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頁
光武皇帝之劉秀的秀:嗜血的皇冠 作者:曹三公子/曹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岑彭當年為新朝死守宛城,城中人相食,這才投降漢軍,眾人皆欲殺,劉縯愛惜岑彭之才,特加赦免,收為部屬。劉縯遇害之後,岑彭歸於大司馬朱鮪,屢立戰功,官拜潁川太守。
割據潁川、汝南二郡的劉茂,自恃乃劉玄族叔,根本不把劉玄的更始朝廷放在眼裏。岑彭剛入潁川,立即遭到劉茂武力驅逐。岑彭不能到任,也無顏再回朝廷復命,隻得率部屬百餘人投奔河內太守韓歆。
劉秀聽完岑彭的遭遇,嘆息不已。岑彭見左右無人,私語劉秀道:“岑某之命,全拜伯升所賜。本欲輔佐伯升,定鼎天下,無奈伯升早死,不得為用,至今引以為恨。今見文叔,如見伯升,願以身自效,以報伯升當日救命之恩。”
見岑彭有意追隨自己,劉秀不明真假,婉拒道:“岑兄乃大司馬朱鮪之愛將,我豈敢橫刀奪愛。”
岑彭見劉秀心存疑慮,一時也不能自辯,於是又道:“河北為王者之地,得之可成霸業,還望文叔多加留意。河內太守韓歆,乃岑某故人,對岑某言聽計從。文叔南歸之日,岑某必命韓歆舉河內而降,為文叔先驅。”
馮異身為劉秀親信,提及造反,劉秀尚且不敢貿然答應,更何況岑彭乃是朱鮪部下,卻也來慫恿劉秀造反,劉秀自然越發警惕,當即道:“你我皆為漢臣,理當盡忠竭力,共扶漢室。此等大逆不道語,休再提起!”
次日,劉秀辭別河內,向邯鄲進發。一路慰勉官吏,撫循百姓,理結冤案,廢除苛政。所到之處,吏民無不歡喜,夾道相迎,爭獻牛酒,劉秀皆辭而不受。
數日之後,劉秀行至鄴縣,時已日暮,正欲投宿,忽聞身後大呼:“劉文叔休走!”
【no.4 鄴城獻策】
且說劉秀等人行至鄴縣,忽聞身後一聲大喊,不由大驚,以為是大部隊前來追襲,急忙勒馬,回首望去,卻見來者隻是一位年輕儒生,正拄著拐杖從遠處徐徐走來。眾人尚未看清儒生麵目,劉秀卻已拊掌大笑,道:“此必鄧禹鄧仲華是也。”
儒生邁著碎步,緊趕慢趕,終於將麵部和身體一併呈現在眾人眼前,正是劉秀當年同窗,十三歲便入太學的神童鄧禹。劉秀打量著鄧禹,但見昔日幼童,已長成二十二歲的俊俏青年,當年六尺之軀,如今居然偉岸;舊日鼻涕流處,一捧疑似美髯。劉秀越看越樂,問鄧禹道:“自新野而來?”鄧禹點頭道:“是。”劉秀笑道:“小子孤身一人,千裏橫行,壯哉!”
劉秀趕路之際,不便細談,當即為鄧禹一一引見,然後率眾入鄴城不提。夜半,劉秀召見鄧禹,笑問道:“我專命河北,可以隨意封官拜將。你千裏而來,莫非是為了求個一官半職?”
鄧禹恭謹答道:“禹之來,不求做官。”
劉秀道:“那你求什麽?”
鄧禹道:“但願明公威德加於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於竹帛耳。”
劉秀大笑,道:“皇帝劉玄征你入朝為官,你屢次拒絕。如今我孤懸河北,你卻主動前來投奔。何故?”
鄧禹道:“隻為你當年的一句話。”
劉秀一愣,問道:“哪句話?”
鄧禹道:“大江!滄海!”
劉秀嗟嘆久之,笑道:“當年戲言,不意你竟當真。”
鄧禹搖搖頭,意味深長地答道:“君無戲言!”
劉秀大驚,鄧禹和他多年不見,一見麵怎麽就跟馮異和岑彭一樣,也要慫恿他造反當皇帝?於是佯怒道:“此話從何說起?”
鄧禹道:“‘狂風拔倒樹,樹倒根已露。上有數枝藤,青青猶未悟’,明公聽過此詩乎?”
劉秀笑道:“你忽然提及此詩,可有說法沒有?”
鄧禹道:“劉玄,樹也。劉玄之樹將倒矣。劉玄雖已稱帝,而天下之亂方起。山東赤眉、青犢之屬,動以萬數,三輔盜賊,往往群聚。劉玄名為皇帝,實為諸將所挾持,有心無力,而諸將皆庸人暴起,誌在財幣,爭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慮遠圖,欲尊主安民者也。四方分崩離析,形勢可見!”
鄧禹再道:“公,藤也。劉玄之樹既倒,公雖能安定河北,建藩輔之功,猶恐無所成立,不足為長久之計。”
劉秀笑望鄧禹,像長輩望著正在表演的孩子,道:“說下去!”
鄧禹道:“聖人不得違時,時亦不可失也。劉玄既是庸才,不足以擔當帝王大業,自應有聖人取而代之。公初戰昆陽,破王莽百萬之眾,天下聞知,莫不震靡,此公之武功也。公推誠接士,少長有禮,賞善如不及,討惡如慮遙,此公之文治也。文治武功集於一身,所謂天下聖人也。於今之計,莫過於應民之望,延攬英雄,務悅民心。以公之威德,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此其時矣!”
劉秀笑道:“我無遠慮,隻有近憂。天下非所敢望,可有定河北之策?”
鄧禹道:“河北定,則天下自定。河內被山帶河,足以為固,其土地富貴,殷之舊都,公之有此,猶高祖之有關中也。既得河內,再進兵定冀州,北取幽州、並州,得胡馬之用;東舉青州、徐州,引負海之利。河北已平,五州既集,南麵以號令,天下如在囊中,探手可取也。”
鄧禹寥寥數語,天下事仿佛已盡在掌握。後人稱此為“鄴城策”,與諸葛亮“隆中對”同為“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之典範。劉秀聽罷,嘆賞道:“小兒,昔日張良乎?”
鄧禹拜伏於地,恭聲道:“明公,今日高祖也。”
兩人相視大笑,當夜聯床抵足,敘舊竟夜,不勝歡暢。
自此之後,劉秀號鄧禹為鄧將軍,特加親近,常令同宿,相與計議。又授鄧禹以人事大權,命其考察諸將,薦舉人才。
鄧禹如此年輕,又是初來乍到,權位卻淩駕於眾人之上,眾人不免將信將疑,很是擔心劉秀的眼力。劉秀曉諭眾人道:“世間有三歲老翁,也有百歲兒童。我初識鄧禹之時,鄧禹年僅十三,卻已經老成持重,非常人可及。諸君未可輕年少,宣父猶能畏後生。鄧禹之能,他日必顯。”
第二章 走出冀州
【no.1 妙計不妙】
下一站,邯鄲。
邯鄲,戰國時趙國之首都,歷經秦、西漢、新三朝,繁華依然,人口多達二十餘萬,與長安、洛陽、宛城、臨淄並稱為當時的天下五都,乃是河北地區第一重鎮。
此時邯鄲的主人為耿純。
耿純,字伯山,出身巨鹿望族。起初投奔李軼,算是李軼的人馬,李軼拜耿純為騎都尉,令其安集趙、魏故地。耿純駐紮邯鄲,聽聞劉秀抵達,主動登門謁見。劉秀對耿純慰勞有加,仍任命耿純為騎都尉,繼續鎮守邯鄲。
耿純久仰劉秀威名,親見之後,愈加相信劉秀絕非池中之物,遠非李軼可比,當即獻上戰馬及縑帛數百匹,以表效忠託命之意。
割據潁川、汝南二郡的劉茂,自恃乃劉玄族叔,根本不把劉玄的更始朝廷放在眼裏。岑彭剛入潁川,立即遭到劉茂武力驅逐。岑彭不能到任,也無顏再回朝廷復命,隻得率部屬百餘人投奔河內太守韓歆。
劉秀聽完岑彭的遭遇,嘆息不已。岑彭見左右無人,私語劉秀道:“岑某之命,全拜伯升所賜。本欲輔佐伯升,定鼎天下,無奈伯升早死,不得為用,至今引以為恨。今見文叔,如見伯升,願以身自效,以報伯升當日救命之恩。”
見岑彭有意追隨自己,劉秀不明真假,婉拒道:“岑兄乃大司馬朱鮪之愛將,我豈敢橫刀奪愛。”
岑彭見劉秀心存疑慮,一時也不能自辯,於是又道:“河北為王者之地,得之可成霸業,還望文叔多加留意。河內太守韓歆,乃岑某故人,對岑某言聽計從。文叔南歸之日,岑某必命韓歆舉河內而降,為文叔先驅。”
馮異身為劉秀親信,提及造反,劉秀尚且不敢貿然答應,更何況岑彭乃是朱鮪部下,卻也來慫恿劉秀造反,劉秀自然越發警惕,當即道:“你我皆為漢臣,理當盡忠竭力,共扶漢室。此等大逆不道語,休再提起!”
次日,劉秀辭別河內,向邯鄲進發。一路慰勉官吏,撫循百姓,理結冤案,廢除苛政。所到之處,吏民無不歡喜,夾道相迎,爭獻牛酒,劉秀皆辭而不受。
數日之後,劉秀行至鄴縣,時已日暮,正欲投宿,忽聞身後大呼:“劉文叔休走!”
【no.4 鄴城獻策】
且說劉秀等人行至鄴縣,忽聞身後一聲大喊,不由大驚,以為是大部隊前來追襲,急忙勒馬,回首望去,卻見來者隻是一位年輕儒生,正拄著拐杖從遠處徐徐走來。眾人尚未看清儒生麵目,劉秀卻已拊掌大笑,道:“此必鄧禹鄧仲華是也。”
儒生邁著碎步,緊趕慢趕,終於將麵部和身體一併呈現在眾人眼前,正是劉秀當年同窗,十三歲便入太學的神童鄧禹。劉秀打量著鄧禹,但見昔日幼童,已長成二十二歲的俊俏青年,當年六尺之軀,如今居然偉岸;舊日鼻涕流處,一捧疑似美髯。劉秀越看越樂,問鄧禹道:“自新野而來?”鄧禹點頭道:“是。”劉秀笑道:“小子孤身一人,千裏橫行,壯哉!”
劉秀趕路之際,不便細談,當即為鄧禹一一引見,然後率眾入鄴城不提。夜半,劉秀召見鄧禹,笑問道:“我專命河北,可以隨意封官拜將。你千裏而來,莫非是為了求個一官半職?”
鄧禹恭謹答道:“禹之來,不求做官。”
劉秀道:“那你求什麽?”
鄧禹道:“但願明公威德加於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於竹帛耳。”
劉秀大笑,道:“皇帝劉玄征你入朝為官,你屢次拒絕。如今我孤懸河北,你卻主動前來投奔。何故?”
鄧禹道:“隻為你當年的一句話。”
劉秀一愣,問道:“哪句話?”
鄧禹道:“大江!滄海!”
劉秀嗟嘆久之,笑道:“當年戲言,不意你竟當真。”
鄧禹搖搖頭,意味深長地答道:“君無戲言!”
劉秀大驚,鄧禹和他多年不見,一見麵怎麽就跟馮異和岑彭一樣,也要慫恿他造反當皇帝?於是佯怒道:“此話從何說起?”
鄧禹道:“‘狂風拔倒樹,樹倒根已露。上有數枝藤,青青猶未悟’,明公聽過此詩乎?”
劉秀笑道:“你忽然提及此詩,可有說法沒有?”
鄧禹道:“劉玄,樹也。劉玄之樹將倒矣。劉玄雖已稱帝,而天下之亂方起。山東赤眉、青犢之屬,動以萬數,三輔盜賊,往往群聚。劉玄名為皇帝,實為諸將所挾持,有心無力,而諸將皆庸人暴起,誌在財幣,爭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慮遠圖,欲尊主安民者也。四方分崩離析,形勢可見!”
鄧禹再道:“公,藤也。劉玄之樹既倒,公雖能安定河北,建藩輔之功,猶恐無所成立,不足為長久之計。”
劉秀笑望鄧禹,像長輩望著正在表演的孩子,道:“說下去!”
鄧禹道:“聖人不得違時,時亦不可失也。劉玄既是庸才,不足以擔當帝王大業,自應有聖人取而代之。公初戰昆陽,破王莽百萬之眾,天下聞知,莫不震靡,此公之武功也。公推誠接士,少長有禮,賞善如不及,討惡如慮遙,此公之文治也。文治武功集於一身,所謂天下聖人也。於今之計,莫過於應民之望,延攬英雄,務悅民心。以公之威德,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此其時矣!”
劉秀笑道:“我無遠慮,隻有近憂。天下非所敢望,可有定河北之策?”
鄧禹道:“河北定,則天下自定。河內被山帶河,足以為固,其土地富貴,殷之舊都,公之有此,猶高祖之有關中也。既得河內,再進兵定冀州,北取幽州、並州,得胡馬之用;東舉青州、徐州,引負海之利。河北已平,五州既集,南麵以號令,天下如在囊中,探手可取也。”
鄧禹寥寥數語,天下事仿佛已盡在掌握。後人稱此為“鄴城策”,與諸葛亮“隆中對”同為“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之典範。劉秀聽罷,嘆賞道:“小兒,昔日張良乎?”
鄧禹拜伏於地,恭聲道:“明公,今日高祖也。”
兩人相視大笑,當夜聯床抵足,敘舊竟夜,不勝歡暢。
自此之後,劉秀號鄧禹為鄧將軍,特加親近,常令同宿,相與計議。又授鄧禹以人事大權,命其考察諸將,薦舉人才。
鄧禹如此年輕,又是初來乍到,權位卻淩駕於眾人之上,眾人不免將信將疑,很是擔心劉秀的眼力。劉秀曉諭眾人道:“世間有三歲老翁,也有百歲兒童。我初識鄧禹之時,鄧禹年僅十三,卻已經老成持重,非常人可及。諸君未可輕年少,宣父猶能畏後生。鄧禹之能,他日必顯。”
第二章 走出冀州
【no.1 妙計不妙】
下一站,邯鄲。
邯鄲,戰國時趙國之首都,歷經秦、西漢、新三朝,繁華依然,人口多達二十餘萬,與長安、洛陽、宛城、臨淄並稱為當時的天下五都,乃是河北地區第一重鎮。
此時邯鄲的主人為耿純。
耿純,字伯山,出身巨鹿望族。起初投奔李軼,算是李軼的人馬,李軼拜耿純為騎都尉,令其安集趙、魏故地。耿純駐紮邯鄲,聽聞劉秀抵達,主動登門謁見。劉秀對耿純慰勞有加,仍任命耿純為騎都尉,繼續鎮守邯鄲。
耿純久仰劉秀威名,親見之後,愈加相信劉秀絕非池中之物,遠非李軼可比,當即獻上戰馬及縑帛數百匹,以表效忠託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