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聽到刺史這樣保護莊稼,種田就更勤快了。荊州地方就漸漸富裕起來。


    荊州地方在長江邊上。官府造船,常常留下許多木屑和竹頭。要是在


    別人手裏,不是打掃掉,就是燒了。但是陶侃卻吩咐人把它收拾起來,收藏在倉庫裏。人們見了,不懂他為什麽要這樣做,也沒敢問。


    後來,有一次新春過節,荊州的官員都到官府來拜見陶侃。恰好前幾天下了幾場大雪。


    天氣放晴,積雪融化後,大廳前麵又濕又滑,不好走路。陶侃就吩咐管事的官吏,把倉庫裏的木屑拿出來鋪地,這樣,走路的時候就再不怕滑交了。


    又有一次,東晉水軍造一批戰船需要竹釘。陶侃又叫人把收藏起來的竹頭拿出來給兵士去做造船用的竹釘。


    到這時候,大家才知道陶侃收集木屑和竹頭的用處,佩服他考慮得周到。


    陶侃前前後後帶兵四十一年,由於他執法嚴明,辦事認真,誰都佩服他。據說,在他管轄的地方,社會秩序安定,真做到了“路不拾遺”哩!


    121 王羲之寫字換鵝


    在“王馬共天下”的東晉時期,王氏是高級的士族。王導、王敦家族的子弟,都當上了大小的官員,他們大多數是庸庸碌碌的官僚,但在他們當中,也出了一個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書法家。他就是王羲之(羲音xi)。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說他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名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就達到很高的水平。


    因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也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後來又在會稽郡做官。他不愛住在繁華的京城,見到會稽的風景秀麗,非常喜愛,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們一起遊覽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會稽郡山陰的蘭亭舉行宴會。大家一麵喝酒,一麵寫詩。最後由王羲之當場揮筆,寫了一篇文章紀念這次宴會,這就是有名的《蘭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親筆書寫的《蘭亭集序》,歷來被認為是我國書法藝術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跡已經失傳了。


    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據說有一次,他到他門生家裏去,門生很熱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個新的幾案旁,看到幾案的麵又光滑又幹淨,引起了他寫字的興趣,叫門生拿筆墨來。


    那個門生高興得不得了,馬上把筆墨拿來給王羲之。王羲之在幾案上寫了幾行字,留作紀念,就回去了。


    過了幾天,那個門生有事出門去了。他的父親進書房收拾,一看新幾案給墨跡弄髒了,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門生回來,幾案上的字跡已經不見了。


    門生為這件事懊惱了好幾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麽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


    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麽樣?”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


    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麵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


    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隻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麵是王右軍寫的字。”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


    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裏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


    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後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鵝。


    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裏有一群鵝在水麵上悠閑地浮遊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


    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捨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


    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122 桓溫北伐


    陶侃平定了蘇峻的叛亂以後,東晉王朝暫時獲得了安定的局麵。這時候,北邊卻亂了起來。


    後趙國主石虎(石勒兒子)死了以後,內部發生大亂,後趙大將冉閔稱帝,建立了魏國,歷史上稱為冉魏;鮮卑族貴族慕容皝(音huǎng)建立的前燕又滅了冉魏。公元352年,氏族貴族苻健也乘機占領了關中,建立了前秦。


    後趙滅亡的時候,東晉的將軍桓溫向晉穆帝(東晉的第五個皇帝)上書,要求帶兵北伐。桓溫是個很有軍事才能的人,他在當荊州刺史的時候,曾經進兵蜀地,滅掉了成漢,給東晉王朝立了大功。


    但是東晉王朝內部矛盾很大。晉穆帝表麵上提升了桓溫的職位,實際上又猜忌他。桓溫要求北伐,晉穆帝沒有同意,卻另派了一個殷浩帶兵北伐。


    殷浩是個隻有虛名、沒有軍事才能的文人。他出兵到洛陽,被羌族人打得大敗,死傷了一萬多人馬,連糧草武器也丟光了。


    桓溫又上了道奏章,要求朝廷把殷浩撤職辦罪。晉穆帝沒辦法,隻好把殷浩撤了職,同意桓溫帶兵北伐。


    公元354年,桓溫統率晉軍四萬,從江陵出發,分兵三路,進攻長安。前秦國主苻健派兵五萬在嶢關抵抗,被晉軍打得落花流水。苻健隻好帶了六千名老弱殘兵,逃回長安,挖了深溝堅守。


    桓溫勝利進軍,到了灞上。長安附近的郡縣官員紛紛向晉軍投降。桓溫發出告示,要百姓安居樂業。百姓歡天喜地,都牽了牛,備了酒,到軍營慰勞。


    自從西晉滅亡以後,北方百姓受盡混戰的痛苦。他們看到桓溫的晉軍,都高興地流著眼淚說:“想不到今天還能夠重新見到晉軍。”桓溫駐兵灞上,想等關中麥子熟了的時候,派兵士搶收麥子,補充軍糧。可苻健也厲害,他料到桓溫的打算,就把沒有成熟的麥子全部割光,叫桓溫收不到一粒麥子。


    桓溫的軍糧斷了,呆不下去,隻好退兵回來。但是這次北伐畢竟打了一個大勝仗,晉穆帝把他提升為征討大都督。


    以後,桓溫又進行了兩次北伐。最後一次,進攻前燕,一直打到枋頭(今河南濬縣西南),後來,因為被前燕切斷糧道,遭到失敗。


    桓溫長期掌握東晉的軍事大權,野心越來越大。有一次,他自言自語地說:“男子漢如果不能流芳百世,也應當遺臭萬年。”有個心腹官員知道他的野心,向他獻計,說要提高自己的威信,就先得學西漢霍光的辦法,把現在的皇帝廢了,自己另立一個皇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華上下五千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馮國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馮國超並收藏中華上下五千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