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論語(出書版)》作者:賈誌剛【完結】
內容簡介
《說論語》是著名作家賈誌剛繼係列暢銷書《說春秋》之後最新著作。《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他言行的記錄,孔子是一個誌向高遠、命運坎坷的仁者,也是一個富有心靈能量,不談神論鬼的智者。更是一個誨人不倦、有教無類的學者。因此該書立足於還原《論語》教人為人處世、治學齊家的思想和方法,用現代的語言對儒家經典進行解讀,從人文關懷的角度,重新詮釋何謂中庸之德與仁愛之道。
作者簡介
賈誌剛,著名作家、體育評論員,著有暢銷書係列《說春秋》七部、長篇小說《副處長》等,現居深圳。
【將分享完結好看的恐怖靈異小說以及懸疑推理小說等,】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前言
《論語》該怎麽讀?
關於《論語》的解讀,有史以來成百上千的版本,但是解讀來解讀去,無外乎“說文解字”四個大字。
《論語》當然是經典,經典的著作意味著其中所展現的雖然是特定的時代,但是道理所適用的是所有的時代,特別是現代。許多人口吐蓮花,將《論語》說得天花亂墜。仔細看看,不過是東拉西扯,牽強附會。譬如一朵花,他(她)能引申出多麽美好的解說;但是給他(她)一坨牛糞,他(她)也能解說得同樣美麗。也就是說,他(她)的解說,其實與《論語》沒有關係。
《論語》從形式上來說,就是一部“微博”語錄的集合。看似章句之間零亂紛雜,多無聯繫。可是,如果你了解每段話的背景,你也就知道了每段話的真實含義。
所以,解讀《論語》,卻不了解春秋的歷史,不了解孔子的身世,不了解孔子與弟子們的性格以及他們之間微妙的關係,那就隻能是說文解字了。最終就是姑妄言之,謬之千裏。譬如,“不踐跡,亦不入於室”、“鄉願,德之賊也”等等都被解說得雲裏霧裏,不知所雲,而類似的例子實在太多。
如果你真的讀懂了《論語》,你會發現《論語》所說的簡直就是現實社會,《論語》中的許多道理是多麽真切地體現在我們的身邊。
舉一個最簡單最直接的例子。
《論語》是誰編撰的?公認是曾參的弟子。雖然整部《論語》比較雜亂,可是學問就在雜亂之中。
《論語》中,人物的出場順序很有講究,越靠前當然越重要。第一個出場的毫無疑問是孔子,之後的順序是有若、曾參、子夏和子貢,第一篇隻有他們五人的語錄。看出什麽來了嗎?有若,孔子學校的時任校長;曾參,孔子學校的時任教務主任、博士生導師;子夏,當時天下第一強國魏國的黨校校長;子貢,時任中國首富、孔子學校主贊助商。看見附著在他們身上的關鍵詞了嗎?“縣官”、“現管”、權力、金錢。這與當今社會有什麽區別嗎?有的,順序不同。但是,內容一樣。譬如春節晚會,坐在現場前排的都是這四個關鍵詞。
《論語》的內涵究竟是什麽?我們學了幾千年的《論語》,學什麽?有的人在電視上講得頭頭是道,可是我們記住了什麽?
《論語》上最重要也是被使用最多的兩個概念,一個是“仁”,一個是“德”。那麽,什麽是“仁”,什麽是“德”?兩千多年來,沒有人解釋這兩個字,我們一直被忽悠,老百姓一直被這兩個似是而非、萬能萬全、無所不在的兩個概念忽悠著。
可是,在《論語》中,“仁”“德”的概念是清晰的,是摸得著看得見的,是現實的。
什麽是仁?孔子在《論語》中給了若幹個答案,每個提問者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樣。但是,當你把所有的答案提升起來,合併在一起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仁”就是人際關係的技巧,換言之,就是現在常說的“情商”。當然,孔子晚年老年癡呆之後,“仁”被神秘化模糊化,這是後話。
情商,《論語》教你提升情商,是不是很實用很現實?人類社會,情商永遠重要。
“德”是什麽?李零先生的定義很好,“德”就是自律。那麽,什麽是“德政”,德政就是自律之政,就是統治者克製自己的私慾,不折騰老百姓。我們現在常說“以德治國”,很多人以為是用道德來教化老百姓,其實不是,“以德治國”就是領導階層率先垂範,老百姓自然也就有樣學樣了。舉個例子,譬如號召市民乘坐公共運輸,市長如果上下班乘坐地鐵,這就叫以德治國;否則,就是忽悠老百姓。
孔子為什麽要不厭其煩地講“德”和“仁”呢?因為當時的統治者缺德,也因為人際關係非常重要。
《論語》中,本身就為大家展示了孔子與弟子之間、弟子與弟子之間的人際關係,同樣是錯綜複雜勾心鬥角,與現代沒有區別。
譬如,孔子與子貢之間從鬥爭到親密師徒的過程,孔子與子張之間從親密到疏遠的過程,孔子對宰我從欣賞到厭惡的過程,以及弟子們之間的各種關係,譬如子夏與子張子遊之間的互相攻擊,譬如子張總是與師兄弟們搞不好關係等等。
孔子告訴了大家許多做人的道理,也就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道理。我們不僅僅要從孔子的話中學到知識,更要從每個人的身上看到經驗和教訓。子貢為什麽到哪裏都受歡迎,冉有為什麽當官非常成功,子夏為什麽開創學術新紀元,顏回為什麽悽慘而終,子張為什麽沒有朋友等等。
趙普曾經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可以理解為胡說八道。可是,學好了《論語》,是可以做一個適應社會的人的。
孔子是聖人嗎?隨便,這不重要。李零先生說孔子是“喪家狗”,這也沒錯,老夫子自己也這樣說。
《論語》都是有價值的東西嗎?或者說,孔子的話都是正確的嗎?不可能。永遠正確就是從不正確。
《論語》的順序是混亂的,這種混亂很可能是刻意的。李零先生曾經有過重新排序的想法,可惜他放棄了。現在,筆者按照時間、人物、概念等線索重拍了《論語》的篇章順序,於是,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思想的變化過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個人的命運變化,可以清楚地看到概念內涵的變化。於是,也就能很容易分辨孔子的什麽話是精髓,什麽話是垃圾。
孔子是儒家嗎?是的。但是並不僅僅是儒家。孔子初期是儒家,崇拜周公,之後成為儒法家,對管仲子產這樣的法家非常崇拜,最終,孔子成為了道家,老子是他的偶像。所以,孔子一開始講周禮、之後講仁德,晚年講道講天命。
孔子的為人非常睿智,也很現實,懂得變通。孔子大多數的言論充滿智慧,非常有價值。可是,自然規律無法抗拒,孔子晚年之時老年癡呆症狀明顯,狹隘偏執多疑,這個時候喜歡罵人抱怨,所以這時候的言論基本沒有價值,如果去照背照做,不如不學。
內容簡介
《說論語》是著名作家賈誌剛繼係列暢銷書《說春秋》之後最新著作。《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他言行的記錄,孔子是一個誌向高遠、命運坎坷的仁者,也是一個富有心靈能量,不談神論鬼的智者。更是一個誨人不倦、有教無類的學者。因此該書立足於還原《論語》教人為人處世、治學齊家的思想和方法,用現代的語言對儒家經典進行解讀,從人文關懷的角度,重新詮釋何謂中庸之德與仁愛之道。
作者簡介
賈誌剛,著名作家、體育評論員,著有暢銷書係列《說春秋》七部、長篇小說《副處長》等,現居深圳。
【將分享完結好看的恐怖靈異小說以及懸疑推理小說等,】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前言
《論語》該怎麽讀?
關於《論語》的解讀,有史以來成百上千的版本,但是解讀來解讀去,無外乎“說文解字”四個大字。
《論語》當然是經典,經典的著作意味著其中所展現的雖然是特定的時代,但是道理所適用的是所有的時代,特別是現代。許多人口吐蓮花,將《論語》說得天花亂墜。仔細看看,不過是東拉西扯,牽強附會。譬如一朵花,他(她)能引申出多麽美好的解說;但是給他(她)一坨牛糞,他(她)也能解說得同樣美麗。也就是說,他(她)的解說,其實與《論語》沒有關係。
《論語》從形式上來說,就是一部“微博”語錄的集合。看似章句之間零亂紛雜,多無聯繫。可是,如果你了解每段話的背景,你也就知道了每段話的真實含義。
所以,解讀《論語》,卻不了解春秋的歷史,不了解孔子的身世,不了解孔子與弟子們的性格以及他們之間微妙的關係,那就隻能是說文解字了。最終就是姑妄言之,謬之千裏。譬如,“不踐跡,亦不入於室”、“鄉願,德之賊也”等等都被解說得雲裏霧裏,不知所雲,而類似的例子實在太多。
如果你真的讀懂了《論語》,你會發現《論語》所說的簡直就是現實社會,《論語》中的許多道理是多麽真切地體現在我們的身邊。
舉一個最簡單最直接的例子。
《論語》是誰編撰的?公認是曾參的弟子。雖然整部《論語》比較雜亂,可是學問就在雜亂之中。
《論語》中,人物的出場順序很有講究,越靠前當然越重要。第一個出場的毫無疑問是孔子,之後的順序是有若、曾參、子夏和子貢,第一篇隻有他們五人的語錄。看出什麽來了嗎?有若,孔子學校的時任校長;曾參,孔子學校的時任教務主任、博士生導師;子夏,當時天下第一強國魏國的黨校校長;子貢,時任中國首富、孔子學校主贊助商。看見附著在他們身上的關鍵詞了嗎?“縣官”、“現管”、權力、金錢。這與當今社會有什麽區別嗎?有的,順序不同。但是,內容一樣。譬如春節晚會,坐在現場前排的都是這四個關鍵詞。
《論語》的內涵究竟是什麽?我們學了幾千年的《論語》,學什麽?有的人在電視上講得頭頭是道,可是我們記住了什麽?
《論語》上最重要也是被使用最多的兩個概念,一個是“仁”,一個是“德”。那麽,什麽是“仁”,什麽是“德”?兩千多年來,沒有人解釋這兩個字,我們一直被忽悠,老百姓一直被這兩個似是而非、萬能萬全、無所不在的兩個概念忽悠著。
可是,在《論語》中,“仁”“德”的概念是清晰的,是摸得著看得見的,是現實的。
什麽是仁?孔子在《論語》中給了若幹個答案,每個提問者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樣。但是,當你把所有的答案提升起來,合併在一起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仁”就是人際關係的技巧,換言之,就是現在常說的“情商”。當然,孔子晚年老年癡呆之後,“仁”被神秘化模糊化,這是後話。
情商,《論語》教你提升情商,是不是很實用很現實?人類社會,情商永遠重要。
“德”是什麽?李零先生的定義很好,“德”就是自律。那麽,什麽是“德政”,德政就是自律之政,就是統治者克製自己的私慾,不折騰老百姓。我們現在常說“以德治國”,很多人以為是用道德來教化老百姓,其實不是,“以德治國”就是領導階層率先垂範,老百姓自然也就有樣學樣了。舉個例子,譬如號召市民乘坐公共運輸,市長如果上下班乘坐地鐵,這就叫以德治國;否則,就是忽悠老百姓。
孔子為什麽要不厭其煩地講“德”和“仁”呢?因為當時的統治者缺德,也因為人際關係非常重要。
《論語》中,本身就為大家展示了孔子與弟子之間、弟子與弟子之間的人際關係,同樣是錯綜複雜勾心鬥角,與現代沒有區別。
譬如,孔子與子貢之間從鬥爭到親密師徒的過程,孔子與子張之間從親密到疏遠的過程,孔子對宰我從欣賞到厭惡的過程,以及弟子們之間的各種關係,譬如子夏與子張子遊之間的互相攻擊,譬如子張總是與師兄弟們搞不好關係等等。
孔子告訴了大家許多做人的道理,也就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道理。我們不僅僅要從孔子的話中學到知識,更要從每個人的身上看到經驗和教訓。子貢為什麽到哪裏都受歡迎,冉有為什麽當官非常成功,子夏為什麽開創學術新紀元,顏回為什麽悽慘而終,子張為什麽沒有朋友等等。
趙普曾經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可以理解為胡說八道。可是,學好了《論語》,是可以做一個適應社會的人的。
孔子是聖人嗎?隨便,這不重要。李零先生說孔子是“喪家狗”,這也沒錯,老夫子自己也這樣說。
《論語》都是有價值的東西嗎?或者說,孔子的話都是正確的嗎?不可能。永遠正確就是從不正確。
《論語》的順序是混亂的,這種混亂很可能是刻意的。李零先生曾經有過重新排序的想法,可惜他放棄了。現在,筆者按照時間、人物、概念等線索重拍了《論語》的篇章順序,於是,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思想的變化過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個人的命運變化,可以清楚地看到概念內涵的變化。於是,也就能很容易分辨孔子的什麽話是精髓,什麽話是垃圾。
孔子是儒家嗎?是的。但是並不僅僅是儒家。孔子初期是儒家,崇拜周公,之後成為儒法家,對管仲子產這樣的法家非常崇拜,最終,孔子成為了道家,老子是他的偶像。所以,孔子一開始講周禮、之後講仁德,晚年講道講天命。
孔子的為人非常睿智,也很現實,懂得變通。孔子大多數的言論充滿智慧,非常有價值。可是,自然規律無法抗拒,孔子晚年之時老年癡呆症狀明顯,狹隘偏執多疑,這個時候喜歡罵人抱怨,所以這時候的言論基本沒有價值,如果去照背照做,不如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