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方代表於五、六月間一再磋商之後,彼此決定對‘顏閣’暫時維持,而對馮之‘國民軍’則雙方合力加以解決。
此時馮的殘部顯然是根據馮發自莫斯科的密令,在奉直兩軍東南兩方夾擊之下,向西北轉移以求自保。馮軍西進則首攖其鋒者便是山西的閻錫山了。
閻氏自辛亥以後,盤據山西十餘年。自稱要把山西建成半個日本。對北京政潮,總是鼠首兩端以避禍。他甚至把山西鐵道係統建成‘窄軌’,不讓外省軍車進入山西;他在山西非必要時亦不出省。可是這時我不犯人、人卻要犯我。馮部國民軍石友三、韓復矩等部於五月下旬,以流寇姿態,侵入大同。眼看雁門關甚至太原都為在旦夕。久據穴中怡然自樂的閻老西,一時手忙腳亂,乃連電張、吳兩帥告急。願率三晉健卒,同伐馮賊。
閻之伐馮,無他,拒賊自保也。
吳之伐馮者,誓報前年一箭之仇;並圖藉機重主中樞也。
張之伐馮者,入關為主,取而代之也。
因此,張、吳、閻、馮,四大軍閥,各懷異誌;各軍將領,謀利求祿,各為其主。把整個華北打得煙霧瀰漫、血肉糢糊。可憐千萬生靈,被這批軍閥弄得屍填溝壑,家破人亡,慘不忍睹。
這時華南兩廣的國民黨也正在東爭西討,槍聲遍地;汪蔣二人為爭領導權,正彼此鉤心鬥角。湖南的趙恆惕、唐生智更打得頭破血流。驅汪以後的國民革命軍,也於此時乘湘亂而北伐。一時中華大地,南北東西,都炮聲隆隆。這時的中國,哪裏還是個國家啊?!
奉張統一華北的遠景
在這華北四大軍閥混戰之時,四人之中以吳佩孚比較空虛。他雖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但畢竟是強弩之末,眾叛親離,兵力無多。加以他北至南口,南及衡陽,綿延千裏,一字長蛇陣的戰線,進攻退守均屬不易;隨時有斬頭、除尾,和腰斬的危險。事實上當他於一九二六年春應張作霖釋嫌修好,共除馮玉祥的密約(見蘇錫麟自述,載全國‘文史資料選輯’第五十一輯八二頁),計劃北上討馮時,他拖在南方的尾巴──趙恆惕的湖南地盤,就被唐生智吃掉了。唐自知無力抗吳,乃投向兩廣,這便引起了革命軍的‘北伐’,吳佩孚也就首尾受敵了。
至於閻錫山,閻老西這位山西‘土豪’(章太炎評語)原不是個雄才大略的野心家。他畢生的心願都集中於維持山西省這個大票號。這一點他也的確做到了。所以對付閻老西,除後來的共產黨以外,國民黨和日本人都趕他不走。但是為著保持山西這個老巢,合縱連橫對他都隻是技術性的問題。閻錫山是沒有永久的敵人,也沒有永久的朋友的。北伐軍勢力大了,他也可追隨‘煥章大哥’加入國民黨受命為‘第三集團軍總司令’的。大同雁門之爭,也就忘於腦後了。
馮玉祥在華北雖是個無根軍閥,但是他一旦發現了‘聯俄容共’‘加入國民黨’這條新出路,思想搞通,樂不思蜀,南口彈丸之地的得失,對他也無關宏旨了。
至於長江流域那些小軍閥,處於四戰之區,北邊戰敗則投南(如唐生智);南邊戰敗則投北(如孫傳芳);南北相持則舍冷灶燒熱灶(如陳調元)。他們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再看那些據守西南、西北的邊疆軍閥。在王綱解紐,中原無主之時,他們就你砍我殺,兼併邊陲,稱王稱霸。但是一旦中原一統,新朝崛起,他們自會奉表稱臣,甚至撤藩歸政,皆不是大問題。這一套樣板戲,已在我國歷史上演出了兩千餘年,此次不過是最後一場罷了。
所以我們民國史發展至一九二六年(民國十五年)初,局勢已十分明朗──南方已逐漸統一於‘聯俄容共’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權;北方政權則漸次歸併於奉張父子。雙方‘楚河漢界’,一南一北把神州中分為二。分久必合,要中國重歸一統,就要看誰強誰弱,誰死誰活了。
‘安國軍’成立始末
可是一九六二至二七年的中國政局的變動是太複雜了。以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有位白裔中國史老教授,曾立誌寫一本書叫‘一九二七年之中國’。他老人家,無徵不信,把雞毛蒜皮弄得太仔細了,寫了二十餘年,還繳不了卷──其實他所寫隻是南方的半個中國而已。
那時作為‘革命對象’的北洋軍閥,和他們的北京政府,其複雜情況,亦不下於南部的國共兩黨。雖然如此,我們長話也不妨短說。
話說馮氏‘國民軍’鹿鍾麟部,為直奉所逼,於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五日撤出北京,退保南口之後,張學良隨即率張宗昌、李景林入駐北京。自此北京便是奉係的天下了。北京政權在軍閥時代之更迭,原是形同兒戲的。此去彼來,自有長樂老人隨時‘勸進’。這次奉係當權,長住北京的一些官僚政客們,也就動腦筋,勸張作霖進駐中南海,出任民國大總統了。
可是張作霖卻不願率爾操觚。他雖然以統治者自居於六月廿六日親蒞北京晤吳佩孚。當吳氏主動北上親自指揮討馮的南口之戰時,張亦於三日後離京。其後便往返於津奉之間,坐山觀虎鬥。吳佩孚攻南口逾月無功時,老帥始令少帥接手以奉軍專長之重炮轟斃國民軍萬人以上,終於一九二六年八月十四日攻克南口。馮軍西遁。華北遂成張家天下。
此時馮的殘部顯然是根據馮發自莫斯科的密令,在奉直兩軍東南兩方夾擊之下,向西北轉移以求自保。馮軍西進則首攖其鋒者便是山西的閻錫山了。
閻氏自辛亥以後,盤據山西十餘年。自稱要把山西建成半個日本。對北京政潮,總是鼠首兩端以避禍。他甚至把山西鐵道係統建成‘窄軌’,不讓外省軍車進入山西;他在山西非必要時亦不出省。可是這時我不犯人、人卻要犯我。馮部國民軍石友三、韓復矩等部於五月下旬,以流寇姿態,侵入大同。眼看雁門關甚至太原都為在旦夕。久據穴中怡然自樂的閻老西,一時手忙腳亂,乃連電張、吳兩帥告急。願率三晉健卒,同伐馮賊。
閻之伐馮,無他,拒賊自保也。
吳之伐馮者,誓報前年一箭之仇;並圖藉機重主中樞也。
張之伐馮者,入關為主,取而代之也。
因此,張、吳、閻、馮,四大軍閥,各懷異誌;各軍將領,謀利求祿,各為其主。把整個華北打得煙霧瀰漫、血肉糢糊。可憐千萬生靈,被這批軍閥弄得屍填溝壑,家破人亡,慘不忍睹。
這時華南兩廣的國民黨也正在東爭西討,槍聲遍地;汪蔣二人為爭領導權,正彼此鉤心鬥角。湖南的趙恆惕、唐生智更打得頭破血流。驅汪以後的國民革命軍,也於此時乘湘亂而北伐。一時中華大地,南北東西,都炮聲隆隆。這時的中國,哪裏還是個國家啊?!
奉張統一華北的遠景
在這華北四大軍閥混戰之時,四人之中以吳佩孚比較空虛。他雖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但畢竟是強弩之末,眾叛親離,兵力無多。加以他北至南口,南及衡陽,綿延千裏,一字長蛇陣的戰線,進攻退守均屬不易;隨時有斬頭、除尾,和腰斬的危險。事實上當他於一九二六年春應張作霖釋嫌修好,共除馮玉祥的密約(見蘇錫麟自述,載全國‘文史資料選輯’第五十一輯八二頁),計劃北上討馮時,他拖在南方的尾巴──趙恆惕的湖南地盤,就被唐生智吃掉了。唐自知無力抗吳,乃投向兩廣,這便引起了革命軍的‘北伐’,吳佩孚也就首尾受敵了。
至於閻錫山,閻老西這位山西‘土豪’(章太炎評語)原不是個雄才大略的野心家。他畢生的心願都集中於維持山西省這個大票號。這一點他也的確做到了。所以對付閻老西,除後來的共產黨以外,國民黨和日本人都趕他不走。但是為著保持山西這個老巢,合縱連橫對他都隻是技術性的問題。閻錫山是沒有永久的敵人,也沒有永久的朋友的。北伐軍勢力大了,他也可追隨‘煥章大哥’加入國民黨受命為‘第三集團軍總司令’的。大同雁門之爭,也就忘於腦後了。
馮玉祥在華北雖是個無根軍閥,但是他一旦發現了‘聯俄容共’‘加入國民黨’這條新出路,思想搞通,樂不思蜀,南口彈丸之地的得失,對他也無關宏旨了。
至於長江流域那些小軍閥,處於四戰之區,北邊戰敗則投南(如唐生智);南邊戰敗則投北(如孫傳芳);南北相持則舍冷灶燒熱灶(如陳調元)。他們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再看那些據守西南、西北的邊疆軍閥。在王綱解紐,中原無主之時,他們就你砍我殺,兼併邊陲,稱王稱霸。但是一旦中原一統,新朝崛起,他們自會奉表稱臣,甚至撤藩歸政,皆不是大問題。這一套樣板戲,已在我國歷史上演出了兩千餘年,此次不過是最後一場罷了。
所以我們民國史發展至一九二六年(民國十五年)初,局勢已十分明朗──南方已逐漸統一於‘聯俄容共’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權;北方政權則漸次歸併於奉張父子。雙方‘楚河漢界’,一南一北把神州中分為二。分久必合,要中國重歸一統,就要看誰強誰弱,誰死誰活了。
‘安國軍’成立始末
可是一九六二至二七年的中國政局的變動是太複雜了。以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有位白裔中國史老教授,曾立誌寫一本書叫‘一九二七年之中國’。他老人家,無徵不信,把雞毛蒜皮弄得太仔細了,寫了二十餘年,還繳不了卷──其實他所寫隻是南方的半個中國而已。
那時作為‘革命對象’的北洋軍閥,和他們的北京政府,其複雜情況,亦不下於南部的國共兩黨。雖然如此,我們長話也不妨短說。
話說馮氏‘國民軍’鹿鍾麟部,為直奉所逼,於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五日撤出北京,退保南口之後,張學良隨即率張宗昌、李景林入駐北京。自此北京便是奉係的天下了。北京政權在軍閥時代之更迭,原是形同兒戲的。此去彼來,自有長樂老人隨時‘勸進’。這次奉係當權,長住北京的一些官僚政客們,也就動腦筋,勸張作霖進駐中南海,出任民國大總統了。
可是張作霖卻不願率爾操觚。他雖然以統治者自居於六月廿六日親蒞北京晤吳佩孚。當吳氏主動北上親自指揮討馮的南口之戰時,張亦於三日後離京。其後便往返於津奉之間,坐山觀虎鬥。吳佩孚攻南口逾月無功時,老帥始令少帥接手以奉軍專長之重炮轟斃國民軍萬人以上,終於一九二六年八月十四日攻克南口。馮軍西遁。華北遂成張家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