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光武皇帝之劉秀的秀:嗜血的皇冠 作者:曹三公子/曹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軍事歷史] 【全本校對】《光武皇帝之劉秀的秀:嗜血的皇冠(出書版)》作者:曹三公子/曹昇【完結】
內容簡介:
和秦始皇相比,我不折騰;和劉邦相比,我不流氓;和王莽相比,我不拍腦袋;和李世民相比,我愛我的兄弟;和趙匡胤相比,我統一了中國;和朱元璋相比,我不殺功臣。
我是劉秀,東漢的開國皇帝。這是我的故事。
我不相信劣幣驅逐良幣,如果世間壞人當道,那隻是因為好人還不夠努力。
在《流血的仕途:李斯與秦帝國》中,曹昇復活了千古一相李斯的風采,對這位傳奇人物的刻畫及其精神世界的重建,更是入骨三分,力透紙背。
而這一次,曹昇將目光轉向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以汪洋恣肆之筆力,重現新朝末年至東漢初年歷史的風雲際會和血色風流,將劉秀、劉縯、王莽這一個個人物,隔著綿長的時間帶到讀者麵前,帶給我們另一種理解歷史的境界,也將其“以心證史,仿佛親歷”的曹氏風格推向另一個巔峰。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自序
這是劉秀的故事,據說一切都是真的。
先從劉秀的起家寫起。此一階段,可以“努力”二字點題。
今人多言加油,古人大致無油可加,所以言努力。尤其在劉秀所處的時代,“努力”一詞更是當時的口頭流行語,譬如:
〖(劉秀等人)進至下博城西,遑惑不知所之。有白衣老父在道旁,指曰:“努力!信都郡為長安守,去此八十裏。”——《後漢書·卷一》
光武謂(王)霸曰:“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努力!疾風知勁糙。”——《後漢書·卷二十》
更始大悅,謂(趙)憙曰:“卿名家駒,努力勉之。”——《後漢書·卷二十六》〗
和他的先祖劉邦一樣,劉秀也是取代了一個短命王朝,從而成就了自己的輝煌帝業。而劉秀所取代的這個短命王朝,便是王莽的新朝。新朝末年,天下大亂,是為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大黑暗時期。當大黑暗時期結束之時,已有將近五千萬人(約占當時總人口的70%)死於饑荒、戰亂。
在這樣的大黑暗時期,神州淪為叢林,叢林淪為煉獄,每個人都有著各自的努力——有人努力讓自己活著,有人努力讓別人活著;有人努力殺人,有人努力避免被殺;有人努力吃人,有人努力避免被吃。而劉秀的努力,卻使他從一個沒落王孫,搖身一變成為光武皇帝,開創出壽命長達一百九十五年的東漢帝國。
在關注劉秀努力的同時,有一事必須注意。劉秀與歷史上其他的開國帝王有一絕大不同,那便是即使劉秀尚未起兵造反,皇位似乎就已經非他莫屬。讖曰:“劉秀當為天子。”指名道姓,舍他其誰?換而言之,劉秀生來就是該當皇帝的命,他必須當皇帝!他要是不當皇帝,連老天爺都得跟他急!而由此也就引發出一個極其有趣的問題:如果某物命中注定是你的,那麽努力是否還有必要?努力的意義又在哪裏?或者說,是人成就了宿命,還是宿命成就了人?
扯遠了,打住。簡單地說,我想寫一個在宿命中努力的故事。宿命,本無所謂有,也本無所謂無的。努力,是否也是同樣如此呢?
書名《劉秀的秀》,源自莎翁名句:世界是一個大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都隻是演員而已(the whole world is a big stage.all the men and women just are some actors)。
本書為上冊,起自公元第三年,止於公元二十三年——這一年,劉秀二十九歲,其命運正從天堂墜入地獄。
曹昇
2010年7月4日於杭州
上卷
第一章 少年
【no.1 葬禮】
於是,時光席捲著我們,無可挽回地開始倒流。逆流而上的歲月之舟,不停倒退,進入過去,最終停泊在西漢平帝元始三年。這是一個初秋的清晨,地點為南陽郡蔡陽縣舂陵鄉。一切已然發生,我們來此見證。
遠遠傳來的,是那首淒涼的輓歌《蒿裏》,在晨霧中反覆吟唱:“蒿裏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躕。”浩浩蕩蕩的送葬隊伍,穿越霧靄,緩緩向山上行去。
歌聲停歇下來,送葬的隊伍也停了下來,墓地到了。執紼的小男孩退到一旁,閃開道路。在一陣短暫的默哀之後,八條大漢抱著使命必達的信念,走向安置棺槨的馬車。作為職業抬棺者,他們已將抬棺提升為一門藝術,即使將滿滿一碗水擱在棺槨上麵,一路上也絕不會灑下半滴。漢子們抬起棺槨,在死者親友的抽泣聲中,在婦人們哭天搶地的拉扯之下,步伐堅定地邁進早已挖好的墓穴,將死者送入另外一個世界。
棺槨擺放完畢,人群忙碌起來,將金銀珍寶、印綬樂器、車馬生禽等隨葬器物填滿墓坑。然後,泥土像雨點似的落下。墳上堆起了一座土丘。人群魚貫而上,用力將新土踩踏結實。
時已午後,送葬隊伍徐徐回返,與來時的莊重肅穆不同,氣氛此時已輕鬆了許多,隊形也變得渙散而隨意,時不時有歡笑聲響起。對大多數出席葬禮的人來說,葬禮結束了,意味著一樁事了了,他們將重新過回原來的生活,不會因死者的逝去而有任何改變。但對死者的兒子們來說,父親的離世,意味卻是格外深長。
死者的長子劉縯,高大的身軀在人群中顯得異常醒目。父親的辭世,不僅帶給他悲傷,更讓他猛醒。父親這一死,意味著他在死神麵前少了一道最重要的屏障,或早或晚,他也將像父親那樣死去,埋於地底,永遠地失去呼吸。既然死亡不可逃避,那活著的意義和動力又在哪裏?
劉縯追悼著父親的一生,在他看來,那是乏善可陳的一生,做了一輩子縣令,既無功績,也無名聲,雖然衣食不愁,卻終究隻是在麻木而庸碌地混著日子,眼一閉,一睜,一天就過了,眼一閉,不睜,一輩子就過了。更可怕的是,他的未來很可能就和他父親一樣。
一念及此,劉縯悚然而不甘。他不願意重複父親的命運,不願意像父親那樣,滿足於做一個縣令,生前在小水坑裏撲騰,動靜不大,死後在小土坑裏長眠,動靜全無。在他看來,這樣的一生,豈止可悲,簡直就是可恥!既然整個宇宙都是一頓免費的午餐1,不,更準確地說,是一頓免費的自助餐,那麽一旦降臨人世,就意味著你已經擁有了一張入場的餐券。而自助餐的意義就在於,重要的不僅是管飽,而且一定要比別人拿得更多,占有更多,吃不吃得下另說,總之,一定要值回票價。遙想當年,他的祖先漢高祖劉邦,斬蛇而起,破強秦,誅項羽,一統四海,君臨九州,溥天之下,莫非我土,率土之濱,莫非我臣,那是何等的氣概,怎樣的風流?從吃自助餐到吃霸王餐,大丈夫固當如是哉!
內容簡介:
和秦始皇相比,我不折騰;和劉邦相比,我不流氓;和王莽相比,我不拍腦袋;和李世民相比,我愛我的兄弟;和趙匡胤相比,我統一了中國;和朱元璋相比,我不殺功臣。
我是劉秀,東漢的開國皇帝。這是我的故事。
我不相信劣幣驅逐良幣,如果世間壞人當道,那隻是因為好人還不夠努力。
在《流血的仕途:李斯與秦帝國》中,曹昇復活了千古一相李斯的風采,對這位傳奇人物的刻畫及其精神世界的重建,更是入骨三分,力透紙背。
而這一次,曹昇將目光轉向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以汪洋恣肆之筆力,重現新朝末年至東漢初年歷史的風雲際會和血色風流,將劉秀、劉縯、王莽這一個個人物,隔著綿長的時間帶到讀者麵前,帶給我們另一種理解歷史的境界,也將其“以心證史,仿佛親歷”的曹氏風格推向另一個巔峰。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自序
這是劉秀的故事,據說一切都是真的。
先從劉秀的起家寫起。此一階段,可以“努力”二字點題。
今人多言加油,古人大致無油可加,所以言努力。尤其在劉秀所處的時代,“努力”一詞更是當時的口頭流行語,譬如:
〖(劉秀等人)進至下博城西,遑惑不知所之。有白衣老父在道旁,指曰:“努力!信都郡為長安守,去此八十裏。”——《後漢書·卷一》
光武謂(王)霸曰:“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努力!疾風知勁糙。”——《後漢書·卷二十》
更始大悅,謂(趙)憙曰:“卿名家駒,努力勉之。”——《後漢書·卷二十六》〗
和他的先祖劉邦一樣,劉秀也是取代了一個短命王朝,從而成就了自己的輝煌帝業。而劉秀所取代的這個短命王朝,便是王莽的新朝。新朝末年,天下大亂,是為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大黑暗時期。當大黑暗時期結束之時,已有將近五千萬人(約占當時總人口的70%)死於饑荒、戰亂。
在這樣的大黑暗時期,神州淪為叢林,叢林淪為煉獄,每個人都有著各自的努力——有人努力讓自己活著,有人努力讓別人活著;有人努力殺人,有人努力避免被殺;有人努力吃人,有人努力避免被吃。而劉秀的努力,卻使他從一個沒落王孫,搖身一變成為光武皇帝,開創出壽命長達一百九十五年的東漢帝國。
在關注劉秀努力的同時,有一事必須注意。劉秀與歷史上其他的開國帝王有一絕大不同,那便是即使劉秀尚未起兵造反,皇位似乎就已經非他莫屬。讖曰:“劉秀當為天子。”指名道姓,舍他其誰?換而言之,劉秀生來就是該當皇帝的命,他必須當皇帝!他要是不當皇帝,連老天爺都得跟他急!而由此也就引發出一個極其有趣的問題:如果某物命中注定是你的,那麽努力是否還有必要?努力的意義又在哪裏?或者說,是人成就了宿命,還是宿命成就了人?
扯遠了,打住。簡單地說,我想寫一個在宿命中努力的故事。宿命,本無所謂有,也本無所謂無的。努力,是否也是同樣如此呢?
書名《劉秀的秀》,源自莎翁名句:世界是一個大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都隻是演員而已(the whole world is a big stage.all the men and women just are some actors)。
本書為上冊,起自公元第三年,止於公元二十三年——這一年,劉秀二十九歲,其命運正從天堂墜入地獄。
曹昇
2010年7月4日於杭州
上卷
第一章 少年
【no.1 葬禮】
於是,時光席捲著我們,無可挽回地開始倒流。逆流而上的歲月之舟,不停倒退,進入過去,最終停泊在西漢平帝元始三年。這是一個初秋的清晨,地點為南陽郡蔡陽縣舂陵鄉。一切已然發生,我們來此見證。
遠遠傳來的,是那首淒涼的輓歌《蒿裏》,在晨霧中反覆吟唱:“蒿裏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躕。”浩浩蕩蕩的送葬隊伍,穿越霧靄,緩緩向山上行去。
歌聲停歇下來,送葬的隊伍也停了下來,墓地到了。執紼的小男孩退到一旁,閃開道路。在一陣短暫的默哀之後,八條大漢抱著使命必達的信念,走向安置棺槨的馬車。作為職業抬棺者,他們已將抬棺提升為一門藝術,即使將滿滿一碗水擱在棺槨上麵,一路上也絕不會灑下半滴。漢子們抬起棺槨,在死者親友的抽泣聲中,在婦人們哭天搶地的拉扯之下,步伐堅定地邁進早已挖好的墓穴,將死者送入另外一個世界。
棺槨擺放完畢,人群忙碌起來,將金銀珍寶、印綬樂器、車馬生禽等隨葬器物填滿墓坑。然後,泥土像雨點似的落下。墳上堆起了一座土丘。人群魚貫而上,用力將新土踩踏結實。
時已午後,送葬隊伍徐徐回返,與來時的莊重肅穆不同,氣氛此時已輕鬆了許多,隊形也變得渙散而隨意,時不時有歡笑聲響起。對大多數出席葬禮的人來說,葬禮結束了,意味著一樁事了了,他們將重新過回原來的生活,不會因死者的逝去而有任何改變。但對死者的兒子們來說,父親的離世,意味卻是格外深長。
死者的長子劉縯,高大的身軀在人群中顯得異常醒目。父親的辭世,不僅帶給他悲傷,更讓他猛醒。父親這一死,意味著他在死神麵前少了一道最重要的屏障,或早或晚,他也將像父親那樣死去,埋於地底,永遠地失去呼吸。既然死亡不可逃避,那活著的意義和動力又在哪裏?
劉縯追悼著父親的一生,在他看來,那是乏善可陳的一生,做了一輩子縣令,既無功績,也無名聲,雖然衣食不愁,卻終究隻是在麻木而庸碌地混著日子,眼一閉,一睜,一天就過了,眼一閉,不睜,一輩子就過了。更可怕的是,他的未來很可能就和他父親一樣。
一念及此,劉縯悚然而不甘。他不願意重複父親的命運,不願意像父親那樣,滿足於做一個縣令,生前在小水坑裏撲騰,動靜不大,死後在小土坑裏長眠,動靜全無。在他看來,這樣的一生,豈止可悲,簡直就是可恥!既然整個宇宙都是一頓免費的午餐1,不,更準確地說,是一頓免費的自助餐,那麽一旦降臨人世,就意味著你已經擁有了一張入場的餐券。而自助餐的意義就在於,重要的不僅是管飽,而且一定要比別人拿得更多,占有更多,吃不吃得下另說,總之,一定要值回票價。遙想當年,他的祖先漢高祖劉邦,斬蛇而起,破強秦,誅項羽,一統四海,君臨九州,溥天之下,莫非我土,率土之濱,莫非我臣,那是何等的氣概,怎樣的風流?從吃自助餐到吃霸王餐,大丈夫固當如是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