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前秦陷襄陽,五月陷盯胎。六月晉軍收復盱眙、淮陰。太元五年(380年) 王獻之三十七歲
工肅之為膘騎府諮議。
太元六年(381 年) 王獻之三十八歲
王獻之為建威將軍、吳興大守。
太元七年(382 年) 王獻之三十九歲
十月秦苻堅會眾臣商討攻晉事宜。
太元八年(383 年) 王獻之四十歲
八月秦苻堅率兵近百萬自長安南下攻晉。十月淝水之戰,晉兵以少勝多獲大勝。謝安臨危不懼,瀟灑自若,傳為美談。
太元九年(384 年〕 王獻之四十一歲
王獻之之女王神愛生。
太元十年(385 年) 王獻之四十二歲
王獻之為中書令。
謝安卒,對其贈禮有異議,上獻之、徐邈上疏,陳述謝忠勛,孝武帝遂加殊禮。
太元十一年(386 年) 王獻之四十三歲
王獻之《地黃湯帖》書於此年。
工獻之卒,卒前,家人為其上章首過,問其有何得尖。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
王羲之家族世係簡表
筆陣圖[晉]衛夫人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奧,莫重乎銀鉤。昔秦丞相斯,見周穆王書,七日興嘆,患其無骨。蔡尚書邕,入鴻都觀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達其源者少,闇於理者多。近代以來,殊不師古,而緣情棄道,才記姓名;或學不該贍,聞見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虛費精神。自非通靈感物,不可與談斯道矣。今刪李斯《筆妙》,更加潤色,總七條,並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貽諸子孫,永為模範。庶將來君子,時復覽焉。
筆要取崇山絕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筆頭長一寸,管長五寸。鋒齊腰強者。其硯取煎涸新石,潤澀相兼,俘津耀墨者。其墨取廬山之鬆煙,代郡之鹿角膠,十年以上,強如石者為之。紙取東陽魚卵,虛柔滑淨者。凡學書字,先學執筆。若真書,去筆頭二寸一分,若行草書,去筆頭三寸一分,執之。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學光大書,不得從小。
善鑒者下寫,善寫者不鑒。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一從其息而用之。
一、如千裏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
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
■、陸斷犀象;
■、百鈞彎發;
■、萬歲枯藤;
入、崩浪奔雷;
習、勁彎筋節。
右七條筆陣出入斬斫圖。執筆有七種,有心急而執筆緩者,有心緩而執筆急者。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心手不齊,意後筆前者敗。若執筆遠而急,意前筆後者勝。又有六種用筆:結構圓備如篆法,飄颺灑落如章草,兇險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飛白,耿介特立如鶴頭,鬱拔縱橫如古隸。然心存委曲,每為一字,各像其形。斯道妙矣,書道畢矣。
王羲之·王獻之主要書跡目錄
王羲之孔恃中帖
喪亂帖
樂毅論二謝帖
黃庭經得示帖
東方朔畫贊妹至帖
蘭亭序大道帖
姨母帖長風帖
初月帖瞻近帖
上虞帖龍保帖
寒切帖旃罽胡桃帖
快雪時晴帖其書帖
七月帖此事帖
都下帖三月帖
遠宦帖雨後帖
平安帖郗司馬帖
何如帖逸民帖
奉橘帖絲布帖
行穰帖積雪凝寒帖
遊目帖服食帖
頻有哀禍帖知足下帖天鼠膏帖奉告帖
朱處仁帖鯉魚帖
七十帖月半哀悼帖
邛竹杖帖永興帖
鹽井帖四月廿三日帖
旦夕帖極寒帖
嚴君平帖虞休帖
胡毋帖建安帖
兒女帖侍中帖
譙周帖敬豫帖
漢時帖清和帖
諸從帖追尋帖
成都帖袁生帖
藥草帖知寶帖
來禽帖適太常帖
胡桃帖司州帖
清晏帖裏人帖
虞安占帖想弟帖
奄至帖重熙帖
日月如馳帖二謝帖
諸賢帖謝光祿帖
秋中帖月半帖
散勢帖知念帖
衰老帖皇象帖
咋得帖遠婦帖
不快帖阮生帖
嘉興帖獨坐帖
省飛白帖黃甘帖
太常帖先生帖
得萬書帖此郡帖
多日帖豹奴帖
舍於帖破羌帖
擇藥帖省書增感帖
昨見帖官奴帖
雪候帖聖教序
知遠帖興福寺
碑遇信帖
伏想清和帖王獻之
運民帖
八日帖洛神賦
轉佳帖鴨頭丸帖
大熱帖甘九日帖
吾唯帖地黃湯帖
西問帖中秋帖
中郎女帖鵝群帖
發瘧帖十二月帖
如常帖送梨帖
狠毒帖相過帖
冬中帖諸舍帖
丘令帖永嘉帖
採菊帖鵝還帖
增慨帖授衣帖
奉別帖不謂帖
承別帖吳興帖
餘杭帖先夜帖
節過帖阿姨帖
夏節帖阿姑帖
歲盡帖月終帖
衛軍帖
蘭亭宴集四十二人名單
蘭亭詩集作者(二十六人)與無詩者(十六人):
右將軍王羲之琅訝王友謝安司徒左西屬謝萬前餘杭令孫統左司馬孫綽中軍參軍孫嗣散騎常侍郗曇穎川庾友穎川庾蘊行參軍曹茂之上虞令華茂榮陽桓偉陳郡袁嶠之王玄之王凝之王肅之王徽之王渙之工彬之王蘊之行參軍王豐之郡功曹魏滂鎮郡司馬虞說郡五官謝繹行參軍徐豐之徐州西平曹華會中十一人詩兩篇成:
王羲之謝 安謝 萬孫 統孫 綽袁嶠之王凝之王肅之工徽之王彬之王豐之十五人詩一篇成:
孫嗣郗曇庾友庾蘊曹茂之華茂桓偉王玄之王渙之王蘊之徐豐之魏滂虞說謝繹曹華十六人詩不成各飲酒三觥:
前餘杭令謝藤侍郎謝瑰行參軍邱旄府主簿任凝王獻之行參軍楊模府主簿後綿任城呂係參軍孔盛參軍餾密府功曹勞夷前長岑令華耆鎮國大將軍卞迪任城呂本彭城曹湮山陰令虞穀(四十二人名單錄自清人韓煉《蘭亭集》目錄):
關於《蘭亭序》真偽的筆戰一書法史疑案又起爭議
《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臨河序》、《楔序》、《禊帖》,是我國書法史上一部影響深遠的書法帖。相傳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 年)3 月3 日,名書法家王羲之與當時名士四十一人會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作詩,並由王羲之作序。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法帖相傳之本,共有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蘭亭序帖》自被唐太宗李世民斷定為王羲之的真跡,經過歷代帝工重臣竭力推崇和士大夫的宣揚,被視作不可侵犯的"神物"。但是,歷史上仍然不斷有人提出疑議,談論它的真偽。清代學者李文田就曾指出,《蘭亭序》是王羲之的真跡,不僅從書法上說來有問題,就是從文章上來講也有問題。
工肅之為膘騎府諮議。
太元六年(381 年) 王獻之三十八歲
王獻之為建威將軍、吳興大守。
太元七年(382 年) 王獻之三十九歲
十月秦苻堅會眾臣商討攻晉事宜。
太元八年(383 年) 王獻之四十歲
八月秦苻堅率兵近百萬自長安南下攻晉。十月淝水之戰,晉兵以少勝多獲大勝。謝安臨危不懼,瀟灑自若,傳為美談。
太元九年(384 年〕 王獻之四十一歲
王獻之之女王神愛生。
太元十年(385 年) 王獻之四十二歲
王獻之為中書令。
謝安卒,對其贈禮有異議,上獻之、徐邈上疏,陳述謝忠勛,孝武帝遂加殊禮。
太元十一年(386 年) 王獻之四十三歲
王獻之《地黃湯帖》書於此年。
工獻之卒,卒前,家人為其上章首過,問其有何得尖。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
王羲之家族世係簡表
筆陣圖[晉]衛夫人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奧,莫重乎銀鉤。昔秦丞相斯,見周穆王書,七日興嘆,患其無骨。蔡尚書邕,入鴻都觀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達其源者少,闇於理者多。近代以來,殊不師古,而緣情棄道,才記姓名;或學不該贍,聞見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虛費精神。自非通靈感物,不可與談斯道矣。今刪李斯《筆妙》,更加潤色,總七條,並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貽諸子孫,永為模範。庶將來君子,時復覽焉。
筆要取崇山絕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筆頭長一寸,管長五寸。鋒齊腰強者。其硯取煎涸新石,潤澀相兼,俘津耀墨者。其墨取廬山之鬆煙,代郡之鹿角膠,十年以上,強如石者為之。紙取東陽魚卵,虛柔滑淨者。凡學書字,先學執筆。若真書,去筆頭二寸一分,若行草書,去筆頭三寸一分,執之。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學光大書,不得從小。
善鑒者下寫,善寫者不鑒。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一從其息而用之。
一、如千裏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
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
■、陸斷犀象;
■、百鈞彎發;
■、萬歲枯藤;
入、崩浪奔雷;
習、勁彎筋節。
右七條筆陣出入斬斫圖。執筆有七種,有心急而執筆緩者,有心緩而執筆急者。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心手不齊,意後筆前者敗。若執筆遠而急,意前筆後者勝。又有六種用筆:結構圓備如篆法,飄颺灑落如章草,兇險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飛白,耿介特立如鶴頭,鬱拔縱橫如古隸。然心存委曲,每為一字,各像其形。斯道妙矣,書道畢矣。
王羲之·王獻之主要書跡目錄
王羲之孔恃中帖
喪亂帖
樂毅論二謝帖
黃庭經得示帖
東方朔畫贊妹至帖
蘭亭序大道帖
姨母帖長風帖
初月帖瞻近帖
上虞帖龍保帖
寒切帖旃罽胡桃帖
快雪時晴帖其書帖
七月帖此事帖
都下帖三月帖
遠宦帖雨後帖
平安帖郗司馬帖
何如帖逸民帖
奉橘帖絲布帖
行穰帖積雪凝寒帖
遊目帖服食帖
頻有哀禍帖知足下帖天鼠膏帖奉告帖
朱處仁帖鯉魚帖
七十帖月半哀悼帖
邛竹杖帖永興帖
鹽井帖四月廿三日帖
旦夕帖極寒帖
嚴君平帖虞休帖
胡毋帖建安帖
兒女帖侍中帖
譙周帖敬豫帖
漢時帖清和帖
諸從帖追尋帖
成都帖袁生帖
藥草帖知寶帖
來禽帖適太常帖
胡桃帖司州帖
清晏帖裏人帖
虞安占帖想弟帖
奄至帖重熙帖
日月如馳帖二謝帖
諸賢帖謝光祿帖
秋中帖月半帖
散勢帖知念帖
衰老帖皇象帖
咋得帖遠婦帖
不快帖阮生帖
嘉興帖獨坐帖
省飛白帖黃甘帖
太常帖先生帖
得萬書帖此郡帖
多日帖豹奴帖
舍於帖破羌帖
擇藥帖省書增感帖
昨見帖官奴帖
雪候帖聖教序
知遠帖興福寺
碑遇信帖
伏想清和帖王獻之
運民帖
八日帖洛神賦
轉佳帖鴨頭丸帖
大熱帖甘九日帖
吾唯帖地黃湯帖
西問帖中秋帖
中郎女帖鵝群帖
發瘧帖十二月帖
如常帖送梨帖
狠毒帖相過帖
冬中帖諸舍帖
丘令帖永嘉帖
採菊帖鵝還帖
增慨帖授衣帖
奉別帖不謂帖
承別帖吳興帖
餘杭帖先夜帖
節過帖阿姨帖
夏節帖阿姑帖
歲盡帖月終帖
衛軍帖
蘭亭宴集四十二人名單
蘭亭詩集作者(二十六人)與無詩者(十六人):
右將軍王羲之琅訝王友謝安司徒左西屬謝萬前餘杭令孫統左司馬孫綽中軍參軍孫嗣散騎常侍郗曇穎川庾友穎川庾蘊行參軍曹茂之上虞令華茂榮陽桓偉陳郡袁嶠之王玄之王凝之王肅之王徽之王渙之工彬之王蘊之行參軍王豐之郡功曹魏滂鎮郡司馬虞說郡五官謝繹行參軍徐豐之徐州西平曹華會中十一人詩兩篇成:
王羲之謝 安謝 萬孫 統孫 綽袁嶠之王凝之王肅之工徽之王彬之王豐之十五人詩一篇成:
孫嗣郗曇庾友庾蘊曹茂之華茂桓偉王玄之王渙之王蘊之徐豐之魏滂虞說謝繹曹華十六人詩不成各飲酒三觥:
前餘杭令謝藤侍郎謝瑰行參軍邱旄府主簿任凝王獻之行參軍楊模府主簿後綿任城呂係參軍孔盛參軍餾密府功曹勞夷前長岑令華耆鎮國大將軍卞迪任城呂本彭城曹湮山陰令虞穀(四十二人名單錄自清人韓煉《蘭亭集》目錄):
關於《蘭亭序》真偽的筆戰一書法史疑案又起爭議
《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臨河序》、《楔序》、《禊帖》,是我國書法史上一部影響深遠的書法帖。相傳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 年)3 月3 日,名書法家王羲之與當時名士四十一人會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作詩,並由王羲之作序。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法帖相傳之本,共有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蘭亭序帖》自被唐太宗李世民斷定為王羲之的真跡,經過歷代帝工重臣竭力推崇和士大夫的宣揚,被視作不可侵犯的"神物"。但是,歷史上仍然不斷有人提出疑議,談論它的真偽。清代學者李文田就曾指出,《蘭亭序》是王羲之的真跡,不僅從書法上說來有問題,就是從文章上來講也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