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他們農村經濟研究室的幾個人對他還好,所裏老書記向室主任田誠介紹了白剛的情況,說他有見解,能寫,是有名的筆桿子,對農村也熟悉,你們室正缺這樣一個人。田誠是個十分寬厚的老同誌,白剛在科研人員中資格就夠老的了,戰爭年代在大學參加了黨的地下工作,田誠參加工作還比他早了好幾年。可是他上大學卻比白剛晚了好幾年,他是紅小鬼,建國後上了二年速成中學便直接上了大學。畢業後一直在地委農業部門和研究室工作。
田誠知道白剛以前在省裏工作多年,能寫,一見麵便非常熱情地說你來我們非常歡迎,我們正缺寫手呢!接著便介紹了室裏有兩個課題組,一個是研究公社的分配製度由小隊向大隊過渡,一個是1980年全國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的研究。問他想參加哪個課題組。
白剛一聽就失望了,非常反感。公社核算由小隊向大隊過渡是“窮過渡”,隻能是越整越窮,根本行不通。1980年全國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這不是睜著眼睛說夢話嗎?初次見麵,麵對的又是自己的直接領導,白剛沒敢把心裏想法說出來,隻是婉轉地說:“這些根本不可能實現吧?”
“哎?”田誠同誌有些驚訝,然後又小聲說,“老白同誌!你怎麽能這樣說呢!這可都是華主席提出來的,列入了國家計劃的。在這兒說說不要緊,到外邊可不能瞎說呀!外人一聽中科院的人和黨中央唱反調,那可不好啊!”
白剛雖不同意,但也無可奈何。是啊!“文革”十年把領袖抬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現在“文革”剛剛結束,十多年來,大搞各種禁令,對領袖的指示不準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是批鬥。現在雖不批鬥了,但多年來留下的影響還在,人們還心有餘悸,隻要是以黨的指示領袖的話出現的,別人隻能是奉命行事。不聽話的往往沒好結果,四平八穩,隨風倒、看風向,才可以穩坐釣魚台,所以人們也就不願意動腦筋,不多去自己思考了。
他理解主任的心情和好意,自己老是不看顏色,不順從領導,不是吃了大虧了嗎?可是要是這樣,還要這些高級科研機構幹什麽?他知道自己說服不了領導,也不能拉別人去冒險,所以便退了一步說:“我新來乍到,就不參加課題組了,我多熟悉下情況再說。”田主任覺得真是個外行,科研人員哪能不參加課題呢!可是外行這話沒說出來,隻是溫和地笑了笑說:“科研人員都必須有課題,不然沒有經費,什麽事也幹不了。”
“我自己搞個課題不行嗎?”白剛說什麽也不想研究那種課題。田主任雖有些不滿,但仍然是耐心地說:“課題可不是誰想搞個什麽都行,要經過論證,要經過領導批準,要去爭取經費……”沒等主任說完白剛打斷了他:“田誠同誌,容我熟悉一下情況,等一段時間再確定課題好不好?沒經費,我出去考察路費總可以報銷吧?”
《從囚徒到省委書記》荒村38(2)
田誠摸不清他為什麽不參加課題,可是看他很有些固執,又是個老同誌,便也同意了,便說:“你先了解下情況,路費、出差費可以報,考慮考慮可以,可是不能時間太長啊!”白剛像得了大赦一樣,結束了這次談話,開始了他的考察。
由於在農村改造了二十多年,深刻體會到老百姓生活的艱辛苦難,長期壓在心中的一個沉重話題就是農民怎麽才能擺脫貧困?所以重新工作後便一頭紮在農村裏,在各地進行考察以尋求這個答案。正好這時國家農委、中科院等單位,決定在全國選十個縣進行農村基本情況的全麵調查,最後每縣要寫出一本報告。讓所裏參加,這正是農經室的任務,白剛沒有課題負擔,便派他去參加,使他有機會到上海、江蘇、四川等先進縣去考察。考察的結果,他看到廣大農村都處於貧困之中,即便南方的糧棉高產地區,糧食畝產千斤以上,畝產皮棉百斤,在那個年代,產量算十分高了,但除去成本除去徵購也難得富裕。
一些富裕社隊主要是依靠工副業,當時叫做“以工補農”。從全國有名的富裕社隊他得到了啟示:隻靠種植糧棉油,農民再艱苦奮鬥也擺脫不了貧困,其實道理很明顯,農民人均一二畝地,國家拿走一部分徵購,購的部分都是低價。還要養社、隊一批幹部,除去生產成本,農民剩下的還有多少,把農民都死死地捆在土地上,怎麽能富裕起來?不少地方,農民辛苦一年,一家老小還填不飽肚子啊!
根本出路是必須把一部分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允許他們務工經商才能擺脫困境。一些富裕社隊,都是這樣。雖然有些做法和現行政策牴觸,但當地領導多是睜隻眼閉隻眼,有些地方已經是半公開了。所以他決定進行“建立農工商綜合經營的農業經濟體製”的研究課題。在全國十個重點縣調查的總結匯報時,他詳細談了自己的看法,得到了國家農委領導的贊同。白剛向所裏詳細匯報以後,他的課題也得到了批準。
這樣就必須擺脫“以糧為綱,一切砍光”的束縛,衝破政策上的許多條條框框,轉變一提農業就是種植業,一提農民就是種地的傳統觀念和認識。可是當時還是人民公社體製,非議“以糧為綱”仍然是一個禁區。讓農民搞商業,更是國家政策不允許的。連雞蛋都必須賣給國家,何況其他?雖然允許社隊搞集體企業,但當時政策卻隻允許三就地: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銷售。
田誠知道白剛以前在省裏工作多年,能寫,一見麵便非常熱情地說你來我們非常歡迎,我們正缺寫手呢!接著便介紹了室裏有兩個課題組,一個是研究公社的分配製度由小隊向大隊過渡,一個是1980年全國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的研究。問他想參加哪個課題組。
白剛一聽就失望了,非常反感。公社核算由小隊向大隊過渡是“窮過渡”,隻能是越整越窮,根本行不通。1980年全國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這不是睜著眼睛說夢話嗎?初次見麵,麵對的又是自己的直接領導,白剛沒敢把心裏想法說出來,隻是婉轉地說:“這些根本不可能實現吧?”
“哎?”田誠同誌有些驚訝,然後又小聲說,“老白同誌!你怎麽能這樣說呢!這可都是華主席提出來的,列入了國家計劃的。在這兒說說不要緊,到外邊可不能瞎說呀!外人一聽中科院的人和黨中央唱反調,那可不好啊!”
白剛雖不同意,但也無可奈何。是啊!“文革”十年把領袖抬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現在“文革”剛剛結束,十多年來,大搞各種禁令,對領袖的指示不準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是批鬥。現在雖不批鬥了,但多年來留下的影響還在,人們還心有餘悸,隻要是以黨的指示領袖的話出現的,別人隻能是奉命行事。不聽話的往往沒好結果,四平八穩,隨風倒、看風向,才可以穩坐釣魚台,所以人們也就不願意動腦筋,不多去自己思考了。
他理解主任的心情和好意,自己老是不看顏色,不順從領導,不是吃了大虧了嗎?可是要是這樣,還要這些高級科研機構幹什麽?他知道自己說服不了領導,也不能拉別人去冒險,所以便退了一步說:“我新來乍到,就不參加課題組了,我多熟悉下情況再說。”田主任覺得真是個外行,科研人員哪能不參加課題呢!可是外行這話沒說出來,隻是溫和地笑了笑說:“科研人員都必須有課題,不然沒有經費,什麽事也幹不了。”
“我自己搞個課題不行嗎?”白剛說什麽也不想研究那種課題。田主任雖有些不滿,但仍然是耐心地說:“課題可不是誰想搞個什麽都行,要經過論證,要經過領導批準,要去爭取經費……”沒等主任說完白剛打斷了他:“田誠同誌,容我熟悉一下情況,等一段時間再確定課題好不好?沒經費,我出去考察路費總可以報銷吧?”
《從囚徒到省委書記》荒村38(2)
田誠摸不清他為什麽不參加課題,可是看他很有些固執,又是個老同誌,便也同意了,便說:“你先了解下情況,路費、出差費可以報,考慮考慮可以,可是不能時間太長啊!”白剛像得了大赦一樣,結束了這次談話,開始了他的考察。
由於在農村改造了二十多年,深刻體會到老百姓生活的艱辛苦難,長期壓在心中的一個沉重話題就是農民怎麽才能擺脫貧困?所以重新工作後便一頭紮在農村裏,在各地進行考察以尋求這個答案。正好這時國家農委、中科院等單位,決定在全國選十個縣進行農村基本情況的全麵調查,最後每縣要寫出一本報告。讓所裏參加,這正是農經室的任務,白剛沒有課題負擔,便派他去參加,使他有機會到上海、江蘇、四川等先進縣去考察。考察的結果,他看到廣大農村都處於貧困之中,即便南方的糧棉高產地區,糧食畝產千斤以上,畝產皮棉百斤,在那個年代,產量算十分高了,但除去成本除去徵購也難得富裕。
一些富裕社隊主要是依靠工副業,當時叫做“以工補農”。從全國有名的富裕社隊他得到了啟示:隻靠種植糧棉油,農民再艱苦奮鬥也擺脫不了貧困,其實道理很明顯,農民人均一二畝地,國家拿走一部分徵購,購的部分都是低價。還要養社、隊一批幹部,除去生產成本,農民剩下的還有多少,把農民都死死地捆在土地上,怎麽能富裕起來?不少地方,農民辛苦一年,一家老小還填不飽肚子啊!
根本出路是必須把一部分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允許他們務工經商才能擺脫困境。一些富裕社隊,都是這樣。雖然有些做法和現行政策牴觸,但當地領導多是睜隻眼閉隻眼,有些地方已經是半公開了。所以他決定進行“建立農工商綜合經營的農業經濟體製”的研究課題。在全國十個重點縣調查的總結匯報時,他詳細談了自己的看法,得到了國家農委領導的贊同。白剛向所裏詳細匯報以後,他的課題也得到了批準。
這樣就必須擺脫“以糧為綱,一切砍光”的束縛,衝破政策上的許多條條框框,轉變一提農業就是種植業,一提農民就是種地的傳統觀念和認識。可是當時還是人民公社體製,非議“以糧為綱”仍然是一個禁區。讓農民搞商業,更是國家政策不允許的。連雞蛋都必須賣給國家,何況其他?雖然允許社隊搞集體企業,但當時政策卻隻允許三就地: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