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頁
李世民私密生活全記錄 作者:司馬路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如明日置酒淩煙閣,召諸王、妃、公主還有幾位大臣聚集一堂,以慶賀勝利。”
“好!”太上皇一揮手,“明日我好好地喝幾盅,樂嗬樂嗬,可老長時間沒有值得高興的事了。”
第二天上午,淩煙閣裏一派喜慶的氣氛,禦膳房使出拿手絕技,什麽豹胎、鯉尾、鶚炙、猩唇、熊掌、酥酪蟬(羊脂)等八珍一應俱全,都用精美的牙盤裝著。參加宴會的隻有十來人,有太上皇的兩個妃子、任城王李道宗、以及好作詩的長廣公主等人,再就是太宗帶來的長孫無忌等幾位大臣。魏徵雖是剛直不阿的諫臣,此次宮宴,魏徵也難掩興致,特地帶來他親自釀造的名為“醽醁”、“翠濤”的兩種酒。
此次宮廷宴飲,為慶賀勝利而開心取樂,太上皇特指定聰悟的長廣公主為酒使。
一個小型的音樂班子在殿旁演奏著,隨著鏗鏘而又悠揚的琵琶聲,大家開始舉杯,紛紛為太上皇祝壽。同時祝賀大唐終於征服了不可一世的東突厥。
魏徵釀的酒置於罐中貯藏,十年都不會壞掉,自然酒精很烈,但味道極佳,飲之四體融融,大家高興起來,包括太上皇都你一杯我一杯地飲著,一會兒便覺醉意襲來,長廣公主打趣地對弟弟太宗皇帝說:
“魏徵酒香,皇上何不乘醉作詩,以賜魏徵。”
“你是酒使,朕不敢違你。”太宗說著,沉吟了一下,手打起拍子,吟出一首詩來——
醽醁勝玉蘭,
翠濤過玉薤。
千日醉不醒,
十年味不敗。
也不管這詩作得好不好,大家齊聲叫好。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天也不早了,酒也喝得差不多了,太上皇李淵搖搖晃晃站起來,走過去拿過樂工手中的琵琶,輕撥慢挑彈將起來,想不到太上皇還有這一手,大家興奮地連聲叫好,拍起巴掌。這時,太宗也乘著酒勁起身離座,和著琴聲跳起舞來……”悠揚的旋律,美好的時光,兩代皇帝共樂的不同尋常的場景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公卿、妃子、公主們輪番上前,奉酒為太上皇祝壽。自早至晚,大家樂此不疲,流連忘返,直飲到深夜,方才散席。
東突厥既已滅亡,餘眾或入西域,或北附薛延陀,而來降唐者尚有十餘萬口,怎樣安置這些降唐的人,成了當前第一大問題。為此,太宗專門在太極殿召開禦前會議,討論一個妥善的解決辦法。參加會議的人很多,除朝臣外,還有一些來京辦事的都督。大家議論紛紛,各抒己見,多數人認為:突厥擾中原已久,今幸而破亡,非慕義自歸,可悉數遷到兗、豫之地空閑地帶,使習耕織,這樣百萬之虜,可化為胡人,由是中國有加戶,而漠北遂空也。中書侍郎顏師古不同意在兗、豫之地安插,他說:
“突厥,鐵勒,自古以來,未能使其臣服,陛下天威,得其臣服。請皆置於河北,分立酋長,領其部落,則可永保無虞也。”禮部侍郎李百藥聽了顏師古的話點了點頭,後又搖了搖頭,他端端袖子,上來奏道:
“突厥雖雲一國,但以種族區分,各有酋首。今宜就其離散,各遣還本部,置其君長,互不臣服。國分則弱而易製,勢均力敵,則難相併吞。各自保全則不能與中原抗衡。我認為應在定襄置都護府,作為統馭,才是安邊長策。”
夏州都督竇靜來自基層,最了解突厥人,上來奏道:“戎狄之性,有如禽獸,不可以以刑法威,不可以以仁義教,況彼首丘之情,未易忘也。置之中國,有損無益,恐一旦生變,犯我王略。不如因其破亡之餘,施以望外之恩,假以王侯之號,妻以宗室之女,分其土地,析其部落,使其權弱勢分,易為羈製,這樣才能使其常為藩臣,永保我邊塞。”中書令溫彥博綜合各人的意見,提出自己的安置辦法,他上前奏道:
“徙突厥於兗豫之間,離其本土,有違物性,非函育之道。若驅逐塞外,也非王道所為,請按東漢光武帝故事,置降匈奴於塞下,全其部落,順其風俗,以實空虛之地,使為中國之拱衛。”溫彥博的意見比較全麵,兼顧其它,切實可行,太宗點點頭,剛要開口說話表示認可,秘書監魏徵出班,勃然奏道:“突厥世為寇盜,與中國尋仇不已,今幸得破亡,陛下因他降附,不忍盡誅,自宜縱歸故土,斷不可留居中國,從來戎狄無信,人麵獸心,弱即請服,強即叛亂。今降眾不下十萬,數年以後,繁息倍多,必為心腹大患,試想西晉初年,諸胡與民雜居內地,郭欽江統,皆勸武帝驅出塞外,以杜亂源,武帝不從,沿至二十年後,伊洛一帶,遂至陸沉。往事可為明鑑,奈何不成?”溫彥博堅持己見,毫不理睬魏徵“夷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論斷,辯駁道:
“不然,天子於四夷,若地養萬物,覆載全安之,今突厥破滅,餘種歸命,不哀憐而棄之,非天地蒙覆之義,而有阻四夷之嫌。臣謂處以河南,蓋死而生之,亡而存之,彼世將懷德,何叛之為?”
魏徵也覺出自己主張的狹隘、片麵性,但仍堅持說:
“看問題要看實際,不是德化不德化的問題。永嘉之亂,前車可鑑,陛下必用彥博言,遣居河南,所謂養虎自貽患也。”
溫彥博繼續闡明道:“聖人之道無不通,故曰‘有教無類’,彼創殘之餘,以窮歸我,我援護之,收處內地,將教以禮法,職以耕安,教以禮義,數年後盡為吾國赤子,又復簡選酋長,令入宿衛,彼等畏威懷德,趨承恐後,有什麽後患呢?”
以往太宗對魏徵的諍諫,無不言聽計從,但這次卻沒有認可魏徵的主張。權衡利弊,擇善而從,太宗對群臣說:
“朕不是晉武帝,也決不會養獸為患。‘分期部落,變其風俗’,是強製民族同化,於理於情不符。朕以為溫愛卿安置突厥的方法是切實可行的,決定予以採納!”
魏徵見太宗已偏向溫彥博,料難挽回,再想想自己的諫言於理於德也站不住腳,於是退到一邊默然不語,不再強諫了。
禦前會議確定了小部突厥降眾遷居內地,其餘仍居原處。同時確定在原突利轄區的東起幽州西至靈州一帶,設置順、祏、化、長四州都督府。把頡利過去轄區置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雲中都督府,分統降眾。
為了體現“綏之以德”、“愛之如一”的德化政策,在行政管理方麵,原則上任命本族首領為都督或刺史。因此詔封突利為右衛大將軍、北平郡王,職任順州都督,封協助擒拿頡利的蘇尼失為懷德郡王、職任北寧州都督,封阿史那思摩為北開州都督……
且說突利既為順州都督,乃受命辭行,太宗專門擺了宮宴,為其送行。參加者除突利之外,還有淮安王、長孫無忌、房玄齡、蕭瑀等幾位大臣。
席間,太宗回憶起當年便橋之盟,想到如今擒頡利,滅突厥,不禁感慨萬千,他語重心長地告誡突利說:
“爾祖啟民,避難奔隋,隋立為大可汗,奄有北荒,爾父始畢,反為隋患,天道不容,乃使爾亂亡至此。朕本立爾為可汗,因念啟民故事,可為寒心,是以幡然變計。今命爾都督順州,爾應善守中國法律,毋得侵掠,不但使中國久安,亦使爾宗族永保呢。”太宗話裏有安慰也有些許威脅,突利是實誠人,頻頻點頭稱是,末了,突利眼巴巴地對太宗說:“想求陛下一件事。”
“好!”太上皇一揮手,“明日我好好地喝幾盅,樂嗬樂嗬,可老長時間沒有值得高興的事了。”
第二天上午,淩煙閣裏一派喜慶的氣氛,禦膳房使出拿手絕技,什麽豹胎、鯉尾、鶚炙、猩唇、熊掌、酥酪蟬(羊脂)等八珍一應俱全,都用精美的牙盤裝著。參加宴會的隻有十來人,有太上皇的兩個妃子、任城王李道宗、以及好作詩的長廣公主等人,再就是太宗帶來的長孫無忌等幾位大臣。魏徵雖是剛直不阿的諫臣,此次宮宴,魏徵也難掩興致,特地帶來他親自釀造的名為“醽醁”、“翠濤”的兩種酒。
此次宮廷宴飲,為慶賀勝利而開心取樂,太上皇特指定聰悟的長廣公主為酒使。
一個小型的音樂班子在殿旁演奏著,隨著鏗鏘而又悠揚的琵琶聲,大家開始舉杯,紛紛為太上皇祝壽。同時祝賀大唐終於征服了不可一世的東突厥。
魏徵釀的酒置於罐中貯藏,十年都不會壞掉,自然酒精很烈,但味道極佳,飲之四體融融,大家高興起來,包括太上皇都你一杯我一杯地飲著,一會兒便覺醉意襲來,長廣公主打趣地對弟弟太宗皇帝說:
“魏徵酒香,皇上何不乘醉作詩,以賜魏徵。”
“你是酒使,朕不敢違你。”太宗說著,沉吟了一下,手打起拍子,吟出一首詩來——
醽醁勝玉蘭,
翠濤過玉薤。
千日醉不醒,
十年味不敗。
也不管這詩作得好不好,大家齊聲叫好。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天也不早了,酒也喝得差不多了,太上皇李淵搖搖晃晃站起來,走過去拿過樂工手中的琵琶,輕撥慢挑彈將起來,想不到太上皇還有這一手,大家興奮地連聲叫好,拍起巴掌。這時,太宗也乘著酒勁起身離座,和著琴聲跳起舞來……”悠揚的旋律,美好的時光,兩代皇帝共樂的不同尋常的場景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公卿、妃子、公主們輪番上前,奉酒為太上皇祝壽。自早至晚,大家樂此不疲,流連忘返,直飲到深夜,方才散席。
東突厥既已滅亡,餘眾或入西域,或北附薛延陀,而來降唐者尚有十餘萬口,怎樣安置這些降唐的人,成了當前第一大問題。為此,太宗專門在太極殿召開禦前會議,討論一個妥善的解決辦法。參加會議的人很多,除朝臣外,還有一些來京辦事的都督。大家議論紛紛,各抒己見,多數人認為:突厥擾中原已久,今幸而破亡,非慕義自歸,可悉數遷到兗、豫之地空閑地帶,使習耕織,這樣百萬之虜,可化為胡人,由是中國有加戶,而漠北遂空也。中書侍郎顏師古不同意在兗、豫之地安插,他說:
“突厥,鐵勒,自古以來,未能使其臣服,陛下天威,得其臣服。請皆置於河北,分立酋長,領其部落,則可永保無虞也。”禮部侍郎李百藥聽了顏師古的話點了點頭,後又搖了搖頭,他端端袖子,上來奏道:
“突厥雖雲一國,但以種族區分,各有酋首。今宜就其離散,各遣還本部,置其君長,互不臣服。國分則弱而易製,勢均力敵,則難相併吞。各自保全則不能與中原抗衡。我認為應在定襄置都護府,作為統馭,才是安邊長策。”
夏州都督竇靜來自基層,最了解突厥人,上來奏道:“戎狄之性,有如禽獸,不可以以刑法威,不可以以仁義教,況彼首丘之情,未易忘也。置之中國,有損無益,恐一旦生變,犯我王略。不如因其破亡之餘,施以望外之恩,假以王侯之號,妻以宗室之女,分其土地,析其部落,使其權弱勢分,易為羈製,這樣才能使其常為藩臣,永保我邊塞。”中書令溫彥博綜合各人的意見,提出自己的安置辦法,他上前奏道:
“徙突厥於兗豫之間,離其本土,有違物性,非函育之道。若驅逐塞外,也非王道所為,請按東漢光武帝故事,置降匈奴於塞下,全其部落,順其風俗,以實空虛之地,使為中國之拱衛。”溫彥博的意見比較全麵,兼顧其它,切實可行,太宗點點頭,剛要開口說話表示認可,秘書監魏徵出班,勃然奏道:“突厥世為寇盜,與中國尋仇不已,今幸得破亡,陛下因他降附,不忍盡誅,自宜縱歸故土,斷不可留居中國,從來戎狄無信,人麵獸心,弱即請服,強即叛亂。今降眾不下十萬,數年以後,繁息倍多,必為心腹大患,試想西晉初年,諸胡與民雜居內地,郭欽江統,皆勸武帝驅出塞外,以杜亂源,武帝不從,沿至二十年後,伊洛一帶,遂至陸沉。往事可為明鑑,奈何不成?”溫彥博堅持己見,毫不理睬魏徵“夷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論斷,辯駁道:
“不然,天子於四夷,若地養萬物,覆載全安之,今突厥破滅,餘種歸命,不哀憐而棄之,非天地蒙覆之義,而有阻四夷之嫌。臣謂處以河南,蓋死而生之,亡而存之,彼世將懷德,何叛之為?”
魏徵也覺出自己主張的狹隘、片麵性,但仍堅持說:
“看問題要看實際,不是德化不德化的問題。永嘉之亂,前車可鑑,陛下必用彥博言,遣居河南,所謂養虎自貽患也。”
溫彥博繼續闡明道:“聖人之道無不通,故曰‘有教無類’,彼創殘之餘,以窮歸我,我援護之,收處內地,將教以禮法,職以耕安,教以禮義,數年後盡為吾國赤子,又復簡選酋長,令入宿衛,彼等畏威懷德,趨承恐後,有什麽後患呢?”
以往太宗對魏徵的諍諫,無不言聽計從,但這次卻沒有認可魏徵的主張。權衡利弊,擇善而從,太宗對群臣說:
“朕不是晉武帝,也決不會養獸為患。‘分期部落,變其風俗’,是強製民族同化,於理於情不符。朕以為溫愛卿安置突厥的方法是切實可行的,決定予以採納!”
魏徵見太宗已偏向溫彥博,料難挽回,再想想自己的諫言於理於德也站不住腳,於是退到一邊默然不語,不再強諫了。
禦前會議確定了小部突厥降眾遷居內地,其餘仍居原處。同時確定在原突利轄區的東起幽州西至靈州一帶,設置順、祏、化、長四州都督府。把頡利過去轄區置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雲中都督府,分統降眾。
為了體現“綏之以德”、“愛之如一”的德化政策,在行政管理方麵,原則上任命本族首領為都督或刺史。因此詔封突利為右衛大將軍、北平郡王,職任順州都督,封協助擒拿頡利的蘇尼失為懷德郡王、職任北寧州都督,封阿史那思摩為北開州都督……
且說突利既為順州都督,乃受命辭行,太宗專門擺了宮宴,為其送行。參加者除突利之外,還有淮安王、長孫無忌、房玄齡、蕭瑀等幾位大臣。
席間,太宗回憶起當年便橋之盟,想到如今擒頡利,滅突厥,不禁感慨萬千,他語重心長地告誡突利說:
“爾祖啟民,避難奔隋,隋立為大可汗,奄有北荒,爾父始畢,反為隋患,天道不容,乃使爾亂亡至此。朕本立爾為可汗,因念啟民故事,可為寒心,是以幡然變計。今命爾都督順州,爾應善守中國法律,毋得侵掠,不但使中國久安,亦使爾宗族永保呢。”太宗話裏有安慰也有些許威脅,突利是實誠人,頻頻點頭稱是,末了,突利眼巴巴地對太宗說:“想求陛下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