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的書法也有很大的成就,其特點是結構謹嚴,氣勢雄厚,現存魏碑多是這種字體。魏碑還保留有隸書的一些遺蹟,與南方略有不同。
龍門石窟的古陽洞中的佛龕造像多有題記,是研究北魏書法藝術最珍貴的資料。在金石碑刻藝術中外負盛名的《龍門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陽洞中。龍門二十品是被書法家雅稱的魏碑精品,也就是林龍門石窟中精造的20塊造像題記。這些造像題記具有不同程度的歷史價值與書法藝術價值。
以《龍門二十品》為代表的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質樸,結體,用筆在隸、楷之間,是隸書向楷書過渡中一種比較成熟的獨特字體,字形大小如呈散,體勢顧盼如魚戲水。清朝武億在《伊闕諸造像記》中說:“龍門不僅為石鐫佛場,亦古碑林也。”龍門的古陽洞,真可稱為佛教碑林的縮影。在我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占有重要一頁。康有為在《廣藝舟雙輯》中,讚美魏碑書法 “魄力雄強”、“筆法跳躍”、“精神飛動”、“結構天成”。《龍門二十品》可以說是龍門石窟碑刻書藝術的精華,數百年來為書法家所稱道。
開啟盛世華章的王朝--隋朝
(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在經歷了一個三百多年的動盪、分裂時期後,天下復歸統一。如同三國時諸葛亮在《馬前課》預言的那樣,中原在“二三其位”後,終於由“羊”(楊)氏終結了自司馬氏建立西晉以來的“山河無主”的局麵。
雖然隋朝在歷史大舞台上僅僅停留了短短的三十幾年,但它在華夏歷史上卻被視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王朝。它那似乎在漫不經心中上演的一切,有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一方麵,隋朝在完成了天下統一的大業後,承繼南北朝時的興佛、禮佛、敬佛舉措,重新大舉宏揚佛法,讓自周武帝滅佛後處於低潮的佛教重新興盛起來,並在唐代進入了一個盛傳的黃金時代。另一方麵,隋朝為安定天下,製定了許多新的製度。可以說,唐朝盛世華章的書寫,是與隋朝奠定的基礎分不開的。而且唐高祖和隋煬帝楊廣還有親屬關係,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唐朝是隋朝的延伸,基於此,一些史書常將隋朝和唐朝並稱為“隋唐”。
隋文帝的身世和異象
隋文帝名叫楊堅,弘農郡華陰人。楊堅的父親叫楊忠,因幫助宇文覺建立了北周政權,官爵升至柱國,封隨國公。
楊堅晚上出生在馮翊般若寺。據說當他要降生時,紅光照室,並有紫氣滿庭,紫氣使人的衣服都變成了紫色,這讓周圍的人驚異不已。他的母親呂氏,夢見蒼龍踞腹而生。史書記載,楊堅生得相貌奇異,手掌有“王”字紋理。
楊堅出生後,一個叫智仙的來自河東的比丘尼(宋代開始稱呼為“尼姑”)來見他的父母,為他取了一個乳名--那羅延(梵語是金剛不壞之意),並說“此兒來處不比尋常,你們俗人之家穢雜,由我來撫養。”又說:“你們不用為此兒擔心,他有天佛所佑”。
雖然楊堅的父母不願意將兒子讓一個不認識的女尼來撫養,但看到楊堅一見智仙就不哭,一離開就啼哭不休的樣子,隻得同意讓智仙住在隔壁來撫養。
智仙領養楊堅時,曾與其父母約定:沒有得到她的允許,不得隨便抱看小兒。有一天,呂氏很想念兒子,乘智仙離開時,就偷偷的走進房中,從床上將兒子抱起,不看還好,一看之下,竟忽然發現孩子頭上出角、身上起鱗變成了一條龍,她一下驚惶失措,把小孩掉在了地上,小孩大叫起來。從此楊堅的父母再不敢來抱他了。
楊堅從小就與智仙過著出家人的生活,吃齋奉佛,成為受戒弟子,一直到十三歲智仙才離開他。楊堅七歲時,智仙有一天對他說道:“兒當大貴,從東國來,佛法當滅,由兒興之。”後來果然如她所說:楊堅成為皇帝,大興佛法。
楊堅回到常人中後,在專門為貴族子弟設立的學校裏讀書。他常嘲諷自己是“不曉書語”。不過,因為父親的緣故,他十四歲時便開始做官,先後做過驃騎大將軍、大興郡公。公元560年,周武帝即位時,不滿二十歲的楊堅做了隨州刺史。六年後,娶勢力強大的大將軍獨孤信的女兒為妻。史書上說,獨孤皇後的個性頗強,而且十分有才幹,對楊堅的幫助非常大。
年紀輕輕的楊堅就有了如此高的地位,自然引起了其他人的嫉妒。有人想尋機除掉楊堅,但楊氏家族以及獨孤家族的勢力對他起了保護作用,加上後來楊堅的長女又成為太子妃,所以雖有危險,終究沒有對楊堅構成致命威脅。
隋朝的建立
公元578年,周武帝病死,宣帝即位。楊堅的長女做了皇後,楊堅升任上柱國、大司馬,掌握了朝政大權。宣帝昏庸荒淫,在群臣中沒有威信,於是,楊堅開始準備取而代之。
580年,宣帝決定出兵南伐。但還沒等出征周宣帝便一病不起。根據宣帝的遺詔:楊堅總管朝政,輔佐八歲的周靜帝宇文衍。楊堅做了輔政大臣後,吸收了一些有才幹的人處理朝政,穩定政局。隨後,又向威脅其地位的各宗室展開了攻勢。
周宣帝的弟弟宇文贊在朝廷中和楊堅的地位不相上下,是楊堅秉政的一大障礙。楊堅便派人遊說宇文贊,使他回家休養。
此後,楊堅先後消滅了在地方上的五個具有實力的分封王,並平定了河南、四川、湖北三地反對他的軍事力量,徹底控製了北周的政權。
公元581年正月,周靜帝寫好禪位詔書,送到楊堅的王府。四十歲的楊堅正式登基做了皇帝。
因為楊堅是繼承父親的爵位隨國公,後來又進封為隨王,因此把新王朝定名為“隨”,但又覺得這個字有個和“走”同義的偏旁,不太吉利,就把“走”去掉,成了“隋”。年號定為“開皇”,都城仍為長安。
隋文帝了願大舉興佛
楊堅登基做了皇帝後,說自己的前生是比丘僧(和尚),再往前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某弟子,再往前是某金剛。還說:佛法由我興。文帝楊堅因此發大願,度僧弘法。他頭兩次在各州興建的舍利佛塔就有83座之多。在隋朝短短的38年間,共修建寺塔5000餘所,塑造佛像數萬座,重修無計;出家僧尼達50餘萬。
由於隋文帝的大力提倡,不僅民間信佛者日眾,而且朝中的諸多大臣也大多信佛。隋朝簡直成了地上佛國。
隋文帝被稱做大行菩薩國王,皇後獨孤氏受戒後也被稱為妙善菩薩。滿朝文武大臣全都有自己的佛號。皇宮裏天天霧煙繚繞設壇講經,佛樂高鳴永夜不絕,簡直跟寺廟沒什麽分別。帝王後妃出巡,常跟從僧尼,隨時可開道場講經拜佛。
隋代的莫高窟也蔚然一新。隋代重修和開建的洞窟多達94個,幾乎是莫高窟開鑿二百多年來總數的一倍。洞窟的佛像一下子變得高大恢宏,並且再也不是冷冷清清的,一下子出現了眾多五彩繽紛的菩薩、金剛,仿佛是突然間眾神粲然雲集於華夏大地。
龍門石窟的古陽洞中的佛龕造像多有題記,是研究北魏書法藝術最珍貴的資料。在金石碑刻藝術中外負盛名的《龍門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陽洞中。龍門二十品是被書法家雅稱的魏碑精品,也就是林龍門石窟中精造的20塊造像題記。這些造像題記具有不同程度的歷史價值與書法藝術價值。
以《龍門二十品》為代表的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質樸,結體,用筆在隸、楷之間,是隸書向楷書過渡中一種比較成熟的獨特字體,字形大小如呈散,體勢顧盼如魚戲水。清朝武億在《伊闕諸造像記》中說:“龍門不僅為石鐫佛場,亦古碑林也。”龍門的古陽洞,真可稱為佛教碑林的縮影。在我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占有重要一頁。康有為在《廣藝舟雙輯》中,讚美魏碑書法 “魄力雄強”、“筆法跳躍”、“精神飛動”、“結構天成”。《龍門二十品》可以說是龍門石窟碑刻書藝術的精華,數百年來為書法家所稱道。
開啟盛世華章的王朝--隋朝
(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在經歷了一個三百多年的動盪、分裂時期後,天下復歸統一。如同三國時諸葛亮在《馬前課》預言的那樣,中原在“二三其位”後,終於由“羊”(楊)氏終結了自司馬氏建立西晉以來的“山河無主”的局麵。
雖然隋朝在歷史大舞台上僅僅停留了短短的三十幾年,但它在華夏歷史上卻被視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王朝。它那似乎在漫不經心中上演的一切,有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一方麵,隋朝在完成了天下統一的大業後,承繼南北朝時的興佛、禮佛、敬佛舉措,重新大舉宏揚佛法,讓自周武帝滅佛後處於低潮的佛教重新興盛起來,並在唐代進入了一個盛傳的黃金時代。另一方麵,隋朝為安定天下,製定了許多新的製度。可以說,唐朝盛世華章的書寫,是與隋朝奠定的基礎分不開的。而且唐高祖和隋煬帝楊廣還有親屬關係,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唐朝是隋朝的延伸,基於此,一些史書常將隋朝和唐朝並稱為“隋唐”。
隋文帝的身世和異象
隋文帝名叫楊堅,弘農郡華陰人。楊堅的父親叫楊忠,因幫助宇文覺建立了北周政權,官爵升至柱國,封隨國公。
楊堅晚上出生在馮翊般若寺。據說當他要降生時,紅光照室,並有紫氣滿庭,紫氣使人的衣服都變成了紫色,這讓周圍的人驚異不已。他的母親呂氏,夢見蒼龍踞腹而生。史書記載,楊堅生得相貌奇異,手掌有“王”字紋理。
楊堅出生後,一個叫智仙的來自河東的比丘尼(宋代開始稱呼為“尼姑”)來見他的父母,為他取了一個乳名--那羅延(梵語是金剛不壞之意),並說“此兒來處不比尋常,你們俗人之家穢雜,由我來撫養。”又說:“你們不用為此兒擔心,他有天佛所佑”。
雖然楊堅的父母不願意將兒子讓一個不認識的女尼來撫養,但看到楊堅一見智仙就不哭,一離開就啼哭不休的樣子,隻得同意讓智仙住在隔壁來撫養。
智仙領養楊堅時,曾與其父母約定:沒有得到她的允許,不得隨便抱看小兒。有一天,呂氏很想念兒子,乘智仙離開時,就偷偷的走進房中,從床上將兒子抱起,不看還好,一看之下,竟忽然發現孩子頭上出角、身上起鱗變成了一條龍,她一下驚惶失措,把小孩掉在了地上,小孩大叫起來。從此楊堅的父母再不敢來抱他了。
楊堅從小就與智仙過著出家人的生活,吃齋奉佛,成為受戒弟子,一直到十三歲智仙才離開他。楊堅七歲時,智仙有一天對他說道:“兒當大貴,從東國來,佛法當滅,由兒興之。”後來果然如她所說:楊堅成為皇帝,大興佛法。
楊堅回到常人中後,在專門為貴族子弟設立的學校裏讀書。他常嘲諷自己是“不曉書語”。不過,因為父親的緣故,他十四歲時便開始做官,先後做過驃騎大將軍、大興郡公。公元560年,周武帝即位時,不滿二十歲的楊堅做了隨州刺史。六年後,娶勢力強大的大將軍獨孤信的女兒為妻。史書上說,獨孤皇後的個性頗強,而且十分有才幹,對楊堅的幫助非常大。
年紀輕輕的楊堅就有了如此高的地位,自然引起了其他人的嫉妒。有人想尋機除掉楊堅,但楊氏家族以及獨孤家族的勢力對他起了保護作用,加上後來楊堅的長女又成為太子妃,所以雖有危險,終究沒有對楊堅構成致命威脅。
隋朝的建立
公元578年,周武帝病死,宣帝即位。楊堅的長女做了皇後,楊堅升任上柱國、大司馬,掌握了朝政大權。宣帝昏庸荒淫,在群臣中沒有威信,於是,楊堅開始準備取而代之。
580年,宣帝決定出兵南伐。但還沒等出征周宣帝便一病不起。根據宣帝的遺詔:楊堅總管朝政,輔佐八歲的周靜帝宇文衍。楊堅做了輔政大臣後,吸收了一些有才幹的人處理朝政,穩定政局。隨後,又向威脅其地位的各宗室展開了攻勢。
周宣帝的弟弟宇文贊在朝廷中和楊堅的地位不相上下,是楊堅秉政的一大障礙。楊堅便派人遊說宇文贊,使他回家休養。
此後,楊堅先後消滅了在地方上的五個具有實力的分封王,並平定了河南、四川、湖北三地反對他的軍事力量,徹底控製了北周的政權。
公元581年正月,周靜帝寫好禪位詔書,送到楊堅的王府。四十歲的楊堅正式登基做了皇帝。
因為楊堅是繼承父親的爵位隨國公,後來又進封為隨王,因此把新王朝定名為“隨”,但又覺得這個字有個和“走”同義的偏旁,不太吉利,就把“走”去掉,成了“隋”。年號定為“開皇”,都城仍為長安。
隋文帝了願大舉興佛
楊堅登基做了皇帝後,說自己的前生是比丘僧(和尚),再往前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某弟子,再往前是某金剛。還說:佛法由我興。文帝楊堅因此發大願,度僧弘法。他頭兩次在各州興建的舍利佛塔就有83座之多。在隋朝短短的38年間,共修建寺塔5000餘所,塑造佛像數萬座,重修無計;出家僧尼達50餘萬。
由於隋文帝的大力提倡,不僅民間信佛者日眾,而且朝中的諸多大臣也大多信佛。隋朝簡直成了地上佛國。
隋文帝被稱做大行菩薩國王,皇後獨孤氏受戒後也被稱為妙善菩薩。滿朝文武大臣全都有自己的佛號。皇宮裏天天霧煙繚繞設壇講經,佛樂高鳴永夜不絕,簡直跟寺廟沒什麽分別。帝王後妃出巡,常跟從僧尼,隨時可開道場講經拜佛。
隋代的莫高窟也蔚然一新。隋代重修和開建的洞窟多達94個,幾乎是莫高窟開鑿二百多年來總數的一倍。洞窟的佛像一下子變得高大恢宏,並且再也不是冷冷清清的,一下子出現了眾多五彩繽紛的菩薩、金剛,仿佛是突然間眾神粲然雲集於華夏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