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姒不愛笑,幽王為了讓她笑,用了各種辦法,褒姒仍然不笑。周幽王設置了烽火狼煙和大鼓,當有敵人來侵犯時就點燃烽火。周幽王為了讓褒姒笑,點燃了烽火,諸侯見到烽火,全都趕來了,趕到之後,卻不見有敵寇,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


    周幽王還任用為人奸詐乖巧、善於阿諛奉承、貪圖財利的虢(guó,國)石父在國中當政,國人都非常不滿。


    幽王廢掉申後和太子後,申後的父親申侯很氣憤,聯合繒(zēng,增)國、犬戎一起攻打幽王。幽王點燃烽火召集諸侯的救兵。諸侯們沒有人再派救兵來。申侯把幽王殺死在驪山腳下,並俘虜了褒姒,把周的財寶搶掠一空才離去。後來諸侯共同擁立幽王從前的太子宜臼為王,這就是平王,由他來繼承周朝的祭祀。平王即位時,關中遭受兵火洗劫,殘破不堪,犬戎又不時前來騷擾。平王隻得將都城遷到洛邑,史稱“平王東遷”,東周開始。


    西周王朝從公元前11世紀中武王克商開始,到公元前770年周幽王死於驪山之下,前後共歷十二王,約280餘年。


    西周的文化


    *“五行”與《周易》


    西周末年就已出現了對“五行”的認識。《尚書?洪範》把水、火、木、金、土這五種物質稱為“五行”, 並認識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 認為“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牆;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牆作甘”。


    “水曰潤下”,是水具有滋潤、向下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發熱、向上的特性;“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長、升發的特性; “金曰從革”,是金具有肅殺、變革的特性;“土爰稼牆”,是指土具有種植莊稼,生化萬物的特性。西周時期的人們基於這種認識,把宇宙間各種事物分別歸屬於五行。


    此外,儒家經典五經之首的《周易》就是在西周時出現的,其內容涉及到天文、地理、氣象、曆法、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學、武術、煉丹、養生、哲學、歷史、文學、藝術、教育、民俗、心理、倫理、軍事、宗教、卜筮、堪輿等諸多方麵。《周易》是以八卦構成的,每卦有卦辭,每爻有爻辭。卦辭與爻辭是經文,稱為《易經》,後人對卦辭和爻辭進行說明、解釋,甚至加以發揮,這些文字叫做傳文,稱為《易傳》。現存的《周易》10卷,包括《易經》和《易傳》兩個部分。


    據《史記?周本紀》說:西伯被囚羑裏,“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史記正義》解釋說:《幹鑿度》雲:“垂黃策者羲,益卦演德者文,成命者孔也。”《易正義》雲:“伏羲製卦,文王卦辭,周公爻辭,孔十翼也。”因此,文王益卦是一種較早的記載。


    司馬遷曾曰:“《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史記?太史公自序》)《識文解字》易部說:“日月為易,象,陰陽也。”八卦由陰爻和陽爻組成, “易”字由上日下月組成象,其象也是陰陽。日為陽,月為陰。是以陰陽的消長、盛衰、變化來闡明宇宙萬事萬物的變化之理。先天八卦圖和後天八卦圖都是如此。


    《周易》是中國傳統醫學之源,二者之間密不可分。正如明代名醫張景嶽在其著作《醫易義》中所說:“《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醫不可無賜》,《易》不可無醫”。


    《周易》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力彌久而不衰。


    *文字與文學


    西周流傳下來的甲骨文與青銅銘文,與商代基本相同,但西周時期出土的器物較多,銘文的篇幅也較長,所以成為金文的主要部分。西周金文一般有較長的篇幅,如毛公鼎近500字,記述了有關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麵的史實,有較高的史料價值。臨潼出土的記武王伐商的利簋,岐山董家村出土的裘衛諸器等器,都載有銘文,更加豐富了關於西周社會歷史研究的內容。


    虢季子白盤(西周)通高39.5厘米,口長137.2厘米 清道光年陝西省寶雞市虢川司出土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虢季子白盤,鑄於公元前816年,因作器者為虢季子(名白)而得名。它與散氏盤、毛公鼎並稱為西周三大青銅器。以銘文字數而言,虢季子白盤字數稍遜(111字),但就製作之精良與體量之大,則以此盤為最。)


    毛公鼎(西周)通高53.8厘米 清道光年陝西省岐山縣周原出土 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毛公鼎是西周宣王時(828~782b.c.)的一件重器,因器為毛公所作而得名。毛公鼎腹內,鑄有銘文32行,計499字,為現存青銅器中銘文最長的一件。鼎銘記述了周宣王的誥誡,是一篇完整的冊命。全文可分五段:1、追述周代文武二王開國時政治清平的盛況,對比作鼎時時局不靖;2、宣王策命毛公治理邦家內外;3、給予毛公以宣示王命的專權;4、告誡鼓勵毛公以善從政;5、賞賜毛公車、兵、命服。毛公為表示感謝和稱頌周天子的美德,作鼎以為紀念。鼎銘表達了周宣王孜孜圖治的決心,對研究西周晚期政治歷史很有參考價值,也是一篇金文(鍾鼎文)書法的典範。 )


    容庚《金文編》收錄了20世紀50年代以前出土的銅器銘文近3000個單字,近數十年間又出土了大量的商周銅器,又增加了不少金文新字。這就說明西周時期是中國古文字的一個重要發展時期。世傳周太史籀作大篆,經過長期流傳下來的籀文,在書法上與金文或有某些不同之處,但在當時是一般比較通行的文字,與銘刻在器物上的金文是一致的。


    現存《尚書》中的《周書》和《逸周書》等,就是經過後人選編而保存下來的西周文獻典籍的一部分。這些篇章是當時的重要歷史文獻,文章結構複雜,文辭簡練,表現了當時嚴謹的文風。


    *禮樂


    周代是最早對“禮”(祭祀、朝饗等儀式)和“樂”(伴隨“禮”進行的樂舞)作出規定的時代,這就是所謂“製定禮樂”。周代的禮樂製度有兩條基本內容,一是規定等級,二是規定伴隨禮的樂舞基本是雅樂。


    周代禮樂製,等級森嚴,不同場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禮儀有別,所用的音樂也不一樣,所用樂器也不同。如祀天神,“乃奏黃鍾,歌大呂,舞《雲門》”;祭地示,“乃奏太簇,歌應鍾,舞《鹹池》”。祭山川,“奏蕤賓,歌函鍾,舞《大夏》,”(《周禮.春宮》)兩君相見,用大雅《文王》;諸侯誰宴招待來訪使臣用小雅《鹿鳴》、《四度》、《皇皇者華》(《左傳?襄公四年》)。又如天子祭祖用的《雍頌》,士大夫則不能用。在周雅樂中,器樂、舞蹈、歌唱往往分別進行,並不完全合在一起,舞蹈由與笛相似的管和歌唱配合,歌唱由彈奏樂器瑟或簧管樂器笙伴奏,器樂即所謂“金奏”,是鍾、鼓、磬的合奏。“金奏”規格很高,隻有天子、諸侯可用。大夫和士隻能單單用鼓。鍾和磬以其宏大的音量和特有的音色交織成肅穆莊麗的音響,加上鼓的配合,確實能造成天子、諸侯“至尊至高”、“威嚴”無比的功效。當時可以看到“六代樂舞”,即黃帝時的《雲門》,堯時的《鹹池》,舜時的《韶》,禹時的《大夏》,商時的《大濩》,周時的《大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心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心緣並收藏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