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墳地裏回來,大太太一直陪著二太太。二太太說,用不著,別忘了給少爺餵奶。


    大太太想著兒子,在安慰過二太太之後就回菊花塢那邊去了。這樣二太太身邊就隻有亭兒了。


    二太太把二老爺生前用過的東西堆放在院門外,用火點著燒了,重要的當然是那套帶血的鋪蓋,滿院子都是燃燒的焦臭味,好在這是風俗,沒有人對此大驚小怪。


    二太太最後想扔進火堆裏的東西是那個帶血的膀,二太太懷疑這是一件不祥之物。其實二老爺早就發現了膀的事,隻是沒有跟二太太說破,二老爺覺得這都是因了自己無能,事實上這念頭委屈了二太太。二太太之所以睡覺的時候伴著這件東西,完全是出於一種信念,她堅信這樣會生兒子。二太太其實不想燒它,畢竟肚子裏已經懷了孩子,也許真的跟這件東西有關,但是它沾了二老爺的血,二太太猶豫了一下,決定等生下肚子裏的孩子再說,這樣或許更好些。


    無論如何,二老爺的死對二太太打擊頗重,二太太有一種強烈的內疚,她覺得是自己害了二老爺,她想要兒子,除此之外她找不出任何理由開脫自己,而更多的恐怕是因為不安分。二太太之餘就怪自己命苦,她不知道是否還應該跟大老爺保持這種關係,事實上大老爺對二老爺的死同樣難辭其咎。二太太心裏難過,又傷心地哭了一回,後來還是亭兒勸她,這才止了。 花流年 第七章


    二老爺基本上被人們忘記的時候已經到了春暖花開的季節。在這個季節裏玉鬥人完成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建好了大西河上的石橋,這樣一來,從南至北的官道又暢通無阻了,所有過往行人不用再繞道而行了,這是一件名垂青史的事,縣公署專門派人送來縣長何隆恩的賀辭。石匠石碌碡在孔秀才的協助下,將縣長的親筆題名功德橋三個字歪歪扭扭地刻在橋頭的石碑上。代表縣公署目睹完成這件大事的人自然是段四,段四帶著七八個司法警察常駐板城。


    石橋落成那天,四鄰八鄉的人都來看熱鬧。玉鬥人敲鑼打鼓地歡慶,小車會的人穿紅戴綠,首先在橋上推著小車表演,並且唱了小車會的拿手金曲《趙州橋》。唱曲的是一對金童玉女,嗓音童真稚嫩,曲調悠揚樸實,聽來好不舒暢。


    男童唱,趙州橋來什麽人修?什麽人騎驢橋上走?什麽人過橋壓了一道溝那麽依喲哎?


    女童唱,趙州橋來魯班修,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過橋壓了一道溝那麽依喲哎。


    玉鬥人還請了紫石口的紅雲戲班子唱大戲,本來說要唱全本的《呼家將》,那得連黑夜帶白天的唱個把月,已經是春忙的時候,這樣折騰顯然不妥,大老爺和勾八以及鎮上的另外一名執事孔秀才商量,改唱《轅門斬子》和《大登殿》。


    喜慶之事過去之後,接踵而來的是饑荒,因為民國六年秋天的大水災,已經有許多人拖兒帶女往南討飯去了。也有許多壯年漢子去北京門頭溝煤窯拉煤。


    二太太跟大老爺說,不如按二分利再放出些糧食,都是陳糧,存下去就長蟲子了。


    大老爺說,要是明年再有饑荒如何是好?


    二太太說,保和堂外頭有買賣,就是退一萬步說再有饑荒,保和堂靠買糧食也不至於餓死人,可眼下已經有這麽多人拉家帶口地要飯吃了,要是老天爺有眼,明年逮個好年景,又救了災民,庫裏又換了新糧,這不是一件吃虧的事。


    大老爺完全承認二太太的計劃無懈可擊,但總是忘不了一個慎字,保和堂能有今天這份家業的確不容易。當然,大老爺沒辦法不跟二太太的意見保持一致,因為他除此之外拿不出比二太太更高明的主意。這樣一來,保和堂用了差不多五天的時間又放借了幾倉糧食。


    本來勾八夥同幾家富戶想玩囤積居奇的把戲,完全是因為保和堂的低息借糧,徹底打亂了他們的計劃。


    勾八跟幾家富戶聚在一起竊議的時候,忍不住破口大罵,蔣萬齋這個老王八蛋!收買民心。


    勾八以為大老爺這麽做純粹是沽名釣譽,想在上麵撈個差事。前些天石橋落成,段四來玉鬥的時候曾經提過這事,縣裏要在各地富紳及社會賢達中推舉出六位議員來參與縣裏的政務,屆時還要參與直隸省議員的推選。勾八自然而然地把這兩件事聯繫在一起了。罵歸罵,對策還得有,那就是順水推舟,趁機把倉庫裏長了蟲子的糧食放出去,利息當然跟保和堂一樣。


    問題並不簡單,要是勾八跟一些富戶知道保和堂低息放出去的糧食已經非常有限的話,他們同樣還會重新拾起那個骯髒的陰謀,為此保和堂的大老爺和二太太私下裏商議了最壞的打算。叫人放心的是勾八那夥人沒有察覺,事情就這麽挺過去了,玉鬥的饑荒也就這麽挺過去了。


    五月初四,家家都包粽子,走在大街上,都可以聞到從屋子裏飄出來的煮葦子葉的清香味。京西太行山不出產糯米,吃年糕包粽子都用黃米,或是粘高粱米,裏麵包上紅棗,咬在口裏又香又甜,感覺極好。端陽節的大清早,粽子已經在鍋裏煮了一夜,滿世界都是粽子的香甜味,孩子們早就口水四溢了,但是粽子還不能吃。在吃粽子之前必須要先在門頭上掛上一綹艾蒿,一般都是在端陽節一大清早去采,傳說是燕王掃北時留下的習俗。


    保和堂的粽子都是由各灶上分開包,二太太在前些天就給各灶上分了米和包粽子用的葦子葉。往年長工房是粘高粱米多些,其他灶黃米多些,但今年二太太分的都一樣。黃米當然要比粘高粱米好吃得多,長工房的人都感激二太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花流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振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振權並收藏花流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