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人竟把它當做藥物來治病。雖然諾貝爾身體衰弱,但他完成的發明卻不亞於愛迪生。在體力上雖不能夠支持長時間的工作負荷,但靠著超人的智慧、堅毅的信念,他每天完成一部分實驗,日積月累持之以恆,終


    於獲得驚人的成果。也就是說,他憑著信心與恆心克服了體弱的不利條件,獲得了偉大的成就。勤勉的諾貝爾,珍惜生命中的一分一秒。在工作之餘,除了看小說或寫作外,從不參加交際應酬,甚至散步都覺得是浪費。他的偉大事業完


    全是經年累月一點一滴的血汗的結晶。


    他認為勞動是人類最尊貴最神聖的行為,所以他 尊重勞動者,也以勞動者自居,這是促成他不辭艱辛、勤勉奮發的原動力。諾貝爾尊重勞工並且愛護勞工的精神,可與他的二哥


    路德伊希相比美。在他經營下的工廠,僱主與勞工間從未發生過糾紛或摩擦,盡管歐洲國家盛行罷工風潮,在諾貝爾有生之年所建立的工廠中卻從未發生過罷工事件。


    “勞動是我的生命,慵懶舒散是我的仇敵 。”這是諾貝爾終身謹記的格言,他不但勤於勞動,還盡心研究勞工問題。他研究勞工問題,並非全是出自於興趣。凡是人類文明社會裏的一切產物,就像建築、機械、食品、衣服等等日


    常所需,都是由勞動者憑勞力來建造或換取的。他們的努力值得敬愛,所以他愛他工廠中的勞工,也愛全世界的勞工,他把增加勞工的幸福與保障當作是他最大的願望,因此,研究勞工問題自然成了他的精神支柱。


    1893年,諾貝爾60歲時,受聘為瑞典埃普沙拉大學的榮譽教授。諾貝爾欣然接受,他希望在大學裏開設勞工問題研究課程,但令他失望的是,埃普沙拉大學是以哲學教授的名義禮聘他,使他無法如願以償。


    由於阿佛列視勞動為崇高的行為,所以對那些遊手好閑的紈袴子弟和上流社會人物的生活方式自然不屑一顧,因此他厭惡社交活動。但是像諾貝爾這樣的 名人,在歐洲社會裏,


    自然成為一切社交場合的貴賓。阿佛列對於所有宴會或禮貌上的會餐邀請一律辭謝,他認為這些都是乏味而無意義的活動。他雖然定居在人文薈萃的巴黎,但卻全力避免踏入豪華的社交界,過著平靜踏實的隱士生活,他也因此遭到別人


    的非議。“諾貝爾笨得像頭驢,他根本不懂得上流階層的社交活動 。”有些膚淺的人竟然譏諷他說。


    諾貝爾有高尚的教養,從不浪費光陰在無意義的事物上。如果的確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活動,他總是義不容辭。每當他完成一項重要的研究工作,他會邀請好友共聚一堂作徹夜暢談,往往不知東方之既白。天生體弱的諾貝爾在年歲


    稍長後,仍舊為病魔所纏,他經常因風濕及心髒病叫苦不迭。每當病情惡劣時就必須停止研究工作,改寫不太費體力的小說。每當醫生和助理勸他時,他總是理直氣壯地答覆 :“謝謝你們的關心,我知道你們的好意。你們希望我像一


    個老病人靠著財產或退休金糊裏糊塗地度過殘年,我實在辦不到 !”諾貝爾就是這麽固執,他一直以勤奮的勞工自居、自勉。熱愛勞動又尊重勞動的諾貝爾在蘇格蘭時還曾寫下了一首詩:


    “雅爾德丘陵隻是一片荒涼的起伏


    白兔曾到這裏遊戲、覓食


    但我卻因勞動愛上這片土地


    春天的綠葉能養活天上的飛鳥與地上的走獸


    但人們必須靠勞動才能養活自己


    無垠的岩山、連綿的荒野


    狂風呼呼的長嘯


    淒冷冷的雨水飄墜落地


    瑟縮的工廠在荒野中顫抖


    隻有勞動能在黑暗中大放光彩


    這光彩帶領我們克服大自然的摧殘


    賜給人類欣慰與希望


    勞動可以美化宇宙


    使荒野綻放生命的火花”


    這首詩是1871年諾貝爾給蘇格蘭新建火藥廠獻禮時作的。他在陰濕多雨、濃霧瀰漫且寒風凜冽的陰冷的荒野中,獨力指揮著工廠的建造與火藥的製作。這種惡劣的工作環境與陰濕的氣候,容易使人消沉、絕望,如果不是具有濃


    烈的勞動興趣,將無法戰勝周圍的艱難,很快地會被自然界的陰影所吞噬。諾貝爾或許有鑑於此,才寫下這首詩。字裏行間可以看出阿佛列·諾貝爾一生奉行的圭臬。


    阿佛列自幼就喜愛文學。在忙碌的工作中,常常偷閑閱讀小說或作詩。文學與科學似乎是兩種完全無 關的知識領域,但實際上它們並不是如大家所想像的有天壤之別。歷史上


    科學家又兼具文學才華的人並不在少數。德國的歌德,堪稱是一位偉大的詩人、文學家,但他也精通植物學和色彩學。文學家所具有的豐富想像力,在科學世界中能夠產生很大的作用;科學家敏銳的觀察力也能在文學領域裏,發揮剖析


    社會形態的功能。諾貝爾具有多種才能,或許在發明事業上的構想正是他文學幻想的倒影。


    少年時代的諾貝爾深愛英國詩人雪萊的作品,根植在他內心的和平、博愛思想就是源自雪萊思想的薰陶。成為一個文學家也是諾貝爾的願望,所以他廣泛吸取各國的文學知識。難怪諾貝爾獎中設有文學獎這一項,因為他深知文學在


    人類世界中占有與科學同等重要的地位。諾貝爾一生中曾接觸過許多文豪,也看過許多小說,他發覺莫泊桑的作品最能吸引他。他也讚佩易卜生融匯童話故事於戲劇中的寫作技巧。步入老年的諾貝爾受貝露妲女士的影響更深,並且結識


    了法國大文豪雨果。他也曾致力於小說創作。這是千真萬確的事,而且他的小說都是很優秀的作品。諾貝爾少年時經常寫詩。30歲那年他以《兄弟》為題完成了一部小說。後來因為目睹俄國虛無黨的胡作非為,內心的反感更激發他寫


    了《非洲的光明時代》這一本歷史小說。


    中年時期,他專心致力於發明工作,暫時拋開了寫作。晚年,尤其是抱病臥床的那段歲月,他重拾文學舊好,完成了不少作品。1895年,他用英文寫成了一部《專利病菌》的喜劇,又在臨終前的1896完成了《報應》這一悲


    劇。這些都是非常成功的劇本。在劇本寫作上諾貝爾似乎有獨到之處,這位孤寂的發明家表麵上與人群絕緣,事實上他對人性卻有最深刻的了解。就是因為他深解人性,諳明事理,他才能百戰百勝,創下光輝燦爛的事業。如果沒有前述


    的條件隻靠發明的才能,他是難以致富的。諾貝爾的和平主義與文學思想緊密地連成一體,他曾自我檢討說:“隻要戰爭存在一天 ,人們就會認為我是依靠戰爭發財的投機分子 ,要使戰爭連根拔除 ,必須在人心中播下和平的種子


    。”宗教是否有益於和平事業?他發現了宗教的作用。於是,他轉移目標,向宗教進軍。列寧格勒是基督教、希臘正教的中心地,在俄國成長的諾貝爾對俄國所信奉的希臘正教自然非常清楚,他認為正教的宗旨尚不能達到和平的理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諾貝爾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家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家林並收藏諾貝爾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