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以電腦細查凡四千萬字的‘二十五史’,我們也找不出中國歷史上有‘和平統一’的先例。試問我國歷史上哪一個朝代不是槍桿打下來的呢?──劉邦叫做‘馬上得之’;毛澤東叫做‘槍桿子出政權’。
孫中山先生原來也不相信‘和平’可以‘統一’。所以他晚年一直在搞他底毫無希望的‘北伐’;與陳炯明弄翻了,他由於中山堅持‘北伐’,並力主參加軍閥混戰而起。他的‘遺教’上也分明指出統一中國必須通過一段‘軍政時期’。
不幸,此時蝸居廣州的孫大元帥卻英雄無用武之地。他的大元帥府設在廣州的士敏土廠;可是他大元帥的命令卻不出廠門。那時幫他趕走陳炯明的原是外省‘來粵就食’的流亡小軍閥,如來自雲南的楊希閔、範石生;來自廣西的劉震寰、沈鴻英;乃至中山的老同誌在母省湖南政爭失敗的譚延闓、程潛和他們的湘軍……,甚至中山的老班底、蔣介石的老上司粵軍總司令許崇智等等,都是一批不折不扣的舊軍閥。他們來粵就食擾民是真,擁孫革命是假。他們就地徵稅征捐,包煙包賭包娼,大發橫財,孫大元帥也分不到一文,但是他們都是大元帥的部下。當他們弄得天怒人怨,廣東老百姓至忍無可忍之時,大元帥還要替這些小軍閥背黑鍋呢。所以,在那一段‘做廣東人的悲哀’時代,真正能為‘本省人’說話的,反而是那些主張‘粵人治粵’的陳炯明、陳廉伯(廣州商團總辦)等反革命的‘叛徒’。──孫中山先生雖然說得滿口的廣東話,對當地廣東老百姓來說,他所搞的卻是一種令本省人不能睡覺的‘外來政權’啊。──所以那時廣東省內真正的黎民百姓實在厭死了孫中山,就是因為中山好大喜功,召來了無數省內省外的蝦兵蟹將,把廣東弄得烏煙瘴氣的緣故。──筆者作此大不韙之言,深知兩黨史家都會口誅筆伐的。但是執簡而往者總應以史實為根據嘛。
中山那時為南方小軍閥搞得走投無路,乃玩個新花樣搞‘聯俄容共’。可是俄豈好聯?共豈易容哉?此事非本篇主旨,容另論之。中山其後不得已隻好放棄‘北伐’,轉而於一九二四年秋,接受北方三大軍閥(段、張、馮)的聯合請柬,北上首都去搞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和平統一’未成,卻於翌年三月齎誌以歿。
可是話說回頭,中山如不北上而病死首都,則廣東的政局便不能發生後來的蔣氏獨裁,江浙幫回潮的局麵。蓋中山如仍健在廣州,則蔣介石這位寧波佬要想一口氣趕走三位‘本省元老’(胡漢民、汪精衛、許崇智),實不可能也。蔣氏後來之能扶搖直上者,成敗之鑑,關鍵在中山之短命也。──中山一死,介石才能抓住軍權不放。終能掃平東江、清除楊劉、放逐許氏、逼走汪胡、壓抑共黨、聯絡李白(新桂係)而統一兩廣。有兩廣地盤與實力作底子,搞出真正的‘一國兩府’,然後‘革命軍’的蔣總司令才能北伐中原,和‘安國軍’的張總司令,一決雌雄。直至張老帥於一九二八年六月四日在皇姑屯被炸身死,中華民國的‘北京政府’也正式關門之後,南京的‘國民政府’始被全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一致承認為中國的合法政府,才結束了那歷時十六年的軍閥混戰之局。(見‘圖四’)
以上的四個圓圈的圖解,目的隻是把袁世凱死後,南北軍閥十多年的‘混戰’清理出點眉目,找出點係統,讓一般讀者和本科學生不致因‘混戰’兩字便對軍閥時期這段歷史,望而卻步就是了。所以這看圖識字的方法對研究‘軍閥史’隻是個起步,雖然這個起步的知識,對許多非專業人士,甚或中學文史老師作為班上文史教材,已經很‘夠’了。我所教過的美國‘在職訓練’課程中的大批中學老師,便很誠懇的向我說過,有的還備有禮品相贈呢。
但是這‘起步’對求知慾旺盛,有更上層樓願望的讀者和聽眾,就應該另有階梯,循序漸進。這就是我想進一步淺介的‘四方’圖表了。
在國外大學裏教授中國近代、現代、當代中國史,其最難講授的一段,我個人的經驗,是莫過於中華民國初年,軍閥時期那一階段了。這一階段的中國史是一段軍閥混戰史,而軍閥又分‘皖係’(安福係)、‘直係’、‘奉係’、‘桂係’和有實無名的‘滇係’、‘粵係’,另外還有無數其他的小集團、小派係。
各係軍閥之外,幫凶文人還組織了一些政客的小集團,什麽‘研究係’、‘交通係’、‘政學係’等等數不清的幫派;有的還掛著政黨的招牌,從事政治活動。真是係類紛繁,莫衷一是。──他們打起仗來,又是什麽‘護國’、‘護法’、‘直皖’、‘直奉’、‘定桂’、‘援鄂’……,打仗的將軍們,又有什麽綠林大學畢業、倒戈將軍出身等等……,總之,一個歷史家要把這文武各係的來龍去脈,抽絲剝繭,弄出個頭緒,真談何容易。再要把這個錯綜複雜的故事,向你課室裏一大群青年學生講解清楚,那就難上加難了。你的學生如果再是對中國甚或東亞都一無所知的五色洋人,那幾乎就不可能了。
孫中山先生原來也不相信‘和平’可以‘統一’。所以他晚年一直在搞他底毫無希望的‘北伐’;與陳炯明弄翻了,他由於中山堅持‘北伐’,並力主參加軍閥混戰而起。他的‘遺教’上也分明指出統一中國必須通過一段‘軍政時期’。
不幸,此時蝸居廣州的孫大元帥卻英雄無用武之地。他的大元帥府設在廣州的士敏土廠;可是他大元帥的命令卻不出廠門。那時幫他趕走陳炯明的原是外省‘來粵就食’的流亡小軍閥,如來自雲南的楊希閔、範石生;來自廣西的劉震寰、沈鴻英;乃至中山的老同誌在母省湖南政爭失敗的譚延闓、程潛和他們的湘軍……,甚至中山的老班底、蔣介石的老上司粵軍總司令許崇智等等,都是一批不折不扣的舊軍閥。他們來粵就食擾民是真,擁孫革命是假。他們就地徵稅征捐,包煙包賭包娼,大發橫財,孫大元帥也分不到一文,但是他們都是大元帥的部下。當他們弄得天怒人怨,廣東老百姓至忍無可忍之時,大元帥還要替這些小軍閥背黑鍋呢。所以,在那一段‘做廣東人的悲哀’時代,真正能為‘本省人’說話的,反而是那些主張‘粵人治粵’的陳炯明、陳廉伯(廣州商團總辦)等反革命的‘叛徒’。──孫中山先生雖然說得滿口的廣東話,對當地廣東老百姓來說,他所搞的卻是一種令本省人不能睡覺的‘外來政權’啊。──所以那時廣東省內真正的黎民百姓實在厭死了孫中山,就是因為中山好大喜功,召來了無數省內省外的蝦兵蟹將,把廣東弄得烏煙瘴氣的緣故。──筆者作此大不韙之言,深知兩黨史家都會口誅筆伐的。但是執簡而往者總應以史實為根據嘛。
中山那時為南方小軍閥搞得走投無路,乃玩個新花樣搞‘聯俄容共’。可是俄豈好聯?共豈易容哉?此事非本篇主旨,容另論之。中山其後不得已隻好放棄‘北伐’,轉而於一九二四年秋,接受北方三大軍閥(段、張、馮)的聯合請柬,北上首都去搞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和平統一’未成,卻於翌年三月齎誌以歿。
可是話說回頭,中山如不北上而病死首都,則廣東的政局便不能發生後來的蔣氏獨裁,江浙幫回潮的局麵。蓋中山如仍健在廣州,則蔣介石這位寧波佬要想一口氣趕走三位‘本省元老’(胡漢民、汪精衛、許崇智),實不可能也。蔣氏後來之能扶搖直上者,成敗之鑑,關鍵在中山之短命也。──中山一死,介石才能抓住軍權不放。終能掃平東江、清除楊劉、放逐許氏、逼走汪胡、壓抑共黨、聯絡李白(新桂係)而統一兩廣。有兩廣地盤與實力作底子,搞出真正的‘一國兩府’,然後‘革命軍’的蔣總司令才能北伐中原,和‘安國軍’的張總司令,一決雌雄。直至張老帥於一九二八年六月四日在皇姑屯被炸身死,中華民國的‘北京政府’也正式關門之後,南京的‘國民政府’始被全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一致承認為中國的合法政府,才結束了那歷時十六年的軍閥混戰之局。(見‘圖四’)
以上的四個圓圈的圖解,目的隻是把袁世凱死後,南北軍閥十多年的‘混戰’清理出點眉目,找出點係統,讓一般讀者和本科學生不致因‘混戰’兩字便對軍閥時期這段歷史,望而卻步就是了。所以這看圖識字的方法對研究‘軍閥史’隻是個起步,雖然這個起步的知識,對許多非專業人士,甚或中學文史老師作為班上文史教材,已經很‘夠’了。我所教過的美國‘在職訓練’課程中的大批中學老師,便很誠懇的向我說過,有的還備有禮品相贈呢。
但是這‘起步’對求知慾旺盛,有更上層樓願望的讀者和聽眾,就應該另有階梯,循序漸進。這就是我想進一步淺介的‘四方’圖表了。
在國外大學裏教授中國近代、現代、當代中國史,其最難講授的一段,我個人的經驗,是莫過於中華民國初年,軍閥時期那一階段了。這一階段的中國史是一段軍閥混戰史,而軍閥又分‘皖係’(安福係)、‘直係’、‘奉係’、‘桂係’和有實無名的‘滇係’、‘粵係’,另外還有無數其他的小集團、小派係。
各係軍閥之外,幫凶文人還組織了一些政客的小集團,什麽‘研究係’、‘交通係’、‘政學係’等等數不清的幫派;有的還掛著政黨的招牌,從事政治活動。真是係類紛繁,莫衷一是。──他們打起仗來,又是什麽‘護國’、‘護法’、‘直皖’、‘直奉’、‘定桂’、‘援鄂’……,打仗的將軍們,又有什麽綠林大學畢業、倒戈將軍出身等等……,總之,一個歷史家要把這文武各係的來龍去脈,抽絲剝繭,弄出個頭緒,真談何容易。再要把這個錯綜複雜的故事,向你課室裏一大群青年學生講解清楚,那就難上加難了。你的學生如果再是對中國甚或東亞都一無所知的五色洋人,那幾乎就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