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時西藩桓溫勢力對中央構成很大威脅,會稽是宰輔司馬昱的封國,屬中央的勢力範圍,會稽是三吳腹地,水陸交通發達,物產豐富,許多豪門士族棲居這裏,它對於重鎮揚州和都城建康無論在政治、軍事和經濟上來說都非常重要,在平息蘇峻叛亂之後,曾有人要求遷都於此。


    二、王羲之是東晉第一大族傑出人才,在王述守喪造成職務空缺時,他是最適合的補缺入選。


    三、王羲之"不樂在京師",自然對這一職務會感到滿意。王羲之初到會稽,通過舊友孫綽結識了一批名士新友,開始了他最後一個階段的仕途生涯。


    王羲之對管理國家,有自己的見解,提出過不少改革弊政的措施,是一位熱愛人民,同情百姓,政績顯著的父母官。


    1 《太平禦覽》卷二四○。


    2 《晉書·王羲之傳》。


    七、告誓辭官


    穆帝永和十一年(355 年),三月初九這個吉日,王羲之獨自走到那雜草叢生的他父母的墓地,向雙親亡靈陳詞告誓,他將離開官場,絕祿退隱,他說:小子羲之敢告二尊之靈。羲之不夭,夙遭閔凶,不蒙過庭之訓。母兄鞠育,得漸庶兒。遂因人乏,蒙國寵榮。進無忠孝之節,退違推賢之義。每仰詠老氏周任之誡,常恐死亡無日,憂及宗祀。豈在微身而已。是用寤寐永嘆,若墜深穀,止足之分,定之於今。謹以今月吉辰,肆筵設席,稽顙歸誠,告誓先靈。自今之後,敢渝此心,貪冒苟進,是有無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載,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誠,有如皎日!後來王羲之把上述的一番話書寫下來,這就是後世流傳的《告誓文》,《告誓文》情感真摯,誠懇動人,在自謙自責的背後隱藏一種無可奈何、十分憂傷的情緒。王羲之從秘書郎起家到棄官退隱,經歷了政壇的風風雨雨,怎不感慨萬千呢?


    對於王羲之辭官,史家、研究家多有分析,見仁見智,但不外乎以下幾方麵:自寇亂以來,處內外之任者,未有深謀遠慮,括囊至計,而疲竭根本,各從所誌,竟無一功可論,一事可記,忠言嘉謀棄而莫用??其形勢極為不利。當時安西將軍、荊州刺史桓溫攻克了成都,一舉打敗了成漢國,一時名聲大振,其勢力迅速壯大起來。荊、揚是當時的兩大重鎮,荊州位居長江上遊,對長江下遊的揚州、建康威脅很大,皇帝惶惶不可終日,故將殷浩拉做自己的親信,並委以重任,讓他掌握揚、豫、徐、兗、青五州的軍事大權,以防桓溫不測。在這種情況下,殷、桓矛盾日漸尖銳,桓溫原來與王羲之沒有什麽利害衝突,由於上述矛盾,桓溫視王為殷浩的親信、黨羽,這對王羲之是非常不利的。


    桓溫軍事力量的強大對殷浩觸動很大,殷浩求功心切,不顧主客觀條件先後北伐,每次北伐,王羲之都苦口婆心的勸告他不要輕舉妄動,否則將會以失敗告終。可是殷浩根本不加理會,王羲之預感到"常恐伍員之憂,不獨在昔;麋鹿之遊,將不止林藪而已!"結果都被王羲之言中,特別是最後一次,損兵折將,損失慘重,大敗而回。此時恆溫乘機上去彈劾殷浩,結果殷浩被貶為庶人,告老還鄉,整天在家書寫"咄咄怪事"四字。王羲之在《與孔彭祖帖》嘆息:"殷廢責事便行也,令人嘆悵無也。"《增運帖》雲:"吾於時地甚疏卑,致言誠不易。"他深深地感到人微言輕。"皆謂盡當今事,宜稱,好仗義直言,朝廷自然不喜歡他。


    王羲之辭官一個直接的、公認的原因是與王述的矛盾。關於王述,《中興書》曰:"述清貴簡政,少所推屈,唯以性急為累。"《世說新語·忿狷》說:1 《晉書·王羲之傳》。


    1 《晉書·王羲之傳》。


    王藍田(述)性急。嚐食雞子,以害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雞子於地圓轉未止,仍下地以履齒碾之,又不得,瞋甚,復於地取內口中,齧破即吐之。王右軍聞而大笑曰:"使安期(述父)有此性,猶當無一豪可論,況藍田邪。"可見王羲之是很瞧不起王述的。


    王述原與王羲之齊名,在王羲之為臨川太守時,王述隻是一位縣令(宛陵令),然而,現今王述成了揚州刺史,揚州不但是個大郡,而且是京城所在地,此地的刺史非同一般,其官位大大高於王羲之。會稽屬王述管轄,王述來檢查會稽刑政,竭盡苛求,王羲之疲於課對,甚為、滿,引為奇恥大辱。他曾要求朝廷將會稽改為越州,與揚州並列而不在王述權威之下,結果不但未達到目的反而給他人以笑柄。王羲之氣憤之極,甚至拿兒子出氣:吾不減懷祖(王述),而位遇懸邈,當由汝等不及坦之故耶!(坦之為王述子,當時被譽為"江東獨出")


    關於王羲之與王述的關係,《世說新語·讎隙》作了這樣的記述:王右軍素輕藍田(王述)。


    藍田晚節論謄轉重,右軍尤不平。藍田於會稽丁艱,停山陰治喪。右軍代為郡,屢言出吊,連日不果。後詣門自通,主人既哭,不前而去,以陵辱之。於是彼此嫌隙大構。後藍田臨揚川,右軍尚在郡。初得消息,遣一參軍詣朝廷,求分會稽為越州。使人受意失旨,大為時賢所笑。藍田密令從事數其郡諸不法,以先有隙,令自為其宜。右軍遂稱疾去郡,以憤慨至終。


    王羲之本來對仕途並不感興趣,但既然入仕總想為人民辦點實事,然而存在不少難處,他在《此郡帖》中寫道:此郡之弊,不謂頓至於此,諸逋滯非復一條。獨坐不知何以為治,自非常才所濟。吾無故,舍逸而就勞,嘆恨無所復及耳。夏人事請託,亦所未見。小都冀得小差,頃日當何理。


    會稽郡拖欠的朝廷征納的稅賦(即所謂逋滯)無法上交,"舍逸而就勞,嘆恨無所復及耳",從中可知王羲之處於無可奈何的境地,從而表現出他厭惡仕途官場的思想。


    王羲之政治上不得誌,現在又屈於王述的管轄之下,引起許多人的恥笑,其心境可想而知。羲之畢竟是位藝術家,他熱愛會稽的山山水水,"從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遊",神仙般的生活對他有著極大的吸引力,他信奉道教,他經常接觸的親朋好友不少是信道入迷的名士,和他們一起浪跡山水,風流自賞,脫離官場的明爭暗鬥,這些均使他下決心辭官退隱。


    1 劉濤主編:《中國書法全集19·王羲之王獻之二·作品考釋》,榮寶齋1991 年第1 版。


    八、隱居的晚年


    王羲之辭官後,則以遊觀山水弋釣為樂。他不像一些隱居的名士,"被髮佯狂"、"汙身穢跡",在當時走這樣的道路是十分不容易的,因為會有人認為他不同流俗,不合時尚,朝廷也會生出許多狐疑。辭官後他也不可能像蘭亭聚會那樣流觴賦詩,興會無前,所以他說,"可謂艱矣",然而他實現了自己的願望,他認為這是"天賜",為之慶幸。


    王羲之去官以後,隱居養真,"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遊,弋釣為樂。又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採藥石不遠千裏"。1他遊遍了東土諸郡山山水水,感嘆道:"我卒當以樂死!"王羲之早就愛慕蜀中的山水之奇,與謝安書雲:"蜀中山水,如峨嵋山,夏含霜雹,碑版之所聞,崑崙之伯仲也。"在幽美的大自然裏,王羲之沉潛玩味其中,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美的享受,再也不願意重返官場參與政治角逐了。王羲之辭官以後,好友謝萬曾經致書於他,要他再次出仕,他寫了《與吏部郎謝萬書》婉然謝絕。此文說:古之辭世者,或被髮佯狂,或汙身穢跡,可謂艱矣!今仆坐而獲免,遂其宿心,其為慶幸。豈非天賜!違天不祥。頃東遊還,修植桑果,今盛敷榮。率諸子,抱弱孫,遊觀其間,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娛目前,雖植德無殊邈,猶欲教養子孫以敦厚退讓,戒以輕薄。庶令舉策數馬,仿佛萬石之風。君謂此何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王羲之評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廉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廉夫並收藏王羲之評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