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頁
光武皇帝之劉秀的秀:嗜血的皇冠 作者:曹三公子/曹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此時劉秀的戰略部署,主要圍繞洛陽城而展開。
先是掃蕩洛陽外圍。
洛陽之東的潁川、汝南二郡,由劉秀年僅二十一歲的族叔劉茂割據。劉秀遣使招降劉茂,劉茂年輕氣盛,又自負麾下擁眾十餘萬人,很不給劉秀麵子,不從。
不從,那就打到你從為止。
同年八月,劉秀大軍調度完畢,命驃騎大將軍景丹、建威大將軍耿弇、強弩將軍陳俊聯兵討伐劉茂。兩軍交戰,劉茂大敗,不得已而降。劉秀召劉茂入河內,封為中山王,留於身邊。劉茂的部隊則就地收編,歸耿弇等人統領。
降伏劉茂之後,東方最大的威脅,則為劉永。
劉永,梁孝王劉武(漢文帝次子、漢景帝之弟)八世孫,其父劉立為末代梁王,為王莽所殺。更始帝劉玄登基之後,復封劉永為梁王,以睢陽為都城。
依照宗法製度,劉永的皇室血統遠比劉玄和劉秀優越。劉玄和劉秀為漢景帝之後,劉永為漢文帝之後,在這方麵,劉永處於劣勢。但劉玄和劉秀的四世祖劉買隻是侯爵,到祖父輩時連侯爵也沒有了,雖然尚有官職,事實上已經成為平民,而劉永卻世代襲封梁王,王室血統一脈相承,在這方麵,則是劉永處於絕對優勢。
劉永自恃血統高貴,早有不臣之心。更始帝劉玄入都長安,四方政亂,劉永趁勢起兵,以二弟劉防為輔國大將軍,三弟劉少公為禦史大夫,廣招豪傑,分封將帥,攻下齊陰、山陰、沛、楚、淮陽、汝南,凡得二十八城。
東海人董憲割據東海郡,張步盤踞齊地,劉永又招安二人,拜董憲為翼漢大將軍、張步為輔漢大將軍。自此,劉永的勢力已經橫跨兗州、豫州、青州、徐州,統一著帝國的東部。
無論所控製的疆域還是所統治的人口,此時的劉永,都可以說比劉秀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劉秀並不敢貿然和劉永正麵開戰,而是以防禦為主,命耿弇、陳俊領軍駐紮於五社津,全力防備劉永可能發動的襲擊。
至此,劉秀終於得以專心進攻洛陽。
自本年六月開始,馮異便已經開始包圍洛陽,卻始終不能攻克。本年八月,劉秀集中了所有能夠調動的兵力,由大司馬吳漢、大司空王梁、建義大將軍朱祐、右將軍萬修、執金吾賈復、驍騎將軍劉植、楊化將軍堅鐔、積射將軍侯進、祭遵、王霸十位將軍統領,加入馮異的攻城之戰,務求將洛陽一舉拿下。
劉秀本人則移駕河陽城,與洛陽一河之隔,親自督戰。
關於吳漢榮升大司馬,有必要在此補述一筆。
劉秀稱帝之後,在人事安排上,最受矚目的自然是三公(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人選。
劉秀將大司徒一職給了鄧禹。鄧禹功勳卓著,最得劉秀信任,又和劉秀是太學同窗,由他擔任大司徒,可謂實至名歸,諸將也都服氣。
至於大司空一職,劉秀給了王梁,隻因為《赤伏符》中的一句話:“王梁主衛作玄武”。說起來,王梁名氣不大,功勞也不大,就因為一句讖文,就能位列三公,在諸將之上。對此,諸將自然都不服氣,然而劉秀堅持己見,再加上大司空畢竟是三公之末,諸將想想也就忍了。
三公之首大司馬,劉秀打算封給平狄將軍孫鹹,同樣是因為讖文的緣故。這下諸將都炸開了鍋,公然抗議。大司馬官職最尊,是除了皇帝之外的二號人物,論威望和功勞,孫鹹比王梁還要不如,大司馬之位,什麽時候輪得到他?!
諸將的反應如此強烈,劉秀雖然貴為皇帝,卻也不敢一意孤行。無奈之下,隻能改獨裁為民主,命諸將推舉合適人選。諸將推選出景丹和吳漢二人,論威望,景丹最高;論功勞,吳漢最大。而在二人背後,各有一大批支持者,互不相讓。
按西漢舊製,大司馬通常兼任驃騎將軍,劉秀於是拜吳漢為大司馬,拜景丹為驃騎大將軍,這才平息紛爭,皆大歡喜。
再回到洛陽的攻城之戰。老實說,攻城並非劉秀部隊的強項。此前在河北,劉秀的部隊並沒有留下任何值得自豪的攻城戰績。河北的兩大名城——巨鹿和邯鄲,劉秀都打得極其艱難,而且最終也並非靠武力拿下——巨鹿是主動投降,邯鄲則是因為城內叛變。
劉秀的部隊,對付巨鹿和邯鄲尚且吃力,而洛陽城防之堅固,更遠在巨鹿和邯鄲之上,再加上洛陽守將朱鮪手中尚有十餘萬人的軍隊,盡管劉秀在洛陽城下幾乎投入了其全部兵力,卻依然隻能是一籌莫展。
撼山易,撼洛陽城難!
大軍屯於堅城之下,歷來為兵家大忌。好在,洛陽外圍早已掃清,在可見的未來,洛陽並不會有任何援兵。而且,糧糙輜重也供應充足,被劉秀倚為蕭何的河內太守寇恂不負所望,後勤保障極為得力,前後製箭百餘萬支,收穀四百萬斛,養馬兩千匹,源源不斷供給軍中。
到了十月,攻城還是毫無進展,而且看樣子,未來幾個月內也很難有大的進展。洛陽城中糧食充足,足夠堅守一年有餘,難道接下來的一年光陰,都得耗在這該死的洛陽城下不成?
久攻不下,希望也無,軍中士氣日益低落,就連各位將領,也都在心中開始暗暗埋怨劉秀。
想當初,李軼鎮守洛陽之時,已經有意歸降,將洛陽城白白奉上,然而劉秀倒好,故意泄露李軼的降書,害得李軼被朱鮪所殺,也害得他們大家如今被困在這洛陽城下,成天作無用之攻。
事到如今,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勸降朱鮪,讓洛陽城不戰而下。
然而,最好的辦法,也是最不可能實現的辦法。
諸將無不深知,對劉秀而言,攻洛陽不僅是公事,更是私仇。鎮守洛陽的朱鮪,正是殺害劉秀長兄劉縯的頭號元兇。
因此,盡管勸降朱鮪是眼下的最佳方案,乃至於是唯一可行的方案,諸將卻也隻能裝聾作啞,誰也不敢先吭聲。
劉秀隔河督戰,見洛陽戰事膠著,久無進展,也是焦慮不安,召群臣而議。群臣默默,唯獨廷尉岑彭長身而起,高聲道:“臣有一言,敢進。”
劉秀道:“講。”
岑彭道:“臣曾在朱鮪麾下任校尉,與朱鮪頗為相熟。請陛下恩準,許臣前往洛陽,勸朱鮪歸降。”
群臣聞言色變。岑彭啊岑彭,這話你也敢講!你這是叫劉秀饒了他的殺兄仇人,不僅饒,而且還要奉其為座上之賓,難道你不知道劉秀和他長兄劉縯的感情之深?難道你不知道劉秀對朱鮪的切齒之恨?
劉秀也是微微一怔,沉聲道:“廷尉何出此言?”
岑彭毫無懼色,高聲又道:“記得李軼死時,陛下曾經說過,陛下絕不原諒李軼,但可以原諒朱鮪。不知這話陛下是否還記得?”
劉秀點點頭,道:“我確實這麽說過。”
岑彭再道:“前方諸將,忠心耿耿,知道朱鮪曾殺陛下長兄,因此都不敢提議勸降,唯恐陛下震怒。既然不敢勸降,於是隻得強攻,接連數月,傷亡慘重,而洛陽城卻毫髮無動。臣鬥膽以為,勸降朱鮪,雖然有違春秋復仇之義,但卻利在天下,功在社稷。”
先是掃蕩洛陽外圍。
洛陽之東的潁川、汝南二郡,由劉秀年僅二十一歲的族叔劉茂割據。劉秀遣使招降劉茂,劉茂年輕氣盛,又自負麾下擁眾十餘萬人,很不給劉秀麵子,不從。
不從,那就打到你從為止。
同年八月,劉秀大軍調度完畢,命驃騎大將軍景丹、建威大將軍耿弇、強弩將軍陳俊聯兵討伐劉茂。兩軍交戰,劉茂大敗,不得已而降。劉秀召劉茂入河內,封為中山王,留於身邊。劉茂的部隊則就地收編,歸耿弇等人統領。
降伏劉茂之後,東方最大的威脅,則為劉永。
劉永,梁孝王劉武(漢文帝次子、漢景帝之弟)八世孫,其父劉立為末代梁王,為王莽所殺。更始帝劉玄登基之後,復封劉永為梁王,以睢陽為都城。
依照宗法製度,劉永的皇室血統遠比劉玄和劉秀優越。劉玄和劉秀為漢景帝之後,劉永為漢文帝之後,在這方麵,劉永處於劣勢。但劉玄和劉秀的四世祖劉買隻是侯爵,到祖父輩時連侯爵也沒有了,雖然尚有官職,事實上已經成為平民,而劉永卻世代襲封梁王,王室血統一脈相承,在這方麵,則是劉永處於絕對優勢。
劉永自恃血統高貴,早有不臣之心。更始帝劉玄入都長安,四方政亂,劉永趁勢起兵,以二弟劉防為輔國大將軍,三弟劉少公為禦史大夫,廣招豪傑,分封將帥,攻下齊陰、山陰、沛、楚、淮陽、汝南,凡得二十八城。
東海人董憲割據東海郡,張步盤踞齊地,劉永又招安二人,拜董憲為翼漢大將軍、張步為輔漢大將軍。自此,劉永的勢力已經橫跨兗州、豫州、青州、徐州,統一著帝國的東部。
無論所控製的疆域還是所統治的人口,此時的劉永,都可以說比劉秀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劉秀並不敢貿然和劉永正麵開戰,而是以防禦為主,命耿弇、陳俊領軍駐紮於五社津,全力防備劉永可能發動的襲擊。
至此,劉秀終於得以專心進攻洛陽。
自本年六月開始,馮異便已經開始包圍洛陽,卻始終不能攻克。本年八月,劉秀集中了所有能夠調動的兵力,由大司馬吳漢、大司空王梁、建義大將軍朱祐、右將軍萬修、執金吾賈復、驍騎將軍劉植、楊化將軍堅鐔、積射將軍侯進、祭遵、王霸十位將軍統領,加入馮異的攻城之戰,務求將洛陽一舉拿下。
劉秀本人則移駕河陽城,與洛陽一河之隔,親自督戰。
關於吳漢榮升大司馬,有必要在此補述一筆。
劉秀稱帝之後,在人事安排上,最受矚目的自然是三公(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人選。
劉秀將大司徒一職給了鄧禹。鄧禹功勳卓著,最得劉秀信任,又和劉秀是太學同窗,由他擔任大司徒,可謂實至名歸,諸將也都服氣。
至於大司空一職,劉秀給了王梁,隻因為《赤伏符》中的一句話:“王梁主衛作玄武”。說起來,王梁名氣不大,功勞也不大,就因為一句讖文,就能位列三公,在諸將之上。對此,諸將自然都不服氣,然而劉秀堅持己見,再加上大司空畢竟是三公之末,諸將想想也就忍了。
三公之首大司馬,劉秀打算封給平狄將軍孫鹹,同樣是因為讖文的緣故。這下諸將都炸開了鍋,公然抗議。大司馬官職最尊,是除了皇帝之外的二號人物,論威望和功勞,孫鹹比王梁還要不如,大司馬之位,什麽時候輪得到他?!
諸將的反應如此強烈,劉秀雖然貴為皇帝,卻也不敢一意孤行。無奈之下,隻能改獨裁為民主,命諸將推舉合適人選。諸將推選出景丹和吳漢二人,論威望,景丹最高;論功勞,吳漢最大。而在二人背後,各有一大批支持者,互不相讓。
按西漢舊製,大司馬通常兼任驃騎將軍,劉秀於是拜吳漢為大司馬,拜景丹為驃騎大將軍,這才平息紛爭,皆大歡喜。
再回到洛陽的攻城之戰。老實說,攻城並非劉秀部隊的強項。此前在河北,劉秀的部隊並沒有留下任何值得自豪的攻城戰績。河北的兩大名城——巨鹿和邯鄲,劉秀都打得極其艱難,而且最終也並非靠武力拿下——巨鹿是主動投降,邯鄲則是因為城內叛變。
劉秀的部隊,對付巨鹿和邯鄲尚且吃力,而洛陽城防之堅固,更遠在巨鹿和邯鄲之上,再加上洛陽守將朱鮪手中尚有十餘萬人的軍隊,盡管劉秀在洛陽城下幾乎投入了其全部兵力,卻依然隻能是一籌莫展。
撼山易,撼洛陽城難!
大軍屯於堅城之下,歷來為兵家大忌。好在,洛陽外圍早已掃清,在可見的未來,洛陽並不會有任何援兵。而且,糧糙輜重也供應充足,被劉秀倚為蕭何的河內太守寇恂不負所望,後勤保障極為得力,前後製箭百餘萬支,收穀四百萬斛,養馬兩千匹,源源不斷供給軍中。
到了十月,攻城還是毫無進展,而且看樣子,未來幾個月內也很難有大的進展。洛陽城中糧食充足,足夠堅守一年有餘,難道接下來的一年光陰,都得耗在這該死的洛陽城下不成?
久攻不下,希望也無,軍中士氣日益低落,就連各位將領,也都在心中開始暗暗埋怨劉秀。
想當初,李軼鎮守洛陽之時,已經有意歸降,將洛陽城白白奉上,然而劉秀倒好,故意泄露李軼的降書,害得李軼被朱鮪所殺,也害得他們大家如今被困在這洛陽城下,成天作無用之攻。
事到如今,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勸降朱鮪,讓洛陽城不戰而下。
然而,最好的辦法,也是最不可能實現的辦法。
諸將無不深知,對劉秀而言,攻洛陽不僅是公事,更是私仇。鎮守洛陽的朱鮪,正是殺害劉秀長兄劉縯的頭號元兇。
因此,盡管勸降朱鮪是眼下的最佳方案,乃至於是唯一可行的方案,諸將卻也隻能裝聾作啞,誰也不敢先吭聲。
劉秀隔河督戰,見洛陽戰事膠著,久無進展,也是焦慮不安,召群臣而議。群臣默默,唯獨廷尉岑彭長身而起,高聲道:“臣有一言,敢進。”
劉秀道:“講。”
岑彭道:“臣曾在朱鮪麾下任校尉,與朱鮪頗為相熟。請陛下恩準,許臣前往洛陽,勸朱鮪歸降。”
群臣聞言色變。岑彭啊岑彭,這話你也敢講!你這是叫劉秀饒了他的殺兄仇人,不僅饒,而且還要奉其為座上之賓,難道你不知道劉秀和他長兄劉縯的感情之深?難道你不知道劉秀對朱鮪的切齒之恨?
劉秀也是微微一怔,沉聲道:“廷尉何出此言?”
岑彭毫無懼色,高聲又道:“記得李軼死時,陛下曾經說過,陛下絕不原諒李軼,但可以原諒朱鮪。不知這話陛下是否還記得?”
劉秀點點頭,道:“我確實這麽說過。”
岑彭再道:“前方諸將,忠心耿耿,知道朱鮪曾殺陛下長兄,因此都不敢提議勸降,唯恐陛下震怒。既然不敢勸降,於是隻得強攻,接連數月,傷亡慘重,而洛陽城卻毫髮無動。臣鬥膽以為,勸降朱鮪,雖然有違春秋復仇之義,但卻利在天下,功在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