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她的做法,她的丈夫覺得不可理喻,認為那種憐愛是無助無望的,除了暫時麻醉孩子之外,根本毫無益處。


    但是,就是這位醉心於花草之中的孩子,多年後成了生物學家,創立了著名的“進化論”。他就是達爾文。


    達爾文的母親並沒有像父親那樣因為他不念書、耽於遊戲而責罵他。這位細心的母親看到了兒子性格中與眾不同的東西。她淳淳善誘地對孩子進行引導,終於發掘出了其最閃光的一麵。


    胡適的教育觀念,是要耐心地與孩子交流。即使孩子不愛說話,也要積極與他聊天;即使孩子很自卑,也要讓他意識到這個世界還有陽光;即使他不再懂得愛了,也要將他懵懂的意識喚醒,讓他感受到親情的溫暖……父母要引領著孩子的心,讓他認識世界、接受世界。


    (本章完)


    第69章 子孫無功受巨產,無益而有害


    第十五章2 子孫無功受巨產,無益而有害


    富人子孫無功而受巨產,非唯無益而又害之。疏廣曰:“子孫賢而多財,則損其誌;愚而多財,則益其過。”一言盡之矣。有用之青年多為財所累,終身廢棄者,吾亦多見矣。


    ——《胡適留學日記》


    2005年,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在自己50歲生日時宣布,在他約185億美元的財產淨值中,他將隻給孩子們每人留1000萬美元,剩下的將捐獻慈善事業。消息一出,在我國掀起了軒然大波。根據中國人的觀念,父母辛苦打拚一生的財產留給孩子是天經地義的,蓋茨的做法,似乎過於“灑脫”。


    其實不僅僅是蓋茨,很多富豪都選擇了不給子女遺留巨額遺產。鋼鐵大王卡內基的遺產絕大部分被投入了慈善事業,卡內基公司投資基金總額大約為20億美元,是美國慈善業的一支重要力量。卡耐基熱情扶持圖書館,他所捐贈的圖書館遍布全美國,僅在1999年移民們經常使用的城市圖書館就接受了他1500萬美元的捐贈。此外,他所建立的主要基金會和信託基金,如內基蘇格蘭大學信託基金、卡內基鄧弗姆林基金會等至今仍然在運轉。


    蓋茨、卡耐基之流的富豪們之所以會這麽做,一方麵是認為他們有回饋社會的義務,另一方麵他們擔心輕易得到巨額財產會使孩子成為隻會守財、享樂而不具有創造力的人,怕把孩子們推向墮落的深淵。


    胡適也強烈反對遺產繼承的觀念,他曾在《中國第一偉人楊斯盛傳》中用他尊崇的實業家楊斯盛的故事來宣揚反對繼承的思想:


    列位!你不看見中國的富翁麽?一生奸刁詐偽地賺了個把家私,便說道老夫的家私是血汗心力去換來的,如今是要省吃省用地去用才可留下來傳給予孫。所以這種人心目中,隻認得黃的金子、白的銀子,哪裏敢輕用一錢?哈哈!隻好留給他子孫把去孝敬那煙館老闆堂子烏龜罷!但是我所說的這位楊先生,卻不是這種人。他要是這種人時,他那家私可不知要積到多少萬了。他一生一世,遇了什麽天災人事,務必捐出巨款,賑濟受害的人;遇了什麽公益事業,務必出錢捐助,他生平捐錢造的馬路也不知多少條;救活了的人也不知多少人了。他所做的事業,最為人所最崇拜的就是那“破家興學一事”。


    ……


    他未死之前,便把家產分為數份,把所有家產的三分之二捐入那學校,以外的家產捐助南市醫院,改築橋樑,捐助旁的學堂。還有許多事業,兄弟說也說不完了。餘下給子孫僅十分之一耳!看官!這種人是一種什麽人?兄弟說的“豪傑”二字,能夠包括得完全麽?


    楊斯盛不愧為在上海灘白手起家的實業家,有見識,有氣魄。在一個人人為子孫後代積累錢財的社會,他敢於散財於天下,為社會謀福利。楊斯盛的做法看起來對子孫無情,實則用心良苦。


    得到巨額的遺產,會使人喪失奮鬥的意誌,沉迷於享受。一個不做事隻知享樂的人,怎能實現自己的價值,發現屬於自己的人生? 1992年,3位美國經濟學家曾經做過一次調查,發現繼承財產超過15萬美元的人有近20%不再工作,有些人整天玩樂,有些人一生孤獨,有些人幹出違法犯罪的事情……他們是得到了讓人艷羨的財產,可未必會得到幸福。金錢能帶人上天堂,也會敦促人走上毀滅的道路。


    我們中國人未必能理解遺產過多的危害,可是大家都聽過一句俗語“富不過三代”。為什麽會有“富不過三代”的事情發生?其實隻要我們翻閱往事就會發現,往往是巨額遺產磨蝕了孩子的上進心,使他們不想方設法奮鬥,一心隻想換著花樣享受。所謂“敗家子”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衍生的。胡適認為,那種的孩子是不會成為延續家族財富的棟樑的。與其用財富敗壞孩子的未來,不若力所能及地給他良好的教育,激勵孩子自己去奮鬥,給孩子一個能夠振翅高飛、有無限可能的人生。


    (本章完)


    第70章 聰明絕頂也要肯做笨工夫


    第十五章3 聰明絕頂也要肯做笨工夫


    凡是有大成功的人,都是有絕頂聰明而肯作笨工夫的人,才有大成就。


    ——《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


    聰明與笨,看似兩個互為極端的字眼,在做學問時卻是都不可缺少的兩個品質。不夠聰明,知識學習得慢,研究不得法,難有成果;不下笨工夫,學問不紮實,輕浮沒有沉澱,終難有成就。據《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載,胡適認為,凡有成就的大學問家,都是既有聰慧的頭腦、還肯勤學下苦功的人。他曾舉例說:


    “像孔子,他說‘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這是孔子作學問的工夫。孟子就差了。漢代的鄭康成的大成就,完全是做的笨工夫。宋朝的朱夫子他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他十五六歲時就研究禪學,中年以後才改邪歸正。他說的‘寧詳毋略,寧近毋遠,寧下毋高,寧拙毋巧’16個字,我時常寫給人家的。他的《四書集注》,除了《大學》已成定本外,其餘仍是隨時修改的。現在的《四書集注》,不知是他生前已經印行的本子,還是他以後修改未定的本子。藝文影印的吳誌忠校刊的《論語》,最主要的是最後一卷的劄記,倒沒有印出,不知是原收藏家已經遺失了,還是怎樣?真可惜之至!如陸象山、王陽明,也是第一等聰明的人。像顧亭林,少年時才氣磅礴,中年時才做實學,做笨的工夫,你看他的成就!像王念孫、王引之、戴東原、錢大昕,都是絕頂聰明做笨的工作才能成功的。”


    世上聰明人不少,能成就一番事業者少。聰明是一道火花,一道閃電,激揚起學問的靈感。但要使輕飄的智慧紮根成堅實的學問,還要苦學勤學。孔子可稱得上是第一聰明人,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麽樣的人,子路不答,孔子說:“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了解的切透徹他認為自己為了發憤求學問,常常連自己腹中飢餓都無所感覺,甚至連吃飯都忘記了;當學問上有所獲益,又會快樂得忘記憂愁,連衰老的威脅都忘記了。孔子孜孜不倦地學習,所以他的學問道德,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胡適人生智慧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閆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閆晗並收藏胡適人生智慧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