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頁
光武皇帝之劉秀的秀:嗜血的皇冠 作者:曹三公子/曹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洛陽作為拱衛長安的門戶,由舞陰王李軼、大司馬朱鮪領精兵三十萬鎮守。
李軼是一個典型的投機分子,當初劉秀的長兄劉縯起兵造反之時,李軼對劉縯巴結有加,被劉縯封為副將,後來見綠林軍勢力更為強大,又轉而投靠綠林軍,出賣劉縯以邀寵,直接導致劉縯被迫自殺。
投機分子的看家本領,就是對形勢變化極其敏感。赤眉軍剛進入荊州之時,李軼就看出赤眉和朝廷必有一戰。不久,赤眉軍通過陸渾關大舉進犯長安,陸渾關距離洛陽隻有不到五十裏,李軼卻坐視赤眉軍揚長而過,根本不作任何阻擋。李軼的算盤精得很:第一,赤眉軍的目標是長安,沒有必要強替長安出頭,從而引火燒身;第二,和赤眉軍交鋒並無勝算,反而平白折損自家實力;第三,等赤眉軍和長安鬥得兩敗俱傷,然後再決定出手幫誰,費力最少,賺得最多。
赤眉軍進入關中之後,連戰連勝,長安的敗亡眼看已成定局,李軼更是打定主意,袖手旁觀,擁兵自重。劉玄催他發兵勤王,他毫不理會,親弟弟李鬆向他求援,他也照樣裝沒看見。
與洛陽一河之隔的河內郡,孟津將軍馮異正秣馬厲兵,以洛陽為假想敵。馮異見李軼始終按兵不動,心知李軼又要觀望投機,於是抓住李軼的這一心理,趁機致書李軼,曉以禍福,勸其歸降。
西漢開國功臣,多為平民出身,史稱布衣將相之局。東漢開國功臣,則多為儒將,馮異更是其中佼佼者,性喜讀書,精通《左氏春秋》、《孫子兵法》,更做得一手好文章,《報李軼書》即其一例。書曰:
〖愚聞明鏡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也。昔微子去殷而入周,項伯叛楚而歸漢,周勃迎代王而黜少帝,霍光尊孝宣而廢昌邑。彼皆畏天知命,重祖宗而憂萬民,睹存亡之符效,見廢興之必然,故能成功於一時,垂業於萬世。今長安壞亂,赤眉在郊,王侯構難,大臣分離,朝無紀綱,而四方分崩,異姓竟起,此劉氏之憂也。故蕭王跋涉霜雪,躬當矢石,經營河北。英俊雲集,百姓歸往,豳、岐見慕,不足為喻。今馬武皆復親幸爵位如此,謝躬違戾伏辜如彼,又明效也。李君誠能覺悟,亟斷大計,論功古人,轉禍為福,在此時矣。如猛將長驅,嚴兵圍城,雖有悔恨,亦無及已矣。〗
李軼得書,心中動搖。劉玄早晚垮台,他要麽投降赤眉軍,要麽投降劉秀,二者必居其一。而在赤眉軍和劉秀之間,他還是寧願選擇劉秀,一來劉秀畢竟和他有舊,兩人曾經親如兄弟;二來和赤眉軍相比,劉秀更有希望贏得最後勝利。
然而真要投降劉秀,李軼卻又不免擔心,他害死了劉秀的長兄劉縯,劉秀能寬恕他嗎?在李軼看來,他是完全有資格被寬恕的,不是因為他無罪,而是因為他手中握有洛陽,坐擁三十萬兵馬,隻要劉秀不傻,一定會寬恕他。
李軼回書,暗示投降並非不可商量,並希望馮異能將他的意思向劉秀傳達。書曰:
〖軼本與蕭王首謀造漢,結死生之約,同榮枯之計。今軼守洛陽,將軍鎮孟津,俱據機軸,千載一會,思成斷金。唯深達蕭王,願進愚策,以佐國安民。〗
李軼自打回書之後,開始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一心等著劉秀那邊的回音,不再與馮異爭鋒。
馮異機敏地抓住這一時機,抽調前線兵馬,北上攻天井關,拔上黨兩城,為河內掃除後顧之憂,然後回師向南,兵渡黃河(這也是劉秀的勢力第一次涉足黃河以南),進入河南郡,攻克成皋以東十三縣,收降十餘萬人。河南太守武勃領萬餘人前來救援,與馮異戰於士鄉下。馮異大破武勃軍,擊殺武勃,斬首五千餘級,從而在黃河南岸站穩腳跟,擁有了一大片從河北進攻中原的灘頭陣地。
戰事就發生在李軼的洛陽家門口,李軼卻對武勃見死不救。馮異見李軼確有投降之心,於是將李軼之書上奏劉秀。
劉秀回書馮異道:“李軼多詐,人不能得其要領,不可輕信。”並故意將李軼之書散布到洛陽城中。朱鮪得知李軼居然暗通劉秀,勃然大怒,使人刺殺李軼,將其兵馬收為己有。
聞聽李軼已死,劉秀麾下諸將齊聲嘆息,都以為劉秀過於感情用事,錯失良機。李軼一降,不費一兵一卒,洛陽便可以不戰而下,如今朱鮪鎮守洛陽,再要想攻克洛陽,那可就難上加難了。
對此,劉秀的解釋是:“殺劉縯者,朱鮪與李軼二人也。我可以原諒朱鮪,但絕不原諒李軼。因為朱鮪隻是敵人,而李軼卻是叛徒!”
朱鮪一接管洛陽,立即向劉秀發起進攻,命蘇茂、賈彊領兵三萬,渡河襲河內溫城,自己則率數萬人兵發平陰,攻打馮異。
麵對朱鮪來襲,馮異果斷決策:先渡河回河內,援救溫城。河內太守寇恂發屬縣之兵,固守溫城,見馮異援兵到來,大喜,命士卒趁城鼓譟,謊稱道:“蕭王大兵至!”
蘇茂、賈彊之軍聽聞居然是劉秀親率大軍來援,哪辨真假,陣腳頓時大亂。馮異與寇恂兩路奔擊,大敗敵軍,斬殺賈彊,蘇茂率殘眾渡河而逃,溺斃者過半。
馮異既解溫城之圍,馬不停蹄,再渡黃河,回擊平陰,大戰朱鮪。朱鮪敗退,還歸洛陽。馮異窮追不捨,追至洛陽城下。朱鮪緊閉城門,任憑馮異在城下辱罵其先人祖宗,始終拒不出戰。馮異心知,暫時還不到強攻洛陽之時,於是大陳兵馬,繞洛陽城一周,炫武示威,這才得勝收兵,還歸河內。
經此一役之後,洛陽震恐,城門白天也緊閉不開,淪為孤城一座。
【no.4 關中在望】
馮異所在的南方戰區,戰事推進神速。而西線的鄧禹,雖然小有挫折,最終也還算是進展順利。
本年正月,鄧禹自箕關攻河東郡,河東都尉守箕關,鄧禹連攻十日,破關,繳獲輜重一千多車,接著長驅直入,圍攻河東郡首府安邑。
安邑堅守,鄧禹連戰數月,不能攻克。更始大將軍樊參領兵數萬,渡河馳援安邑。鄧禹率大軍迎擊於解南,大破之,斬樊參。王匡、成丹、劉均等合軍十餘萬,再來援救安邑,與鄧禹交戰,鄧禹大敗。適逢日暮,雙方各自罷兵。
鄧禹麾下諸將韓歆等人見兵勢已摧,都勸鄧禹趁夜色突圍,否則等天色一亮,敵軍大舉來攻,恐怕就得全軍覆沒。
鄧禹不聽。
鄧禹自幼便有神童之譽,心高氣傲,從不知失敗為何物。自投奔劉秀以來,又被劉秀倚為股肱,最見親信。劉秀將西線戰區全權委託給他,既是對他的信任,也是對他的栽培。出發之時,劉秀又親自一路送至野王,足見對他期望之高。
他寧願死,也絕不能接受失敗。
第二天,太陽無可挽回地升起,照亮大地。
難得的好天氣,最適合攻擊。
鄧禹全軍上下,屏息凝神,等待著敵軍的槍林箭雨。
然而,敵軍陣營卻動靜全無。
說起來,也是鄧禹的運氣。這一天,按天幹地支紀日,正是癸亥日。從甲子日,到癸亥日,正好是一個紀日循環,而癸亥日便是這個循環的最後一天,即所謂的“六甲窮日”。古人迷信,普遍認為這一日不吉利,諸事不宜。
李軼是一個典型的投機分子,當初劉秀的長兄劉縯起兵造反之時,李軼對劉縯巴結有加,被劉縯封為副將,後來見綠林軍勢力更為強大,又轉而投靠綠林軍,出賣劉縯以邀寵,直接導致劉縯被迫自殺。
投機分子的看家本領,就是對形勢變化極其敏感。赤眉軍剛進入荊州之時,李軼就看出赤眉和朝廷必有一戰。不久,赤眉軍通過陸渾關大舉進犯長安,陸渾關距離洛陽隻有不到五十裏,李軼卻坐視赤眉軍揚長而過,根本不作任何阻擋。李軼的算盤精得很:第一,赤眉軍的目標是長安,沒有必要強替長安出頭,從而引火燒身;第二,和赤眉軍交鋒並無勝算,反而平白折損自家實力;第三,等赤眉軍和長安鬥得兩敗俱傷,然後再決定出手幫誰,費力最少,賺得最多。
赤眉軍進入關中之後,連戰連勝,長安的敗亡眼看已成定局,李軼更是打定主意,袖手旁觀,擁兵自重。劉玄催他發兵勤王,他毫不理會,親弟弟李鬆向他求援,他也照樣裝沒看見。
與洛陽一河之隔的河內郡,孟津將軍馮異正秣馬厲兵,以洛陽為假想敵。馮異見李軼始終按兵不動,心知李軼又要觀望投機,於是抓住李軼的這一心理,趁機致書李軼,曉以禍福,勸其歸降。
西漢開國功臣,多為平民出身,史稱布衣將相之局。東漢開國功臣,則多為儒將,馮異更是其中佼佼者,性喜讀書,精通《左氏春秋》、《孫子兵法》,更做得一手好文章,《報李軼書》即其一例。書曰:
〖愚聞明鏡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也。昔微子去殷而入周,項伯叛楚而歸漢,周勃迎代王而黜少帝,霍光尊孝宣而廢昌邑。彼皆畏天知命,重祖宗而憂萬民,睹存亡之符效,見廢興之必然,故能成功於一時,垂業於萬世。今長安壞亂,赤眉在郊,王侯構難,大臣分離,朝無紀綱,而四方分崩,異姓竟起,此劉氏之憂也。故蕭王跋涉霜雪,躬當矢石,經營河北。英俊雲集,百姓歸往,豳、岐見慕,不足為喻。今馬武皆復親幸爵位如此,謝躬違戾伏辜如彼,又明效也。李君誠能覺悟,亟斷大計,論功古人,轉禍為福,在此時矣。如猛將長驅,嚴兵圍城,雖有悔恨,亦無及已矣。〗
李軼得書,心中動搖。劉玄早晚垮台,他要麽投降赤眉軍,要麽投降劉秀,二者必居其一。而在赤眉軍和劉秀之間,他還是寧願選擇劉秀,一來劉秀畢竟和他有舊,兩人曾經親如兄弟;二來和赤眉軍相比,劉秀更有希望贏得最後勝利。
然而真要投降劉秀,李軼卻又不免擔心,他害死了劉秀的長兄劉縯,劉秀能寬恕他嗎?在李軼看來,他是完全有資格被寬恕的,不是因為他無罪,而是因為他手中握有洛陽,坐擁三十萬兵馬,隻要劉秀不傻,一定會寬恕他。
李軼回書,暗示投降並非不可商量,並希望馮異能將他的意思向劉秀傳達。書曰:
〖軼本與蕭王首謀造漢,結死生之約,同榮枯之計。今軼守洛陽,將軍鎮孟津,俱據機軸,千載一會,思成斷金。唯深達蕭王,願進愚策,以佐國安民。〗
李軼自打回書之後,開始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一心等著劉秀那邊的回音,不再與馮異爭鋒。
馮異機敏地抓住這一時機,抽調前線兵馬,北上攻天井關,拔上黨兩城,為河內掃除後顧之憂,然後回師向南,兵渡黃河(這也是劉秀的勢力第一次涉足黃河以南),進入河南郡,攻克成皋以東十三縣,收降十餘萬人。河南太守武勃領萬餘人前來救援,與馮異戰於士鄉下。馮異大破武勃軍,擊殺武勃,斬首五千餘級,從而在黃河南岸站穩腳跟,擁有了一大片從河北進攻中原的灘頭陣地。
戰事就發生在李軼的洛陽家門口,李軼卻對武勃見死不救。馮異見李軼確有投降之心,於是將李軼之書上奏劉秀。
劉秀回書馮異道:“李軼多詐,人不能得其要領,不可輕信。”並故意將李軼之書散布到洛陽城中。朱鮪得知李軼居然暗通劉秀,勃然大怒,使人刺殺李軼,將其兵馬收為己有。
聞聽李軼已死,劉秀麾下諸將齊聲嘆息,都以為劉秀過於感情用事,錯失良機。李軼一降,不費一兵一卒,洛陽便可以不戰而下,如今朱鮪鎮守洛陽,再要想攻克洛陽,那可就難上加難了。
對此,劉秀的解釋是:“殺劉縯者,朱鮪與李軼二人也。我可以原諒朱鮪,但絕不原諒李軼。因為朱鮪隻是敵人,而李軼卻是叛徒!”
朱鮪一接管洛陽,立即向劉秀發起進攻,命蘇茂、賈彊領兵三萬,渡河襲河內溫城,自己則率數萬人兵發平陰,攻打馮異。
麵對朱鮪來襲,馮異果斷決策:先渡河回河內,援救溫城。河內太守寇恂發屬縣之兵,固守溫城,見馮異援兵到來,大喜,命士卒趁城鼓譟,謊稱道:“蕭王大兵至!”
蘇茂、賈彊之軍聽聞居然是劉秀親率大軍來援,哪辨真假,陣腳頓時大亂。馮異與寇恂兩路奔擊,大敗敵軍,斬殺賈彊,蘇茂率殘眾渡河而逃,溺斃者過半。
馮異既解溫城之圍,馬不停蹄,再渡黃河,回擊平陰,大戰朱鮪。朱鮪敗退,還歸洛陽。馮異窮追不捨,追至洛陽城下。朱鮪緊閉城門,任憑馮異在城下辱罵其先人祖宗,始終拒不出戰。馮異心知,暫時還不到強攻洛陽之時,於是大陳兵馬,繞洛陽城一周,炫武示威,這才得勝收兵,還歸河內。
經此一役之後,洛陽震恐,城門白天也緊閉不開,淪為孤城一座。
【no.4 關中在望】
馮異所在的南方戰區,戰事推進神速。而西線的鄧禹,雖然小有挫折,最終也還算是進展順利。
本年正月,鄧禹自箕關攻河東郡,河東都尉守箕關,鄧禹連攻十日,破關,繳獲輜重一千多車,接著長驅直入,圍攻河東郡首府安邑。
安邑堅守,鄧禹連戰數月,不能攻克。更始大將軍樊參領兵數萬,渡河馳援安邑。鄧禹率大軍迎擊於解南,大破之,斬樊參。王匡、成丹、劉均等合軍十餘萬,再來援救安邑,與鄧禹交戰,鄧禹大敗。適逢日暮,雙方各自罷兵。
鄧禹麾下諸將韓歆等人見兵勢已摧,都勸鄧禹趁夜色突圍,否則等天色一亮,敵軍大舉來攻,恐怕就得全軍覆沒。
鄧禹不聽。
鄧禹自幼便有神童之譽,心高氣傲,從不知失敗為何物。自投奔劉秀以來,又被劉秀倚為股肱,最見親信。劉秀將西線戰區全權委託給他,既是對他的信任,也是對他的栽培。出發之時,劉秀又親自一路送至野王,足見對他期望之高。
他寧願死,也絕不能接受失敗。
第二天,太陽無可挽回地升起,照亮大地。
難得的好天氣,最適合攻擊。
鄧禹全軍上下,屏息凝神,等待著敵軍的槍林箭雨。
然而,敵軍陣營卻動靜全無。
說起來,也是鄧禹的運氣。這一天,按天幹地支紀日,正是癸亥日。從甲子日,到癸亥日,正好是一個紀日循環,而癸亥日便是這個循環的最後一天,即所謂的“六甲窮日”。古人迷信,普遍認為這一日不吉利,諸事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