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血酬定律:中國歷史上的生存遊戲 作者:吳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軍事理論] 《血酬定律:中國歷史上的生存遊戲(出書版)》作者:吳思【完結】
編輯推薦
血酬定律有三個要點:
一、血酬就是以生命為代價從事暴力掠奪的收益。
二、當血酬大於成本時,暴力掠奪發生。
三、暴力掠奪不創造財富。
根據第一個要點,以生命為代價從事狩獵或挖煤的收益不算血酬。暴力掠奪特指以人類及其所擁有的財富為對象的行為。
根據第二個要點,在暴力掠奪發生時,人類必定權衡成本和收益。成本至少有四類:1、良心。同情心和正義感。2、機會成本。在權衡中,與賣命並列的還有賣力、賣身和賣東西等選項,人們會比較血、汗、身、財的付出與收益。3、人工和物資的消耗。4、暴力對抗帶來的風險。無論是暴力鎮壓,暴力反抗,還是暴力掠奪者之間的競爭,暴力掠奪都要麵臨一定的傷亡風險。以上四類成本與收益的權衡,每類都能演義出一串歷史故事。 根據第三個要點,暴力掠奪不創造財富,隻能轉移財富,這就會引出暴力掠奪者與財富創造者互動的漫長故事。 本書對血酬定律作了深入的研究。
內容簡介
《血酬定律》是吳思先生在五年前推出的一部作品,此次新版,增寫了新的前言,對五年摸索的*思路與心得作了簡要的交代,著重對“血酬定律”的三個要點作了更完整的總結與表述。作者正式提出了“血酬史觀”的概念,並預告了自己下一本書的內容:將繼續從暴力集團與生產集團關係的角度解釋歷史現象,用暴力集團之間的競爭關係解釋一些重大的製度變遷;理清暴力掠奪生存策略的內外關係,考察各種生存策略的互動和演化,描述演化而成的社會秩序的基本輪廓。
《血酬定律》早已成為吳思先生最暢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這本書以作者一貫的幽默敘事風格以及豐富多樣的取材,深入淺出地為讀者說明影響中國歷史的終極法則。書中探討了不同朝代的性命價格、平民百姓的反抗策略、土匪綁票勒贖的利害邏輯、商賈巨富的抗害手段等主題,這些類型各異的文章,連貫起來看就是在講中國歷史以及社會的形塑原理。
作者簡介
吳思,1957年出生於北京,1982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現任《炎黃春秋》雜誌總編輯。
=================
【,http:///</a>】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自序:識破真身
“血酬”和“命價”這兩個詞,來自本書兩篇文章的題目。這兩篇文章排在前邊,卻是最後寫出來的。文章談到了生命與生存資源的交換關係,描繪了一些憑藉暴力建立的規矩,提到了計算血價和命價——錢與命的兌換率——的基本思路。
在中國歷史上,大量資源和財富是依據殺戮和破壞能力分配的,破壞力直接打造了社會結構,直接決定著各個社會集團的社會地位和權利義務邊界。明確意識到暴力的這種作用之後,我感覺眼光一亮,過去寫的許多文章似乎也可以用這條線索串起來。許多局麵的形成,許多行為主體和社會集團的存在,許多生存策略和對策,都體現著這種作用。
在《潛規則:中國歷史中的真實遊戲》一書中,我關注的中心問題是:“合法傷害權”如何造就了潛規則。在後來的閱讀和寫作中,我不自覺地繼續追尋這種低成本損害能力的蹤跡。自覺是忽然降臨的。亂世史料看多了,我意識到一種資源分配格局的普遍存在——“破壞要素”參與資源分配的格局。我把“破壞力”提到了與“生產力”對應的高度,試圖解釋這種格局。我以為,這是經過重重偽裝,尚未被充分意識到,還沒有得到透徹解釋的歷史“暗局”。本書粗淺描繪了幾筆,涉及到暗局中的幾種定式常形,寥寥幾位隱身者,未曾宣揚的三四種手段,由此形成的語言和社會意識等等,本書的正編目錄就是按照這四類內容編排的。
一、常形定式,即各方博弈形成的階段性結果和局麵,包括五篇文章:1、命價探尋,2、血酬,3、劉瑾潛流,4、出售英雄,5、正義的邊界總要老。
二、隱身者,或未被注意的社會集團和行為主體,包括四篇文章:1、白員,2、縣官的隱身份,3、硬夥生意,4、我認出了一個小物種。
三、暗自流行的策略,四篇:
1、灰牢考略,2、庶民用暗器,3、性賄賂是個好辦法,4、在德不在險。
四、語言和社會意識,三篇:
1、說官話的利害計算,2、真實的難題和夢幻的解,3、金庸給我們編了什麽夢。
由於自覺性來得晚,“暗局”的比喻也來得晚,如此分類可謂“打哪兒指哪兒”,不無牽強之處,聊勝於胡堆亂放而已。
在現實生活中,上述因素其實是交織在一起的,主體互動必定採取某種策略,某些策略又為某種社會集團專用,各種社會主體互動也必定形成一些常見局麵。我在這裏強作分別,一是因為不同文章所強調的重點不同,二是為了分析和表達的方便。
所有這些文章,不過描繪了全豹身上的斑斑點點。我對中國歷史全貌滿心好奇,按捺不住地做出各種想像和猜測,兩年前還根據管窺到的斑點拚湊出一幅草圖:《中國通史的一種讀法》。這幅草圖是個人的臨時性工作假說,隨著對破壞力的進一步了解,我漸漸看出了其中的缺點和不足,若幹年後,這張草圖應該繪製得更精確,更少猜想成分。但我捨不得丟掉全局性視野,姑且把草圖附在書後,權充後記。
另有幾篇文章,讀來還有些意思,也一併收入,是為雜編。
關於本書的要緊話已經說完。下邊再說些虛的。
禪宗和尚說,覺悟要經歷三個階段:最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階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階段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經過多年努力,我好像進入了半生不熟的階段,看什麽不是什麽。
打個比方說,在欽定的社會權利圖上,縣官占地一畝,平民占地一分,奴婢占地一厘。也可以倒過來說,占一畝地的就是縣官,占一分的則是平民,占一厘的就是奴婢,等等。山是山,水是水,歷歷分明。
然而,縣官悄悄擴張自己的權利邊界,將平民的實際權利壓縮到了兩三厘,父母官和子民的關係也逐步轉向主奴關係。這時的父母官便不再是父母,子民也不再是子民。那麽,實際成色不過二三成的子民應該叫什麽呢?叫子民還是叫奴婢?在純度漸變的係列上,哪裏是性質突變的臨界點呢?這類問題經常讓我犯難。
我們知道,人的能力和意誌存在巨大的差異,即使是同一個人,能力和決心也在不斷變化。刁狠的縣官可能把某些平民的權利空間壓縮到一厘之下,尚不及法定的奴婢;而狡猾的奴婢又可能將實際權利擴張到一兩畝地,超過尋常的縣官。所謂“宰相門前七品官”,就描述了給宰相看門的家奴的實際身份。
編輯推薦
血酬定律有三個要點:
一、血酬就是以生命為代價從事暴力掠奪的收益。
二、當血酬大於成本時,暴力掠奪發生。
三、暴力掠奪不創造財富。
根據第一個要點,以生命為代價從事狩獵或挖煤的收益不算血酬。暴力掠奪特指以人類及其所擁有的財富為對象的行為。
根據第二個要點,在暴力掠奪發生時,人類必定權衡成本和收益。成本至少有四類:1、良心。同情心和正義感。2、機會成本。在權衡中,與賣命並列的還有賣力、賣身和賣東西等選項,人們會比較血、汗、身、財的付出與收益。3、人工和物資的消耗。4、暴力對抗帶來的風險。無論是暴力鎮壓,暴力反抗,還是暴力掠奪者之間的競爭,暴力掠奪都要麵臨一定的傷亡風險。以上四類成本與收益的權衡,每類都能演義出一串歷史故事。 根據第三個要點,暴力掠奪不創造財富,隻能轉移財富,這就會引出暴力掠奪者與財富創造者互動的漫長故事。 本書對血酬定律作了深入的研究。
內容簡介
《血酬定律》是吳思先生在五年前推出的一部作品,此次新版,增寫了新的前言,對五年摸索的*思路與心得作了簡要的交代,著重對“血酬定律”的三個要點作了更完整的總結與表述。作者正式提出了“血酬史觀”的概念,並預告了自己下一本書的內容:將繼續從暴力集團與生產集團關係的角度解釋歷史現象,用暴力集團之間的競爭關係解釋一些重大的製度變遷;理清暴力掠奪生存策略的內外關係,考察各種生存策略的互動和演化,描述演化而成的社會秩序的基本輪廓。
《血酬定律》早已成為吳思先生最暢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這本書以作者一貫的幽默敘事風格以及豐富多樣的取材,深入淺出地為讀者說明影響中國歷史的終極法則。書中探討了不同朝代的性命價格、平民百姓的反抗策略、土匪綁票勒贖的利害邏輯、商賈巨富的抗害手段等主題,這些類型各異的文章,連貫起來看就是在講中國歷史以及社會的形塑原理。
作者簡介
吳思,1957年出生於北京,1982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現任《炎黃春秋》雜誌總編輯。
=================
【,http:///</a>】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自序:識破真身
“血酬”和“命價”這兩個詞,來自本書兩篇文章的題目。這兩篇文章排在前邊,卻是最後寫出來的。文章談到了生命與生存資源的交換關係,描繪了一些憑藉暴力建立的規矩,提到了計算血價和命價——錢與命的兌換率——的基本思路。
在中國歷史上,大量資源和財富是依據殺戮和破壞能力分配的,破壞力直接打造了社會結構,直接決定著各個社會集團的社會地位和權利義務邊界。明確意識到暴力的這種作用之後,我感覺眼光一亮,過去寫的許多文章似乎也可以用這條線索串起來。許多局麵的形成,許多行為主體和社會集團的存在,許多生存策略和對策,都體現著這種作用。
在《潛規則:中國歷史中的真實遊戲》一書中,我關注的中心問題是:“合法傷害權”如何造就了潛規則。在後來的閱讀和寫作中,我不自覺地繼續追尋這種低成本損害能力的蹤跡。自覺是忽然降臨的。亂世史料看多了,我意識到一種資源分配格局的普遍存在——“破壞要素”參與資源分配的格局。我把“破壞力”提到了與“生產力”對應的高度,試圖解釋這種格局。我以為,這是經過重重偽裝,尚未被充分意識到,還沒有得到透徹解釋的歷史“暗局”。本書粗淺描繪了幾筆,涉及到暗局中的幾種定式常形,寥寥幾位隱身者,未曾宣揚的三四種手段,由此形成的語言和社會意識等等,本書的正編目錄就是按照這四類內容編排的。
一、常形定式,即各方博弈形成的階段性結果和局麵,包括五篇文章:1、命價探尋,2、血酬,3、劉瑾潛流,4、出售英雄,5、正義的邊界總要老。
二、隱身者,或未被注意的社會集團和行為主體,包括四篇文章:1、白員,2、縣官的隱身份,3、硬夥生意,4、我認出了一個小物種。
三、暗自流行的策略,四篇:
1、灰牢考略,2、庶民用暗器,3、性賄賂是個好辦法,4、在德不在險。
四、語言和社會意識,三篇:
1、說官話的利害計算,2、真實的難題和夢幻的解,3、金庸給我們編了什麽夢。
由於自覺性來得晚,“暗局”的比喻也來得晚,如此分類可謂“打哪兒指哪兒”,不無牽強之處,聊勝於胡堆亂放而已。
在現實生活中,上述因素其實是交織在一起的,主體互動必定採取某種策略,某些策略又為某種社會集團專用,各種社會主體互動也必定形成一些常見局麵。我在這裏強作分別,一是因為不同文章所強調的重點不同,二是為了分析和表達的方便。
所有這些文章,不過描繪了全豹身上的斑斑點點。我對中國歷史全貌滿心好奇,按捺不住地做出各種想像和猜測,兩年前還根據管窺到的斑點拚湊出一幅草圖:《中國通史的一種讀法》。這幅草圖是個人的臨時性工作假說,隨著對破壞力的進一步了解,我漸漸看出了其中的缺點和不足,若幹年後,這張草圖應該繪製得更精確,更少猜想成分。但我捨不得丟掉全局性視野,姑且把草圖附在書後,權充後記。
另有幾篇文章,讀來還有些意思,也一併收入,是為雜編。
關於本書的要緊話已經說完。下邊再說些虛的。
禪宗和尚說,覺悟要經歷三個階段:最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階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階段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經過多年努力,我好像進入了半生不熟的階段,看什麽不是什麽。
打個比方說,在欽定的社會權利圖上,縣官占地一畝,平民占地一分,奴婢占地一厘。也可以倒過來說,占一畝地的就是縣官,占一分的則是平民,占一厘的就是奴婢,等等。山是山,水是水,歷歷分明。
然而,縣官悄悄擴張自己的權利邊界,將平民的實際權利壓縮到了兩三厘,父母官和子民的關係也逐步轉向主奴關係。這時的父母官便不再是父母,子民也不再是子民。那麽,實際成色不過二三成的子民應該叫什麽呢?叫子民還是叫奴婢?在純度漸變的係列上,哪裏是性質突變的臨界點呢?這類問題經常讓我犯難。
我們知道,人的能力和意誌存在巨大的差異,即使是同一個人,能力和決心也在不斷變化。刁狠的縣官可能把某些平民的權利空間壓縮到一厘之下,尚不及法定的奴婢;而狡猾的奴婢又可能將實際權利擴張到一兩畝地,超過尋常的縣官。所謂“宰相門前七品官”,就描述了給宰相看門的家奴的實際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