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頁
光武皇帝之劉秀的秀:嗜血的皇冠 作者:曹三公子/曹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你不是我的賊臣亂子,隻是你身邊的人希求富貴,這才蠱惑你稱帝,所以我並不怪你。你已經上了年紀,來日無多,妻子又弱小,要早作決斷,迷途知返,以免日後追悔莫及。天下神器,不可力爭,你可得仔細想想清楚。
書末,劉秀大筆一揮,署名“公孫皇帝”。又將此書抄錄數百千份,傳播於國中,以闢謠言,正視聽。
劉秀和公孫述的這一場辯論,在今天看來,或許頗為可笑,所謂的讖書,大抵是一種封建迷信,不足為訓,而這兩個人卻一本正經地奉為真理,各自在讖書中熟練地尋章摘句,力求駁倒對方,占據道德和輿論的製高點,從而證明自己比對方更加根正苗紅,更加有資格代表天意。
在當時全民狂熱地迷信讖書的社會大環境之下,這場辯論無疑是極其嚴肅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在感覺其可笑之時,卻又不免覺得淒涼。我們往往並不能真的以史為鑑,相似的一幕仍會重複上演,究其原因,或許迷信的對象已然不同,而迷信本身卻並未從本質上改變。
公孫述接到劉秀之書,無心作答,隻是黯然神傷,他知道,他又輸了一仗。
【no.4 擇帥】
劉秀稱帝之時,年僅三十歲,如饑似渴。公孫述稱帝之時,卻是年近花甲,日之將暮。人一旦上了年紀,心態難免保守,在幾次軍事嚐試均告失敗之後,公孫述很快便蕭條下來,少不入川,老不離蜀,既然去日無多,不如索性偏安蜀地,享受天子之樂。
公孫述諳熟皇室製度,稱帝之後,出入法駕,鸞旗旄騎,陳置陛戟,皇帝派頭十足。然而辦起事來,卻依然是一副做清水縣縣長時的小吏嘴臉,察於細節,苛刻深究,擅用誅殺。又性喜折騰,動輒便給郡縣和官職胡亂改名,廢銅錢,鑄鐵錢,貨幣不行,百姓苦之。
公孫述立兩個兒子為王,食犍為、廣漢各數縣。群臣上諫阻止,道:“成敗尚未可知,戎士暴露而先王愛子,示無大誌也!”公孫述不聽。朝中大權,也都掌握在公孫述家族手中,外姓不得重用,由此大臣皆怨。
公孫述做了九年的安樂天子,到了建武九年,隗囂敗亡,公孫述這才如夢方醒,寒意陡起。不知不覺之間,他竟然已經成了劉秀在這世上唯一的敵人。和劉秀爭奪天下已經不現實,他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他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禦敵於國門之外,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公孫述於是拜隗囂降將王元為將軍,與領軍環安拒守河池,防守關中方向的進攻。又命翼江王田戎、大司徒任滿、南郡太守程汎率數萬人下江關,攻拔夷道、夷陵,據守荊門、虎牙,防止漢軍從水路入蜀。
而在劉秀這邊,隗囂一死,便迅速開始了進攻蜀國的部署。
關中大軍,以來歙為主帥,馮異、祭遵、耿弇、蓋延、馬成、劉尚等人為輔。
劉秀任命來歙為主帥,顯然經過一番深思熟慮。關中戰區,名將薈萃,堪稱全明星陣容。尤其是馮異、祭遵、耿弇、蓋延四人,此前都是威震一方的帥才——馮異為關中戰區主帥,剿滅赤眉軍,平定三輔;祭遵為河北戰區主帥,討滅彭寵;耿弇為青徐戰區主帥,討滅張步;蓋延為東方戰區主帥,討滅劉永。
以前敵人多,馮異等人都有機會獨當一麵,現在敵人隻剩下一個公孫述,所謂僧多粥少,大家隻能擠在一塊紮堆。
文人相輕,武將亦然。馮異四人當中,每個人都有資格擔任主帥,這也就意味著,不管劉秀選誰擔任主帥,其餘三人都未必肯服。
要想鎮住這些桀驁不馴的將領,保證大軍不起內訌,指揮如意,除了劉秀親自督陣之外,數來數去,也就隻有來歙最為適合。
和諸將相比,來歙投奔劉秀的時間相對要晚了許多,但卻隱然有後來居上之勢,尤其是略陽一戰,來歙以兩千壯士毀掉了隗囂的整條隴山防線,立下平隴之戰的頭功,諸將無不心服口服。況且,來歙又是劉秀的親表兄,平時連劉秀都敬他三分,以來歙為關中主帥,諸將自然無話可講。
來歙就任主帥之後,一麵繼續清剿隗囂餘黨,拜馬援為隴西太守,安撫隴西、天水二郡,以解除日後伐蜀的後顧之憂;一麵增選兵馬,儲積資糧,在汧縣積穀六萬斛,進討金城羌族,又斬首數千人,獲牛羊萬餘頭,穀數十萬斛。
公孫述已經孤立無援,巴蜀的麵積又隻占帝國的九分之一,兵馬未動,勝負已分,消滅公孫述,可以說隻是時間問題。盡管如此,劉秀仍然是盡遣名將上陣,意思很明顯,這是統一天下的最後一戰,打完公孫述之後,將再無大仗可打,起用這些名將,就是要往他們的功勞簿上送分,給其軍旅生涯一個完美的謝幕,然後直接保送進歷史的名人堂,也算是對他們多年戰功的一種犒賞。
然而,盡管劉秀有心成全,兩位名將卻已過早凋零,來不及享受在功勞簿上繼續刷分的福分。
先是征虜大將軍祭遵病死於軍中。祭遵為劉秀早年嫡係,一直追隨劉秀左右,劉秀聽聞祭遵之死,悲痛不已。祭遵喪車行至河南,劉秀身著素服,親往接喪,望哭哀慟;喪車入洛陽城,劉秀又在城門親迎,涕泣如雨;喪禮完畢之後,劉秀又親自拜祭,祠以太牢;下葬之時,劉秀親往送葬;下葬完畢,劉秀又親自上墳憑弔。前後五次親臨,哀榮無人能及。
劉秀追思祭遵,每當朝會,常喟嘆道:“什麽時候才能再有像祭遵這樣憂國奉公的好大臣啊。”群臣聽了,心裏都不是滋味,合著你劉秀的言外之意,我們這些大臣,就不憂國奉公了?
劉秀念叨祭遵,沒完沒了,衛尉銚期硬著頭皮勸諫道:“陛下至仁,哀念祭遵不已,群臣各懷慚懼。”意思是說,祭遵死了,你哀悼也是應該的,但是也不能老拿祭遵說事,我們這些活著的大臣,還要繼續做人,繼續討生活的呀。劉秀這才不再提起祭遵。
建武十年,馮異也病死於軍中。相比祭遵而言,馮異和劉秀的關係更加親密,然而有了銚期的勸諫在先,劉秀這次的表現便克製了許多,葬禮事宜,一切皆按列侯禮儀。
日後雲台二十八將,馮異排名第七,以馮異的功勳,這個排名明顯有些偏低。倘若馮異不曾早逝,有機會參與滅蜀之戰,其功臣排名,必當殺進三甲無疑。
再說荊州戰區這邊,一開始則是雙主帥製——吳漢和岑彭皆為主帥。吳漢官居大司馬,在所有武將中級別最高,擔任主帥自然不成問題。然而岑彭卻也不容小覷,岑彭官居征南大將軍(約略相當於南方總司令),是劉秀麾下僅有的兩位建方麵之號的戰將之一(另一位則為征西大將軍馮異),完全有資格和吳漢分庭抗禮。
公孫述遣田戎、任滿據守荊門、虎牙,吳漢和岑彭數次出擊,皆無功而返。岑彭深知,要想攻破荊門天險,光靠步兵和騎兵遠遠不夠,必須再建立一支強大的水師,於是造戰船數千艘,又從桂陽、零陵、長沙三郡調集船夫萬餘人,日夜操練。
吳漢和岑彭兩人資歷相當,戰功相當,免不了明爭暗鬥,都想獨攬荊州戰區的指揮大權。吳漢是靠步兵和騎兵起家的,見岑彭日夜訓練水軍,心中大不以為然,這萬餘名船夫,隻會劃船,又不能上陣殺敵,養著他們非但無用,而且每天還要白白消耗大量糧食,於是下令解散船夫,各回原籍。
書末,劉秀大筆一揮,署名“公孫皇帝”。又將此書抄錄數百千份,傳播於國中,以闢謠言,正視聽。
劉秀和公孫述的這一場辯論,在今天看來,或許頗為可笑,所謂的讖書,大抵是一種封建迷信,不足為訓,而這兩個人卻一本正經地奉為真理,各自在讖書中熟練地尋章摘句,力求駁倒對方,占據道德和輿論的製高點,從而證明自己比對方更加根正苗紅,更加有資格代表天意。
在當時全民狂熱地迷信讖書的社會大環境之下,這場辯論無疑是極其嚴肅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在感覺其可笑之時,卻又不免覺得淒涼。我們往往並不能真的以史為鑑,相似的一幕仍會重複上演,究其原因,或許迷信的對象已然不同,而迷信本身卻並未從本質上改變。
公孫述接到劉秀之書,無心作答,隻是黯然神傷,他知道,他又輸了一仗。
【no.4 擇帥】
劉秀稱帝之時,年僅三十歲,如饑似渴。公孫述稱帝之時,卻是年近花甲,日之將暮。人一旦上了年紀,心態難免保守,在幾次軍事嚐試均告失敗之後,公孫述很快便蕭條下來,少不入川,老不離蜀,既然去日無多,不如索性偏安蜀地,享受天子之樂。
公孫述諳熟皇室製度,稱帝之後,出入法駕,鸞旗旄騎,陳置陛戟,皇帝派頭十足。然而辦起事來,卻依然是一副做清水縣縣長時的小吏嘴臉,察於細節,苛刻深究,擅用誅殺。又性喜折騰,動輒便給郡縣和官職胡亂改名,廢銅錢,鑄鐵錢,貨幣不行,百姓苦之。
公孫述立兩個兒子為王,食犍為、廣漢各數縣。群臣上諫阻止,道:“成敗尚未可知,戎士暴露而先王愛子,示無大誌也!”公孫述不聽。朝中大權,也都掌握在公孫述家族手中,外姓不得重用,由此大臣皆怨。
公孫述做了九年的安樂天子,到了建武九年,隗囂敗亡,公孫述這才如夢方醒,寒意陡起。不知不覺之間,他竟然已經成了劉秀在這世上唯一的敵人。和劉秀爭奪天下已經不現實,他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他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禦敵於國門之外,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公孫述於是拜隗囂降將王元為將軍,與領軍環安拒守河池,防守關中方向的進攻。又命翼江王田戎、大司徒任滿、南郡太守程汎率數萬人下江關,攻拔夷道、夷陵,據守荊門、虎牙,防止漢軍從水路入蜀。
而在劉秀這邊,隗囂一死,便迅速開始了進攻蜀國的部署。
關中大軍,以來歙為主帥,馮異、祭遵、耿弇、蓋延、馬成、劉尚等人為輔。
劉秀任命來歙為主帥,顯然經過一番深思熟慮。關中戰區,名將薈萃,堪稱全明星陣容。尤其是馮異、祭遵、耿弇、蓋延四人,此前都是威震一方的帥才——馮異為關中戰區主帥,剿滅赤眉軍,平定三輔;祭遵為河北戰區主帥,討滅彭寵;耿弇為青徐戰區主帥,討滅張步;蓋延為東方戰區主帥,討滅劉永。
以前敵人多,馮異等人都有機會獨當一麵,現在敵人隻剩下一個公孫述,所謂僧多粥少,大家隻能擠在一塊紮堆。
文人相輕,武將亦然。馮異四人當中,每個人都有資格擔任主帥,這也就意味著,不管劉秀選誰擔任主帥,其餘三人都未必肯服。
要想鎮住這些桀驁不馴的將領,保證大軍不起內訌,指揮如意,除了劉秀親自督陣之外,數來數去,也就隻有來歙最為適合。
和諸將相比,來歙投奔劉秀的時間相對要晚了許多,但卻隱然有後來居上之勢,尤其是略陽一戰,來歙以兩千壯士毀掉了隗囂的整條隴山防線,立下平隴之戰的頭功,諸將無不心服口服。況且,來歙又是劉秀的親表兄,平時連劉秀都敬他三分,以來歙為關中主帥,諸將自然無話可講。
來歙就任主帥之後,一麵繼續清剿隗囂餘黨,拜馬援為隴西太守,安撫隴西、天水二郡,以解除日後伐蜀的後顧之憂;一麵增選兵馬,儲積資糧,在汧縣積穀六萬斛,進討金城羌族,又斬首數千人,獲牛羊萬餘頭,穀數十萬斛。
公孫述已經孤立無援,巴蜀的麵積又隻占帝國的九分之一,兵馬未動,勝負已分,消滅公孫述,可以說隻是時間問題。盡管如此,劉秀仍然是盡遣名將上陣,意思很明顯,這是統一天下的最後一戰,打完公孫述之後,將再無大仗可打,起用這些名將,就是要往他們的功勞簿上送分,給其軍旅生涯一個完美的謝幕,然後直接保送進歷史的名人堂,也算是對他們多年戰功的一種犒賞。
然而,盡管劉秀有心成全,兩位名將卻已過早凋零,來不及享受在功勞簿上繼續刷分的福分。
先是征虜大將軍祭遵病死於軍中。祭遵為劉秀早年嫡係,一直追隨劉秀左右,劉秀聽聞祭遵之死,悲痛不已。祭遵喪車行至河南,劉秀身著素服,親往接喪,望哭哀慟;喪車入洛陽城,劉秀又在城門親迎,涕泣如雨;喪禮完畢之後,劉秀又親自拜祭,祠以太牢;下葬之時,劉秀親往送葬;下葬完畢,劉秀又親自上墳憑弔。前後五次親臨,哀榮無人能及。
劉秀追思祭遵,每當朝會,常喟嘆道:“什麽時候才能再有像祭遵這樣憂國奉公的好大臣啊。”群臣聽了,心裏都不是滋味,合著你劉秀的言外之意,我們這些大臣,就不憂國奉公了?
劉秀念叨祭遵,沒完沒了,衛尉銚期硬著頭皮勸諫道:“陛下至仁,哀念祭遵不已,群臣各懷慚懼。”意思是說,祭遵死了,你哀悼也是應該的,但是也不能老拿祭遵說事,我們這些活著的大臣,還要繼續做人,繼續討生活的呀。劉秀這才不再提起祭遵。
建武十年,馮異也病死於軍中。相比祭遵而言,馮異和劉秀的關係更加親密,然而有了銚期的勸諫在先,劉秀這次的表現便克製了許多,葬禮事宜,一切皆按列侯禮儀。
日後雲台二十八將,馮異排名第七,以馮異的功勳,這個排名明顯有些偏低。倘若馮異不曾早逝,有機會參與滅蜀之戰,其功臣排名,必當殺進三甲無疑。
再說荊州戰區這邊,一開始則是雙主帥製——吳漢和岑彭皆為主帥。吳漢官居大司馬,在所有武將中級別最高,擔任主帥自然不成問題。然而岑彭卻也不容小覷,岑彭官居征南大將軍(約略相當於南方總司令),是劉秀麾下僅有的兩位建方麵之號的戰將之一(另一位則為征西大將軍馮異),完全有資格和吳漢分庭抗禮。
公孫述遣田戎、任滿據守荊門、虎牙,吳漢和岑彭數次出擊,皆無功而返。岑彭深知,要想攻破荊門天險,光靠步兵和騎兵遠遠不夠,必須再建立一支強大的水師,於是造戰船數千艘,又從桂陽、零陵、長沙三郡調集船夫萬餘人,日夜操練。
吳漢和岑彭兩人資歷相當,戰功相當,免不了明爭暗鬥,都想獨攬荊州戰區的指揮大權。吳漢是靠步兵和騎兵起家的,見岑彭日夜訓練水軍,心中大不以為然,這萬餘名船夫,隻會劃船,又不能上陣殺敵,養著他們非但無用,而且每天還要白白消耗大量糧食,於是下令解散船夫,各回原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