,川澤涸竭,這就是天地的焦枯。良醫用藥物來疏導,用針灸來治療,聖人用至德使天下和順,再輔以人為的努力,所以人的身體有可以治好的疾病,天地也有可以消除的災害,人和天地的規律是相通的。”這段話被醫學界和世人廣為稱頌。
太宗和高宗都曾召見他並授給他官職,但他從不接受。公元682年孫思邈逝世,死後一個多月容貌顏色仍不改變,舉屍入棺卻沒有重量,後來開棺一看隻有衣物而已。《二十六史》和《太平廣記》等書中均有記載。
652年(永徽三年),孫思邈寫成了第一部醫學著作《備急千金要方》三十卷。三十年後,又寫成了《千金翼方》三十卷,以補前書之不足。通常把這兩部著作簡稱為《千金方》,這是孫思邈一生辛勤探索的結晶。
孫思邈在書中總結了唐以前歷代醫家的醫學理論和治療經驗,收集了5300多個藥方。他對婦科和兒科特別重視,把他們列在卷首,主張獨立設科。他注意藥物配伍和辨證施治,首創複方,提出一方治多病或多方治一病的方法。在藥物的採集和應用方麵,孫思邈也有突出的成績。
《千金方》共收載了八百餘種藥物,對其中二百多種藥物的採集和炮製還專門作了記述。由於孫思邈對藥物學和醫學所作的巨大貢獻,被後世尊稱為"藥王"。
唐朝醫學的另一個傑出成就,是在659年(顯慶四年)由蘇敬等人集體編修的,圖文並茂的藥物學專著《唐新本草》。此書共五十三卷,收集藥物844種,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頒定的藥典。
*針灸巨擘甄權
甄權是一代針灸巨擘,他不僅醫術嫻熟,還精通養生之道,主張飲食清素可使胃氣調和,精氣增長。當時的魯州刺史庫狄□苦於風患,手不能拉弓,無醫能為他醫治。甄權說:“保持射箭的姿勢,一針紮下去,就可以射箭了。”於是甄權針刺其肩隅穴,果真一針下去,刺史當即就能射箭了。深州剌史喉閉水米不下已三日,甄權以三棱針剌其手指,氣息即通,第二天飲食如故。甄權治病,多如此類。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親臨其家,問他飲食起居,訪詢用藥之道,並授予他朝散大夫一職,賜他壽杖衣物。當年甄權逝世,享年103歲。他一生著述很多,繪有《明堂人形圖》,撰有《針經鈔》、《脈經》、《針方》、《脈訣賦》、《藥性論》等,可惜今已失傳。
其中部分內容可見於《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著作,對後世有一定影響。尤其是甄氏的《明堂人形圖》在當時流傳廣泛,唐代名醫孫思邈即根據其所繪圖形重新繪製修訂為“人體經絡俞穴彩圖”(已佚)
短暫的割據時期 五代和十國
(公元907年~959年)
繁華盛唐在給後世留下了輝煌璀璨的文化後,也告別了歷史舞台。由於唐朝末年的農民起義,唐朝土崩瓦解之後,國家進入了短暫的割據時期,後世史家稱之為“五代和十國”時期。五代十國,從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建立梁,到960年趙匡胤滅周建立宋,前後共存在了五十三年,更換了八姓十四個皇帝。
所謂五代,是指在黃河流域地區相繼建立的梁、唐、晉、漢、周五個王朝,為了區別於先前已有的王朝,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所謂十國,是指在南方建立的、並與北方五個王朝並存的十個割據政權:吳、南唐、吳越、前蜀、後蜀、閩、南漢、楚、南平以及在山西的北漢。十國當中有六個是在960年之後滅亡,最後被滅的北漢亡於979年。除此之外,在北方還有遼國和西夏。
五代十國時期是個政治腐敗、社會混亂的時期,特別是五個王朝,都是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戰爭征賦不斷,歷史名城長安和洛陽都曾經被毀,所以前人把五代稱為“五季”,也就是末代,最差的王朝。後來的殘酷刑罰“淩遲” (即千刀萬剮)就是在五代時期出現的。相較北方五個王朝的混亂而言,南方諸國卻處於相對和平狀態,社會穩定,經濟繼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