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頭說說小徐和老孫為啥又吵得不得開交呢?原來小徐為段總理代拆代行,難免有點擅作威福,連黎總統都嘖有煩言,他哪裏把個總長看在眼內呢?老孫記在心裏,多少也為著討好黎總統,乃在國務會議裏批評秘書長‘越權’。段為徐稍作辯護,孫乃向黎總統‘辭職’作抗議,而黎則袒孫斥徐,使段難堪,漸漸地乃惹出最可怕的府院之爭,後果就不可收拾了。
政客縱橫與黎段交惡
我們在上節已提過,孫在國會裏原是反段最力的韜園派的領袖,與擁段的研究係鬥爭甚烈。其誌不再小。因為國民黨自宋教仁以來,一直就醉心於政黨內閣。韜園派雖非國民黨正統,且不時有反中山言行,但是孫洪伊在國會之內卻要利用國民黨的多數,對倒段和代之以政黨內閣,則有莫大的興趣。再者,孫更利用‘省籍情結’(且借用一個今日台灣的名詞)來離間北洋係。孫與馮國璋是直隸同鄉,因而向馮氏建議說,‘北洋係’顧名思義,理應以北方人(直隸人)為領袖嘛;怎能被一個南方的安徽人(段某)所掌握了呢?說得馮國璋也為之感嘆不已。事實上,後來北洋係之分裂為直皖二係,終於引出一陣陣打不完的內戰,孫洪伊這一類的政客,也有其極大的責任的。
在中國歷史上,這種政客便是所謂‘縱橫家’、‘策士’或‘說客’;從往古的蘇秦、張儀,到民國史裏的楊度、孫洪伊、楊永泰,也正是數之不盡的呢。因此段之邀請他入閣,顯然也是一種統戰手腕(再借用一個中共的名詞),想化敵為友。殊不知孫在國務院內因與小徐不睦,又挑出個更嚴重的府院之爭來,段因而也使出他獨裁軍閥的本性,於民國五年十月中下令把孫洪伊免職。但是國務總理要辭退一位國務員,‘依法’還要總統蓋印,可是黎總統此時卻拒絕‘批準’,段乃於二十四日親謁黎總統麵索無效。三日之後,江蘇督軍馮國璋,竟亦致電黎總統,要求孫總長在內閣位置,不容變動。
於此同時,孫洪伊亦正四處奔走,聯絡國民黨籍議員,在國會內為馮國璋競選副總統。經過三次激烈投票,馮國璋終於獲選如願以償(為李宗仁於一九四八年當選副總統前之第一個副總統的民主競選)。黎總統並特許馮氏,援他自己以副總統駐節武漢前例,讓馮副總統兼領江蘇督軍,擁重兵駐節南京。這一來不特黎、段之間的‘府院之爭’就表麵化了;袁氏死後北洋係的軍權也就一分為二了。最不幸的是黎的心腹、密典機要的總統府秘書長丁世嶧,竟然也是個資深的韜園派分子,在國會中與孫洪伊相表裏,策動反段,也就使一位原是孤家寡人的黎總統,益發想運用國會為奧援,並聯合北洋係的第二號巨頭馮副總統,來共同對抗,甚或罷免那位倚賴北洋係軍力而剛愎自用的段總理了。
可是段祺瑞又豈是省油燈呢?他底下那一窩大小軍頭,又豈能視而不見呢?在段的堅持之下,在地方軍頭起鬧聲中,黎總統終於答應讓孫洪伊總長‘辭職’(注意不是‘免職’),孫辭職之後便返回國會做韜園派領袖,就更是明目張膽的以倒段為職誌了。在此同時,黎總統為安撫孫某,並提升個人聲威,也堅持要段的心腹小徐,非滾蛋不可。小徐滾蛋之後,北京的‘八三四一’或‘警總’,那時叫步軍統領,也就對孫公館,由日夜守衛,變成旦夕騷擾了。好漢不吃眼前虧,孫前總長乃一溜煙,逃往南京託庇於馮副總統了。不用說,馮段這兩位原是同生共死的老友,也就從此反目成仇了。他兩條虎狗交惡不打緊,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接下來派係鬥爭的骨牌效應,什麽鳥直皖之戰、直奉之戰,就戰不完的了。可憐茫茫眾生,也就民無噍類矣。
筆者之所以不厭其詳,在一部設計為‘通史’的著作裏細說幾位政客的意氣之爭者,就是想舉例說明,在一個沒有法治基礎的落後國家裏,幾個政客的意氣之爭,都無法解決,那麽遇到國有大政待決,像後來的參戰案,就會把一個政府,甚或一個統一的國家,鬧得四分五裂了。
世紀末回頭看去,試問他們這種兩敗俱傷,所為何事呢?朋友,這就是那時畫虎不成反類犬的中國議會政治嘛。他們以英美三權分立為模式。結果呢,畫虎不成,中央政府之內,立法、司法、行政,原是美國式的三權分立,卻變成中國式的總統、總理、國會的三權分立了。三權分立的必要條件,一定要司法獨立,而有依法仲裁的絕對權力,是謂之法治。上篇我們不引過一段楊度奢談法治的牛皮?虎公(楊自稱)曰:
蓋立憲者,國家有一定之法製,自元首以及國人,皆不能為法律以外之行動。賢者,不能逾法律而為善;不肖者,亦不能逾法律而為惡。【見楊度著「君憲救國論’,重印於前引‘北洋軍閥’第二卷,頁九五六】
楊度這話,原是卑之無甚高論。梁啓超就譏笑他自己也做不到。筆者在拙著裏也一再強調,我們中國人如想做到這一點,非兩百年之歷練,不為功也。時近百年了。當年黎、段諸公,墓木合抱矣。試問我們華裔朝野,從海內政客,到海外華僑,除掉打麻將之外,哪個大小政團、內外社區、商業團體、學術機構,有過真正的法製民主?沉痛言之,我華族沒有也。讓我們靜默三分鍾,心平氣和的想想,真是沒有也。是耶?非耶?豈不怪哉?
政客縱橫與黎段交惡
我們在上節已提過,孫在國會裏原是反段最力的韜園派的領袖,與擁段的研究係鬥爭甚烈。其誌不再小。因為國民黨自宋教仁以來,一直就醉心於政黨內閣。韜園派雖非國民黨正統,且不時有反中山言行,但是孫洪伊在國會之內卻要利用國民黨的多數,對倒段和代之以政黨內閣,則有莫大的興趣。再者,孫更利用‘省籍情結’(且借用一個今日台灣的名詞)來離間北洋係。孫與馮國璋是直隸同鄉,因而向馮氏建議說,‘北洋係’顧名思義,理應以北方人(直隸人)為領袖嘛;怎能被一個南方的安徽人(段某)所掌握了呢?說得馮國璋也為之感嘆不已。事實上,後來北洋係之分裂為直皖二係,終於引出一陣陣打不完的內戰,孫洪伊這一類的政客,也有其極大的責任的。
在中國歷史上,這種政客便是所謂‘縱橫家’、‘策士’或‘說客’;從往古的蘇秦、張儀,到民國史裏的楊度、孫洪伊、楊永泰,也正是數之不盡的呢。因此段之邀請他入閣,顯然也是一種統戰手腕(再借用一個中共的名詞),想化敵為友。殊不知孫在國務院內因與小徐不睦,又挑出個更嚴重的府院之爭來,段因而也使出他獨裁軍閥的本性,於民國五年十月中下令把孫洪伊免職。但是國務總理要辭退一位國務員,‘依法’還要總統蓋印,可是黎總統此時卻拒絕‘批準’,段乃於二十四日親謁黎總統麵索無效。三日之後,江蘇督軍馮國璋,竟亦致電黎總統,要求孫總長在內閣位置,不容變動。
於此同時,孫洪伊亦正四處奔走,聯絡國民黨籍議員,在國會內為馮國璋競選副總統。經過三次激烈投票,馮國璋終於獲選如願以償(為李宗仁於一九四八年當選副總統前之第一個副總統的民主競選)。黎總統並特許馮氏,援他自己以副總統駐節武漢前例,讓馮副總統兼領江蘇督軍,擁重兵駐節南京。這一來不特黎、段之間的‘府院之爭’就表麵化了;袁氏死後北洋係的軍權也就一分為二了。最不幸的是黎的心腹、密典機要的總統府秘書長丁世嶧,竟然也是個資深的韜園派分子,在國會中與孫洪伊相表裏,策動反段,也就使一位原是孤家寡人的黎總統,益發想運用國會為奧援,並聯合北洋係的第二號巨頭馮副總統,來共同對抗,甚或罷免那位倚賴北洋係軍力而剛愎自用的段總理了。
可是段祺瑞又豈是省油燈呢?他底下那一窩大小軍頭,又豈能視而不見呢?在段的堅持之下,在地方軍頭起鬧聲中,黎總統終於答應讓孫洪伊總長‘辭職’(注意不是‘免職’),孫辭職之後便返回國會做韜園派領袖,就更是明目張膽的以倒段為職誌了。在此同時,黎總統為安撫孫某,並提升個人聲威,也堅持要段的心腹小徐,非滾蛋不可。小徐滾蛋之後,北京的‘八三四一’或‘警總’,那時叫步軍統領,也就對孫公館,由日夜守衛,變成旦夕騷擾了。好漢不吃眼前虧,孫前總長乃一溜煙,逃往南京託庇於馮副總統了。不用說,馮段這兩位原是同生共死的老友,也就從此反目成仇了。他兩條虎狗交惡不打緊,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接下來派係鬥爭的骨牌效應,什麽鳥直皖之戰、直奉之戰,就戰不完的了。可憐茫茫眾生,也就民無噍類矣。
筆者之所以不厭其詳,在一部設計為‘通史’的著作裏細說幾位政客的意氣之爭者,就是想舉例說明,在一個沒有法治基礎的落後國家裏,幾個政客的意氣之爭,都無法解決,那麽遇到國有大政待決,像後來的參戰案,就會把一個政府,甚或一個統一的國家,鬧得四分五裂了。
世紀末回頭看去,試問他們這種兩敗俱傷,所為何事呢?朋友,這就是那時畫虎不成反類犬的中國議會政治嘛。他們以英美三權分立為模式。結果呢,畫虎不成,中央政府之內,立法、司法、行政,原是美國式的三權分立,卻變成中國式的總統、總理、國會的三權分立了。三權分立的必要條件,一定要司法獨立,而有依法仲裁的絕對權力,是謂之法治。上篇我們不引過一段楊度奢談法治的牛皮?虎公(楊自稱)曰:
蓋立憲者,國家有一定之法製,自元首以及國人,皆不能為法律以外之行動。賢者,不能逾法律而為善;不肖者,亦不能逾法律而為惡。【見楊度著「君憲救國論’,重印於前引‘北洋軍閥’第二卷,頁九五六】
楊度這話,原是卑之無甚高論。梁啓超就譏笑他自己也做不到。筆者在拙著裏也一再強調,我們中國人如想做到這一點,非兩百年之歷練,不為功也。時近百年了。當年黎、段諸公,墓木合抱矣。試問我們華裔朝野,從海內政客,到海外華僑,除掉打麻將之外,哪個大小政團、內外社區、商業團體、學術機構,有過真正的法製民主?沉痛言之,我華族沒有也。讓我們靜默三分鍾,心平氣和的想想,真是沒有也。是耶?非耶?豈不怪哉?