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頁
光武皇帝之劉秀的秀:嗜血的皇冠 作者:曹三公子/曹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此時的隗囂,有意割據一方,但他能否成功割據,臥榻之旁的竇融,其態度至關重要。隗囂於是遣辯士張玄前往遊說竇融,大家一起割據。
張玄說竇融道:“劉玄稱帝,迅即敗滅,表明漢室氣數已盡,劉氏不可復興。如今天下豪傑競逐,雌雄未決,竇將軍當善保河西,與隴、蜀合縱,高可為六國,下不失尉佗。”
竇融於是召五郡太守豪傑計議。
贊成割據河西者有之,曰:“河西殷富,帶河為固,精兵萬騎,一旦緩急,杜絕河津,足以自守,何必屈居人下?一旦聽命於人,被人奪去權柄,萬一有所危殆,雖悔無及。”
主張歸附劉秀者有之,曰:“讖書皆雲,劉秀當為天子。此天命也。就人事而言,今稱帝者數人,而劉秀土地最廣,甲兵最強,號令最明。觀天命而察人事,劉秀必有天下,可以歸身,不可與爭。”
兩派意見爭執不下,誰也不肯服誰,最終隻能交由竇融裁定。
還是那句話,竇融打仗不行,形勢卻看得極準,毅然決策東向,效忠洛陽。建武五年夏,竇融遣使者劉鈞前往洛陽,奉書獻馬。
歷史的巧合,有時近乎蓄意的編造。適逢劉秀也派遣使者前往河西招安竇融,竟然無巧不巧,和劉鈞在路上碰到,使者順勢將劉鈞領回洛陽。劉秀接見劉鈞,歡甚,封竇融為涼州牧,賜黃金二百斤,又親修璽書一封,命劉鈞攜歸河西,麵交竇融。
劉秀此次賜竇融之璽書,帝王之氣更盛,書曰:
〖製詔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竇融:使者劉鈞所奉書獻馬悉至,深知厚意。朝廷諸事,具劉鈞所見,將軍所知。今益州有公孫述,天水有隗將軍,蜀、漢相攻,權在將軍,舉足左右,便有輕重。將軍門下,必有勸將軍效法尉佗者。王者迭興,千載一會,將軍如欲鼎足三分,合縱連橫,當早做決定。吾與爾絕域遠隔,非相吞之國。今以黃金二百斤賜將軍,便宜輒言。〗
劉秀璽書既至,河西大驚,劉秀竟能明見於萬裏之外,直接舉出尉佗之名,一語道破眾人隱情。竇融於是修書劉秀,極表忠誠,又遣弟弟竇友入洛陽為人質,以示效用。
劉秀大喜,再賜竇融一份特殊的國禮——司馬遷《史記》之《五宗世家》、《外戚世家》、《魏其侯列傳》。
《五宗世家》,述漢景帝諸子,即竇太後之孫也,劉秀六世祖長沙定王劉發也在其中;《外戚世家》,載有竇太後、竇太後之兄竇長君、竇太後之弟竇廣國(竇融七世祖)生平;《魏其侯列傳》,載竇太後之侄竇嬰事跡。
劉秀選此國禮,一以主動和竇融攀七世遠親之誼,二以追念竇融的祖先,褒獎竇氏昔日功勳,寄“述往事,思來者”之意。
竇融受此國禮,感動不言而喻,歸附之心愈固,河西自此始為劉秀所用。
【no.5 義利之辯】
劉秀先斷了隗囂的退路,再抄了隗囂的後路,而這其實也就意味著,劉秀和隗囂的蜜月即將走到盡頭。
對於隗囂,能夠和平解決當然最好。因此,劉秀遣來歙出使隗囂之時,便命來歙勸隗囂盡早入朝,並許以重爵。劉秀的意思是,隗囂隻要肯來洛陽,大可以高官厚祿養起來,從而不戰而收人之兵。
隗囂當然明白,入洛陽容易,出洛陽難,兼以觀望之心不死,一再上書劉秀,自謙功德,百般推諉,說什麽也不肯離開隴西老巢。
建武五年(公元二十九年)年末,劉永、彭寵之輩皆已破滅,東方大體平定,劉秀於是命來歙舊事重提,再催隗囂入朝。
眼看劉秀日益強大,隗囂也開始著慌,劉秀一旦從東方騰出手來,下一個被收拾的就該是他了。究竟是選擇合作還是選擇對抗,隗囂猶豫不決,聚眾相商。
文士和武將各為一派,態度截然相反,文士欲安,武將欲戰。
兩派的分歧,核心便是中國思想史上最為古老的義利之辯。
文士以申屠剛、鄭興、杜林、班彪為代表,對隗囂大講道義:“你的西州大將軍之號,是劉秀冊封的。要不你當初就不接受冊封,既然接受了冊封,那就君臣名分已定。劉秀是君,將軍是臣。
“將軍不妨再想,劉秀對你怎麽樣?報以殊禮,言則稱字,用敵國之儀,慰藉良厚。劉秀麾下功臣那麽多,誰能有你這待遇?
“劉秀多次賜你璽書,一再許諾,願與你同享富貴,絕不相欺。布衣百姓,尚且知道一諾千金,更何況當今天子!你究竟還有什麽好顧慮的呢?
“你莫非是想自立為王,和劉秀對著幹?那你就是亂臣賊子,不論成敗,史書都是要罵你的。告訴你,史書就是我們這些人寫的,你怕不怕?”
武將以王元、王捷、王遵、楊廣、周宗為代表,對隗囂大講利害:“當初劉玄稱帝,大家都說他就是真命天子,和現在大家說劉秀一樣。結果呢?大王投奔劉玄,差點連命都丟了。可見,從來就沒有什麽救世主,也不能靠神仙皇帝。
“如今南有公孫述,北有劉文伯,江湖海岱,王公十數,誰敢保證劉秀就真的能統一天下?誰又敢保證,劉秀的下場不會和劉玄一樣,其興也勃,其亡也忽?
“隴西完富,士馬最強。為大王計,上策是立即發兵,北收上郡、西河,東收關中三輔,盡占秦國故地,依山為堅,帶河為固,足可立於不敗,與東方周旋相拒。”
言至激憤處,王元如有神助,靈感迸發,脫口說出一句千古豪語,曰:“元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穀關!”
王元豪語一出,武將們如同打了雞血,手舞足蹈,興奮得不行,仿佛已然夢回戰國,而他們就是強秦,正扼守函穀關,獨敵東方六國,高興就閉關一統,嫌悶就開關延敵。然而,武將們興奮勁過後,卻又感覺悵然。王元的豪語固然聽來很慡,但終究好比叉腰罵娘,徒過嘴上幹癮,其實與敵無傷。
隗囂還算冷靜,聽完王元的豪語,不禁暗暗搖頭。“拿一顆泥丸封住函穀關”——這話在文學上或有修辭價值,在軍事上卻毫無操作價值。
王元見隗囂不動聲色,也知道自己吹得有點大,於是又道:“大王若計不及此,且蓄養士馬,據隘自守,曠日持久,以待四方之變,圖王不成,猶足以霸。總之,魚不可脫於淵。神龍失勢,還與蚯蚓相同。”
所有意見聽完,隗囂仍是難以決斷,但有一點他確信無疑,那就是文士隻肯稱他將軍,武將卻稱他大王,比較起來,還是大王聽起來更慡。再說了,他在隴西苦心經營了這麽多年,隴西已經是他的私人財產,突然要他拱手相讓,白白給劉秀作了嫁衣,當然不肯甘心。劉秀既不是他親戚,更不是他兒子,憑什麽?到洛陽朝廷去,官就算做得再大,又哪裏比得上在隴西當土皇帝快活?
究竟何去何從,隗囂拒不表態,隻是拖。文士們知道隗囂仍是野心不死,漸漸灰心失望。文士們謹守夫子的古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當初他們之所以投奔隗囂,就是因為天下大亂,隻有隗囂的隴西還算太平。一旦隗囂和劉秀決裂,隴西必將成為慘烈戰場,十死九傷。
張玄說竇融道:“劉玄稱帝,迅即敗滅,表明漢室氣數已盡,劉氏不可復興。如今天下豪傑競逐,雌雄未決,竇將軍當善保河西,與隴、蜀合縱,高可為六國,下不失尉佗。”
竇融於是召五郡太守豪傑計議。
贊成割據河西者有之,曰:“河西殷富,帶河為固,精兵萬騎,一旦緩急,杜絕河津,足以自守,何必屈居人下?一旦聽命於人,被人奪去權柄,萬一有所危殆,雖悔無及。”
主張歸附劉秀者有之,曰:“讖書皆雲,劉秀當為天子。此天命也。就人事而言,今稱帝者數人,而劉秀土地最廣,甲兵最強,號令最明。觀天命而察人事,劉秀必有天下,可以歸身,不可與爭。”
兩派意見爭執不下,誰也不肯服誰,最終隻能交由竇融裁定。
還是那句話,竇融打仗不行,形勢卻看得極準,毅然決策東向,效忠洛陽。建武五年夏,竇融遣使者劉鈞前往洛陽,奉書獻馬。
歷史的巧合,有時近乎蓄意的編造。適逢劉秀也派遣使者前往河西招安竇融,竟然無巧不巧,和劉鈞在路上碰到,使者順勢將劉鈞領回洛陽。劉秀接見劉鈞,歡甚,封竇融為涼州牧,賜黃金二百斤,又親修璽書一封,命劉鈞攜歸河西,麵交竇融。
劉秀此次賜竇融之璽書,帝王之氣更盛,書曰:
〖製詔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竇融:使者劉鈞所奉書獻馬悉至,深知厚意。朝廷諸事,具劉鈞所見,將軍所知。今益州有公孫述,天水有隗將軍,蜀、漢相攻,權在將軍,舉足左右,便有輕重。將軍門下,必有勸將軍效法尉佗者。王者迭興,千載一會,將軍如欲鼎足三分,合縱連橫,當早做決定。吾與爾絕域遠隔,非相吞之國。今以黃金二百斤賜將軍,便宜輒言。〗
劉秀璽書既至,河西大驚,劉秀竟能明見於萬裏之外,直接舉出尉佗之名,一語道破眾人隱情。竇融於是修書劉秀,極表忠誠,又遣弟弟竇友入洛陽為人質,以示效用。
劉秀大喜,再賜竇融一份特殊的國禮——司馬遷《史記》之《五宗世家》、《外戚世家》、《魏其侯列傳》。
《五宗世家》,述漢景帝諸子,即竇太後之孫也,劉秀六世祖長沙定王劉發也在其中;《外戚世家》,載有竇太後、竇太後之兄竇長君、竇太後之弟竇廣國(竇融七世祖)生平;《魏其侯列傳》,載竇太後之侄竇嬰事跡。
劉秀選此國禮,一以主動和竇融攀七世遠親之誼,二以追念竇融的祖先,褒獎竇氏昔日功勳,寄“述往事,思來者”之意。
竇融受此國禮,感動不言而喻,歸附之心愈固,河西自此始為劉秀所用。
【no.5 義利之辯】
劉秀先斷了隗囂的退路,再抄了隗囂的後路,而這其實也就意味著,劉秀和隗囂的蜜月即將走到盡頭。
對於隗囂,能夠和平解決當然最好。因此,劉秀遣來歙出使隗囂之時,便命來歙勸隗囂盡早入朝,並許以重爵。劉秀的意思是,隗囂隻要肯來洛陽,大可以高官厚祿養起來,從而不戰而收人之兵。
隗囂當然明白,入洛陽容易,出洛陽難,兼以觀望之心不死,一再上書劉秀,自謙功德,百般推諉,說什麽也不肯離開隴西老巢。
建武五年(公元二十九年)年末,劉永、彭寵之輩皆已破滅,東方大體平定,劉秀於是命來歙舊事重提,再催隗囂入朝。
眼看劉秀日益強大,隗囂也開始著慌,劉秀一旦從東方騰出手來,下一個被收拾的就該是他了。究竟是選擇合作還是選擇對抗,隗囂猶豫不決,聚眾相商。
文士和武將各為一派,態度截然相反,文士欲安,武將欲戰。
兩派的分歧,核心便是中國思想史上最為古老的義利之辯。
文士以申屠剛、鄭興、杜林、班彪為代表,對隗囂大講道義:“你的西州大將軍之號,是劉秀冊封的。要不你當初就不接受冊封,既然接受了冊封,那就君臣名分已定。劉秀是君,將軍是臣。
“將軍不妨再想,劉秀對你怎麽樣?報以殊禮,言則稱字,用敵國之儀,慰藉良厚。劉秀麾下功臣那麽多,誰能有你這待遇?
“劉秀多次賜你璽書,一再許諾,願與你同享富貴,絕不相欺。布衣百姓,尚且知道一諾千金,更何況當今天子!你究竟還有什麽好顧慮的呢?
“你莫非是想自立為王,和劉秀對著幹?那你就是亂臣賊子,不論成敗,史書都是要罵你的。告訴你,史書就是我們這些人寫的,你怕不怕?”
武將以王元、王捷、王遵、楊廣、周宗為代表,對隗囂大講利害:“當初劉玄稱帝,大家都說他就是真命天子,和現在大家說劉秀一樣。結果呢?大王投奔劉玄,差點連命都丟了。可見,從來就沒有什麽救世主,也不能靠神仙皇帝。
“如今南有公孫述,北有劉文伯,江湖海岱,王公十數,誰敢保證劉秀就真的能統一天下?誰又敢保證,劉秀的下場不會和劉玄一樣,其興也勃,其亡也忽?
“隴西完富,士馬最強。為大王計,上策是立即發兵,北收上郡、西河,東收關中三輔,盡占秦國故地,依山為堅,帶河為固,足可立於不敗,與東方周旋相拒。”
言至激憤處,王元如有神助,靈感迸發,脫口說出一句千古豪語,曰:“元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穀關!”
王元豪語一出,武將們如同打了雞血,手舞足蹈,興奮得不行,仿佛已然夢回戰國,而他們就是強秦,正扼守函穀關,獨敵東方六國,高興就閉關一統,嫌悶就開關延敵。然而,武將們興奮勁過後,卻又感覺悵然。王元的豪語固然聽來很慡,但終究好比叉腰罵娘,徒過嘴上幹癮,其實與敵無傷。
隗囂還算冷靜,聽完王元的豪語,不禁暗暗搖頭。“拿一顆泥丸封住函穀關”——這話在文學上或有修辭價值,在軍事上卻毫無操作價值。
王元見隗囂不動聲色,也知道自己吹得有點大,於是又道:“大王若計不及此,且蓄養士馬,據隘自守,曠日持久,以待四方之變,圖王不成,猶足以霸。總之,魚不可脫於淵。神龍失勢,還與蚯蚓相同。”
所有意見聽完,隗囂仍是難以決斷,但有一點他確信無疑,那就是文士隻肯稱他將軍,武將卻稱他大王,比較起來,還是大王聽起來更慡。再說了,他在隴西苦心經營了這麽多年,隴西已經是他的私人財產,突然要他拱手相讓,白白給劉秀作了嫁衣,當然不肯甘心。劉秀既不是他親戚,更不是他兒子,憑什麽?到洛陽朝廷去,官就算做得再大,又哪裏比得上在隴西當土皇帝快活?
究竟何去何從,隗囂拒不表態,隻是拖。文士們知道隗囂仍是野心不死,漸漸灰心失望。文士們謹守夫子的古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當初他們之所以投奔隗囂,就是因為天下大亂,隻有隗囂的隴西還算太平。一旦隗囂和劉秀決裂,隴西必將成為慘烈戰場,十死九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