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妙的還是他們的語言,去塔什幹前我在新疆的朋友和民族出版社的朋友幫助下做了些準備。把大部分維吾爾語單詞中的前元音變為後元音,把一些弱化了的輔音還原回來,再更動一些詞,差不多就完成了從維吾爾語到烏茲別克語的過渡。當我到達塔什幹,聽到當地居民用我所熟悉的語言交談,而我常常出其不意地“跳出來”與他們打招呼、與他們攀談的時候,當實踐證明我有足夠的與他們通話的能力的時候,我是多麽高興啊!也許他們聽著我的口音覺得有點怪,就像河北人聽陝西人講話似的,但畢竟可以直接交流思想感情了啊。所以,在去撒馬爾罕的旅遊專列上,老列車員馬上稱我為“自己人”“兄弟”“我的朋友”,還多給我們換了一壺新茶,與我一見如故地推心置腹地大談家常。在撒馬爾罕,有一位蘇方的翻譯陪同人員,在我與他用當地民族語言交談之後,他拍著腦門驚呼:“我從來沒有這一個念頭—— 一個外國人會說烏茲別克話!”
而我,也就躊躇滿誌,沉醉在烏茲別克-維吾爾語的交談裏,甚至忘記了這是在異國他鄉。這也使我更加堅信,不管還有多少困難、險阻、危險,中國和蘇聯的人總是能找到自己的共同語言的。
至於當地的維吾爾人,就更不用說了。我在當地的維吾爾詩人如茲·卡德爾家中作客,幾乎感覺不出與到新疆我的朋友詩人鐵依甫江或克裏木·霍加家中作客有多少區別。最微妙的還是他們言談舉止的那種“勁兒”,特別是鑲著金牙的胖胖的女主人,她的微笑、眼神、頭部頸部的擺動與角度,以及手勢、聲音、語氣,都與我在新疆十六年間爛熟了的烏魯木齊的或者喀什噶爾的或者伊犁的女人毫無二致,見到他們,真有他鄉遇故交的親切感。
更何必說那擺在長條桌上的饢餅、拉麵條、抓飯呢,那是沒有國籍也沒有國界的。我覺得金色的、中間薄周邊厚的圓圓的饢餅正是人民的純樸、友誼、萬國一家的象徵。不過這裏很少有新疆的那種用鹽水和著膠泥和細羊毛砌成的土爐( 俗稱饢坑 ),這裏的饢餅多是在洋鐵製的烤箱裏做成的,它更幹淨些,而新疆的饢餅雖然不免沾一些土,卻更香酥地道一些。至於新疆稱拉麵為“涼麵”,這裏稱之為“拉個麵”,全是來自漢語。
撒馬爾罕則是一個神話般的地方。它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是我們的絲綢之路的北路經過的一個城市,是蘇聯烏茲別克加盟共和國的第二大城市,更是一個大旅遊城市。
因為它相當完整地保存著一個十五世紀至十七世紀的伊斯蘭教建築群,電影節組織者招待我們到撒馬爾罕來參觀。一到撒馬爾罕,便看到了那巨大的圓拱桃形( 頂部突起一個尖 )的屋頂。它立刻使人想起了悠遠的歷史和民族文化的巨大差異,想起地球上的人們的生活是怎樣地多彩多姿。
不論是在十五世紀建成的鐵木耳陵,還是十七世紀建成的特爾拉·哈裏清真寺與附屬的經文學校,這些建築的外貌與內觀都使人咋舌驚嘆。一方麵,它非常宏大,既高聳又開闊,代表著當時的撒馬爾罕人對上蒼、對安拉的崇拜,代表著一種莊嚴、巨大、君臨一切的至高無上的氣勢。一方麵,它又非常細膩,通過建築結構形成了雕飾,又通過繪製描畫出了種種花紋。紫色、金黃色、翠藍色的工筆細描,留下了蛛網狀的、菱狀的、細腰花瓶狀的、花朵狀的、環狀與鏈狀的一絲不苟的花紋圖案。特爾拉·哈裏清真寺大門上方左右兩角,還畫著兩個黃色的豹子似的獸,在獸的脊背上是兩個肥胖的人頭。這兩個獸與人頭,使我聯想起在墨西哥訪問時參觀過的古代瑪雅人的文物。
塔什幹 —撒馬爾罕掠影(3)
比這些畫圖與花紋更多的紋路則來自古阿拉伯文——《 可蘭經 》經文文字的交錯與變形。這是一種相當古老的抽象藝術。我相信這些似字非字的符號包含著一定的宗教內容——大致不會超過《 可蘭經 》的範圍。符號是人類的智慧所創造的,但人類欣賞、沉醉於乃至崇拜信仰符號。人這種生靈可真有趣。
這些古代建築物的屋頂的外貌使我常常想起烏茲別克人的賽拉——纏頭的布,很可能他
們的屋頂與當時人們的頭頂有某些相通之處。
我也想起莫斯科的眾多的教堂屋頂來。當然,莫斯科的教堂是東正教的,二者的宗教、民族屬性完全不同,但二者建築風格要比例如撒馬爾罕的清真寺與歐洲的一些著名的天主教堂的建築風格接近一些。
撒馬爾罕的建築是古老的,但也不乏新建築,像蘇軍烈士紀念館、城市歷史博物館、哈穆劄劇院與瓦列蒂劇院、烏魯克拜克雕像等等,但總的來說這裏古老的氣氛是太濃烈了,現代的建築實在難以超越它。這座城市更像一個博物館。汽車經過撒馬爾罕的郊區的時候我們看到了一些農民的住宅,則大多還是一些簡陋的土房子。
但撒馬爾罕的人給我的印象相當年輕。他們載歌載舞地舉著大饢歡迎和歡送我們,他們顯得誠實、聽話、單純。
尤其難忘的是在列寧集體農莊舉行的露天宴會。樹陰下,小溪邊,長桌一個連著一個擺了半裏地,大家無拘無束地說笑著、吃喝著。我與來自列寧格勒的英語翻譯阿那托裏坐對麵,碰杯之後我一口氣幹了一杯伏特加,阿那托裏高興地摟住我,吻了我三次。他是一個快活的小夥子,樣子真像捷克斯洛伐克的故事片裏的好兵帥克。
而我,也就躊躇滿誌,沉醉在烏茲別克-維吾爾語的交談裏,甚至忘記了這是在異國他鄉。這也使我更加堅信,不管還有多少困難、險阻、危險,中國和蘇聯的人總是能找到自己的共同語言的。
至於當地的維吾爾人,就更不用說了。我在當地的維吾爾詩人如茲·卡德爾家中作客,幾乎感覺不出與到新疆我的朋友詩人鐵依甫江或克裏木·霍加家中作客有多少區別。最微妙的還是他們言談舉止的那種“勁兒”,特別是鑲著金牙的胖胖的女主人,她的微笑、眼神、頭部頸部的擺動與角度,以及手勢、聲音、語氣,都與我在新疆十六年間爛熟了的烏魯木齊的或者喀什噶爾的或者伊犁的女人毫無二致,見到他們,真有他鄉遇故交的親切感。
更何必說那擺在長條桌上的饢餅、拉麵條、抓飯呢,那是沒有國籍也沒有國界的。我覺得金色的、中間薄周邊厚的圓圓的饢餅正是人民的純樸、友誼、萬國一家的象徵。不過這裏很少有新疆的那種用鹽水和著膠泥和細羊毛砌成的土爐( 俗稱饢坑 ),這裏的饢餅多是在洋鐵製的烤箱裏做成的,它更幹淨些,而新疆的饢餅雖然不免沾一些土,卻更香酥地道一些。至於新疆稱拉麵為“涼麵”,這裏稱之為“拉個麵”,全是來自漢語。
撒馬爾罕則是一個神話般的地方。它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是我們的絲綢之路的北路經過的一個城市,是蘇聯烏茲別克加盟共和國的第二大城市,更是一個大旅遊城市。
因為它相當完整地保存著一個十五世紀至十七世紀的伊斯蘭教建築群,電影節組織者招待我們到撒馬爾罕來參觀。一到撒馬爾罕,便看到了那巨大的圓拱桃形( 頂部突起一個尖 )的屋頂。它立刻使人想起了悠遠的歷史和民族文化的巨大差異,想起地球上的人們的生活是怎樣地多彩多姿。
不論是在十五世紀建成的鐵木耳陵,還是十七世紀建成的特爾拉·哈裏清真寺與附屬的經文學校,這些建築的外貌與內觀都使人咋舌驚嘆。一方麵,它非常宏大,既高聳又開闊,代表著當時的撒馬爾罕人對上蒼、對安拉的崇拜,代表著一種莊嚴、巨大、君臨一切的至高無上的氣勢。一方麵,它又非常細膩,通過建築結構形成了雕飾,又通過繪製描畫出了種種花紋。紫色、金黃色、翠藍色的工筆細描,留下了蛛網狀的、菱狀的、細腰花瓶狀的、花朵狀的、環狀與鏈狀的一絲不苟的花紋圖案。特爾拉·哈裏清真寺大門上方左右兩角,還畫著兩個黃色的豹子似的獸,在獸的脊背上是兩個肥胖的人頭。這兩個獸與人頭,使我聯想起在墨西哥訪問時參觀過的古代瑪雅人的文物。
塔什幹 —撒馬爾罕掠影(3)
比這些畫圖與花紋更多的紋路則來自古阿拉伯文——《 可蘭經 》經文文字的交錯與變形。這是一種相當古老的抽象藝術。我相信這些似字非字的符號包含著一定的宗教內容——大致不會超過《 可蘭經 》的範圍。符號是人類的智慧所創造的,但人類欣賞、沉醉於乃至崇拜信仰符號。人這種生靈可真有趣。
這些古代建築物的屋頂的外貌使我常常想起烏茲別克人的賽拉——纏頭的布,很可能他
們的屋頂與當時人們的頭頂有某些相通之處。
我也想起莫斯科的眾多的教堂屋頂來。當然,莫斯科的教堂是東正教的,二者的宗教、民族屬性完全不同,但二者建築風格要比例如撒馬爾罕的清真寺與歐洲的一些著名的天主教堂的建築風格接近一些。
撒馬爾罕的建築是古老的,但也不乏新建築,像蘇軍烈士紀念館、城市歷史博物館、哈穆劄劇院與瓦列蒂劇院、烏魯克拜克雕像等等,但總的來說這裏古老的氣氛是太濃烈了,現代的建築實在難以超越它。這座城市更像一個博物館。汽車經過撒馬爾罕的郊區的時候我們看到了一些農民的住宅,則大多還是一些簡陋的土房子。
但撒馬爾罕的人給我的印象相當年輕。他們載歌載舞地舉著大饢歡迎和歡送我們,他們顯得誠實、聽話、單純。
尤其難忘的是在列寧集體農莊舉行的露天宴會。樹陰下,小溪邊,長桌一個連著一個擺了半裏地,大家無拘無束地說笑著、吃喝著。我與來自列寧格勒的英語翻譯阿那托裏坐對麵,碰杯之後我一口氣幹了一杯伏特加,阿那托裏高興地摟住我,吻了我三次。他是一個快活的小夥子,樣子真像捷克斯洛伐克的故事片裏的好兵帥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