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手工業技術


    春秋戰國期間,由於工匠階層、商人階層的興起,手工業技術得到較大的發展,積累了大量的經驗知識。當時社會上比較廣泛進行的手工業生產實踐為墨子科學思想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科學材料和直接的思想刺激。


    《考工記》作為止於戰國初期的各種手工業技術規範的手冊,係統地記述了30餘種專門手工業生產部門。其中,“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設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填之工二”,並詳細考察了它們的設備、生產過程、材料選擇和製作的各種規範,描述了當時手工業生產較為細緻的分工,“一器而工聚焉者,車為多,車有六等之數”。《考工記》作為西周以來到戰國初期各種手工業技術的經驗匯總,說明了當時手工業技術的發展對規範化和科學化的要求;也說明了,隻有當時手工業生產實踐積累了大量具體科學技術的經驗知識,才使《考工記》的產生成為可能。手工業技術的生產實踐涉及到很多科學技術問題,諸如材料的力度、質量與密度的測定,摩擦力與運動的關係,水的浮力的應用,火色與火溫的關係等等。這些問題都要求能從理論上作出一定的解釋。


    關於《考工記》的成書年代雖意見不一,但其所記載的材料是戰國之前的各項技術成就的經驗總結是大體可信賴的。《考工記》雖是官書,反映了官營手工業作坊工師的製作規範和技術經驗,但對春秋以來興起的個體手工業者的百工也具有普遍性。個體手工業者以“其械器易粟”來維持生活和“侔農夫之利”,他們對提高產品質量,改進生產技術更有積極性,所以《考工記》也凝積了個體手工業者的技術經驗。《考工記》論及了車輛、兵器、樂器、陶器、生產工具製造和建築等等各種專門技術,涉及到力學、聲學、數學各門科學知識。其中特別是對木車和弓矢的製造技術的詳細記載,及有關物理學方麵的認識確為以後理論科學的總結(特別是墨子及墨家的科學活動)提供了直接的經驗材料。現以《考工記》中關於木車車輪的製作技術為例說明春秋戰國之際手工業工匠所達到的技術成就。


    《考工記》關於車輛的製作分為專門製造車輪的“輪人”,專門製造車廂的“輿人”,專門製造車轅的“輈人”等,可見分工之細,製作技術之專門化。《考工記》對車輛製造的技術要求,一是“欲其樸屬”,即要求車輛耐用。二是“為戚速”,即要求車輛行駛速度要快。三是要求人登車方便,馬拉車省力,不要因為“輪己崇,則人不能登也;輪己庳,則於馬終古登也”。要達到這三個技術要求,車輪的製作是個關鍵。


    《考工記》對製作車輪材料的選擇,具體選法,車輪製作的規範,質量的檢驗等都有一係列的具體規定。這些技術規定保證了車輪的堅固,轉動迅速,大小尺寸合適,根據車子經常行駛的地形,如泥濘的沼澤,崎嶇的山路等等,對輪子的三個主要部分轂、輻、輮的製作都分別有相應的技術規定。例如,對用於沼澤地段行駛的車子來說,由於泥土的粘滯性較大,所以“凡為輪,行澤者欲抒……抒以行澤,則是刀以割塗也,是故塗不附”。 即車輪要削薄邊緣,邊緣削薄後,車輪就象刀子割泥一樣,快速轉動,且泥也不會附在輪子上,對輻的製造,要求其“參分其幅之長而殺其一,則雖有深泥亦弗之謙也”。即輻條近車輪外框的地方要殺削一些,使輪子在深泥中轉動時,泥土不會粘在輪輻上。對轂的製造,要求行澤者欲短轂……短轂則利“。 即輪轂要做的短小一些,則有利於車輪在泥地行駛比較輕便。對車輮的製造,則要求“行澤者,反輮……反輮則易”。 即車輪外框製作時,以直木揉為牙,木心向外,木邊向內,因為木心較堅固,所以車框外表滑潤,輪子容易在泥中轉動。


    《考工記》不僅對車輪的製造有具體的技術要求,而且對車輪有一係列的檢驗手段和規定,首先是材料的選擇,如對軸材要求“微”和“久”。即做軸的材料要求是無節疤,材料密度均勻,質地要堅韌耐磨。對車輪的外形一是要求輪圓,這樣車輪與地麵接觸麵最小,是圓與直線相切,隻有一點接觸的狀況,這樣滾動摩擦最小。所以,《考工記。輪人》篇說:“欲其微至也,無所取之,取諸圓也”。檢驗車輪是否合圓,《考工記》是用圓規來檢查,“規之以眡其圍”。二是要求輻直,這樣才能使車輪整體結構牢固,且受力均勻。所以,《輪人》篇說:“欲其肉稱也,無所取之,取緒易直也”。即要求輻條象人臂一樣,由粗漸細,勻稱無臃腫凹陷之狀。檢驗車輻是否合直,《考工記》是用懸繩的方法來測量,“縣之以桯其輻之直也”。 三是要求車輪的外表平整,整個外表平整了,車輪運轉才會滑利。檢驗車輪平整如何?《考工記。輪人》篇記載,是用專門的檢查工具萭來測定,“萭之以眡其匡也”。對製成的車輪還要進行質量的測定,才能裝配,質量的測定包括三個方麵,一是看車輪的質量分布是否均勻,質量分布均勻,車輪的承受力就較大。《輪人》篇記載了利用水的浮力來檢驗的方法,“水之以眡其平沈之均也”。二是看兩個車輪體積大小是否相同,這對整個車子裝配是否均衡有影響。《輪人》篇記載的是將輪子中空的地方用黍粒填充,看黍粒所占的體積是否相等的方法來檢查,“量其藪以黍,以眡其同也”。三是看兩個車輪的重量是否一樣,這決定著整個車子的重心和行駛的平衡。《輪人》篇記載的是用稱重的方法,“權之以眡其輕重之侔也”。


    《考工記》對車輪製作技術的描述,可以看到當時工匠的技術水平,這是當對社會需要促進的一個結果。在《考工記》記載的車子式樣已有兵車、田車、乘車的區別。社會物質生活的提高,對各種手工產品無論在量上,還是質上都有廣泛的需求。這種需求不僅促進了手工業技術的發展,而且使以家庭為單位的手工業生產方式有了生存發展的社會基礎。


    《考工記》記載的各種製作、檢驗手段雖大都是經驗性的,但對水的浮力、材料強度、滾動摩擦、斜麵應用,慣性等物理現象已有了初步認識,這些認識是對客觀自然現象,自然物體規律的初步了解,這些在生產技術實踐中積累的科學知識具有明顯的實證性,這也正是工匠思維的一個基本特徵,即重視感覺經驗,重視實踐驗證。具有工匠傳統的墨子,其科學思想具有實證的特徵,其哲學思想具有明顯的經驗論傾向是很自然的。


    二、從《考工記》到《墨經》


    墨子的科技成就和科學思想主要集中在《墨經》中。《墨經》中有關自然科學的材料說明,墨子科學認識活動包括兩方麵的內容。其一是,圍繞著自然的基本現象,諸如時空、運動、物質結構,進行探討辯詰而得到的一般性認識,表現為自然哲學形態。其二是,對當時手工業技術實踐中一些規律性現象作進一步的分析、研究、總結和概括,用定義、命題、經驗公式等形式表現出來的初步理論形態,反映了從直觀的經驗判斷式的實用科學形態向理論科學形態發展的傾向。從《考工記》到《墨經》在某種意義上標誌著先秦科學技術開始從經驗形態向理論形態的過渡,這是當時手工業技術需要規範化、標準化的一個必然結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墨子評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邢兆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邢兆良並收藏墨子評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