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這個時候,孔子已經癡迷於天命了,因此開始津津樂道。什麽仁啊德啊都已經跑去九天雲外,專注於論道了。到了這個時候,孔子開始崇拜老子,自己也成為了道家。
孔子論道,都在晚年。
20.1(2.4)★★
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誌於學習;三十歲有了自己的事業;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解析】雖然講述的是自己從十五到七十的心路歷程,可是總結是在七十之後作出的。所以,這是孔子在七十之後的想法。孔子的思想,一向是不講天命的。到了晚年,孔子開始講道,講天命。這裏說到五十而知天命,其實不然,最多是孔子過了五十歲而不得不正視現實而已。
為什麽到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因為這個時候孔子已經不關心眼前的事情了,已經對人間沒有欲求了。
孔子老之將至,回首過去,也是充滿了無奈。無奈之餘,也隻好說說天命。
【現實解說】中國的老人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常常會說:“我老了,無所謂了。”不同的年齡,人的想法是不一樣的。
20.2(4.8)★★★★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孔子說:“早晨了解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解析】這一段話常常被人們所引用。孔子所說的道究竟指什麽,指儒家的那套東西,還是指道家的道?當然是道家的道。儒家的東西是學來考公務員的,學了這些東西怎麽能去死?道家的道是講天地運行的規律,人是超然物外的,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人存在都一個樣,所以死就死了,沒什麽所謂。
【現實解說】除了道,還有什麽能夠讓人慷慨赴死的?這個問題確實值得令人深思。
20.3(4.9)
子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文】孔子說:“士有誌於道,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
【解析】士誌於道也有可能是“士誌於仁”的誤寫,如果是這樣,這句話就不是孔子晚年所說了。在孔老師看來,不管誌於什麽,都應該不以窮困為恥。不過,孔老師還是蠻講究衣食的品位的。
不知道顏回要是活著的話,會不會跟老師學道。
【現實解說】無話可說。
20.4(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我於老彭。”
【譯文】孔子說:“隻闡述而不創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東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解析】老彭是誰?老子和彭祖?或者就是彭祖。總之,都是道家人物。到了晚年,孔子越來越嚮往老子、彭祖等人的境界,對於世事不再關心,而是信而好古了。
整段話,就是個道家。
【現實解說】不是對現實極度失望,大概不會當道家吧。
20.5(7.6)★★★★
子曰:“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譯文】孔子說:“以道為誌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精熟於六藝。”
【解析】孔子一生在講禮樂仁德,但是到了最後,發現要以道為誌向,仁德都不過是輔助工具,周禮什麽都不是了。
不知道這是孔子的升華還是絕望。顏回要是活著,恐怕要驚呼:“哇塞,那我不是白學了嗎?”
道德仁藝,孔子在講道德了。
【現實解說】為了我們的遠大理想,大家奮勇前進。
20.6(7.17)★★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譯文】孔子說:“借給我幾年時間,如果五十歲就學習《易》,我便可以沒有大的過錯了。”
【解析】加,通假,是借的意思。孔子的意思,是研究《周易》研究晚了,如果五十歲就開始研究,那就知道天命了,就不會走這麽多彎路了,就不會周遊列國浪費青春了。
到了這個時候,孔子完全在講天命。
【現實解說】《周易》是個好東西,據說算命很靈。但是,真正的高手不多,騙子比較多。如果找不到可靠的人,最好就不要算,因為萬一算得不好,影響情緒。
20.7(9.1)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譯文】孔子很少談到利益,卻贊成天命和仁德。
【解析】記載這段話的學生一定是很晚入學的,孔子不言利,這個沒問題,可是孔子早年是言利的。講命講仁,是在孔子的晚年,講命為主,講仁為輔。
【現實解說】天命這東西,信則有,不信則無。最好的辦法是,行動之前,認為自己命中能成功;行動失敗之後,認為失敗是天註定。前者是給自己打氣,後者是自我安慰。如果以為什麽都是天註定,從而什麽都不去做,這種人真是註定受窮的。
20.8(9.14)★★★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譯文】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說:“那裏非常落後閉塞,不開化,怎麽能住呢?”孔子說:“有君子去居住,就不閉塞落後了。”
【解析】孔子這是要向老子學習,老子去了西邊,孔子就準備去九夷。連“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這話,聽起來也像是老子的口氣。這時候,孔子跟老子有什麽區別呢?區別是:老子去了,而孔子沒去。
孔子想要離家遠走,去荒蠻的無人知道的地方。可是,他畢竟沒有達到老子的高度,所以也就僅僅是想想而已,說說而已,並沒有行動的勇氣。或者說,孔子的道,還殘留了儒家的成分。
【現實解說】現在的九夷可不陋了,整個綠卡可費勁了。
20.9(14.35)★★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譯文】孔子說:“沒有人了解我啊!”子貢說:“怎麽能說沒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說:“我不埋怨天,也不責備人,下學禮樂而上達天命,了解我的隻有天吧!”
【解析】孔子不怨天,卻說天才了解我。天既然了解你,為什麽不給你施展的機會?那麽,是天認為你不行?還是天瞎了眼。所以,這段話裏,孔子是自相矛盾的。說來說去,是怨天但是認命的。
孔子暮年,這很可能是子路死之後,子貢前來陪伴老師期間兩人的對話,所以充滿了無奈。
怨天尤人,這個成語出於這裏。
【現實解說】不怨天不尤人,認命。
20.10(14.36)
公伯寮訴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誌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孔子論道,都在晚年。
20.1(2.4)★★
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誌於學習;三十歲有了自己的事業;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解析】雖然講述的是自己從十五到七十的心路歷程,可是總結是在七十之後作出的。所以,這是孔子在七十之後的想法。孔子的思想,一向是不講天命的。到了晚年,孔子開始講道,講天命。這裏說到五十而知天命,其實不然,最多是孔子過了五十歲而不得不正視現實而已。
為什麽到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因為這個時候孔子已經不關心眼前的事情了,已經對人間沒有欲求了。
孔子老之將至,回首過去,也是充滿了無奈。無奈之餘,也隻好說說天命。
【現實解說】中國的老人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常常會說:“我老了,無所謂了。”不同的年齡,人的想法是不一樣的。
20.2(4.8)★★★★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孔子說:“早晨了解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解析】這一段話常常被人們所引用。孔子所說的道究竟指什麽,指儒家的那套東西,還是指道家的道?當然是道家的道。儒家的東西是學來考公務員的,學了這些東西怎麽能去死?道家的道是講天地運行的規律,人是超然物外的,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人存在都一個樣,所以死就死了,沒什麽所謂。
【現實解說】除了道,還有什麽能夠讓人慷慨赴死的?這個問題確實值得令人深思。
20.3(4.9)
子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文】孔子說:“士有誌於道,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
【解析】士誌於道也有可能是“士誌於仁”的誤寫,如果是這樣,這句話就不是孔子晚年所說了。在孔老師看來,不管誌於什麽,都應該不以窮困為恥。不過,孔老師還是蠻講究衣食的品位的。
不知道顏回要是活著的話,會不會跟老師學道。
【現實解說】無話可說。
20.4(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我於老彭。”
【譯文】孔子說:“隻闡述而不創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東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解析】老彭是誰?老子和彭祖?或者就是彭祖。總之,都是道家人物。到了晚年,孔子越來越嚮往老子、彭祖等人的境界,對於世事不再關心,而是信而好古了。
整段話,就是個道家。
【現實解說】不是對現實極度失望,大概不會當道家吧。
20.5(7.6)★★★★
子曰:“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譯文】孔子說:“以道為誌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精熟於六藝。”
【解析】孔子一生在講禮樂仁德,但是到了最後,發現要以道為誌向,仁德都不過是輔助工具,周禮什麽都不是了。
不知道這是孔子的升華還是絕望。顏回要是活著,恐怕要驚呼:“哇塞,那我不是白學了嗎?”
道德仁藝,孔子在講道德了。
【現實解說】為了我們的遠大理想,大家奮勇前進。
20.6(7.17)★★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譯文】孔子說:“借給我幾年時間,如果五十歲就學習《易》,我便可以沒有大的過錯了。”
【解析】加,通假,是借的意思。孔子的意思,是研究《周易》研究晚了,如果五十歲就開始研究,那就知道天命了,就不會走這麽多彎路了,就不會周遊列國浪費青春了。
到了這個時候,孔子完全在講天命。
【現實解說】《周易》是個好東西,據說算命很靈。但是,真正的高手不多,騙子比較多。如果找不到可靠的人,最好就不要算,因為萬一算得不好,影響情緒。
20.7(9.1)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譯文】孔子很少談到利益,卻贊成天命和仁德。
【解析】記載這段話的學生一定是很晚入學的,孔子不言利,這個沒問題,可是孔子早年是言利的。講命講仁,是在孔子的晚年,講命為主,講仁為輔。
【現實解說】天命這東西,信則有,不信則無。最好的辦法是,行動之前,認為自己命中能成功;行動失敗之後,認為失敗是天註定。前者是給自己打氣,後者是自我安慰。如果以為什麽都是天註定,從而什麽都不去做,這種人真是註定受窮的。
20.8(9.14)★★★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譯文】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說:“那裏非常落後閉塞,不開化,怎麽能住呢?”孔子說:“有君子去居住,就不閉塞落後了。”
【解析】孔子這是要向老子學習,老子去了西邊,孔子就準備去九夷。連“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這話,聽起來也像是老子的口氣。這時候,孔子跟老子有什麽區別呢?區別是:老子去了,而孔子沒去。
孔子想要離家遠走,去荒蠻的無人知道的地方。可是,他畢竟沒有達到老子的高度,所以也就僅僅是想想而已,說說而已,並沒有行動的勇氣。或者說,孔子的道,還殘留了儒家的成分。
【現實解說】現在的九夷可不陋了,整個綠卡可費勁了。
20.9(14.35)★★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譯文】孔子說:“沒有人了解我啊!”子貢說:“怎麽能說沒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說:“我不埋怨天,也不責備人,下學禮樂而上達天命,了解我的隻有天吧!”
【解析】孔子不怨天,卻說天才了解我。天既然了解你,為什麽不給你施展的機會?那麽,是天認為你不行?還是天瞎了眼。所以,這段話裏,孔子是自相矛盾的。說來說去,是怨天但是認命的。
孔子暮年,這很可能是子路死之後,子貢前來陪伴老師期間兩人的對話,所以充滿了無奈。
怨天尤人,這個成語出於這裏。
【現實解說】不怨天不尤人,認命。
20.10(14.36)
公伯寮訴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誌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