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樂回去稟報趙高,趙高就召來了所有的大臣和公子,把殺死二世的情況告訴了他們。於是立二世兄長的兒子嬰為秦王。按照平民的葬儀把二世埋葬在杜南宜春苑中。讓子嬰齋戒,到宗廟去拜祖先,接受國王印璽。
齋戒五天後,子嬰跟他的兩個兒子商議說:“丞相趙高在望夷宮殺了二世,害怕大臣們殺他,就假裝按照道義立我為王。我聽說趙高竟與楚國約定,滅掉秦宗室後他在關中稱王。現在讓我齋戒,朝見宗廟,這是想趁著我在廟裏把我殺掉。我推說生病不能前往,丞相一定會親自來,他來了就殺掉他。”趙高派人去請子嬰,前後去了好幾趟,子嬰卻不走,趙高果然親自去請。說:“國家大事,王為什麽不去呢?”子嬰於是在齋宮殺了趙高,殺死趙高家三族,在鹹陽示眾。
子嬰做秦王四十六天,楚將沛公打敗秦軍進入武關,接著就到了霸上,派人去招降子嬰。子嬰用絲帶係上脖子,駕著白車白馬,捧著天子的印璽符節,在軹道亭旁投降。沛公於是進入鹹陽,封了宮室府庫,回師駐紮在霸上。過了一個多月,各路諸侯的軍隊也到了,項羽是各路諸侯的盟主,殺了子嬰和秦宗室所有的人。隨後屠戮鹹陽,焚燒宮室,俘虜宮女,沒收秦宮的珍寶財物,跟各路諸侯一起分了。滅掉秦王朝之後,把原來秦國的地盤劃成三份各自為王,就是雍王、塞王、翟王,號稱三秦。項羽為西楚霸王,主持分割天下,賜封諸侯王,秦朝終於滅亡了。此後五年,天下統一於漢。
賈誼論秦亡的原因
司馬遷在《史記》中引述了西漢賈誼在《過秦論》中論述的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不施行仁義,可為後人之警戒。
“秦國憑著雍州那塊小小的地盤,擁有千輛兵車的諸侯的權力,攻取了八州兼有了天下,使地位等級相同的六國諸侯都朝拜臣服,經歷了一百多年。然而後來秦統一了天下,以天下為家,以餚山和函穀關為宮殿,誰想到一個普通人帶頭髮難,就使得秦之宗廟被毀,國家滅亡,皇子皇孫死在他人手中,讓天下人恥笑,這是因為什麽呢?這是因為不施行仁義,奪取天下跟守住天下的形勢就不同啊!”
“秦王懷著貪婪卑鄙之心,隻想施展他個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親近士民,拋棄仁政王道,樹立個人權威,禁除詩書古籍,實行嚴刑酷法,把詭詐權勢放在前頭,把仁德信義丟在後頭,把殘暴苛虐作為治理天下的前提。實行兼併,要重視詭詐和實力;安定國家,要重視順時權變:這就是說奪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樣的方法。秦經歷了戰國到統一天下,它的路線沒有改,他的政令沒有變,這是它奪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沒有不同。秦王孤身無輔卻擁有天下,所以他的滅亡很快就來到了。假使秦王能夠考慮古代的情況,順著商、周的道路,來製定實行自己的政策,那麽後代即使出現驕奢淫逸的君主,也不會有傾覆危亡的禍患。所以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國家,名號卓著,功業長久。
當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沒有人不伸長脖子盼著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凍的人穿上粗布短襖就覺得很好,挨餓的人吃上糟糠也覺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執正的憑藉。這就是說勞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貞賢能的人,君臣一心,為天下的苦難而憂心,喪服期間就改正先帝的過失,割地分民,封賞功臣的後代,封國立君,對天下的賢士以禮相待,把牢獄裏的犯人放出來,免去刑戮,廢除沒收犯罪者妻子兒女為官家奴婢之類的雜亂刑罰,讓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鄉。打開倉庫,散發錢財,以賑濟孤獨窮困的士人;減輕賦稅,減少勞役,幫助百姓解除急困;簡化法律,減少刑罰,給犯罪人以把握以後的機會,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變節操,修養品行,各自謹慎對待自身;滿足萬民的願望,以威信仁德對待天下人,天下人就歸附了。如果天下到處都歡歡喜喜安居樂業,唯恐發生變亂,那麽即使有奸詐不軌的人,而民眾沒有背叛主上之心,圖謀不軌的臣子也就無法掩飾他的奸詐,暴亂的陰謀就可以被阻止了。二世不實行這種辦法,卻比始皇更加暴虐無道,重新修建阿房宮,使刑罰更加繁多,殺戮更加嚴酷,官吏辦事苛刻狠毒,賞罰不得當,賦稅搜刮沒有限度,國家的事務太多,官吏們都治理不過來;百姓窮困已極,而君主卻不加收容救濟。於是奸險欺詐之事紛起,上下互相欺騙,蒙受罪罰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後相望,連綿不斷,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難。從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處窮苦之境,到處都不得安靜,所以容易動亂。因此陳涉不憑商湯、周武王那樣的賢能,不借公侯那樣的尊貴,在大澤鄉振臂一呼而天下響應,其原因就在於人民正處於危難之中。所以古代聖王能洞察開端與結局的變化,知道生存與滅亡的關鍵,因此統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專心致力於使他們安定罷了。這樣,天下即使出現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沒有人響應,得不到幫助力量了。所謂“處於安定狀態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義,處於危難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壞事”,就是說的這種情況。尊貴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擁有天下,而自身卻不能免於被殺戮,就是由於挽救傾覆局勢的方法錯了。這就是二世的錯誤。”
秦朝的文化科技
秦朝雖然存在時間相當短暫,但還是給後世留下了值得書寫的文化科技。除了前文所述及的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外,秦朝在交通、通訊等方麵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服飾
秦漢時代,在中國服色是一個重要階段,也就是將陰陽五行思想滲進服色思想中。秦朝國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規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應是沿襲戰國時代的習慣。秦朝的服飾仍然是連體式,寬袖、大袍,服飾製度嚴禁。
男服服飾:秦始皇規定的大禮服是上衣下裳同為黑色祭服並規定衣色以黑為最上,又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著綠袍,一般庶人著白袍。那時的男子一般梳髻,穿三重衣,腰係革帶,帶端係有帶鉤,腿裹行藤。
女服服飾:秦始皇喜歡宮中的嬪妃穿著漂亮的及以華麗為上。由於他減去禮學,對於嬪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個人喜好為主。不過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女子通常腦後垂髻,穿曳地長袍,領袖各疊為三層,名"三重衣"。
根據始皇陵的考古研究,秦國軍隊沒有統一的服裝顏色,所穿的衣服都是自備的。秦俑的上衣、下衣、護腿、圍領、袖口均顯示出不同的色彩。根據考古統計可以想見當時秦人的服裝顏色以綠、紅、紫、藍為主,尤其偏愛綠色。而且對色彩的搭配也極為講究:綠色的上衣,一般配有粉紫或朱紅色邊沿,下衣為天藍或紫色,甚至是紅色。而紅色的上衣,一般領口、袖口均為綠、紫、天藍等色,下身著綠色的褲子。這樣紅、綠、藍、紫,對比強烈,色調明快。給人的感覺是熱烈、喜悅、活潑。這種五顏六色的服裝色彩是當時民間的流行色,與當時的時尚色“黑”是有區別的。黑色為當時最尊貴的顏色或說為皇家專用的顏色,有重大的祭奠活動皇帝要穿黑色的服裝。
齋戒五天後,子嬰跟他的兩個兒子商議說:“丞相趙高在望夷宮殺了二世,害怕大臣們殺他,就假裝按照道義立我為王。我聽說趙高竟與楚國約定,滅掉秦宗室後他在關中稱王。現在讓我齋戒,朝見宗廟,這是想趁著我在廟裏把我殺掉。我推說生病不能前往,丞相一定會親自來,他來了就殺掉他。”趙高派人去請子嬰,前後去了好幾趟,子嬰卻不走,趙高果然親自去請。說:“國家大事,王為什麽不去呢?”子嬰於是在齋宮殺了趙高,殺死趙高家三族,在鹹陽示眾。
子嬰做秦王四十六天,楚將沛公打敗秦軍進入武關,接著就到了霸上,派人去招降子嬰。子嬰用絲帶係上脖子,駕著白車白馬,捧著天子的印璽符節,在軹道亭旁投降。沛公於是進入鹹陽,封了宮室府庫,回師駐紮在霸上。過了一個多月,各路諸侯的軍隊也到了,項羽是各路諸侯的盟主,殺了子嬰和秦宗室所有的人。隨後屠戮鹹陽,焚燒宮室,俘虜宮女,沒收秦宮的珍寶財物,跟各路諸侯一起分了。滅掉秦王朝之後,把原來秦國的地盤劃成三份各自為王,就是雍王、塞王、翟王,號稱三秦。項羽為西楚霸王,主持分割天下,賜封諸侯王,秦朝終於滅亡了。此後五年,天下統一於漢。
賈誼論秦亡的原因
司馬遷在《史記》中引述了西漢賈誼在《過秦論》中論述的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不施行仁義,可為後人之警戒。
“秦國憑著雍州那塊小小的地盤,擁有千輛兵車的諸侯的權力,攻取了八州兼有了天下,使地位等級相同的六國諸侯都朝拜臣服,經歷了一百多年。然而後來秦統一了天下,以天下為家,以餚山和函穀關為宮殿,誰想到一個普通人帶頭髮難,就使得秦之宗廟被毀,國家滅亡,皇子皇孫死在他人手中,讓天下人恥笑,這是因為什麽呢?這是因為不施行仁義,奪取天下跟守住天下的形勢就不同啊!”
“秦王懷著貪婪卑鄙之心,隻想施展他個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親近士民,拋棄仁政王道,樹立個人權威,禁除詩書古籍,實行嚴刑酷法,把詭詐權勢放在前頭,把仁德信義丟在後頭,把殘暴苛虐作為治理天下的前提。實行兼併,要重視詭詐和實力;安定國家,要重視順時權變:這就是說奪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樣的方法。秦經歷了戰國到統一天下,它的路線沒有改,他的政令沒有變,這是它奪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沒有不同。秦王孤身無輔卻擁有天下,所以他的滅亡很快就來到了。假使秦王能夠考慮古代的情況,順著商、周的道路,來製定實行自己的政策,那麽後代即使出現驕奢淫逸的君主,也不會有傾覆危亡的禍患。所以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國家,名號卓著,功業長久。
當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沒有人不伸長脖子盼著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凍的人穿上粗布短襖就覺得很好,挨餓的人吃上糟糠也覺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執正的憑藉。這就是說勞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貞賢能的人,君臣一心,為天下的苦難而憂心,喪服期間就改正先帝的過失,割地分民,封賞功臣的後代,封國立君,對天下的賢士以禮相待,把牢獄裏的犯人放出來,免去刑戮,廢除沒收犯罪者妻子兒女為官家奴婢之類的雜亂刑罰,讓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鄉。打開倉庫,散發錢財,以賑濟孤獨窮困的士人;減輕賦稅,減少勞役,幫助百姓解除急困;簡化法律,減少刑罰,給犯罪人以把握以後的機會,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變節操,修養品行,各自謹慎對待自身;滿足萬民的願望,以威信仁德對待天下人,天下人就歸附了。如果天下到處都歡歡喜喜安居樂業,唯恐發生變亂,那麽即使有奸詐不軌的人,而民眾沒有背叛主上之心,圖謀不軌的臣子也就無法掩飾他的奸詐,暴亂的陰謀就可以被阻止了。二世不實行這種辦法,卻比始皇更加暴虐無道,重新修建阿房宮,使刑罰更加繁多,殺戮更加嚴酷,官吏辦事苛刻狠毒,賞罰不得當,賦稅搜刮沒有限度,國家的事務太多,官吏們都治理不過來;百姓窮困已極,而君主卻不加收容救濟。於是奸險欺詐之事紛起,上下互相欺騙,蒙受罪罰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後相望,連綿不斷,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難。從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處窮苦之境,到處都不得安靜,所以容易動亂。因此陳涉不憑商湯、周武王那樣的賢能,不借公侯那樣的尊貴,在大澤鄉振臂一呼而天下響應,其原因就在於人民正處於危難之中。所以古代聖王能洞察開端與結局的變化,知道生存與滅亡的關鍵,因此統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專心致力於使他們安定罷了。這樣,天下即使出現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沒有人響應,得不到幫助力量了。所謂“處於安定狀態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義,處於危難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壞事”,就是說的這種情況。尊貴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擁有天下,而自身卻不能免於被殺戮,就是由於挽救傾覆局勢的方法錯了。這就是二世的錯誤。”
秦朝的文化科技
秦朝雖然存在時間相當短暫,但還是給後世留下了值得書寫的文化科技。除了前文所述及的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外,秦朝在交通、通訊等方麵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服飾
秦漢時代,在中國服色是一個重要階段,也就是將陰陽五行思想滲進服色思想中。秦朝國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規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應是沿襲戰國時代的習慣。秦朝的服飾仍然是連體式,寬袖、大袍,服飾製度嚴禁。
男服服飾:秦始皇規定的大禮服是上衣下裳同為黑色祭服並規定衣色以黑為最上,又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著綠袍,一般庶人著白袍。那時的男子一般梳髻,穿三重衣,腰係革帶,帶端係有帶鉤,腿裹行藤。
女服服飾:秦始皇喜歡宮中的嬪妃穿著漂亮的及以華麗為上。由於他減去禮學,對於嬪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個人喜好為主。不過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女子通常腦後垂髻,穿曳地長袍,領袖各疊為三層,名"三重衣"。
根據始皇陵的考古研究,秦國軍隊沒有統一的服裝顏色,所穿的衣服都是自備的。秦俑的上衣、下衣、護腿、圍領、袖口均顯示出不同的色彩。根據考古統計可以想見當時秦人的服裝顏色以綠、紅、紫、藍為主,尤其偏愛綠色。而且對色彩的搭配也極為講究:綠色的上衣,一般配有粉紫或朱紅色邊沿,下衣為天藍或紫色,甚至是紅色。而紅色的上衣,一般領口、袖口均為綠、紫、天藍等色,下身著綠色的褲子。這樣紅、綠、藍、紫,對比強烈,色調明快。給人的感覺是熱烈、喜悅、活潑。這種五顏六色的服裝色彩是當時民間的流行色,與當時的時尚色“黑”是有區別的。黑色為當時最尊貴的顏色或說為皇家專用的顏色,有重大的祭奠活動皇帝要穿黑色的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